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人難免有莫名心軟的時候
關燈
小
中
大
按照原定計劃,新線項目的第二批設備将在首批三台投産兩個月後到位,可先行的設備跑下來的效果并沒有徐承預期的那麼好,于是,原本沉默的反對勢力乘機卷土重來,喬世宇的耳朵邊充斥着各種激烈的聲音,除了石坤,連原本左右搖擺的王萬林在面對報表上的一串串觸目驚心的數值時也表現出明顯的傾斜,“喬董,我承認徐副總之前給我們描繪是一幅很美好的景緻,森橋在投資方面一向謹慎為先,這次我們信了他,斥資數百萬購進了這些機器,雖說兩個月的時間不算長,但畢竟之前該做的我們都做了,以這個月末核算出來的結果看,即便再有提高,也遠遠達不到預期。
所以,我個人認為,這個項目應該暫停,至少在我們有足夠收回成本的把握之前。
” 石坤的話就沒這麼委婉了,“喬董,徐副總不會是借着進口新設備的由頭把老外不要的垃圾貨塞給咱們吧。
我看他跟那幾個洋工程師聊得熱絡着呢,敢情以前就認識!” 喬世宇瞥了這個口沒遮攔的心腹一眼,冷冷道:“如果不是徐承出面,你想買他們還不肯賣呢!” 石坤這才讪讪地住了嘴。
“去把徐副總請過來。
”喬世宇吩咐王萬林。
徐承一進門,就看到幾張不豫的臉,立刻心知肚明,他朝喬世宇稱呼了一聲,便徑自走到他桌子對面,依言傍着那兩員大将坐下。
喬世宇道:“徐副總,新線的第二批設備就要上馬,但是我們連第一批的三台設備都還沒搞定,你覺得按原計劃走合适嗎?” 徐承沉吟了幾秒,擡頭道:“如果延緩,根據合同我們會有一定比例的賠付損失,既然采購是遲早的事,不如按期執行。
” 石坤冷笑起來,“按期執行?再搞三台大而無當的機器進來,賠上一筆不菲的學費?!徐副總啊,是不是花的不是你自己的錢,你一點兒也不心疼啊?” 徐承平靜地迎視着他近似挑釁的目光,“設備剛開始的不穩定屬于正常現象,這幾天我一直在線上轉悠,也找出了效果不理想的原因。
” “是什麼?”王萬林緊盯着徐承問,他是财政大臣,對資金流向尤為緊張。
“人!”徐承說。
“人?”王萬林喃喃地重複。
徐承點頭,“對,員工的技能是一方面,更關鍵的是員工對做事的态度,我觀察到,不少人在操作的過程壓根就沒跟着崗位指導做,全是憑着感覺走,這樣的态度,即使是最好的機器也不可能獲得高效的産能!” 這個問題是徐承一開始所疏忽的,當然,這也跟他在德克時所處的環境和理念有關,他以為隻要通過了培訓,就等于解決了“人、機、料、法、環”中“人”的問題,實際情況則是,最難搞定,也最難控制的一個環節其實還是“人”。
喬世宇對自己工廠的職員整體素質未嘗不是心下了然的,但他沒有釋然,緊盯着徐承又問:“要怎麼解決?” “培訓,再加上适度的激勵。
” 石坤嚷道:“又要培訓?!又得叫那些昂貴的洋人過來,一小時50美金,哈!瞧這錢賺得!” 徐承向着喬世宇道:“這次我們不請外方,上次培訓外方留下的講稿我都做過了整理,也到現場去抓了一些實例,所以,會由我來主講全部的培訓課程。
” 培訓翌日就拉開帷幕,從課堂到現場,他花了整整兩天時間把兩個班的職工都“回鍋”進行再教育。
喬世宇在首日去旁聽了片刻。
他進門時,台上的徐承沒有停頓下來,員工們卻紛紛回頭察看,見是總裁,都有些騷動起來。
喬世宇擺擺手,示意大家認真聽,又對台上被打斷的徐承點了點頭。
徐承正在向一位站起來的員工提問,“如果公差範圍在10+/-2mm,我們在操作的時候,應該控制的範圍是多少?” 那個年輕的男孩撓了撓頭,“控制在……8-12mm。
” 徐承又問了其他幾個,答案如出一轍。
“8-12mm是客戶圖紙上标出的硬規定,如果我們照這個标準執行,那麼實際上的結果會是怎樣——人的主觀因素加上機器、材料等客觀因素的綜合,做出來的成品就極有可能落在這個區間範圍以外。
” 他把投影儀播放出來的演示文稿往下走了一張,“這就是前面三天我在線上得出的數據,看出來了嗎?當最初的控制範圍過于粗糙時,就會導緻結果的偏差比預想的要大很多。
所以,”他的手有力地在空中一抓,“我們必須嚴格追求10,不是8,也不是12……” 喬世宇走出來的時候給王萬林打了個電話,同樣是很簡短的一句話,“萬林,把二期上馬所需的資金給我撥出來吧。
