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二章
關燈
小
中
大
這位客人在城裡已經住了一個多星期,到處參加晚會和宴會,正像俗話所說,日子過得好開心。
最後他決定把拜訪轉向郊區,見一見地主馬尼洛夫和索巴凱維奇,這是他答應過人家的。
也許他這樣做還有一個更為重要的原因,一樁更合他心意的大事……不過關于這一點,讀者漸漸地自會明白,隻要有耐心讀完您面前的這個故事,故事很長,以後随着逐漸接近事情的收場,故事将更廣泛、在更廣闊的空間展開。
他吩咐車夫謝利凡次日清晨套上那輛有名的小馬車;吩咐彼得魯什卡留在客棧照看房間和箱子。
讀者不妨來認識一下我們主人公的這兩個家仆。
當然,他們并不那麼值得注意,而是所謂二流甚至三流的人物,這部史詩的進展和關節并不在于他們,隻是有時涉及他們而輕輕帶過,——可是,作者就愛面面俱到,處處認真,在這一點上,盡管身為俄羅斯人,卻喜歡像德國人那樣一絲不苟。
何況這也占用不了很多時間和篇幅,因為隻要對讀者已經知道的情況略作補充即可,讀者知道,彼得魯什卡穿的是老爺穿過的略嫌肥大的棕色常禮服,像這種身份的人常有的那樣,長着一隻大鼻子和兩片厚嘴唇。
他生性沉默寡言,不愛多說話;甚至有一種對教育的高尚追求,就是說,他很愛讀書,書本的内容倒并不讓他操心,因為他毫不在意,是心愛的英雄傳奇也好,是一本識字課本或祈禱書也好;他不論讀什麼,都同樣地專心緻志;即便塞一本化學書給他,他也照讀不誤。
他喜歡的不是所讀的内容,而是閱讀本身,換句話說,是閱讀本身的那個過程,瞧,字母總是能湊成個詞兒,有時鬼才知道這詞兒是啥意思。
他往往是在前廳裡躺在床墊上閱讀,這樣一來,床墊被壓得實了,薄了,就像一張薄餅。
除了愛好閱讀,他還有兩個習慣,成了他的另外兩個特點:睡覺不脫衣服,就穿着那件常禮服,而且總是帶有一股異味,那是他自己身體的氣味,微微彌漫在居室裡,因而隻要他在哪裡安下床鋪,即便是安在一間從未有人住過的屋子裡,再把大衣和什物拖進去,就會讓人覺得,這間屋子已經有人住上了十年。
乞乞科夫雖然是個很挑剔的人,在某些情況下甚至愛吹毛求疵,可是清晨他那敏感的鼻子聞到這股氣息時,也隻是皺皺眉,晃晃腦袋說:“你呀,老弟,鬼知道你是出汗了還是怎麼的。
你去洗把澡吧。
”彼得魯什卡聽了,什麼話也不說,馬上就賣力地去找個活兒幹,或者拿把刷子走到老爺挂着的燕尾服跟前去,或是幹脆把什麼東西拾掇一下。
他沉默時在想什麼呢,也許他暗自在說:“你可真行,一句話說上四十遍你也不嫌膩味,”——天知道,一個農奴制下的家仆在老爺訓斥他的時候會想些什麼,你是很難了解的。
關于彼得魯什卡,初步能談的就是這些了。
馬車夫謝利凡就是完全不同的人了……不過,作者很不好意思,讓下等人占了讀者這麼多時間,因為憑經驗知道,他們是不願意理會下層民衆的。
俄國人就是這樣,他們有強烈的欲望,要結識哪怕比自己僅僅官高一等的人,并引以自傲,而與一位伯爵或親王的點頭之交,對他們來說,也勝過任何親密的友情。
作者甚至為自己的主人公擔心,因為他隻是一個六等文官。
七等文官也許願意同他結交,可是,那些快要熬到将軍級别的人,天知道,他們甚至會向他投以輕蔑的目光,就像一個人對待所有卑躬屈節,匍匐在他腳下的人那樣,或許還更糟,他們會揚長而去,不予理睬,這對作者來說是非常糟糕的。
可是不論這兩種情況多麼叫人傷心,還是得回過頭來講講我們的這位主人公。
總之,他在頭天晚上作了必要的吩咐,第二天一早就醒了,洗了臉,用濕海綿從腳到頭擦了擦身,隻有星期天他才會這樣擦身,而那天恰好是星期天,他剃了胡子,把面頰刮得就像真正的天鵝絨一樣光滑發亮,穿上越橘色帶花點的燕尾服,外罩熊皮大氅,由旅館夥計時左時右地攙扶着走下樓梯,坐上小馬車。
