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纏繞
關燈
小
中
大
貝貞小說的評論文章裡,平均每篇使用十一次纏繞,八次飽滿,七次妩媚和亢奮,五次勾引和高潮,以及三次濕潤和一次挺拔。
她讀過貝貞的幾篇小說,不喜歡,不覺得有慕達夫說的那麼優秀,但有一篇她印象深刻,題目叫《一夜》,内容如下:我和一群作家到海邊采風,景色很美,人很陌生,在經曆了半小時尴尬之後,彼此就開始說段子了。
我說請各位今天晚上留門,我會一一去推。
晚上,别人留沒留門不知道,反正我是留了。
我之所以這麼說是想測試這群人裡有沒有誰逆向思維?淩晨,我的門吱的一聲被推開,闖入者說不許開燈。
本來我就沒打算開燈。
兩人纏繞摩擦,過了一個多小時沒有語言的生活。
第二天繼續采風,我不知道他是誰,既像甲又像乙,既像A又像B。
他唯一留下的證據就是高潮時叫了一聲“美”。
次日晚,又有人扭門,但我已經把門鎖上了。
因為我想保留一夜的美妙,而不是兩夜。
我不想他是某個被确證者,而仿佛是所有被懷疑的人。
這種不确定性既能滿足我的無限想象,又不會給我帶來任何後遺症。
她讀這篇小說時曾産生過懷疑,也曾向慕達夫求證,但他說小說的第一特征是虛構,第二特征還是虛構。
她被他的“兩個特征”繞蒙了,雖然她的腦海也曾預警:虛構怎麼會有兩個巧合?比如她和他過夫妻生活時也不喜歡開燈,又比如他在關鍵時刻也會叫一聲“美”。
可那是在兩年前,她對他不要說懷疑就連懷疑的念頭都沒有,仿佛年輕的皮膚上沒有一絲皺紋,空曠的原野沒有一絲風。
她一直信任他,直到這次發現他開房不報。
人一旦開啟信任模式,多少疑點都會忽略不計,一旦懷疑模式啟動,那些不成為疑點的疑點,就會像他論文裡的敏感詞前赴後繼地跳出來,在她腦海裡嗡嗡地回響。
在偵辦“大坑案”的空當,她查到貝貞發表這篇小說前半年,慕達夫曾到過某海邊城市參加某雜志的采風活動,而這次采風活動的人員裡就有貝貞。
她在慕達夫的書櫃裡找到了那年的某期雜志,封二封三刊登了十幅采風圖片,其中有五張是慕達夫和貝貞參與的合影,每張合影裡都仿佛暗藏玄機。
她再翻看貝貞近期的社交媒體,驚奇地發現上個月二十号即慕達夫開房那天,貝貞在本市有個新書推介會,對話嘉賓就是慕達夫。
既然貝貞來了,那他為什麼不告訴我? 17 周末,慕達夫有個聚會。
冉咚咚負責接喚雨并做晚飯。
炒菜時她反複提醒自己少放點鹽,可吃的時候她還是覺得味道不對。
她問喚雨菜鹹嗎?喚雨說不鹹。
她說你吃慣了你爸做的重口味。
喚雨說爸爸做的菜好吃,但媽媽的數學課比爸爸講得好。
她想女兒真乖,小小年紀就懂得在爸媽之間搞平衡。
晚十點,侍候喚雨上床睡覺後,她從梳妝盒底層抽出一支香煙,躲到主卧的陽台上悄悄地抽了起來。
白日的噪音消退了百分之七八十。
對面高樓的窗口已黑去一半,最明亮的是北門外的路燈。
遠處,橙色的粉色的綠色的招牌閃爍在樓宇之間。
風從西江方向吹來,輕拂臉頰,爽極了。
她貌似漫無邊際地浮想,而其實什麼都不想,徹底進入休眠狀态。
忽然,陽台的門被推開,他站在門框裡。
她走神得有點離譜,竟然沒聽到他進卧室的聲音,手裡夾着的香煙被他抓了個正着。
她趕緊把香煙掐滅,說抱歉,最近辦案壓力太大,沒忍住。
婚前,她因為辦案熬夜偶爾也抽幾口,但他受不了香煙的味道,也不喜歡自己的配偶抽煙。
她看在眼裡記在心上,二話沒說就把煙給戒了。
