譯後記

關燈
《杜洛茲的虛榮》是美國著名作家傑克·凱魯亞克生前的最後一部半自傳性小說,發表于一九六八年。

    小說用給妻子寫信的形式,記叙了一九三五年至一九四六年間,作者在美國馬薩諸塞州洛厄爾高中和哥倫比亞大學的求學經曆,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在商船、海軍、監獄等地的冒險曆程。

    凱魯亞克(杜洛茲),一個熱情優秀的橄榄球運動員,獲得了哥倫比亞大學的優秀運動員獎學金,從有着法國加拿大文化背景的美國小鎮勞工階層家庭,一下子踏入了大部分學生都是富家子弟的美國常春藤名校,滿懷美麗的憧憬,帶着父母殷切的期盼,一心想成為橄榄球明星,在運動場上一鳴驚人,但因與教練關系不和,沒法實現他成為著名運動員的理想。

    賽場的挫折更激發他刻苦讀書,努力創作。

    為了汲取寫作養料,他下海、吸毒、參軍、入獄,親身體驗了美國底層形形色色人民的真實生活,他的經曆從一個側面非常生動地展現了這一時期美國人民,學生、士兵、工人、海員等各類人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尤其是底層人士的生活狀态,可以說是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一幅美國百态圖。

     傑克·凱魯亞克一生寫過二十餘部作品,最著名的莫過于《在路上》、《達摩流浪者》、《地下人》、《科迪的幻象》、《大瑟爾》等,他以“自發式散文”的寫作方式,描寫了他為尋找自由和歸宿的流浪生活,毫不隐諱地大談自己流浪生活的遭遇和感受,并作自我剖析,被人稱為“個人新聞體寫作手法”,受到了幾代青年,尤其是有獨立個性青年的追捧。

     對凱魯亞克作品尤其是代表作的評價已經很多,褒貶不一。

    那麼,他的絕筆之作《杜洛茲的虛榮》價值何在?又有哪些吸引讀者的地方呢?在我看來,至少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從小說的内容上來看,凱魯亞克的确是一位優秀的橄榄球運動員,有自己獨特的打法,隻要他一上場,他的隊就會大獲全勝,尤其是他憋着一股子勁,希望通過橄榄球實現自己及全家脫貧緻富、僑居紐約的渴望。

    但是,事與願違,由于世道的黑暗,教練要麼有眼無珠,不識駿馬,要麼别有用心,按凱魯亞克父親的說法,受了有錢有勢人家的賄賂,讓沒有才能的人上場當主力隊員打球,結果天才的橄榄球運動員反倒坐冷闆凳,才華得不到充分發揮,讀來讓人感到憤憤不平,十分惋惜。

    尤其是當凱魯亞克在奮力拼搶中腿骨折斷時,哥倫比亞大學的總教練陸·利貝爾還說他裝腔作勢,讓其他教練别理睬他,結果他帶着斷腿在賽場上又奔跑了兩個星期,真叫人義憤填膺。

    社會的不公,貧寒子弟的不幸遭遇足實引發讀者(尤其是熱愛體育運動的讀者)深切同情,受到極大的感染。

     其次,凱魯亞克作為貧寒子弟的自我奮鬥精神在小說中處處閃現,撥動着讀者的心弦,值得任何時代的青年效仿。

    小說中描寫主人公刻苦學習的動人情節很多,比如:“清晨六點,我嘟哝着起床,洗洗刷刷,穿戴整齊,下樓拿好午飯包,急匆匆走上布魯克林惹人喜愛卻寒風刺骨的紅色街道,步行三個街區,來到……地鐵車站。

    我走下階梯,随着數百名手拿報紙和午飯包的人們擠進車站。

    一路上,我一直站到時報廣場,整整三刻鐘,天天早晨都這樣。

    ……我抽出數學書,一邊站着一邊做我的家庭作業,午飯夾在兩腳之間。

    ……用雙腳護着午飯,我能斜着身子,轉過臉去,面對着搖晃的車廂壁學習。

    ……列車抵達七十二街時,又有許多工人擠上車來,他們前往曼哈頓和布朗克斯的非商業區工作,不過,我不再擔心了:我有個座位。

    我轉而學習法語……繼續北上,再行駛一個小時,直至列車鑽出隧道……靠近學校啦?沒有,因為我得在那裡走下一段高架階梯,随後爬上一座陡峭的小山,坡度大約四十五度或稍許不到一點,那是一陣十分費力的攀登。

    到了此時,我與所有其他男生都彙聚在一起了,大家氣喘籲籲,嘴裡吐着清晨的熱氣,就這樣,我清晨六點從布魯克林起床,直到現在,八點半,兩個半小時一路兼程,終于來到上課的班級。

    ”凱魯亞克求學之艱難躍然紙上,為了求學他寄居繼外婆家,為了求學他每天花在上學路上的時間就有五個小時,為了求學他分秒必争,在地鐵上用雙腳夾着午飯包看書學習,其刻苦精神足實令人感動,具備這種精神的人必然會成功。

     凱魯亞克自我奮鬥的精神不僅僅表現在上學路上,而是貫穿着他的整個人生:橄榄球明星夢破滅後,他全身心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