車輪辘辘地出了大門,駛上街道。
一位過路的神父有禮貌地摘下了帽子,幾個穿着肮髒襯衫的小頑童伸着手說道:“老爺,可憐可憐孤兒吧!”馬車夫看到有一個小頑童很想站上踏腳闆,就抽了他一鞭 子,于是小馬車在石頭上跳跳蹦蹦地走了。
遠處看得見漆着條紋的攔路杆了,這多少讓人感到欣慰,因為這條馬路像其他任何一種苦難一樣,不久也要到頭了;腦袋又在車廂上結結實實地磕碰了幾下以後,乞乞科夫終于駛上了柔軟的土路。
城市剛剛退到背後,大路兩旁便出現了連綿不斷的荒涼、醜陋的情景:荒丘、雲杉、稀疏矮小的幼松林、老松樹的被燒焦的樹幹、野生的帚石南以及諸如此類雜七雜八的東西。
時而碰見排成一線的鄉村,房屋就像久經風雨的劈柴垛兒,蓋着灰不溜秋的屋頂,屋頂下面有裝飾性的木雕,仿佛挂着繡有花紋的布巾。
幾個穿着羊皮襖的莊稼漢坐在門口的長凳上,習慣地打着哈欠。
臉蛋胖胖的束胸的農婦們在木屋的上層憑窗張望;在下層的窗口,有一頭小牛犢向窗外瞅着,或者有一口豬偶爾把它的腦袋伸出窗外。
總之,是人們熟悉的一幅鄉村風光。
走了十五俄裡以後,他想了起來,照馬尼洛夫的說法,他的村子應當就在這兒,可是十六俄裡也過了,還是看不見一個村子,要不是迎面來了兩個莊稼人,他們未必能順利到達目的地。
聽見有人問,紮馬尼洛夫卡村還遠不遠,兩個莊稼人摘下帽子,其中一個比較聰明、留山羊胡子的回答道:“興許是馬尼洛夫卡,不是紮馬尼洛夫卡吧?” “哦,對,馬尼洛夫卡。
” “是馬尼洛夫卡啊!你們再走一俄裡,那就到了,就是說,要筆直朝右拐。
” “往右嗎?”馬車夫又問了一句。
“往右,”莊稼人說道。
“這是一條去馬尼洛夫卡的路;什麼紮馬尼洛夫卡是沒有的。
它是這麼個叫法,就是說,它叫馬尼洛夫卡,而紮馬尼洛夫卡這裡根本就沒有。
就在一個山岡上,你能看到一棟兩層樓的磚房,那是老爺的住宅,就是說老爺本人就住在那裡。
這就是你要找的馬尼洛夫卡,這裡根本就沒有什麼紮馬尼洛夫卡,也不曾有過哇。
” 于是他們去找馬尼洛夫卡。
車子走了兩俄裡,迎面是拐向村道的彎路,可是,似乎又走了兩俄裡、三俄裡、四俄裡,還是看不到兩層樓的磚房。
這時乞乞科夫才想了起來,如果有朋友邀請你到十五俄裡外他的村子裡去,那麼這就意味着有整整三十俄裡的路程。
馬尼洛夫卡村由于地處偏僻,來訪的人不多。
老爺的住宅是在一片四面臨風的高地上;在它所處的斜坡上覆蓋着經過修剪的草皮。
有兩三個英國式花壇散處其間,花壇裡栽着紫丁香和黃色的金合歡;有些地方五六棵白桦挨在一起,高舉着稀疏的枝條,上面長着小小的葉子。
在兩個白桦樹叢下面有座涼亭,微彎的綠色拱頂,天藍色的木柱,還有題詞:“幽思堂。
”往下是飄着綠色浮萍的池塘,不過,這在俄國地主的英式花園裡并不罕見。
在這座高岡腳下以及一部分斜坡上,處處是暗沉沉的用原木搭建的灰色農舍,我們的主人公不知為什麼立即數起了農舍來,一共有二百來家;其間哪裡也見不到一棵活着的小樹,或一點兒綠色;觸目盡是原木。
使這景象平添生氣的是兩個農家女,她倆風姿如畫地提起衣裙,掖在腰的周圍,在水深及膝的池塘裡緩緩前行,拖着一張破漁網的兩根木柄,有兩隻蝦被纏在網裡,一條倒黴的斜齒鳊在網裡閃着鱗光;她倆似乎發生了口角,為了什麼事兒在争吵。
一旁稍遠處,呈現着一座松林的一片單調的暗青色。
連天氣也來湊趣兒:說晴不晴,說陰不陰,而是一種淡灰色,隻有警備隊的舊軍服才是這種顔色。
不過這是一支待人和氣的部隊,隻是每逢星期天有一部分人就喝得醉醺醺的。
為了使畫面完整,倒也不曾少了一隻公雞,這個預報天氣變化的使者,盡管由于一些追逐異性的事兒被别的公雞啄得頭破血流,卻在引頸而啼,甚至還
