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

關燈
化都是他的願望的伸展。

    他對我的态度永遠都是:沒有批評你就是對你的表揚。

    說實話我用不着父親表揚,得意就會油然而生:父親是漢族人變成的藏族人,我何嘗不是呢?一個假期我在梅朵家度過,穿着皮袍,戴着羔皮帽子,甚至還用一雙小黑靴子換下了我那難看的雞窩。

    小黑靴子是央金給我的,準确地說是梅朵求着央金給我的。

    為此她一連叫了央金好幾聲“姨媽啦”。

    央金說卓瑪也有一雙穿不上的,和她的靴子一起是阿爸讓一個流浪草原的老靴匠做的。

    梅朵說卓瑪阿媽的太大啦,能塞進去江洋的兩隻腳,再說那是一雙花氆氇的靴子,阿媽打算留給她出嫁時穿。

    還說你不把靴子送給江洋,我就給強巴阿爸說,我那個姨媽的摳皮是世上沒有的,連一雙多餘的靴子都舍不得,你還讓她當副班長,快把她換了吧。

    央金說你要出嫁,我就不出嫁啦?梅朵說你是姨媽,你要是不大方一點的話,做小輩的會看不起你的,再說你有洛洛,他會給你做靴子的。

    就這樣軟纏硬磨,央金隻好說,江洋你過來,穿上這雙靴子,看合适不合适。

    但很快我就發現,就算我穿着皮袍靴子,戴着羔皮帽子,還會騎馬馳騁,但如果我不會摟着凍得瑟瑟發抖的羊羔牛犢睡覺,不會僅靠甩烏朵(抛打石頭的抛索)就讓一大片撲向牧草的牛羊聽我的話,不會早晚面對曠天大野念誦祈福真言或者禱告幸福美好,不會拜倒在雪山大地面前為天下所有人祈求平安,我仍然不是一個真正的藏族人。

    幸運的是,我已經是啦,我不論抱着梅朵還是抱着羊羔牛犢都能一覺睡到大天亮啦;我的烏朵已經甩得很遠差不多趕上索南哥哥啦,盡管飛出去的石頭常常打不準目标,但以後多多練習就能打準啦;我騎在馬上能一口氣念十個祈福真言,而梅朵隻能念九個,她都開始嫉妒我啦;我朝拜了離家最近的雪山并學着梅朵、央金、洛洛的樣子祈禱了所有人的平安,梅朵說我跟她一樣一定會有一個好來世啦。

    當所有的這些我都經曆了并熱衷于在重複中獲得快樂時,我突然松了一口氣:終于回家啦。

    摸摸心胸,那裡滿滿的都是踏實而牢靠的感覺,盡管我天天都會想到遠在西甯的姥爺、姥姥、母親和才讓,還不能認為梅朵家就是我的家。

    我在我期望的生活裡沉浸,享受着時而粗粝時而細膩的恩典般的時光,那種明亮而溫馨的歸宿感,那種在酥油的感染中心曠神怡的舒暢感,那種在藍天白雲下和所有生命共沐寒風,感覺自己已經凍成冰疙瘩後又迅速被帳房寵愛,被牛糞火憐惜,被酥油茶撫慰,被羊羔羔的小舌頭舔熱的幸福感,那種在泛濫着親情的氣氛裡融化成每個人的一部分的存在感,就像從土地上長出了一片草,真實而自然,就像從草原上長出了一座山,不經意中就有了拔地而起的勇氣和自信。

    直到這時我才明白:父親,你為什麼要讓我去梅朵家過新年,并度過整整一個陽光燦爛的假期。

     中午,父親和桑傑騎馬走進了西甯城。

    藍天的明淨讓基本沒有新建築的城市顯得更加古老和陳舊,行人都是慢慢騰騰的,卻又顯得行色匆匆。

    而且誰跟誰都不說話,不像在草原上,隻要見個人,認識不認識,都得說上幾句。

    沒有車輛,沒有聲音,風在街道上卷行,揚起的塵土讓兩邊的房舍都成了土黃色,比起草原來,這裡似乎有一種更加深沉的寂寞。

    但在桑傑眼裡,一切都是非凡而奇妙的。

    他第一次看到城市,一座被城牆圍起來的古城就像突然來到眼前的夢,怎麼這麼多房子啊?他見過阿尼瓊貢的殿堂精舍,以為那就是世間最為龐大的建築群,沒想到它不過是西甯的一個指甲蓋。

