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序
關燈
小
中
大
《陀斯契加耶夫等人》等。
除了上述作品以外,高爾基還著有多篇回憶錄,其中有關列甯和托爾斯泰的回憶錄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和重要的文獻價值。
《童年》(一九一二—一九一三)、《在人間》(一九一四)和《我的大學》(一九二二—一九二三)是高爾基著名的三部自傳體小說,描寫了作家童年、少年和青年時代的生活經曆。
《童年》反映小主人公阿廖沙在父親去世以後,随母親寄住在外祖父家中度過的歲月。
其間,他得到外祖母的疼愛、呵護,受到外祖母所講述的優美童話故事的熏陶,同時也目睹了兩個舅舅為争奪家産争吵打架以及在生活瑣事中表現出來的自私、貪婪。
這種現實生活中存在的善與惡,愛與恨已經在他幼小的心靈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小阿廖沙十一歲喪母,外祖父也破了産,他無法繼續過寄人籬下的生活,便走上社會,獨立謀生。
他曾當過鞋店裡的夥計,輪船上的洗碗工人,也曾在任繪圖員的親戚家裡和聖像作坊裡當過名曰“學徒”的小傭人。
無論在哪兒,他都不僅擔負着一個孩童難以勝任的、苦役般的勞動,而且受盡屈辱,飽嘗辛酸,切身體會到底層勞苦大衆的奴隸般非人的生活,開始模糊地認識到沙皇專制制度的反動本質,進一步了解并更加痛恨包圍着他的市儈生活,同時也發現了勞動人民具備純樸善良、吃苦耐勞等優良品質。
此時,書籍打開了他的眼界,為他展現了一個奇妙的新世界,誘使他渴望新的生活,對他的成長起有重大的作用。
這一段生活經曆就是第二部小說《在人間》的主要内容。
《我的大學》則記述了高爾基在喀山時期的活動和成長,主要是民粹派思潮對他的影響以及帶有革命情緒的大學生、青年秘密小組這所社會大學對他的啟迪和教育,同時也就展示了十九世紀七十和八十年代俄國社會生活的畫面。
從這個被真實記述下來的曆程中,我們可以看出青少年時代的高爾基對小市民習氣的深惡痛絕,對自由的熱烈追求,對美好生活的強烈向往。
在生活底層與勞苦大衆的直接接觸,深入社會、接受革命者思想的影響和如饑似渴地從書籍中汲取知識養料是使他得以成長的重要條件。
高爾基從幼年時代寄居在外祖父家中就開始接觸小市民的生活。
此後,在繪圖員家裡,在居住着各種不同人物的大雜院裡,在他幹過活的任何地方,這種保守、自私、貪婪、庸俗的習氣處處可見。
小市民的典型人物常常暴食暴飲,無病呻吟,彼此吵架揭短,用不堪入耳的髒話制造醜聞,傳播謠言。
“無恥的流言蜚語、惡意的诽謗組成一張肮髒的網子”,纏繞着大家,無人可以幸免,仿佛通過折磨别人來為自己尋找樂趣是“他們唯一可以不付任何代價的娛樂活動”,可以填補他們空虛無聊的靈魂,這實在也是一種人性的扭曲。
處在這種氛圍之中,小阿廖沙時時處處感到煩悶、壓抑、窒息,簡直無法忍受。
高爾基在三部曲中花費大量筆墨,以極其辛辣的筆鋒對他青少年時代感觸甚深的市儈氣息這一社會毒瘤加以深刻揭露,借此探索産生這種保守、落後心理特征的社會根源,指出小市民習氣是滋生種種消極的、不抗惡的社會思潮的土壤。
“在人間”生活的歲月裡,社會上各種各樣的人:正直的廚師斯穆雷,熱愛勞動的碼頭裝卸工人,洗衣女工納塔利娅,老匠人格裡戈裡乃至兇神惡煞般對待阿廖沙的繪圖員家的婆媳倆都從不同方面幫助高爾基了解生活,認識生活,思考人生的意義。
青少年時代的高爾基走向成熟的另一個老師是書籍。
凡是讀過三部曲的人都會對阿廖沙執着地渴望讀書,自覺地認真讀書的頑強精神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在那個認為讀書是“歪門邪道”,讀書會誘人犯罪的小市民圈子裡,阿廖沙為了實現讀書的願望所遭受的屈辱、欺淩簡直令人難以置信。
書籍擴大了阿廖沙的視野,豐富了他的思想,向他展現了越來越廣闊的世界,使他争取美好生活的願望更加強烈,為之奮鬥的決心更加堅定。
總之,高爾基的自傳體三部曲不僅描繪了十九世紀七十至八十年代俄國社會廣闊的生活圖景,而且“描寫了作家從生活的底層攀上文化高峰、走向革命的道路,同時也反映了俄國一代勞動者在黑暗中尋找真理、追求光明的艱難曲折的曆程”[1];而高爾基“審察生活的能力,塑造人物性格的才能以及對于俄羅斯底層的無與倫比的知識,都是他赢得巨大聲譽的重要因素”[2]。
