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大坑
關燈
小
中
大
1
冉咚咚接到報警電話後趕到西江大坑段,看見她漂在離岸邊兩米遠的水面,像做俯卧撐做累了再也起不來似的。
但經過觀察,冉咚咚覺得剛才的比喻欠妥,因為死者已做不了這項運動,她的右手掌不見了,手腕處被利器切斷。
冉咚咚的頭皮一麻,想誰這麼暴虐? 岸邊站着六個人,他們是從附近聚攏的垂釣者。
報警的走過來,說他是看着她從上遊慢慢漂下來的。
早晨,他以為她是一截樹幹。
中午,他以為她是一隻死掉的貓狗。
下午,他才看清楚她是人,而且是一個女人。
冉咚咚朝他指着的五百米開外的上遊看去,江面平坦,平坦得就像水在倒流。
岸邊密密麻麻的樹綿延,一直綿延到河流的拐彎處。
她問他什麼時候開始在這裡釣魚?他說退休以後,差不多兩年了。
她說我問的是今天。
他說九點。
“有沒有看見可疑的人在這一帶閑逛?” “在這一帶閑逛的人就是我。
” 他們正說着,邵天偉、法醫和兩位刑偵綜合大隊的技術員趕到。
他們邊跟冉咚咚打招呼邊脫皮鞋,然後一步一試探地走進水裡勘查。
冉咚咚分别詢問六位垂釣者,該問的都問了才讓他們離開。
勘查一個多小時,法醫把屍體拉走了。
冉咚咚回到局裡,被王副局長指定為該案負責人。
王副局長相信從受害者的角度來尋找兇手更有把握,而且女性之間容易産生共情或同理心。
雖然冉咚咚認可這一說法,但心裡一直有不适感。
她不适應一個女人在光天化日之下一絲不挂,更不适應一隻好端端的手被人砍掉,有那麼幾個瞬間她的腦海竟不合時宜地閃過女兒和丈夫的面容。
總是這樣,每當遇到危險或壓力陡增,她高速運轉的腦海就會閃現他們,生怕他們跌倒或磕斷牙齒或發生什麼更為嚴重的壞事。
于是,她趕緊轉移注意力,讓不祥的念頭一閃即滅。
投入工作是轉移念頭的最好辦法,她用地點“大坑”命名本案。
助理邵天偉舉手反對,說坑太大會填不平。
她說填不平就跳進去,我們不能為了好聽而更改地名吧,假如取個“一帆風順”你不覺得别扭嗎?說完,她的腦海迅速浮現一個巨大的坑口,深不見底。
媒體發布了“大坑案”消息,尋求知情者提供線索。
安靜了幾分鐘,刑偵大隊的座機便斷斷續續地響起來,時而像遙遠的自行車的鈴铛聲,時而像近在耳畔的手機鬧鈴,有時急促有時緩慢,一會兒讓人身心收縮,一會兒又讓人渾渾噩噩,總之,除了嘈雜都沒響出什麼名堂,它們像一根根慌亂的手指戳着她的腦門。
五個小時了,她還不知道死者是誰。
她突然想抽煙,但立即為這個想法感到慚愧。
等到二十二點,她忽地坐直,聽到話筒裡傳來一個男聲:“也許是她……” 她和邵天偉趕到半山小區,找到打電話的房東。
房東說三年前我把房子租給她,對我來講她就是每月十五号手機上的那聲“叮咚”。
隻要這天一“叮咚”,十有八九就是她把租金打到我卡上了。
但是今天已經十七号,我的卡上一直沒進錢。
我撥她的電話,電話不通。
我按門鈴,沒人開門。
我想難道她死了嗎?沒想到她真的……房東抹了一把眼眶,仿佛在為自己不善良的心理活動自責。
冉咚咚讓他把門打開。
這是一套八十平米的兩室一廳,每間房都很幹淨整潔,沒一點好像要出事的迹象。
冉咚咚叫來技術員勘查一遍,未發現可疑物或可疑處,但他們帶走了辦公桌上那台紅色筆記本電腦和書架上那本《草葉集》。
《草葉集》的扉頁上寫着贈送者的名字——徐山川。
綜合各方信息,得知遇害人叫夏冰清,二十八歲,無固定職業。