    他不敢騎馬,趕緊下來,滿眼恭敬地這兒看看那兒望望,小聲問父親:“牲畜在哪裡?”父親下馬告訴他,城裡城外沒有草原,自然就沒有牲畜。

    “那人吃什麼?”“吃糧食呗。

    ”突然迎面來了一座五層的樓,桑傑驚叫着立在那裡,呆呆地望着,想象不出這麼高大的房子是怎麼蓋起來的。

    唯獨陽光是他熟悉的,感覺跟草原的一個樣,又覺得不一樣,一再地仰頭瞅着太陽:“這裡的太陽比草原上的小,又比草原上的熱。

    ”父親說:“草原地勢高,所以感覺冷,看着太陽大。

    ”桑傑搖搖頭:“草原一個,西甯一個,好比孩子的阿爸和阿媽,好比兩個家,草原一個,西甯一個。

    ”父親想糾正,又沒有,兩個太陽就兩個太陽吧,一個人心裡有兩個太陽有什麼不好?走着看着,就拐到了我家住的街道。

    父親說:“好好認一認,才讓天天在這條街上走來走去。

    ”又到了小巷,進了院子,正在拴馬,南房的門吱扭一聲開了。

    姥爺出來說:“怪不得今兒天這麼藍,原來是你們要來。

    ”姥姥也出來了,對姥爺說:“我說了吧,清水就是親人,夢見了好,水裡還有魚兒哩。

    ”父親說:“夢見魚好,魚是富裕,吃肚子的東西來啦。

    ”又趕緊介紹桑傑。

    桑傑早已哈起了腰,伸出了雙手,吐了吐舌頭:“你好,你好。

    ”在他心裡,姥爺姥姥就是恩人,是最最尊貴的。

    姥爺說:“才讓的阿爸嗎?快快快,家裡坐。

    才讓上學去了,五點就能回來。

    ” 還好,招待客人沒有過分尴尬,母親的一個病人昨天送了半茶缸洋芋幹,又有姥爺排了一天一夜隊買來的兩棵凍白菜,煮了半鍋湯,放了一點肉丁,肉是尼瑪上次帶來的,凍起來節省着吃,吃到現在還剩巴掌大的一塊。

    桑傑喝着湯,臉上的疑惑就像起了霧:“強巴啦,這就是你說的糧食?”父親覺得不好解釋,就“噢呀”了一聲。

    桑傑以為城裡人自古以來就吃這個,小心翼翼地說:“食物沒有草原好呗。

    ”說着便高興起來,因為他原本以為帶來的東西城裡人會笑話,現在才知道全是好東西,他的面子上也就好看些了。

    吃了主人的飯,桑傑才把帶來的酥油、凍肉、蕨麻、奶疙瘩、奶皮、曲拉拿出來,因為這樣會顯得更禮貌些。

    姥爺姥姥說着謝謝,桑傑說:“是山養了水還是水養了山,雪山大地知道;是你們應該謝我還是我應該謝你們,心裡知道。

    恩人洛淘(長壽)。

    ”父親抓起一把奶疙瘩,分别放到姥爺姥姥手裡說:“快嘗嘗。

    ”姥爺姥姥幾乎同時放下了。

    姥姥說:“才讓來了再嘗。

    ”姥爺說:“這是好東西,家裡人全了一起嘗。

    ”父親說:“你們要是不趕緊吃一點,桑傑就會想,是不是帶來的禮物不好?是不是,桑傑?”桑傑做了個請的手勢說:“噢呀,噢呀。

    ”姥爺便拿了拇指大的一塊奶疙瘩,掰成兩半,一半給了姥姥,一半放到了自己嘴裡。

     傍晚,才讓背着書包,挂着寫毛筆字的水牌,哼哼唧唧唱着老師教的歌進了院子,一見日尕,就知道父親來了。

    他一溜風跑進家門,看到除了強巴阿爸,居然還有桑傑阿爸。

    他愣怔片刻,眼睛嘩地亮了,尖尖地喊一聲:“紮西德勒。

    ”他治好聾啞後才開始重新學習語言,學的是漢話,藏話基本不會,幸虧來了角巴和尼瑪,角巴開始住醫院,後來搬到了家裡,尼瑪一直住家裡,聰明的他跟他們學說話,時間不長就成了一個會雙語的孩子。

