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節

關燈
未能造成停戰。

    他家地盤被吞并瓜分,父親被逼當和尚,消失在大山裡。

    母親改嫁,他的兄弟姐妹投到異族裡,不許做漢人。

    他在一所雜造局當童工,成了粟特人。

     因為聰明,得雜造局總督夫婦喜愛,充為養子。

    三十七歲,他遇上忽必烈,一席談,獲得二千突厥兵三千回纥兵一萬漢兵,重新成為世侯。

    三十七歲,他已找不回父親和兄弟姐妹,一個人恢複劉家。

     面對當年聯手毀滅他家的世侯們,他選擇寬恕。

    交換天下的婉轉大計,折服了他們。

    從此,北方世侯再無内讧,捧劉家為盟主。

     和忽必烈的友誼,讓他得知蒙古崛起的秘密——“殺男人和殺王”。

    草原上有許多民族,相互搶劫是常态,弱者望風而逃,撇下物品和女人,強者不會追殺。

     忽必烈爺爺一代的蒙古人改了此習俗,不受物品女人磕絆,要追殺男人,以滅族為準則。

    令諸多異族恐怖,主動歸降,放棄祖先,改做蒙古人。

     草原陳規,殺将不殺王。

    一族戰敗,不殺首領一家,殺戰将洩恨。

    忽必烈爺爺宣稱殺王不殺将,敢跟蒙古人打仗的戰将值得尊敬,歸順做蒙古人,便可饒命,首領一家則要殺絕。

     從此,戰争稍不利,王者便棄軍棄民逃出草原。

     蒙古崛起時全民十四萬,可打仗的青壯年男子為四萬。

    四萬蒙古兵能打遍天下,因為一路收編外族降軍去打更大的仗。

     四萬蒙古兵不斷安插在新征服地區,插秧般插完,蒙古軍中越來越難見到蒙古人。

    各族降軍繼續賣命打仗,無人注意此事,蒙古早期的可怕戰績震懾着他們。

     在各族降軍的想象中,一旦反叛,蒙古人會驟雨般降臨,将自己的種族屠殺幹淨。

    不知四萬蒙古兵已鹽溶于水般稀釋在歐亞大地上。

     二百條牦牛隻需一條牧犬。

    牧犬死在路上,牦牛依然會沿路走下去,不會騷亂。

    忽必烈靠大衆記憶統治北方漢地,如一個夢。

     三十七歲的劉遠春利用這個夢,讓所有北方世侯臣服,去實現自己的夢——統一南北,漢化天下。

     去六朵城外十二裡的大覺寺裡講經,因蒙古主力西征,忽必烈在諸蒙古王子中尚處弱勢,談不下搬兵南侵。

    劉遠春來了說不出什麼,隻好講經。

     大覺寺聽經的将領都是漢人,自願剃成蒙古人發型。

    望着講經台下,劉遠春曾有一念,希望下面有個漢人小孩,上一代人已異化,隻有寄望于下一代人。

     或許,這是幻化出夜摩天的最初一念。

     臨終,想到忽必烈或許不會交換天下……驚得不願死,體衰已說不出話。

    一念飛到數年後,在兒子需要的時候,告訴他蒙古軍的秘密。

     蒙古軍裡已無蒙古人,統治者的地位是被統治者想象出來的,忽必烈的統治本是空幻,漢人兵力足以恢複漢人天下…… 夜摩天,為跟文散春說話而誕生,誕生後便忘了此事。

    根據劉遠春少年做人質、改當粟特人的記憶,自補經曆,成了完整的另一個人。

     三十七歲,劉遠春跟忽必烈成為好友,兩人不但一起修道教長生術,還将波斯、印度哲學論辯過一遍。

    其中一個辯題,曆史并不存在,人隻有這一代。

    上帝造世界,也造了人的記憶。

     之前的人類曆史,并不存在。

    我們之前,沒有漢人,沒有蒙古人。

    眼前紛争,因上帝要看我們做這個遊戲。

    忽必烈沒辯過劉遠春,同意了交換天下…… 成大事者,會強力放棄個人情緒,有仇不報,有怨不言。

    幻化為另一人,強力消失,不報不言的部分,成了夜摩天。

    被忽略的情緒如此多,亟須緩和,告知文散春蒙古軍的秘密,如此次要。

     看着鏡中生機将逝的臉,劉遠春想起大覺寺講解“夜摩天”的話語——他不變化,亦不被變化,沒有任何物與他匹配,沒有任何人可與他為敵。

    夜摩天裡的衆生、迎佛講經的宮殿以及佛本身,皆是夜摩天天主一念幻化。

     當年的大覺寺中,看着講經台下漢人将領們剃成蒙古發型的顆顆頭顱,劉遠春朗聲道:“人間亦如此,皆是你一念所幻化,想出一切物與你匹配,想出一切人與你為敵。

    哀哉,你在變化,你被變化。

    ” 劉遠春合眼,正一品匕首按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