法醫發現屍體的後腦勺處有鈍器擊打的痕迹,附近的頭發裡夾着細小的木頭碎片。
但解剖調查後發現,死者大腦沒有受到緻命損傷,但肺部進水,喉嚨處發現細小的沙子和藻類,真正的死亡原因應該是溺亡。
根據屍體出現的屍斑推測死亡時間大約是在四十小時之前。
冉咚咚想象:她被敲暈了,被丢進江裡,水把她泡醒,可她沒有力氣從水裡爬起來,哪怕是把頭擡起來。
她耷拉着腦袋浮沉于水面,在意識清醒的狀态下被水一口一口地嗆死。
而兇手就站在一旁看着,直到看不見水裡冒泡才将她拉到岸邊,砍下她的右手……難道她手上戴着什麼貴重飾品?冉咚咚從手提電腦裡調看她不同時期的照片,她的手腕子分别出現過手表和不同材質的腕鍊,但都不是奢侈品。
那麼,兇手為什麼要砍掉她的右手呢? 2 當冉咚咚把夏冰清遇害的消息告訴他們時,他們都來不及反應,好幾秒鐘面無表情。
他們是夏冰清的父母,住在江北路十号第二醫院宿舍區。
他們都退休了,退休前她父親是二醫院工會幹部,母親是二醫院婦産科醫生。
幾天前,他們曾聽旁人說過江邊出現浮屍,甚至為無辜的生命歎過長氣,但萬萬沒想到他們為之歎息的那個人竟然是自己的女兒。
這很殘酷,分明是在為自己歎息卻以為是在歎息别人,明明是在悲傷自己卻還以為是在悲傷别人,好像看見危險已從頭頂掠過,不料幾天後又飛回來砸到自己頭上。
他們被砸蒙了,認為冉咚咚百分之百搞錯。
冉咚咚帶他們去認屍。
他們看了看,臉色沉下來卻搖頭,似乎搖頭就能改變事實。
夏母背過身掏出手機戳了戳,手機裡傳來“該用戶已關機”。
她不服氣,又戳,每戳一次就傳來一聲“該用戶已關機”,仿佛她的手機隻會這一句。
“看看你的設備,就是一個擺設,信号從來都沒滿格過。
”夏父說着,掏出一部新手機,“這是冰清從北京給我寄來的。
”他用冰清買的手機撥冰清的号碼,連續撥了三下也沒撥通。
他的雙手開始微顫,眼看着就要顫抖不止了,手掌立刻變成拳頭緊緊地攥着,就像坐飛機時遇到強氣流緊緊地攥住扶手,直到飛機平穩為止。
“這裡信号不好,”他說,“怎麼可能呢?一星期前我還跟她通過電話。
” 一星期多長呀,冉咚咚想,許多大事情發生都不過幾分鐘而已。
她想安慰他們,卻擔心不恰當的安慰反而會變成傷害。
每次辦案她最不願面對的就是受害方,好像他們的痛苦是她造成的。
她說要不你們先回吧,等DNA檢測結果出來再簽字不遲。
他們轉身走去,腳步越走越澀,甚至變成戀戀不舍。
到了門口,他們都走不動了,仿佛有人死死地拉住他們的雙腿。
他們不約而同地蹲下。
“到底是或不是?”他說。
“好像是又好像不是。
”她說。
“你說呢?” “你說呢?” 他們相互問着就像相互責備,又像相互安慰或壯膽,最後再也蹲不穩了,都坐到冰冷的地闆上。
在他們眼裡女兒是這樣的:她漂亮聰明聽話,四年前從本市醫科大護理系畢業,在二醫院婦産科,也就是她母親所在的科室做護理。
她不喜歡這份工作,從選擇讀這個專業時開始。
她喜歡唱歌跳舞,幻想将來做演員,哪怕做個配角也行,所以讀表演才是她的第一志願。
但父母認為靠臉吃飯不可靠,而且那未必是人人都能搶得到,人人都能端得穩的飯碗。
于是她讀什麼科、填什麼志願父母連意見都不征求便代替她做了決定,甚至母親還幫她決定每天穿什麼衣服和鞋襪。
她曾經抵觸過,比如在房門貼“閑人免進”,故意考低分,假裝早戀……可她所有的抵觸情緒都被父母打包,統統稱之為青春期叛逆,仿佛錯的是她而不是剝奪她選擇權的他們。
“我沒離家出走是還想做你們的女兒。