    但“紮西德勒”卻不是跟角巴和尼瑪學的,是姥爺姥姥教的。

    姥爺姥姥不會藏話,就會一句“紮西德勒”,還告訴他,不管遇到什麼事情,不管見了漢族人還是藏族人,隻要說“紮西德勒”就沒錯。

    所以說才讓會說的第一句藏話就是“紮西德勒”。

    桑傑看着才讓一身漢族人打扮,雖然消瘦,卻很精神,嘿嘿笑着,眼淚出來了。

    才讓說:“阿爸啦,就你一個人來了嗎?索南呢?梅朵呢?梅朵黑和梅朵紅呢?”正說着,母親下班回來了,挺着大肚子說:“是才讓的阿爸吧?強巴信裡說過你們要來,怎麼這個時候才來?”桑傑彎了一下腰,用藏語說:“姐姐啦,你好。

    ”父親趕緊翻譯。

    母親笑道:“知道知道,我們家都快成藏族人家了,連這個都不知道嗎?” 晚飯時,母親說起才讓的病:“是我們院長親自看的,也說不出什麼原因,還在持續觀察,每半個月得去一趟醫院,現在看着好好的,就怕犯,上個月就犯過一次,一犯就昏迷,很危險。

    ”父親問:“那怎麼辦?”母親說:“什麼怎麼辦?想辦法治呗。

    ”父親又看看桑傑。

    桑傑盯着母親一言不發。

    母親突然明白過來:“你是來接才讓的?”桑傑愣了一下說:“噢呀。

    ”又覺得不妥,求助地望着父親。

    父親說:“桑傑啦,你也不要不好意思,才讓也是我們的孩子,這裡也是他的家,在自己家裡住多久都沒關系。

    ”姥爺說:“娃娃的病還沒好利索,怎麼能走掉?西醫治不好,還有藏醫,那個老藏醫神着哩。

    ”姥姥說:“才讓要是走,你們就把洋洋送回來,我們身邊不能沒有孫娃子。

    ”母親說:“保險一點的話,讓才讓再住一年,一年要是不犯,那就可能好了,不再犯了。

    ”大家都把眼光對準了桑傑,桑傑望着才讓。

    才讓說:“我想跟阿爸走,又不想丢下姥爺、姥姥、阿媽啦。

    ”父親說:“那就聽大夫的,一年要是不犯,才讓就轉到沁多小學來。

    ”桑傑信任地望着父親,使勁點着頭說:“噢——呀。

    ”飯後,又點着蠟燭說話,聽才讓唱《賣報歌》:“啦啦啦,啦啦啦,我是賣報的小行家,不等天明去賣報,一面走一面叫,今天的新聞真正好,七個銅闆就買兩份報。

    ”父親問:“你用藏語能不能唱?”才讓說:“沒唱過。

    ”“你試試。

    ”才讓想了一會兒就唱起來,全部是藏語。

    父親說:“這首歌索南和梅朵也會唱,唱的是唵嘛呢叭咪吽。

    ”才讓想都沒想就唱起了“唵嘛呢叭咪吽”,唱到最後還加進去了幾句“紮西德勒”,聽得桑傑雙手合十,眉開眼笑,像是聽到了天上的仙音。

    父親打了個哈欠說:“該睡了吧?” 這天晚上,姥爺、桑傑、父親和才讓睡在了東廂房的大炕上,姥姥和母親睡在了西廂房。

    桑傑自然是不脫皮袍不蓋被子的。

    炕是用煤渣煨了的,桑傑熱得受不了,半夜下來,枕着靴子睡在了堂屋的地上,這才有了很香很沉的呼噜。

    早晨起來,姥爺說:“尼瑪也喜歡睡這個地方。

    ”然後拿出一條毛氈鋪上,“雖說心裡不肯,隻要你喜歡就行。

    ”毛氈是姥爺為尼瑪買的,很貴。

    姥爺說隻有毛氈既能當褥子又能隔潮,尼瑪住在家裡又不是一天兩天,我們睡炕,客人睡地,情理上說不過去。

    桑傑謝過姥爺,匆匆出了家門。

    姥爺知道他要去幹什麼,拿了幾張裁好的廢紙跟了出去。