結婚十一年,她像回避别的男人那樣回避香煙,沒想到這幾天破戒了。
他說如果你覺得好受就抽,但别讓喚雨看見。
她說不,我不能言而無信。
“你确定你能行嗎?”他用奇怪的眼神看着她。
她果斷地點點頭。
他回到書房,看見桌上擺着一本舊雜志。
翻開一看,封二和封三的采風合影都畫上了線條,每條線都是一個箭頭,從貝貞的眼睛開始到他的臉部結束。
他說冉咚咚,你什麼意思?她聽到他的聲音,走過來靠在門框上,說什麼意思你還不明白?他說我百思不得其解。
她冷笑,說為什麼她的目光總盯着你?不管站在什麼位置。
他苦笑,拿起尺子和筆重畫。
他畫出來的五條連線比她畫的更直更短,每條線連着的都不是他,而是他旁邊的另一位男士。
他把雜志摔到桌上,說好好看看吧。
她走進來,低頭看了一會兒,指着他旁邊的男人,問那麼,他是誰?他極不耐煩地回答貝貞的丈夫。
她想這是對他多麼有利的證據,他應該高興才對,可他為什麼反而表現出不耐煩?她決定進一步試探:“貝貞的表情像是在看情人。
”“是嗎?”他笑了一下,“不管她什麼表情,反正不是看我。
但照片上的人物都是靜止的,你又怎麼分辨得出她是看情人還是看丈夫?” “直覺。
”她說得斬釘截鐵,好像直覺是懷疑的簽證。
“拉肚子的人千萬别相信屁。
”說完,他又笑了一下。
如果說前一次笑是質疑,那這次笑便是嘲諷。
“你的所有表現都是防禦。
你防禦,說明你心裡有鬼。
” “我防禦什麼?我有什麼鬼?”他攤開雙手,仿佛在接龐然大物。
“你和貝貞……”她盯着他,像釘子釘住木頭。
“神經病。
”他罵了一聲,忽地站起來,在書房裡急躁地徘徊。
“你越生氣越證明我猜中了。
” “什麼邏輯?”他拍了一下桌子,“你可以誣蔑我,但請你不要誣蔑别人。
” “看看,心痛了不是?”她在逼他。
他不想争吵,轉身走去。
她對着他的背影:“你在逃避。
”“我為什麼要逃避?”他忽地轉過身,怕吵醒喚雨,順手把門關上。
“那就好。
”她坐在書桌前的椅子上,仿佛要展開來聊。
他起伏的胸腔慢慢平服,然後他坐到平時寫作的位置。
他們面對面,中間隔着書桌,她與書桌正好保持四十五厘米的距離,這是社交距離中夫妻距離的最遠距離,也是她喜歡的對話距離,太近她擔心被他的肢體語言迷惑,太遠她怕脅迫不了他。
“據我調查,你兩次開房都沒叫按摩師。
”她沉默了一會兒,重新開口。
“本來開房就不是去按摩。
”他仍沉浸在剛才的情緒中。
她驚訝:“按摩是你自己承認的,而且你還承認按摩後加了項目。
” “隻有這樣回答你才相信,我一直在遷就你配合你适應你,因為你要的不是真相而是要你想要的真相。
” “那你開房的真相是什麼?” “打牌。
” 哄鬼吧。
她在心裡笑了一下,她甚至聽到他也在心裡笑了一下。
一開始他就說錯了打牌的同夥,幾經更正還是說錯,傻瓜都不會信。
顯然,他不想說真話,不說真話就終止不了矛盾,終止不了矛盾就隻能矛盾升級,就像傷心的人止不住傷心。
她繼續:“你開房那天貝貞正好在本市,怎麼這麼巧?” “出版方安排她住錦園賓館,你查得到的。
”他冷冰冰地回答。
“安排也可以不住,或者安排正好是一個幌子。
” “那我就無話可說了。
” “也就是說你默認了?” 他沉默,忽然提高嗓門:“你到底想幹什麼?” 她想他一直在反問,從“你什麼意思?”到“我防禦什麼?我有什麼鬼?”再到“什麼邏輯?”“我為什麼要逃避?”“你到底想幹什麼?”但每一句反問都那麼蒼白無力,好像無話找話或通過反問思考對策。