”這是她說得最重的一句話,但也僅僅跟他們說了一次。
在父母的思維裡隻說一次的都不重要,重要的必須說N次,這就是他們為什麼總愛唠叨的原因。
她不想跟母親待在一個單位,更何況還在一個科室。
三年前,在她一再堅持并揚言斷絕關系的情況下,父母才不得不抹着眼淚同意她辭職北漂,仿佛這是她對他們多年來代替她選擇命運的一次總報複。
這一漂,隻有重大節假日她才從北京飛回來,而平時代替她問候父母的是每月寄回來的工資,以及各式各樣的物品。
物品每周都寄,有吃的穿的用的,但本周暫時還沒寄…… 他們坐在西江分局的詢問室裡,一邊講述一邊翻出手機裡的照片,說這是她上班的連鎖酒店,這是她的住房,這是她的同事。
冉咚咚一邊聽一邊點頭,一邊點頭一邊責怪自己不應該點頭,因為她知道他們說的不是事實,事實是他們的女兒就住在離他們不到五公裡遠的半山小區,卻假裝人在北京。
“她有男朋友嗎?”“她平時跟什麼人交往?”貌似了解她的他們一問三不知,好像把她交給首都後就不需要他們再為她操心了。
“那麼,你們最後一次見她是什麼時候?”冉咚咚問。
“清明節,她回家待了三天。
”夏母回答。
“她的情緒有什麼不對嗎?” “和平時一樣,有說有笑還唱歌。
” 再往下問,他們又搖頭了,好像他們隻懂得這個動作。
他們生活在她的虛構中,凡是發生在北京的他們說得頭頭是道,凡是發生在本市的他們基本蒙圈。
他們似乎患了心理遠視症。
心理遠視就是現實盲視,他們再次證明越親的人其實越不知道,就像鼻子不知道眼睛,眼睛不知道睫毛。
“最後一個問題,你們知道徐山川嗎?” “不知道。
”他們異口同聲,就像搶答。
3 監控顯示:案發當天十七點十五分,夏冰清從半山小區大門前乘一輛綠色出租車離開。
十七點四十三分,出租車出現在藍湖大酒店門前。
夏
但經過觀察,冉咚咚覺得剛才的比喻欠妥,因為死者已做不了這項運動,她的右手掌不見了,手腕處被利器切斷。
冉咚咚的頭皮一麻,想誰這麼暴虐? 岸邊站着六個人,他們是從附近聚攏的垂釣者。
報警的走過來,說他是看着她從上遊慢慢漂下來的。
早晨,他以為她是一截樹幹。
中午,他以為她是一隻死掉的貓狗。
下午,他才看清楚她是人,而且是一個女人。
冉咚咚朝他指着的五百米開外的上遊看去,江面平坦,平坦得就像水在倒流。
岸邊密密麻麻的樹綿延,一直綿延到河流的拐彎處。
她問他什麼時候開始在這裡釣魚?他說退休以後,差不多兩年了。
她說我問的是今天。
他說九點。
“有沒有看見可疑的人在這一帶閑逛?” “在這一帶閑逛的人就是我。
” 他們正說着,邵天偉、法醫和兩位刑偵綜合大隊的技術員趕到。
他們邊跟冉咚咚打招呼邊脫皮鞋,然後一步一試探地走進水裡勘查。
冉咚咚分别詢問六位垂釣者,該問的都問了才讓他們離開。
勘查一個多小時,法醫把屍體拉走了。
冉咚咚回到局裡,被王副局長指定為該案負責人。
王副局長相信從受害者的角度來尋找兇手更有把握,而且女性之間容易産生共情或同理心。
雖然冉咚咚認可這一說法,但心裡一直有不适感。
她不适應一個女人在光天化日之下一絲不挂,更不适應一隻好端端的手被人砍掉,有那麼幾個瞬間她的腦海竟不合時宜地閃過女兒和丈夫的面容。
總是這樣,每當遇到危險或壓力陡增,她高速運轉的腦海就會閃現他們,生怕他們跌倒或磕斷牙齒或發生什麼更為嚴重的壞事。
于是,她趕緊轉移注意力,讓不祥的念頭一閃即滅。
投入工作是轉移念頭的最好辦法,她用地點“大坑”命名本案。