甯珊 一九九七年六月
除了上述作品以外,高爾基還著有多篇回憶錄,其中有關列甯和托爾斯泰的回憶錄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和重要的文獻價值。
《童年》(一九一二—一九一三)、《在人間》(一九一四)和《我的大學》(一九二二—一九二三)是高爾基著名的三部自傳體小說,描寫了作家童年、少年和青年時代的生活經曆。
《童年》反映小主人公阿廖沙在父親去世以後,随母親寄住在外祖父家中度過的歲月。
其間,他得到外祖母的疼愛、呵護,受到外祖母所講述的優美童話故事的熏陶,同時也目睹了兩個舅舅為争奪家産争吵打架以及在生活瑣事中表現出來的自私、貪婪。
這種現實生活中存在的善與惡,愛與恨已經在他幼小的心靈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小阿廖沙十一歲喪母,外祖父也破了産,他無法繼續過寄人籬下的生活,便走上社會,獨立謀生。
他曾當過鞋店裡的夥計,輪船上的洗碗工人,也曾在任繪圖員的親戚家裡和聖像作坊裡當過名曰“學徒”的小傭人。
無論在哪兒,他都不僅擔負着一個孩童難以勝任的、苦役般的勞動,而且受盡屈辱,飽嘗辛酸,切身體會到底層勞苦大衆的奴隸般非人的生活,開始模糊地認識到沙皇專制制度的反動本質,進一步了解并更加痛恨包圍着他的市儈生活,同時也發現了勞動人民具備純樸善良、吃苦耐勞等優良品質。
此時,書籍打開了他的眼界,為他展現了一個奇妙的新世界,誘使他渴望新的生活,對他的成長起有重大的作用。
這一段生活經曆就是第二部小說《在人間》的主要内容。
《我的大學》則記述了高爾基在喀山時期的活動和成長,主要是民粹派思潮對他的影響以及帶有革命情緒的大學生、青年秘密小組這所社會大學對他的啟迪和教育,同時也就展示了十九世紀七十和八十年代俄國社會生活的畫面。
從這個被真實記述下來的曆程中,我們可以看出青少年時代的高爾基對小市民習氣的深惡痛絕,對自由的熱烈追求,對美好生活的強烈向往。
在生活底層與勞苦大衆的直接接觸,深入社會、接受革命者思想的影響和如饑似渴地從書籍中汲取知識養料是使他得以成長的重要條件。
高爾基從幼年時代寄居在外祖父家中就開始接觸小市民的生活。
此後,在繪圖員家裡,在居住着各種不同人物的大雜院裡,在他幹過活的任何地方,這種保守、自私、貪婪、庸俗的習氣處處可見。
小市民的典型人物常常暴食暴飲,無病呻吟,彼此吵架揭短,用不堪入耳的髒話制造醜聞,傳播謠言。
“無恥的流言蜚語、惡意的诽謗組成一張肮髒的網子”,纏繞着大家,無人可以幸免,仿佛通過折磨别人來為自己尋找樂趣是“他們唯一可以不付任何代價的娛樂活動”,可以填補他們空虛無聊的靈魂,這實在也是一種人性的扭曲。
處在這種氛圍之中,小阿廖沙時時處處感到煩悶、壓抑、窒息,簡直無法忍受。
高爾基在三部曲中花費大量筆墨,以極其辛辣的筆鋒對他青少年時代感觸甚深的市儈氣息這一社會毒瘤加以深刻揭露,借此探索産生這種保守、落後心理特征的社會根源,指出小市民習氣是滋生種種消極的、不抗惡的社會思潮的土壤。
“在人間”生活的歲月裡,社會上各種各樣的人:正直的廚師斯穆雷,熱愛勞動的碼頭裝卸工人,洗衣女工納塔利娅,老匠人格裡戈裡乃至兇神惡煞般對待阿廖沙的繪圖員家的婆媳倆都從不同方面幫助高爾基了解生活,認識生活,思考人生的意義。
青少年時代的高爾基走向成熟的另一個老師是書籍。
凡是讀過三部曲的人都會對阿廖沙執着地渴望讀書,自覺地認真讀書的頑強精神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在那個認為讀書是“歪門邪道”,讀書會誘人犯罪的小市民圈子裡,阿廖沙為了實現讀書的願望所遭受的屈辱、欺淩簡直令人難以置信。
書籍擴大了阿廖沙的視野,豐富了他的思想,向他展現了越來越廣闊的世界,使他争取美好生活的願望更加強烈,為之奮鬥的決心更加堅定。
總之,高爾基的自傳體三部曲不僅描繪了十九世紀七十至八十年代俄國社會廣闊的生活圖景,而且“描寫了作家從生活的底層攀上文化高峰、走向革命的道路,同時也反映了俄國一代勞動者在黑暗中尋找真理、追求光明的艱難曲折的曆程”
甯珊 一九九七年六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