她确信他心裡有鬼,所以跟他攤牌:“如果你沒有誠意,那就隻能離婚。
你的不軌行為已嚴重影響到我的辦案,甚至影響了我對嫌疑人的判斷。
” “離就離呗,什麼時候?”他毫不含糊,仿佛期待已久或早有心理準備。
“等我抓到兇手後可以嗎?目前我實在沒有精力。
”她用商量的口吻。
“就怕你一輩子都抓不到兇手。
”他用揶揄的腔調。
“放心,很快了。
”她滿臉自信,好像兇手觸手可及。
18 上午訊問完嫌疑人,她收到一條陌生手機号發來的短信:“晚八點,錦園大堂吧見,有情報,别帶人。
”她看了看手機号碼,外省的。
晚飯後,她換上便裝準時到達,找了一個靠窗的位置坐下。
約十分鐘,一位西裝革履的男士坐在她對面。
她覺得面熟,卻想不起是誰。
他說我叫洪安格,貝貞的丈夫。
哇,她終于想起來了,在雜志刊登的照片上見過。
他的臉白白淨淨,眼睛不大但眉毛很濃,看上去挺精神,舉止也似乎優雅。
記得慕達夫曾說過他是通信方面的專家,因愛文學而娶了女作家,就像喜歡喝牛奶就養了一頭奶牛那麼豪橫。
“專門飛過來的?”她問。
他沒回答,而是先泡了一壺自帶的紅茶。
這茶她喝過,是貝貞送給慕達夫的,味道極好,她喝得都有些依賴。
他說他和貝貞愛茶如命,在家鄉的大茶園認領了幾畝。
那個茶園在高山上,附近沒有工業,周年雲霧缭繞,空氣質量一流……他滔滔不絕地說着,就像是賣茶的。
她看了一眼手表,說你能不能别學你夫人纏繞叙事?直奔主題吧。
他愣了一會兒,又開始說茶。
她問你來,是不是想告訴我你們家很幸福? “對的對的。
”他點頭。
“你是不是還想說你和貝貞很恩愛?”她盯着他。
“對的對的。
”他不停地點頭。
“是不是慕達夫叫你來的?” 他吓得趕緊放下茶杯:“沒有沒有。
我看見慕老師給貝貞發短信,說你懷疑他們,就趕過來了。
她讀過貝貞的幾篇小說,不喜歡,不覺得有慕達夫說的那麼優秀,但有一篇她印象深刻,題目叫《一夜》,内容如下:我和一群作家到海邊采風,景色很美,人很陌生,在經曆了半小時尴尬之後,彼此就開始說段子了。
我說請各位今天晚上留門,我會一一去推。
晚上,别人留沒留門不知道,反正我是留了。
我之所以這麼說是想測試這群人裡有沒有誰逆向思維?淩晨,我的門吱的一聲被推開,闖入者說不許開燈。
本來我就沒打算開燈。
兩人纏繞摩擦,過了一個多小時沒有語言的生活。
第二天繼續采風,我不知道他是誰,既像甲又像乙,既像A又像B。
他唯一留下的證據就是高潮時叫了一聲“美”。
次日晚,又有人扭門,但我已經把門鎖上了。
因為我想保留一夜的美妙,而不是兩夜。
我不想他是某個被确證者,而仿佛是所有被懷疑的人。
這種不确定性既能滿足我的無限想象,又不會給我帶來任何後遺症。
她讀這篇小說時曾産生過懷疑,也曾向慕達夫求證,但他說小說的第一特征是虛構,第二特征還是虛構。
她被他的“兩個特征”繞蒙了,雖然她的腦海也曾預警:虛構怎麼會有兩個巧合?比如她和他過夫妻生活時也不喜歡開燈,又比如他在關鍵時刻也會叫一聲“美”。
可那是在兩年前,她對他不要說懷疑就連懷疑的念頭都沒有,仿佛年輕的皮膚上沒有一絲皺紋,空曠的原野沒有一絲風。
她一直信任他,直到這次發現他開房不報。
人一旦開啟信任模式,多少疑點都會忽略不計,一旦懷疑模式啟動,那些不成為疑點的疑點,就會像他論文裡的敏感詞前赴後繼地跳出來,在她腦海裡嗡嗡地回響。
在偵辦“大坑案”的空當,她查到貝貞發表這篇小說前半年,慕達夫曾到過某海邊城市參加某雜志的采風活動,而這次采風活動的人員裡就有貝貞。