    母親沒吃東西就走了,是去上班的。

    才讓背上書包和水牌,攥了一把曲拉追了出去:“阿媽,阿媽……”似乎他對母親肚子裡的孩子比母親自己還要操心。

    父親洗了臉刷了牙,也沒吃東西,拉着兩匹馬出了門。

    他先去阿尼瑪卿州駐西甯辦事處,把馬寄放在馬廄,掏出五角錢給了馬倌,叮囑他好生喂着,然後急急忙忙去了省政府。

     正是上班時間,很多人都在朝裡走。

    父親來到傳達室的窗前,正在登記,就見李志強提着公文包從大門外走來,趕緊迎了上去:“今天的運氣怎麼這麼好,不遲不早就把李秘書長擋在門口啦。

    ”李志強說:“來了嗎?我知道你有什麼事,王石說過不止一回了,前天又打了電話。

    我這麼想,要讓省上下個文件改變角巴的階級成分,這個批,那個審,麻煩得很,也沒有先例,根本不可能。

    現在有個機會,省上正在給一些沒有檔案的幹部建立檔案,我争取一下,讓州上把角巴算成未建檔案的幹部,建檔表格是由縣上填的,到時候‘家庭成分’一欄就按桑傑的成分填。

    ”父親雙手握住李志強的手,一連說了八九個“謝謝啦”。

    李志強說:“我還要謝謝角巴,謝謝你呢。

    ”又問起保育院和沁多小學的事,說:“保育院當然是臨時的,饑荒過了還得撤回來。

    學校嘛,是百年大計,不能光靠你一個人,得有幾個老師幫襯你。

    ”“我到哪裡找老師去?”“再想辦法,你想我也想。

    ” 父親高高興興回到家,和姥爺姥姥說了會兒話,就帶着桑傑出去了。

    在兩百萬平方公裡的青藏高原,隻有兩座城市——拉薩和西甯,他得讓桑傑好好看看西甯是什麼樣子的。

    他們先去了最繁華的西門口,看到隻有兩三家商店開着,便又走過西大街,來到了大十字,參觀了形成十字的郵局、新華書店、百貨公司和民族事務委員會。

    父親不停地講解,桑傑不斷地點頭,卻還是沒弄明白為什麼要有這些設施。

    他揣了幾個錢,想請桑傑吃碗城裡的拉面,桑傑死活不肯進飯館,他說:“到家裡啦,怎麼可以在外頭吃飯,要吃就跟家裡人一起吃。

    ”兩個人往回走去,到家已是傍晚,又渴又餓又累,喝了清茶,正想吃點什麼,母親回來了。

    她下班後,去一個病人家用一件衣服換了一茶缸豌豆。

    晚上,全家人煮了半鍋肉湯豌豆,又放了點酥油,稀裡嘩啦吃起來。

    父親問:“西甯好不好?”桑傑嘿嘿笑着,沒有回答。

     又住了兩天,父親和桑傑就要回去了。

    母親說她的預産期還有兩個多月,到時候不知道父親能不能回來。

    父親說一定回來。

    桑傑向所有人說着“紮西德勒”,一副心滿意足的樣子。

    他的心滿意足一是見到了才讓,才讓不僅能聽會說了,還會活蹦亂跳地上學放學,他雖然是公社主任,仍然覺得去學校讀書跟去阿尼瓊貢學經祈福差不多,神聖而機密,央金、梅朵和才讓都在上學,一個家裡有三個人上學,帶來的吉祥是别的牧家沒有的。

    二是終于在各種對比之後得出了一個結論:城裡沒有草原好,房子沒有帳房好。

    先是待着透不過氣來,再是睡覺老是夢回草原,才離開幾天就想得不成了。

    尤其想不通的是,這麼多人居然會心安理得地聚集在一個地方,沒有青稞,沒有牧草,沒有牲畜,聚在一起幹什麼?他覺得城裡人太可憐,不光食物不好,穿戴也不好,幾乎沒有穿皮貨的。

