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打字機,蛇和月亮
關燈
小
中
大
孩子就會給她送上緻命一擊。
有一次她差點爆發,大喊了一聲“安靜!”,又低聲嘀咕着“一幫兔崽子”,然後整個教室便哄然大笑起來。
那種嘲笑像是少男少女們對她的嘲弄。
但我們對彭妮·鄧巴的性格多少有些了解,她也許瘦小、看上去弱不禁風,但她在“适應環境”這方面算得上是位專家。
整個午餐時間她都待在教室裡——她負責看管那些被罰課後留堂的學生,被他們稱作“無聊的女王”。
她不時會用沉默來對付他們。
結果,她是這麼多年來唯一一個堅持到老師-學生對峙期結束的實習生,他們給她提供了一份全職教職。
她徹底離開了清潔工這個行當。
她從前的工友們帶她出去喝酒。
第二天,邁克爾陪她蹲在馬桶旁。
他撫着她的後背,安慰道: “吐出來的這些都是自由放縱的代價吧?” 她又吐了一會兒,忍不住抽泣,但又大笑起來。
第二年年初,一天下午,邁克爾去接她下班回家。
他看到她身邊圍了三個大塊頭的男孩,渾身臭汗、頭發參差不齊,胳膊在空中四下揮舞。
有那麼一瞬間,他幾乎要從車裡沖出去,但他看到她正拿着一本《荷馬史詩》,大聲朗讀書中的片段,而且肯定是某個陰森可怖的片段,因為男孩子們都一臉怪相,發出怪叫。
她穿了一件薄荷色的連衣裙。
當她意識到邁克爾已經停好車,便一下合上書。
所有男孩起身給她讓路,嘴裡說着“再見了,老師,再見,老師,再見,老師”。
她彎腰鑽進車裡。
但這并不意味着一切問題都解決了。
并非如此。
有時候,他出門上班前,會聽到她在洗手間自言自語,可能是遇到了很難熬過去的狀況。
他會問“這次又是哪個男孩讓你生氣了?”——這份工作已經變成了與最難管教的學生之間的對抗,每次都是一對一的拉力賽。
有時候隻需要一個小時,有時候可能要花費好幾個月,但最後她總是能将對方降服。
有些孩子甚至開始反過來保護她。
如果其他調皮的孩子瞎搗亂,他們就會被帶到廁所,被壓到水槽裡狠狠教訓一頓。
他們會說不要給彭妮·鄧巴添亂。
從很多方面來看,ESL這個課程頗具諷刺意味,因為她的學生中有相當一大部分的孩子母語就是英語,但卻連一段話都不會讀——這些孩子也往往就是那些脾氣最暴躁、最憤怒的學生。
她會和他們一起坐在窗邊。
她從家裡帶了一副節拍器到學校。
孩子們瞪着眼睛,感到不可思議:“這是什麼鬼玩意兒?” 遇到這種問題,彭妮隻是簡單地答複: “幫你抓住閱讀的節拍。
” 終于有一天,該來的還是來了。
在當老師的第四個年頭,一天晚上,她回家時手裡拿了一根驗孕棒。
這一次,他們确實出去慶祝了一場,但是是等到上完一周的班、到了周末才出去的。
第二天,他們像往常一樣繼續去上班: 邁克爾繼續傾倒并攪拌水泥。
他告訴了工地上的幾個工友,他們紛紛停下工作和他握手表示祝賀。
彭妮繼續在海普諾高中授課,這次要對付的是一個好鬥卻長得很俊美的男孩。
她和他一起在窗邊讀書。
節拍器嘀嗒作響。
星期六,他們去歌劇院裡的那間豪華餐廳用了餐。
他們站在了台階的最上面。
那座偉大而又古老的悉尼大橋橫跨海上,輪渡不停進出海港。
下午三點,他們走出歌劇院,看見一艘船停靠在碼頭,成群的行人走在濱海大道上,不斷有人舉起相機,露出微笑。
在劇院的落地窗前,出現了邁克爾和彭妮·鄧巴——在悉尼歌劇院最低一層的台階上,出現了五個男孩,就這樣站在那兒……很快,他們就走下台階,與我們相會。
我們就這樣一起走出去——穿過湧動熙攘的人群和他們聊天的聲音,穿過這座烈日籠罩的城市。
死神前來,與我們同行。
[1]此處為波蘭語。
[2]澳大利亞土著部落的一種傳統樂器。
[3]琴鍵上的字母拼起來意為:珀涅羅珀·萊西尤斯科,請嫁給我。
