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馬雪山

關燈
了我家居住的南房。

    姥姥驚訝得叫了一聲:“這是誰家的娃娃,你怎麼領進來了?”姥爺說:“别緊張,人家又不是來吃來喝的。

    ”母親說:“不吃不喝來家裡幹什麼?”姥爺姥姥包括我都愣住了。

    這是一九五九年的下半年,漸漸凸顯的饑荒讓誰也無法輕松面對家中來客這件事,連不到五歲的我都本能地有了沉甸甸的壓力。

    大人們都說我聰明,聰明在這個時候讓我朦朦胧胧意識到:本來就吃不飽的食物又要從我們嘴裡扒拉出去一些了。

    母親又說:“他阿媽死了,洋洋他爸也差一點死掉。

    ”然後拿着信念起來,還沒念完,姥姥就哭了。

    她是一個誰死都會哭的人,何況是一個救了父親命的人。

    她捯動着小腳過去,一手抱住才讓的頭,一手摸着他的光脊梁:“沒娘的娃娃太孽障(可憐),大夏天還穿着皮袍,光身子上連個襯衣也沒有。

    ”說着又哭。

    母親也抹起了眼淚。

    姥爺長歎一聲說:“這是恩人的娃娃,我們不能對不起。

    ”我那時還不理解父親信中的話,也不理解大人們的眼淚,隻覺得家裡來了一個小藏族人,他已經沒有阿媽了。

    我警惕地想:是不是他沒有了阿媽,就來這裡找阿媽?這裡的阿媽是我的阿媽。

    才讓一看姥姥摸他的光脊梁,就懂事地把堆在腰裡的皮袍提起來穿在了身上,而且像漢族人一樣兩隻胳膊都套進了袖子。

    姥爺說:“别看他又聾又啞,心裡明得像鏡兒。

    ”我走過去,站到姥姥跟前,想着姥姥的手也會放在我的肩膀上,但是姥姥沒有。

    我于是解扣子脫衣服,也想露出光脊梁來。

    姥爺立刻制止了我。

    我哼一聲,不服氣地望着才讓,突然看到他腰裡吊着一把小藏刀,刀鞘是彩色的,刀柄是白色的。

    我走過去摸摸小藏刀,才讓躲開了。

     這天晚上,姥姥用一個小鐵碗從面缸裡挖出了一碗半面粉。

    一碗是平時全家四口人晚飯的用量,加一些蔓菁,煮一鍋拌湯,一人足有兩鐵勺;半碗是專門給才讓的。

    母親說:“不夠吧?他一天沒吃了。

    ”姥姥朝面缸裡面看了又看,又挖出一點來說:“多放些蔓菁。

    ”姥爺說:“不知道這娃娃吃不吃蔓菁,藏族人是要吃肉的。

    ”姥姥說:“天上的事情别說到地上,再早兩年,我能天天讓他吃雜碎啃羊頭。

    ”吃飯時,大人們都忐忑不安地盯着才讓。

    也許是餓了,才讓吃得很香。

    大家松了一口氣。

    姥姥說:“他隻要吃蔓菁就好。

    ”我看到才讓碗裡的比我碗裡的稠,就說:“我要吃這個。

    ”母親打了我一下:“你吃你碗裡的。

    ”姥姥喝了兩口自己的拌湯,把碗放到我面前說:“洋洋,這半碗也是你的。

    ”飯後,母親開始翻箱倒櫃尋找衣服,幾乎把我換洗的衣服包括襯衣襯褲全部翻了出來。

    我拿了這件又抓起那件:這是我的,這也是我的。

    母親奪過去說:“洋洋,懂事些,不能讓才讓光身子上裹皮袍,穿了熱,脫了冷,沒有襯衣和外衣怎麼行?”才讓知道在說他,一眼不眨地盯着母親的嘴。

    母親又摸摸他蓬亂的頭發和結了垢痂的耳朵後面,進廚房燒水去了。

    洗澡的時候,母親要脫才讓的皮袍,才讓躲閃着。

    母親說:“洋洋,你也脫。

    ”我轉眼精赤了,站到木盆裡往身上撩水。

    才讓看着,雖然還有些畏葸,卻沒有拒絕母親解開他的皮袍腰帶。

    後來我知道,這是才讓第一次洗熱水澡。

     接下來,才讓遇到了許多第一次:第一次住在房子裡,第一次睡炕,第一次穿上襯衣襯褲,第一次蓋被子,第一次需要去廁所方便。

    他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在眼睛上,看别人怎麼做,尤其會盯着我,我的所有舉動對他都是一種示範。