” 忙完培訓後,徐承連喘口氣的功夫都沒有,就着手準備第二批設備到位的工作。
有了第一次的經驗後,這一次明顯要順利多了,徐承也不再孤身忙碌,他開始留意培養一些可塑之材。
他的勤奮有目共睹,喬世宇發話了,要給徐承也配個秘書。
所以,我個人認為,這個項目應該暫停,至少在我們有足夠收回成本的把握之前。
” 石坤的話就沒這麼委婉了,“喬董,徐副總不會是借着進口新設備的由頭把老外不要的垃圾貨塞給咱們吧。
我看他跟那幾個洋工程師聊得熱絡着呢,敢情以前就認識!” 喬世宇瞥了這個口沒遮攔的心腹一眼,冷冷道:“如果不是徐承出面,你想買他們還不肯賣呢!” 石坤這才讪讪地住了嘴。
“去把徐副總請過來。
”喬世宇吩咐王萬林。
徐承一進門,就看到幾張不豫的臉,立刻心知肚明,他朝喬世宇稱呼了一聲,便徑自走到他桌子對面,依言傍着那兩員大将坐下。
喬世宇道:“徐副總,新線的第二批設備就要上馬,但是我們連第一批的三台設備都還沒搞定,你覺得按原計劃走合适嗎?” 徐承沉吟了幾秒,擡頭道:“如果延緩,根據合同我們會有一定比例的賠付損失,既然采購是遲早的事,不如按期執行。
” 石坤冷笑起來,“按期執行?再搞三台大而無當的機器進來,賠上一筆不菲的學費?!徐副總啊,是不是花的不是你自己的錢,你一點兒也不心疼啊?” 徐承平靜地迎視着他近似挑釁的目光,“設備剛開始的不穩定屬于正常現象,這幾天我一直在線上轉悠,也找出了效果不理想的原因。
” “是什麼?”王萬林緊盯着徐承問,他是财政大臣,對資金流向尤為緊張。
“人!”徐承說。
“人?”王萬林喃喃地重複。
徐承點頭,“對,員工的技能是一方面,更關鍵的是員工對做事的态度,我觀察到,不少人在操作的過程壓根就沒跟着崗位指導做,全是憑着感覺走,這樣的态度,即使是最好的機器也不可能獲得高效的産能!” 這個問題是徐承一開始所疏忽的,當然,這也跟他在德克時所處的環境和理念有關,他以為隻要通過了培訓,就等于解決了“人、機、料、法、環”中“人”的問題,實際情況則是,最難搞定,也最難控制的一個環節其實還是“人”。
喬世宇對自己工廠的職員整體素質未嘗不是心下了然的,但他沒有釋然,緊盯着徐承又問:“要怎麼解決?” “培訓,再加上适度的激勵。
” 石坤嚷道:“又要培訓?!又得叫那些昂貴的洋人過來,一小時50美金,哈!瞧這錢賺得!” 徐承向着喬世宇道:“這次我們不請外方,上次培訓外方留下的講稿我都做過了整理,也到現場去抓了一些實例,所以,會由我來主講全部的培訓課程。
” 培訓翌日就拉開帷幕,從課堂到現場,他花了整整兩天時間把兩個班的職工都“回鍋”進行再教育。
喬世宇在首日去旁聽了片刻。
他進門時,台上的徐承沒有停頓下來,員工們卻紛紛回頭察看,見是總裁,都有些騷動起來。
喬世宇擺擺手,示意大家認真聽,又對台上被打斷的徐承點了點頭。
徐承正在向一位站起來的員工提問,“如果公差範圍在10+/-2mm,我們在操作的時候,應該控制的範圍是多少?” 那個年輕的男孩撓了撓頭,“控制在……8-12mm。
” 徐承又問了其他幾個,答案如出一轍。
“8-12mm是客戶圖紙上标出的硬規定,如果我們照這個标準執行,那麼實際上的結果會是怎樣——人的主觀因素加上機器、材料等客觀因素的綜合,做出來的成品就極有可能落在這個區間範圍以外。
” 他把投影儀播放出來的演示文稿往下走了一張,“這就是前面三天我在線上得出的數據,看出來了嗎?當最初的控制範圍過于粗糙時,就會導緻結果的偏差比預想的要大很多。
所以,”他的手有力地在空中一抓,“我們必須嚴格追求10,不是8,也不是12……” 喬世宇走出來的時候給王萬林打了個電話,同樣是很簡短的一句話,“萬林,把二期上馬所需的資金給我撥出來吧。
” 忙完培訓後,徐承連喘口氣的功夫都沒有,就着手準備第二批設備到位的工作。
有了第一次的經驗後,這一次明顯要順利多了,徐承也不再孤身忙碌,他開始留意培養一些可塑之材。
他的勤奮有目共睹,喬世宇發話了,要給徐承也配個秘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