她在慕達夫的書櫃裡找到了那年的某期雜志,封二封三刊登了十幅采風圖片,其中有五張是慕達夫和貝貞參與的合影,每張合影裡都仿佛暗藏玄機。
她再翻看貝貞近期的社交媒體,驚奇地發現上個月二十号即慕達夫開房那天,貝貞在本市有個新書推介會,對話嘉賓就是慕達夫。
既然貝貞來了,那他為什麼不告訴我? 17 周末,慕達夫有個聚會。
冉咚咚負責接喚雨并做晚飯。
炒菜時她反複提醒自己少放點鹽,可吃的時候她還是覺得味道不對。
她問喚雨菜鹹嗎?喚雨說不鹹。
她說你吃慣了你爸做的重口味。
喚雨說爸爸做的菜好吃,但媽媽的數學課比爸爸講得好。
她想女兒真乖,小小年紀就懂得在爸媽之間搞平衡。
晚十點,侍候喚雨上床睡覺後,她從梳妝盒底層抽出一支香煙,躲到主卧的陽台上悄悄地抽了起來。
白日的噪音消退了百分之七八十。
對面高樓的窗口已黑去一半,最明亮的是北門外的路燈。
遠處,橙色的粉色的綠色的招牌閃爍在樓宇之間。
風從西江方向吹來,輕拂臉頰,爽極了。
她貌似漫無邊際地浮想,而其實什麼都不想,徹底進入休眠狀态。
忽然,陽台的門被推開,他站在門框裡。
她走神得有點離譜,竟然沒聽到他進卧室的聲音,手裡夾着的香煙被他抓了個正着。
她趕緊把香煙掐滅,說抱歉,最近辦案壓力太大,沒忍住。
婚前,她因為辦案熬夜偶爾也抽幾口,但他受不了香煙的味道,也不喜歡自己的配偶抽煙。
她看在眼裡記在心上,二話沒說就把煙給戒了。
結婚十一年,她像回避别的男人那樣回避香煙,沒想到這幾天破戒了。
他說如果你覺得好受就抽,但别讓喚雨看見。
她說不,我不能言而無信。
“你确定你能行嗎?”他用奇怪的眼神看着她。
她果斷地點點頭。
他回到書房,看見桌上擺着一本舊雜志。
翻開一看,封二和封三的采風合影都畫上了線條,每條線都是一個箭頭,從貝貞的眼睛開始到他的臉部結束。
他說冉咚咚,你什麼意思?她聽到他的聲音,走過來靠在門框上,說什麼意思你還不明白?他說我百思不得其解。
她冷笑,說為什麼她的目光總盯着你?不管站在什麼位置。
他苦笑,拿起尺子和筆重畫。
他畫出來的五條連線比她畫的更直更短,每條線連着的都不是他,而是他旁邊的另一位男士。
他把雜志摔到桌上,說好好看看吧。
她走進來,低頭看了一會兒,指着他旁邊的男人,問那麼,他是誰?他極不耐煩地回答貝貞的丈夫。
她想這是對他多麼有利的證據,他應該高興才對,可他為什麼反而表現出不耐煩?她決定進一步試探:“貝貞的表情像是在看情人。
”“是嗎?”他笑了一下,“不管她什麼表情,反正不是看我。
但照片上的人物都是靜止的,你又怎麼分辨得出她是看情人還是看丈夫?” “直覺。
”她說得斬釘截鐵,好像直覺是懷疑的簽證。
“拉肚子的人千萬别相信屁。
”說完,他又笑了一下。
如果說前一次笑是質疑,那這次笑便是嘲諷。
“你的所有表現都是防禦。
你防禦,說明你心裡有鬼。
” “我防禦什麼?我有什麼鬼?”他攤開雙手,仿佛在接龐然大物。
“你和貝貞……”她盯着他,像釘子釘住木頭。
“神經病。
”他罵了一聲,忽地站起來,在書房裡急躁地徘徊。
“你越生氣越證明我猜中了。
” “什麼邏輯?”他拍了一下桌子,“你可以誣蔑我,但請你不要誣蔑别人。
” “看看,心痛了不是?”她在逼他。
他不想争吵,轉身走去。
她對着他的背影:“你在逃避。
”“我為什麼要逃避?”他忽地轉過身,怕吵醒喚雨,順手把門關上。