——編注[4]“心”在英文中拼寫為“heart”,羅裡在前一句裡故意寫成了“hart”。
[5]戶外運動品牌。
——編注[6]向英語為非母語的人教授英文。
[7]此處為波蘭語。
有一次她差點爆發,大喊了一聲“安靜!”,又低聲嘀咕着“一幫兔崽子”,然後整個教室便哄然大笑起來。
那種嘲笑像是少男少女們對她的嘲弄。
但我們對彭妮·鄧巴的性格多少有些了解,她也許瘦小、看上去弱不禁風,但她在“适應環境”這方面算得上是位專家。
整個午餐時間她都待在教室裡——她負責看管那些被罰課後留堂的學生,被他們稱作“無聊的女王”。
她不時會用沉默來對付他們。
結果,她是這麼多年來唯一一個堅持到老師-學生對峙期結束的實習生,他們給她提供了一份全職教職。
她徹底離開了清潔工這個行當。
她從前的工友們帶她出去喝酒。
第二天,邁克爾陪她蹲在馬桶旁。
他撫着她的後背,安慰道: “吐出來的這些都是自由放縱的代價吧?” 她又吐了一會兒,忍不住抽泣,但又大笑起來。
第二年年初,一天下午,邁克爾去接她下班回家。
他看到她身邊圍了三個大塊頭的男孩,渾身臭汗、頭發參差不齊,胳膊在空中四下揮舞。
有那麼一瞬間,他幾乎要從車裡沖出去,但他看到她正拿着一本《荷馬史詩》,大聲朗讀書中的片段,而且肯定是某個陰森可怖的片段,因為男孩子們都一臉怪相,發出怪叫。
她穿了一件薄荷色的連衣裙。
當她意識到邁克爾已經停好車,便一下合上書。
所有男孩起身給她讓路,嘴裡說着“再見了,老師,再見,老師,再見,老師”。
她彎腰鑽進車裡。
但這并不意味着一切問題都解決了。
并非如此。
有時候,他出門上班前,會聽到她在洗手間自言自語,可能是遇到了很難熬過去的狀況。
他會問“這次又是哪個男孩讓你生氣了?”——這份工作已經變成了與最難管教的學生之間的對抗,每次都是一對一的拉力賽。
有時候隻需要一個小時,有時候可能要花費好幾個月,但最後她總是能将對方降服。
有些孩子甚至開始反過來保護她。
如果其他調皮的孩子瞎搗亂,他們就會被帶到廁所,被壓到水槽裡狠狠教訓一頓。
他們會說不要給彭妮·鄧巴添亂。
從很多方面來看,ESL這個課程頗具諷刺意味,因為她的學生中有相當一大部分的孩子母語就是英語,但卻連一段話都不會讀——這些孩子也往往就是那些脾氣最暴躁、最憤怒的學生。
她會和他們一起坐在窗邊。
她從家裡帶了一副節拍器到學校。
孩子們瞪着眼睛,感到不可思議:“這是什麼鬼玩意兒?” 遇到這種問題,彭妮隻是簡單地答複: “幫你抓住閱讀的節拍。
” 終于有一天,該來的還是來了。
在當老師的第四個年頭,一天晚上,她回家時手裡拿了一根驗孕棒。
這一次,他們确實出去慶祝了一場,但是是等到上完一周的班、到了周末才出去的。
第二天,他們像往常一樣繼續去上班: 邁克爾繼續傾倒并攪拌水泥。
他告訴了工地上的幾個工友,他們紛紛停下工作和他握手表示祝賀。
彭妮繼續在海普諾高中授課,這次要對付的是一個好鬥卻長得很俊美的男孩。
她和他一起在窗邊讀書。
節拍器嘀嗒作響。
星期六,他們去歌劇院裡的那間豪華餐廳用了餐。
他們站在了台階的最上面。
那座偉大而又古老的悉尼大橋橫跨海上,輪渡不停進出海港。
下午三點,他們走出歌劇院,看見一艘船停靠在碼頭,成群的行人走在濱海大道上,不斷有人舉起相機,露出微笑。
在劇院的落地窗前,出現了邁克爾和彭妮·鄧巴——在悉尼歌劇院最低一層的台階上,出現了五個男孩,就這樣站在那兒……很快,他們就走下台階,與我們相會。
我們就這樣一起走出去——穿過湧動熙攘的人群和他們聊天的聲音,穿過這座烈日籠罩的城市。
死神前來,與我們同行。
——編注
——編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