助理邵天偉舉手反對,說坑太大會填不平。
她說填不平就跳進去,我們不能為了好聽而更改地名吧,假如取個“一帆風順”你不覺得别扭嗎?說完,她的腦海迅速浮現一個巨大的坑口,深不見底。
媒體發布了“大坑案”消息,尋求知情者提供線索。
安靜了幾分鐘,刑偵大隊的座機便斷斷續續地響起來,時而像遙遠的自行車的鈴铛聲,時而像近在耳畔的手機鬧鈴,有時急促有時緩慢,一會兒讓人身心收縮,一會兒又讓人渾渾噩噩,總之,除了嘈雜都沒響出什麼名堂,它們像一根根慌亂的手指戳着她的腦門。
五個小時了,她還不知道死者是誰。
她突然想抽煙,但立即為這個想法感到慚愧。
等到二十二點,她忽地坐直,聽到話筒裡傳來一個男聲:“也許是她……” 她和邵天偉趕到半山小區,找到打電話的房東。
房東說三年前我把房子租給她,對我來講她就是每月十五号手機上的那聲“叮咚”。
隻要這天一“叮咚”,十有八九就是她把租金打到我卡上了。
但是今天已經十七号,我的卡上一直沒進錢。
我撥她的電話,電話不通。
我按門鈴,沒人開門。
我想難道她死了嗎?沒想到她真的……房東抹了一把眼眶,仿佛在為自己不善良的心理活動自責。
冉咚咚讓他把門打開。
這是一套八十平米的兩室一廳,每間房都很幹淨整潔,沒一點好像要出事的迹象。
冉咚咚叫來技術員勘查一遍,未發現可疑物或可疑處,但他們帶走了辦公桌上那台紅色筆記本電腦和書架上那本《草葉集》。
《草葉集》的扉頁上寫着贈送者的名字——徐山川。
綜合各方信息,得知遇害人叫夏冰清,二十八歲,無固定職業。
法醫發現屍體的後腦勺處有鈍器擊打的痕迹,附近的頭發裡夾着細小的木頭碎片。
但解剖調查後發現,死者大腦沒有受到緻命損傷,但肺部進水,喉嚨處發現細小的沙子和藻類,真正的死亡原因應該是溺亡。
根據屍體出現的屍斑推測死亡時間大約是在四十小時之前。
冉咚咚想象:她被敲暈了,被丢進江裡,水把她泡醒,可她沒有力氣從水裡爬起來,哪怕是把頭擡起來。
她耷拉着腦袋浮沉于水面,在意識清醒的狀态下被水一口一口地嗆死。
而兇手就站在一旁看着,直到看不見水裡冒泡才将她拉到岸邊,砍下她的右手……難道她手上戴着什麼貴重飾品?冉咚咚從手提電腦裡調看她不同時期的照片,她的手腕子分别出現過手表和不同材質的腕鍊,但都不是奢侈品。
那麼,兇手為什麼要砍掉她的右手呢? 2 當冉咚咚把夏冰清遇害的消息告訴他們時,他們都來不及反應,好幾秒鐘面無表情。
他們是夏冰清的父母,住在江北路十号第二醫院宿舍區。
他們都退休了,退休前她父親是二醫院工會幹部,母親是二醫院婦産科醫生。
幾天前,他們曾聽旁人說過江邊出現浮屍,甚至為無辜的生命歎過長氣,但萬萬沒想到他們為之歎息的那個人竟然是自己的女兒。
這很殘酷,分明是在為自己歎息卻以為是在歎息别人,明明是在悲傷自己卻還以為是在悲傷别人,好像看見危險已從頭頂掠過,不料幾天後又飛回來砸到自己頭上。
他們被砸蒙了,認為冉咚咚百分之百搞錯。
冉咚咚帶他們去認屍。
他們看了看,臉色沉下來卻搖頭,似乎搖頭就能改變事實。
夏母背過身掏出手機戳了戳,手機裡傳來“該用戶已關機”。
她不服氣,又戳,每戳一次就傳來一聲“該用戶已關機”,仿佛她的手機隻會這一句。
“看看你的設備,就是一個擺設,信号從來都沒滿格過。
”夏父說着,掏出一部新手機,“這是冰清從北京給我寄來的。
”他用冰清買的手機撥冰清的号碼,連續撥了三下也沒撥通。
他的雙手開始微顫,眼看着就要顫抖不止了,手掌立刻變成拳頭緊緊地攥着,就像坐飛機時遇到強氣流緊緊地攥住扶手,直到飛機平穩為止。