最後他決定把拜訪轉向郊區,見一見地主馬尼洛夫和索巴凱維奇,這是他答應過人家的。
也許他這樣做還有一個更為重要的原因,一樁更合他心意的大事……不過關于這一點,讀者漸漸地自會明白,隻要有耐心讀完您面前的這個故事,故事很長,以後随着逐漸接近事情的收場,故事将更廣泛、在更廣闊的空間展開。
他吩咐車夫謝利凡次日清晨套上那輛有名的小馬車;吩咐彼得魯什卡留在客棧照看房間和箱子。
讀者不妨來認識一下我們主人公的這兩個家仆。
當然,他們并不那麼值得注意,而是所謂二流甚至三流的人物,這部史詩的進展和關節并不在于他們,隻是有時涉及他們而輕輕帶過,——可是,作者就愛面面俱到,處處認真,在這一點上,盡管身為俄羅斯人,卻喜歡像德國人那樣一絲不苟。
何況這也占用不了很多時間和篇幅,因為隻要對讀者已經知道的情況略作補充即可,讀者知道,彼得魯什卡穿的是老爺穿過的略嫌肥大的棕色常禮服,像這種身份的人常有的那樣,長着一隻大鼻子和兩片厚嘴唇。
他生性沉默寡言,不愛多說話;甚至有一種對教育的高尚追求,就是說,他很愛讀書,書本的内容倒并不讓他操心,因為他毫不在意,是心愛的英雄傳奇也好,是一本識字課本或祈禱書也好;他不論讀什麼,都同樣地專心緻志;即便塞一本化學書給他,他也照讀不誤。
他喜歡的不是所讀的内容,而是閱讀本身,換句話說,是閱讀本身的那個過程,瞧,字母總是能湊成個詞兒,有時鬼才知道這詞兒是啥意思。
他往往是在前廳裡躺在床墊上閱讀,這樣一來,床墊被壓得實了,薄了,就像一張薄餅。
除了愛好閱讀,他還有兩個習慣,成了他的另外兩個特點:睡覺不脫衣服,就穿着那件常禮服,而且總是帶有一股異味,那是他自己身體的氣味,微微彌漫在居室裡,因而隻要他在哪裡安下床鋪,即便是安在一間從未有人住過的屋子裡,再把大衣和什物拖進去,就會讓人覺得,這間屋子已經有人住上了十年。
乞乞科夫雖然是個很挑剔的人,在某些情況下甚至愛吹毛求疵,可是清晨他那敏感的鼻子聞到這股氣息時,也隻是皺皺眉,晃晃腦袋說:“你呀,老弟,鬼知道你是出汗了還是怎麼的。
你去洗把澡吧。
”彼得魯什卡聽了,什麼話也不說,馬上就賣力地去找個活兒幹,或者拿把刷子走到老爺挂着的燕尾服跟前去,或是幹脆把什麼東西拾掇一下。
他沉默時在想什麼呢,也許他暗自在說:“你可真行,一句話說上四十遍你也不嫌膩味,”——天知道,一個農奴制下的家仆在老爺訓斥他的時候會想些什麼,你是很難了解的。
關于彼得魯什卡,初步能談的就是這些了。
馬車夫謝利凡就是完全不同的人了……不過,作者很不好意思,讓下等人占了讀者這麼多時間,因為憑經驗知道,他們是不願意理會下層民衆的。
俄國人就是這樣,他們有強烈的欲望,要結識哪怕比自己僅僅官高一等的人,并引以自傲,而與一位伯爵或親王的點頭之交,對他們來說,也勝過任何親密的友情。
作者甚至為自己的主人公擔心,因為他隻是一個六等文官。
七等文官也許願意同他結交,可是,那些快要熬到将軍級别的人,天知道,他們甚至會向他投以輕蔑的目光,就像一個人對待所有卑躬屈節,匍匐在他腳下的人那樣,或許還更糟,他們會揚長而去,不予理睬,這對作者來說是非常糟糕的。
可是不論這兩種情況多麼叫人傷心,還是得回過頭來講講我們的這位主人公。
總之,他在頭天晚上作了必要的吩咐,第二天一早就醒了,洗了臉,用濕海綿從腳到頭擦了擦身,隻有星期天他才會這樣擦身,而那天恰好是星期天,他剃了胡子,把面頰刮得就像真正的天鵝絨一樣光滑發亮,穿上越橘色帶花點的燕尾服,外罩熊皮大氅,由旅館夥計時左時右地攙扶着走下樓梯,坐上小馬車。
車輪辘辘地出了大門,駛上街道。