    可我并不喜歡這樣,不止一次地說:“你别學我。

    ”母親說:“為什麼?”我噘着嘴說:“他是外人。

    ”母親失望地說:“你咋是這樣一個孩子?”我也不知道我為什麼會這樣,在我對才讓的排斥裡,有一種孩子氣的嫉妒:憑什麼他得到了大人們那麼多的關注,甚至超過了我?有一種可以用殘忍來形容的優越和歧視:你不會說話,我會;你的耳朵是擺設,我不是;你沒有阿媽,我有;你沒有襯衣襯褲,我不僅有還可以多出來讓給你。

    但才讓并不是一無所有,我懊惱地發現,其實他擁有的比我更多,我甚至都不能跟他平起平坐——他有比我更明亮的眼睛,有比我更強壯的身體,有一件穿上去像個小大人的皮袍,有一雙皮制的小靴子,有一種迅速理解對方的聰明和一學就會的本領。

    更重要的是,他有一股酥油味,皮袍上有,頭發上有,肌膚上有,就算渾身上下洗了一遍,依然會濃濃地散發出來,好像他是一個被酥油孕育的生命、一個從溫熱的酥油河裡撈出來的孩子,那種甜絲絲的腥香浸透在骨頭中和血肉裡。

    我喜歡酥油味,我恨我沒有酥油味,更恨才讓擁有酥油味。

    我問母親:“才讓為什麼到我家?”母親說:“你以後就知道了。

    ”“才讓什麼時候走?”“不走了。

    ”“為什麼不走了?”“不走就是不走了。

    ”我一腳蹬掉了被子,我說我不跟才讓睡一個被窩。

    姥爺、姥姥和母親一起回答了我:“不行。

    ”母親又說:“家裡沒有多餘的被子。

    ”我幾乎要哭了。

     就這樣,才讓成了我家的一員。

    他用極快的速度學會并适應着一切,包括每天洗臉刷牙,換下皮袍穿上短衣長褲,用筷子吃飯,把一塊手絹疊起來裝在身上用來擦鼻涕,上炕前脫掉靴子,等等。

    而且許多事一學會就比我做得更好,比如從一本無用的書上撕下一頁來作手紙時,他會撕得整整齊齊;飯後他能把碗舔得幹幹淨淨,而我卻常常需要姥姥或姥爺拿過去再舔一遍。

    當然,他必須适應的還有我持續不斷的對他的挑剔和不屑,還有對隻能吃個半飽的忍耐,還有家裡家外許多意想不到的事。

    一次姥爺帶着我們兩個去理發鋪理發,姥爺讓我先來,我不知為什麼死活不肯。

    才讓以為我害怕,以為用刀剪搞掉頭發會很疼,也害怕得抖起來。

    不該理發的姥爺隻好讓理發匠先在自己頭上又剪又剃又刮。

    才讓看到姥爺有說有笑,眼裡的驚恐這才消失。

    當他在鏡子裡看到自己跟城裡所有的男孩一樣也有了一頭短發時,呆鈍了半晌,突然又輕輕笑了一下。

     但對才讓來說,真正需要适應的還是不停息地看病吃藥。

    母親是省人民醫院的外科醫生,她把才讓帶到五官科找了幾個醫生會診,又帶才讓去了中醫院,去了緊挨西甯的湟中縣,那兒有一個傳說很厲害的民間中醫。

    其間才讓不斷在吃藥,有西藥也有草藥。

    每天早晨起來,母親的第一件事就是叫才讓,她期望能把才讓從夢中叫醒。

    後來又叮囑我:“你要多跟他說話,不管他聽清聽不清,這是治療的一部分。

    ”我說:“我才不說。

    ”但其實我沒有少說,畢竟都是小孩,彼此的吸引不需要太多的掩飾。

    我經常對他發号施令:“我是大将你是喽啰,沖啊。

    ”或者:“你有大刀,我有長槍,一二三開始。

    ”空手胡亂比劃着,最後推他一把,“我打敗你了,你為什麼不躺倒?”我發現隻要我重複幾遍,他差不多都能聽懂。

    院子裡還有别的小孩,我們混在一起玩,有時他們也會學我的樣子對才讓發号施令,我便說:“我家的才讓,不準你命令他。

    ”有時我們也會去巷口玩鬥雞,去街上賽跑,去更遠的城牆根裡打石頭仗,去城門口拾錢——曾經我在這裡拾到過一分錢,就覺得這裡永遠都有錢。

    才讓跟我們一樣開心,盡管他笑不出聲來。

    還有時姥爺會帶我們去城外的野地裡尋找野菜,去西門口排長長的隊買青海湖的幹闆魚,去糧店購回越來越少的供應糧,去北門外在農民收獲過的洋芋地裡挖洋芋,在割過的麥地裡撿麥穗。

    才讓在逐漸适應之後很快就顯示了比我更強的能力。

     一次一個出售大蘿蔔的人攔住了我們,小聲說:“要不要?就剩這些了,十塊錢。

    ”姥爺說:“你是偷來的吧?”那人不語。

    在城裡十塊一個,在這裡十塊一堆,怎麼還能不要?立刻成交。

    可如何拿回去呢?才讓悄沒聲地拿起兩個大蘿蔔塞給姥爺,又拿起兩個小蘿蔔塞給我,自己把外衣脫下來,包起剩下的全部,用袖子一拴,抱在了懷裡。

    那麼長的路,我空手走都會走累,他居然沒有停歇,一口氣抱回了家。

    姥爺姥姥都說:“你怎麼這麼大的力氣?”之後他又頻頻顯示了他的力氣:把姥爺挑來的盛滿水的水桶抱起來倒進缸裡;幫姥爺從煤場抱回一背鬥煤渣;姥爺在河灘挑了三塊冬天腌酸菜用的大石頭,他抱一塊,我抱一塊,才讓抱一塊,才讓一路小跑,抱到家後又兩次返回來接我們,結果三塊石頭都是才讓一個人抱進家門的。