“那就好。
”她坐在書桌前的椅子上,仿佛要展開來聊。
他起伏的胸腔慢慢平服,然後他坐到平時寫作的位置。
他們面對面,中間隔着書桌,她與書桌正好保持四十五厘米的距離,這是社交距離中夫妻距離的最遠距離,也是她喜歡的對話距離,太近她擔心被他的肢體語言迷惑,太遠她怕脅迫不了他。
“據我調查,你兩次開房都沒叫按摩師。
”她沉默了一會兒,重新開口。
“本來開房就不是去按摩。
”他仍沉浸在剛才的情緒中。
她驚訝:“按摩是你自己承認的,而且你還承認按摩後加了項目。
” “隻有這樣回答你才相信,我一直在遷就你配合你适應你,因為你要的不是真相而是要你想要的真相。
” “那你開房的真相是什麼?” “打牌。
” 哄鬼吧。
她在心裡笑了一下,她甚至聽到他也在心裡笑了一下。
一開始他就說錯了打牌的同夥,幾經更正還是說錯,傻瓜都不會信。
顯然,他不想說真話,不說真話就終止不了矛盾,終止不了矛盾就隻能矛盾升級,就像傷心的人止不住傷心。
她繼續:“你開房那天貝貞正好在本市,怎麼這麼巧?” “出版方安排她住錦園賓館,你查得到的。
”他冷冰冰地回答。
“安排也可以不住,或者安排正好是一個幌子。
” “那我就無話可說了。
” “也就是說你默認了?” 他沉默,忽然提高嗓門:“你到底想幹什麼?” 她想他一直在反問,從“你什麼意思?”到“我防禦什麼?我有什麼鬼?”再到“什麼邏輯?”“我為什麼要逃避?”“你到底想幹什麼?”但每一句反問都那麼蒼白無力,好像無話找話或通過反問思考對策。
她确信他心裡有鬼,所以跟他攤牌:“如果你沒有誠意,那就隻能離婚。
你的不軌行為已嚴重影響到我的辦案,甚至影響了我對嫌疑人的判斷。
” “離就離呗,什麼時候?”他毫不含糊,仿佛期待已久或早有心理準備。
“等我抓到兇手後可以嗎?目前我實在沒有精力。
”她用商量的口吻。
“就怕你一輩子都抓不到兇手。
”他用揶揄的腔調。
“放心,很快了。
”她滿臉自信,好像兇手觸手可及。
18 上午訊問完嫌疑人,她收到一條陌生手機号發來的短信:“晚八點,錦園大堂吧見,有情報,别帶人。
”她看了看手機号碼,外省的。
晚飯後,她換上便裝準時到達,找了一個靠窗的位置坐下。
約十分鐘,一位西裝革履的男士坐在她對面。
她覺得面熟,卻想不起是誰。
他說我叫洪安格,貝貞的丈夫。
哇,她終于想起來了,在雜志刊登的照片上見過。
他的臉白白淨淨,眼睛不大但眉毛很濃,看上去挺精神,舉止也似乎優雅。
記得慕達夫曾說過他是通信方面的專家,因愛文學而娶了女作家,就像喜歡喝牛奶就養了一頭奶牛那麼豪橫。
“專門飛過來的?”她問。
他沒回答,而是先泡了一壺自帶的紅茶。
這茶她喝過,是貝貞送給慕達夫的,味道極好,她喝得都有些依賴。
他說他和貝貞愛茶如命,在家鄉的大茶園認領了幾畝。
那個茶園在高山上,附近沒有工業,周年雲霧缭繞,空氣質量一流……他滔滔不絕地說着,就像是賣茶的。
她看了一眼手表,說你能不能别學你夫人纏繞叙事?直奔主題吧。
他愣了一會兒,又開始說茶。
她問你來,是不是想告訴我你們家很幸福? “對的對的。
”他點頭。
“你是不是還想說你和貝貞很恩愛?”她盯着他。
“對的對的。
”他不停地點頭。
“是不是慕達夫叫你來的?” 他吓得趕緊放下茶杯:“沒有沒有。
我看見慕老師給貝貞發短信,說你懷疑他們,就趕過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