一位過路的神父有禮貌地摘下了帽子,幾個穿着肮髒襯衫的小頑童伸着手說道:“老爺,可憐可憐孤兒吧!”馬車夫看到有一個小頑童很想站上踏腳闆,就抽了他一鞭 子,于是小馬車在石頭上跳跳蹦蹦地走了。
遠處看得見漆着條紋的攔路杆了,這多少讓人感到欣慰,因為這條馬路像其他任何一種苦難一樣,不久也要到頭了;腦袋又在車廂上結結實實地磕碰了幾下以後,乞乞科夫終于駛上了柔軟的土路。
城市剛剛退到背後,大路兩旁便出現了連綿不斷的荒涼、醜陋的情景:荒丘、雲杉、稀疏矮小的幼松林、老松樹的被燒焦的樹幹、野生的帚石南以及諸如此類雜七雜八的東西。
時而碰見排成一線的鄉村,房屋就像久經風雨的劈柴垛兒,蓋着灰不溜秋的屋頂,屋頂下面有裝飾性的木雕,仿佛挂着繡有花紋的布巾。
幾個穿着羊皮襖的莊稼漢坐在門口的長凳上,習慣地打着哈欠。
臉蛋胖胖的束胸的農婦們在木屋的上層憑窗張望;在下層的窗口,有一頭小牛犢向窗外瞅着,或者有一口豬偶爾把它的腦袋伸出窗外。
總之,是人們熟悉的一幅鄉村風光。
走了十五俄裡以後,他想了起來,照馬尼洛夫的說法,他的村子應當就在這兒,可是十六俄裡也過了,還是看不見一個村子,要不是迎面來了兩個莊稼人,他們未必能順利到達目的地。
聽見有人問,紮馬尼洛夫卡村還遠不遠,兩個莊稼人摘下帽子,其中一個比較聰明、留山羊胡子的回答道:“興許是馬尼洛夫卡,不是紮馬尼洛夫卡吧?” “哦,對,馬尼洛夫卡。
” “是馬尼洛夫卡啊!你們再走一俄裡,那就到了,就是說,要筆直朝右拐。
” “往右嗎?”馬車夫又問了一句。
“往右,”莊稼人說道。
“這是一條去馬尼洛夫卡的路;什麼紮馬尼洛夫卡是沒有的。
它是這麼個叫法,就是說,它叫馬尼洛夫卡,而紮馬尼洛夫卡這裡根本就沒有。
就在一個山岡上,你能看到一棟兩層樓的磚房,那是老爺的住宅,就是說老爺本人就住在那裡。
這就是你要找的馬尼洛夫卡,這裡根本就沒有什麼紮馬尼洛夫卡,也不曾有過哇。
” 于是他們去找馬尼洛夫卡。
車子走了兩俄裡,迎面是拐向村道的彎路,可是,似乎又走了兩俄裡、三俄裡、四俄裡,還是看不到兩層樓的磚房。
這時乞乞科夫才想了起來,如果有朋友邀請你到十五俄裡外他的村子裡去,那麼這就意味着有整整三十俄裡的路程。
馬尼洛夫卡村由于地處偏僻,來訪的人不多。
老爺的住宅是在一片四面臨風的高地上;在它所處的斜坡上覆蓋着經過修剪的草皮。
有兩三個英國式花壇散處其間,花壇裡栽着紫丁香和黃色的金合歡;有些地方五六棵白桦挨在一起,高舉着稀疏的枝條,上面長着小小的葉子。
在兩個白桦樹叢下面有座涼亭,微彎的綠色拱頂,天藍色的木柱,還有題詞:“幽思堂。
”往下是飄着綠色浮萍的池塘,不過,這在俄國地主的英式花園裡并不罕見。
在這座高岡腳下以及一部分斜坡上,處處是暗沉沉的用原木搭建的灰色農舍,我們的主人公不知為什麼立即數起了農舍來,一共有二百來家;其間哪裡也見不到一棵活着的小樹,或一點兒綠色;觸目盡是原木。
使這景象平添生氣的是兩個農家女,她倆風姿如畫地提起衣裙,掖在腰的周圍,在水深及膝的池塘裡緩緩前行,拖着一張破漁網的兩根木柄,有兩隻蝦被纏在網裡,一條倒黴的斜齒鳊在網裡閃着鱗光;她倆似乎發生了口角,為了什麼事兒在争吵。
一旁稍遠處,呈現着一座松林的一片單調的暗青色。
連天氣也來湊趣兒:說晴不晴,說陰不陰,而是一種淡灰色,隻有警備隊的舊軍服才是這種顔色。
不過這是一支待人和氣的部隊,隻是每逢星期天有一部分人就喝得醉醺醺的。
為了使畫面完整,倒也不曾少了一隻公雞,這個預報天氣變化的使者,盡管由于一些追逐異性的事兒被别的公雞啄得頭破血流,卻在引頸而啼,甚至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