    姥姥心疼得直吸溜,抱着才讓說:“你受了三個人的累,就得吃三個人的飯,晚飯不給他們吃。

    ”後來我知道,草原上的牧人有抱牲畜的喜好,才讓的力氣是抱藏獒抱綿羊抱牛犢抱出來的。

    我服了,對才讓再也不敢胡亂挑剔,動不動就不屑不理了,更不敢把他再當喽啰,随便發号施令了。

    相反,我開始信任他依賴他甚至感激他。

    那天姥爺帶我們去西甯南山根裡挖地軟(地皮木耳),路過一片菜地時,一隻大狼狗沖我們叫起來,我一害怕撒丫子就跑。

    接下來的情形是:大狼狗追我,才讓追大狼狗。

    就在大狼狗撲向我時,才讓揪住了大狼狗的尾巴。

    大狼狗放掉我,回頭咬他,卻突然又改變主意,尖尖地叫了幾聲,脫逃而去。

    姥爺跑過來說:“才讓不光力氣大,膽子也大,洋洋你要記住,人家救了你。

    ”但在我的感覺裡,才讓除了膽子大,還有一種能讓大狼狗害怕的神秘力量。

    我欽佩而感激地望着才讓。

    才讓卻像什麼事也沒做,呆呆地望着南山腰裡的廟宇,望着廟宇旁邊的緩坡上,那些零零散散吃草的羊。

     幾天後才讓離家出走了。

    他走時天剛亮,我還沒起炕,以為他是去上廁所的。

    姥爺和我到處找,先是在街上,後來去了城外。

    當我喊着“才讓才讓”時,眼淚都出來了。

    姥姥看我們沒把才讓帶回來,失望得一拍大腿就往外面走。

    她一條街一條街地找,一雙小腳幾乎走掉。

    下午,姥爺去醫院告訴了母親。

    母親說:“他是想家了吧?是不是一個人回牧區了?出了事咋辦?我馬上要上手術台,你趕緊去派出所報告警察。

    ”一場虛驚,天黑以後才讓回來了。

    他穿着襯衣,提着外衣,外衣裡頭包着東西,打開一看,全家人都驚叫起來:蕨麻?蕨麻我吃過,甜甜的,好吃極了,可以生吃,也可以煮熟了吃。

    但那時我還不知道,它不光口感好,營養也好,是藏族人款待貴客的上等食物。

    姥姥問:“哪裡來的?”姥爺說:“還帶着土,肯定是挖的呗,你去哪裡挖了?”第二天,才讓帶着姥爺和我去了南山,路過廟宇時,他進去磕了頭。

    姥爺和我等在門口,發現門廊的磚地上,晾曬着一席新鮮帶泥的蕨麻。

    姥爺說:“這娃娃聰明,他昨天肯定是來磕頭的,見人家曬蕨麻就知道山上有。

    ”我們朝山上走去,在平闊的山頂,看到許多人都在那裡挖蕨麻。

    此後一連幾天我們都去挖蕨麻,直到挖得一幹二淨,南山頂光秃秃的成了和尚頭。

    蕨麻給每天的拌湯增加了分量也增加了香甜。

    姥爺說:“才讓多吃些,這娃娃腦子靈光。

    ” 就在最後一次挖蕨麻回來的路上,我們遇到了一個賣牛肉的肉販子,他把裝牛肉的麻袋藏在巷子裡,自己走到馬路上詢問行人要不要。

    姥爺問他多少錢一斤,他說不要票子,要金子銀子。

    姥爺想了想問:“一個銀碗能換多少?”“那要看多大。

    ”姥爺比劃了一下。

    那人說:“看在娃娃的面子上,我給你兩斤。