    全家人把父親和桑傑送出了小巷。

    姥爺又帶着才讓送他們去了辦事處,看着他們騎上了馬,還想把他們送到城門外。

    桑傑攔住不讓送:“好好上學的要哩,快回去,耽誤了上學老師會懲罰,阿尼瓊貢就是這個樣子的。

    ”才讓說:“今天是星期天,老師也休息。

    ”他戀戀不舍,執意要送。

    終于分手了,桑傑打馬而去,走得很快,他不想讓姥爺和才讓站在城門口久久矚望。

    父親追了上去。

    桑傑問:“星期天是什麼?”“就是休息的一天。

    ”“牧人怎麼沒有星期天?”“因為牲畜沒有星期天。

    ”“為什麼牲畜沒有星期天?” 一年過去了,才讓果然沒有犯病。

    又過了幾個月,學校放暑假的時候,父親來到了西甯。

    他是放心不下回家來看看的,畢竟又有了一個女孩,母親的身體卻因為營養不良和工作太忙而每況愈下。

    他自然要帶些食物來,對饑馑年代的人,食物就是良藥。

    牧人們常說,不怕乏,就怕竈上沒有酥油茶。

    就要返回草原時,父親說:“才讓,跟我走吧。

    ”才讓說:“噢呀。

    ”他因為聰明,連跳兩級,已經是四年級學生了。

    上路這天,姥姥拿出了他的皮袍和靴子,他看了看說:“我還是穿衣服褲子吧。

    ”父親說:“随你。

    ”家裡人照例把他們送到了小巷口。

    才讓抱着妹妹不放,每天放學回家,都是他抱着她,跟她玩,哄她睡,已經習慣了。

    而妹妹對哥哥的依賴,也僅次于可以喂奶的母親。

    這讓姥爺姥姥很吃驚,也有點嫉妒,常常會半真半假地說:“我們不好嗎?就才讓好嗎?你到世上就是來找才讓的嗎?”她蹬着腿,咿咿呀呀地回答。

    不得不走時,才讓把妹妹還給了母親,然後抱住了母親,母親的眼淚閃閃爍爍的,又抱住了姥爺,姥爺的眼淚啪嗒啪嗒的,最後抱住了姥姥,姥姥的眼淚嘩啦嘩啦的。

    不得不走了,父親要扶才讓上馬。

    母親突然問了一個誰也不敢碰觸的問題:“才讓還回來嗎?”父親搖搖頭:“不知道。

    ”姥爺說:“才讓,你跟你阿爸商量,是你回來還是洋洋回來?”姥姥則不由分說地擺擺手:“才讓,你回來,你和洋洋都回來。

    ”才讓說:“噢呀。

    ”妹妹哭起來。

    姥姥接過去說:“想讓才讓哥哥唱歌了嗎?”母親告訴父親:“這孩子愛哭,每次哭隻要才讓一唱歌,就不哭了。

    ”才讓走到姥姥身邊,想唱,又望了望父親。

    父親說:“你用藏語唱。

    ”才讓便唱起來:“啦啦啦,啦啦啦,我是賣報的小行家,耐饑耐寒地滿街跑,吃不飽,睡不好,痛苦的生活向誰告,總有一天光明會來到。

    ”妹妹立刻不哭了。

    父親說:“你是藏族人,最好把‘唵嘛呢叭咪吽’和‘紮西德勒’加進去。

    ”才讓答應着,加進去唱了一遍。

    妹妹笑了,咯咯咯的。

     父親和才讓騎着日尕,忽走忽跑,沒有停歇,兩天後的早晨到達了阿尼瓊貢。

    他們見過王石,喝了酥油茶,吃了風幹肉,就要離開,香薩主任和眼鏡曼巴聞訊趕來。

    香薩主任摸着才讓的頭說:“這就是治好了聾啞的才讓嗎?說幾句話讓我聽聽。

    ”才讓先朝主任鞠躬,再朝曼巴鞠躬,然後說:“你好,你好,紮西德勒。

    ”主任說:“看你能不能學我的話。

    ”便念了幾句經文。

    才讓學起來,一字不差。

    主任點點頭:“好得很,這麼有靈性的藏族娃娃,誰見了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