“這裡信号不好,”他說,“怎麼可能呢?一星期前我還跟她通過電話。
” 一星期多長呀,冉咚咚想,許多大事情發生都不過幾分鐘而已。
她想安慰他們,卻擔心不恰當的安慰反而會變成傷害。
每次辦案她最不願面對的就是受害方,好像他們的痛苦是她造成的。
她說要不你們先回吧,等DNA檢測結果出來再簽字不遲。
他們轉身走去,腳步越走越澀,甚至變成戀戀不舍。
到了門口,他們都走不動了,仿佛有人死死地拉住他們的雙腿。
他們不約而同地蹲下。
“到底是或不是?”他說。
“好像是又好像不是。
”她說。
“你說呢?” “你說呢?” 他們相互問着就像相互責備,又像相互安慰或壯膽,最後再也蹲不穩了,都坐到冰冷的地闆上。
在他們眼裡女兒是這樣的:她漂亮聰明聽話,四年前從本市醫科大護理系畢業,在二醫院婦産科,也就是她母親所在的科室做護理。
她不喜歡這份工作,從選擇讀這個專業時開始。
她喜歡唱歌跳舞,幻想将來做演員,哪怕做個配角也行,所以讀表演才是她的第一志願。
但父母認為靠臉吃飯不可靠,而且那未必是人人都能搶得到,人人都能端得穩的飯碗。
于是她讀什麼科、填什麼志願父母連意見都不征求便代替她做了決定,甚至母親還幫她決定每天穿什麼衣服和鞋襪。
她曾經抵觸過,比如在房門貼“閑人免進”,故意考低分,假裝早戀……可她所有的抵觸情緒都被父母打包,統統稱之為青春期叛逆,仿佛錯的是她而不是剝奪她選擇權的他們。
“我沒離家出走是還想做你們的女兒。
”這是她說得最重的一句話,但也僅僅跟他們說了一次。
在父母的思維裡隻說一次的都不重要,重要的必須說N次,這就是他們為什麼總愛唠叨的原因。
她不想跟母親待在一個單位,更何況還在一個科室。
三年前,在她一再堅持并揚言斷絕關系的情況下,父母才不得不抹着眼淚同意她辭職北漂,仿佛這是她對他們多年來代替她選擇命運的一次總報複。
這一漂,隻有重大節假日她才從北京飛回來,而平時代替她問候父母的是每月寄回來的工資,以及各式各樣的物品。
物品每周都寄,有吃的穿的用的,但本周暫時還沒寄…… 他們坐在西江分局的詢問室裡,一邊講述一邊翻出手機裡的照片,說這是她上班的連鎖酒店,這是她的住房,這是她的同事。
冉咚咚一邊聽一邊點頭,一邊點頭一邊責怪自己不應該點頭,因為她知道他們說的不是事實,事實是他們的女兒就住在離他們不到五公裡遠的半山小區,卻假裝人在北京。
“她有男朋友嗎?”“她平時跟什麼人交往?”貌似了解她的他們一問三不知,好像把她交給首都後就不需要他們再為她操心了。
“那麼,你們最後一次見她是什麼時候?”冉咚咚問。
“清明節,她回家待了三天。
”夏母回答。
“她的情緒有什麼不對嗎?” “和平時一樣,有說有笑還唱歌。
” 再往下問,他們又搖頭了,好像他們隻懂得這個動作。
他們生活在她的虛構中,凡是發生在北京的他們說得頭頭是道,凡是發生在本市的他們基本蒙圈。
他們似乎患了心理遠視症。
心理遠視就是現實盲視,他們再次證明越親的人其實越不知道,就像鼻子不知道眼睛,眼睛不知道睫毛。
“最後一個問題,你們知道徐山川嗎?” “不知道。
”他們異口同聲,就像搶答。
3 監控顯示:案發當天十七點十五分,夏冰清從半山小區大門前乘一輛綠色出租車離開。
十七點四十三分,出租車出現在藍湖大酒店門前。
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