    ”姥爺搖搖頭,帶着我們離開了,走了幾步又回頭問:“明天還在不?”“在哩。

    ”這天晚上,姥爺從衣櫃裡找出了那隻銀碗,對姥姥說:“才讓在草原上頓頓吃肉,到我們家這麼長時間了,連個肉渣渣都沒見過,還是換掉吧?”“這是我的嫁妝,你當然不心疼。

    ”姥姥拿起銀碗看着,又去廚房拿來一對描金畫龍的小瓷碗說,“要換你把這個換掉,這是我買下的。

    ”“肚子要緊還是碗要緊?人家又沒說要瓷碗。

    ”生氣歸生氣,姥姥最終還是妥協了,把銀碗塞給姥爺說:“家是你的,你隻要舍得,把什麼換掉我都隻當沒看見。

    ”然後摸了摸才讓的頭,“娃娃,你明天就能吃到肉了,我給你做得香香兒的。

    ”母親說:“兩斤太少,再講講價吧?”才讓眼珠子轉動着看大人們說話,看銀碗和瓷碗被人拿來拿去,臉上的疑惑就像蒙了一層霧。

    第二天上午,姥爺帶着我和才讓去了街上。

    當他從懷裡摸出銀碗交給那個賣牛肉的人時,才讓跳起來一把奪了過去。

    他拿着銀碗轉身就跑。

    姥爺和我追着他,剛要進家門,又看他頭也不回地跑出去了。

     才讓又是一天沒回家。

    姥爺和我又去到處找,心裡卻沒有他第一次失蹤時那樣憂急。

    直到天大黑,過了睡覺時間,才又急得火燒眉毛似的。

    我已經脫掉衣服鑽進了被窩,看姥爺要出去找,一骨碌爬了起來。

    “才讓,才讓。

    ”黑燈瞎火的街上,我和姥爺一遍遍喊着。

    後來又去了城外,還是喊着:“才讓,才讓。

    ”午夜回來,姥姥和母親都還沒有睡。

    母親說:“他不知道不能亂跑嗎?不知道别人會着急嗎?”姥爺辯護道:“他去哪裡了,肯定是想說的,說不出來啊。

    ”母親說:“那他就更不能不回來,他還在吃藥,斷了的話會影響療效。

    ”姥姥說:“都是牛肉惹的禍,牛肉是你看上的,你就得給我把才讓找回來,找不回來你賠我。

    ”姥爺說:“好好好,天亮了我再去找,找不回來,就去街上拉個藏族娃娃賠給你。

    ”姥姥說:“我不要,我就要才讓。

    ”姥爺生氣地說:“你以為才讓跟你最親?他其實跟我最親,他不見了,我心裡比你着急。

    ”我哭起來:“我要才讓,我要才讓。

    ”姥姥也開始抹淚:“這娃娃靈性,知道我舍不得銀碗,硬是給我搶回來了,還扯着我,指着衣櫃,要我把銀碗放回去。

    我往裡頭放着,見他去了廚房,後來就不見了,是不是拿吃的去了?”姥姥說着進了廚房,看了看說:“他什麼也沒拿,餓了渴了怎麼辦?”突然又說,“咦?小瓷碗不見了。

    ”姥爺說:“是不是換牛肉去了?” 才讓消失了整整四天才回來。

    當他頂着中午的陽光出現在院子裡時,首先看到他的姥姥撲了過去。

    她撕住他,打他的屁股:“你去哪裡了?也不說一聲。

    ”她忘了才讓是聾啞人,又摟住他,嘩啦啦地流淚,喊着:“才讓回來了,才讓回來了。

    ”我和姥爺從屋裡撲了出去,因為急切,姥爺把我撞倒了。

    姥爺說:“你怎麼才回來?再不回來,全家人都要急死了。

    ”說着也抹起了眼淚。

    而我卻一點哭的意思也沒有,在我單純的感情裡,隻有慶幸和高興。

    何況我看到了姥爺姥姥還沒有看到的,那是兩隻白花花的小羊。

    它們站在才讓身後,不知發生了什麼,驚訝莫名地看着,有一隻咩地叫了一聲,這才引起了姥爺姥姥的注意。

     才讓用一對描金畫龍的小瓷碗換回來的不是兩斤牛肉,而是兩隻小綿羊。

    我們無法知道才讓去了哪裡,是怎麼換來的,隻能一遍遍地猜測。

    姥爺說:“西甯向南,不到五十公裡,就是牧人的草原,當初才讓來西甯時,肯定經過了那裡。

    這娃娃記性好,沒忘記來時的路。

    ”姥姥說:“就算知道路,用瓷碗換羊他也知道嗎?”“草原上羊多瓷器少,他家裡肯定也換過。

    ”後來我證實了姥爺的猜測,還知道牧人喜歡用描金畫龍的瓷碗給雪山大地獻淨水,認為那有事半功倍的吉祥。

    可我還是有些疑惑:一個那麼大點的孩子,走那麼遠的路,白天可以,晚上怎麼辦,難道一點都不害怕?再說,他吃什麼喝什麼? 在那個艱難苦澀的歲月裡,我家居然有了兩隻咩咩叫的小綿羊。

    姥爺說:“是養大還是宰了吃肉?”姥姥說:“你問才讓。

    ”才讓的回答出現在第二天早晨,他搖醒我,讓我跟他一起穿衣服,然後從門口牽起兩隻小羊,出門去了。

    長滿了草的城牆根裡,成了我們的牧場。

    一會兒姥爺也跟來了,告訴我們,離家不遠的湟水河灘裡,有更多的草。

    我們今天這裡,明天那裡,有時牽着羊,有時不牽羊,不牽羊的時候我們會帶上姥爺給我們的鐮刀和小麻袋,滿懷抱着青草回家來。

     這期間,對才讓的治療一直沒斷。

    母親說:“藥吃了不少,怎麼好轉的動靜一點都沒有?看來得去一趟蘭州。

    ”蘭州在一百多公裡以外,是離西甯最近的大城市,大城市裡自然有大醫院。

    我說:“我也要去。

    ”母親說:“你走了羊誰管?”有一天,請了假的母親帶着才讓出發了。

    姥爺和我送他們去了汽車站。

    之後便是等待,我每天都會問:“才讓怎麼還不回來?”姥爺說:“你阿媽走的時候你怎麼不問清楚?”又說,“蘭州的車一定是早晨發傍晚到。

    ”于是,每當晚霞燃燒,我會立在巷口,朝街盡頭張望,有時牽着兩隻羊,有時就我自己,孤零零地伫立着。

    在沒有才讓的日子裡,我發現我是多麼孤獨啊,甚至有些凄涼。

    後來姥爺來了,再後來姥姥也來了,我們三個人會站在巷口,一直望到太陽落山,望到天色麻黑。

    母親和才讓回來的時候是半夜,姥爺聽到有人敲院門,說一聲“回來了”,爬起來就去開門。

    進了家,姥姥問:“肚子吃了沒?”姥爺問:“治好了沒?”我望着才讓笑,才讓也沖我笑。

    突然他撲過來,抱住我,用他的額頭碰了一下我的額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