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物色盡,情有餘 ——李渝《金絲猿的故事》
關燈
小
中
大
被風吹開了,林木的華蓋,從過去到現在到未來,有一片晶瑩的光等待着她醒來,不呈傳說中的金黃,而是一種暧暧内含精彩的灰顔色,好像是月暈的凝聚還是繁星的竄聚。
是的,它們在林頂穿梭飛躍,在枝葉間搓擦出飕飕的聲響,然後如同一簇流星,一片月光,一截載負着月光的河水,以目眩的速度飛掠過林端,完成任務,消失在視覺的底線。
” 2 現代主義在二十世紀中國文學至少經過五起五落。
一九二〇年代中期到抗戰前夕,李金發、王獨清等提倡象征主義詩歌,劉呐鷗、穆時英等引領新感覺派風騷,還有京派的朱光潛、梁宗岱等的美學實驗,為現代主義奠定基礎。
抗戰中期,不論是後方的馮至、穆旦,上海的張愛玲,甚至延安的艾青、哈爾濱的爵青,都在現實主義的大纛下逆向操作,寫出幽深動人的作品。
與此同時,台灣從風車詩社到四十年代銀鈴會的活動形成平行脈絡。
五六十年代台灣和海外的現代文學風潮銘刻了一個時代最複雜的“感覺結構”,時至八十年代大陸的尋根先鋒文學,則标榜又一波的現代意識卷土重來。
李渝所代表的現代主義創作奠基台灣,成熟于海外,卻嘗被兩岸的文學史所忽視。
與其他同在海外創作的同輩作家如白先勇、施叔青、叢蘇等不同,李渝來美之後并沒有立即投入創作。
六十年代末政治氣氛高漲,她與郭松棻等都投入了“保釣運動”。
這場運動以擁抱祖國、投身革命始,以離去夢土、告别革命終。
但對李渝等而言,戰事還沒有結束,戰場必須清理。
政治的幻滅砥砺出最堅毅的創作情懷,過往的激情化成字裡行間的搏鬥。
論者嘗謂現代主義琢磨形式、淬煉自我、升華時間,因此與強調完成大我的革命理念背道而馳。
但李渝這樣的作家卻是在經曆了政治冒險後轉向文學。
他們的現代主義信念原來就和他們的政治烏托邦相輔相成,重回寫作之後,他們更多了一份過來人的反省和自持。
曆史與形式不必是非此即彼的選擇;書寫就是行動。
精緻的文字可以觸發難以名狀的緊張,内斂的叙事總已潛藏“惘惘的威脅”。
我們現在更明白《金絲猿的故事》何以要讓李渝一再述說。
因為那不隻是關于她父母一代中國人的故事,更是關于她自己這一代人的故事。
我指的不是李渝寫出什麼“國族寓言”。
恰恰相反,李渝毋甯将筆下的曆史事件作為引子,促使我們深入勘查“曆史”作為你我存在的狀态,還有曆史界限以外的“黑暗之心”。
這曆史是血腥的,也是情色的;是理想的,也是混淆的——殺人無算的殘暴,壯志未酬的遺憾,方城之戰的喧嘩,三輪車裡的誘惑,栀子花的幽香,水晶玫瑰加沙翻毛酥餅的松軟,回廊傳來的歌聲,電影院散發的豔異光影……形成繁複的織錦,就像将軍宅第那塊眩人的波斯地毯。
是在這一晦暗的邊際上,現代主義叙事仿佛成為不可預測的探險,一場耗費心血的戰争。
李渝要如何運籌帷幄,理出頭緒,賦予組織,化險為夷,不隻是形式的挑戰,也是心理的考驗。
小說後半段李渝描寫将軍的伏擊狩獵,堅壁清野,奇襲突圍,“沖鋒,陷陣,埋伏,暗算,背叛,棄離;水域,山崗,坡原,谷壑,樹林,沼淖”,何嘗不是作家在文字裡的鏖戰?調動文字,組合象征,“風中輪廓搖擺,疆界在移動歸并”。
将軍的冒險不妨是李渝自己的冒險。
而如果我們知道九十年代末以來李渝個人生命的跌宕起伏,她筆下将軍的暴虐與溫柔、沉郁與解脫就令人更心有戚戚焉了。
上個世紀末後現代主義、後社會主義的風潮曾經席卷一切。
李渝一如既往,堅持自己的信念。
從八十年代的《江行初雪》到九十年代《應答的鄉岸》,務求以最精準的書寫捕捉生命最不可捉摸的即景。
告别革命啟蒙,無視解構結構,她像筆下的将軍一樣,以一顆“自贖的心”追記往事、返璞歸真。
從大陸到台灣到美國,從美術史專業到現代文學創作,從《紅樓夢》研究到民族風格畫論,這些年來李渝經過了大轉折,終将理解曆史就是她所謂的無岸之河,書寫故事無非就是渡引的方式。
由此來看,《金絲猿的故事》何必隻是李渝持續現代主義的作品?由現代轉向古典,由彼岸回到此岸,由現實化出魔幻,連綿相屬,密響旁通,“乍看的紛雜混淆,零亂倏忽,無法預測掌握的突然和偶然,都自動現出了合理的秩序,在所有無非都變成為故事的這時,現出了它們的因緣和終始”。
我想到《文心雕龍》裡的話:“古來辭人,異代接武,莫不參伍以相變,因革以為功,物色盡而情有餘者,曉會通也。
”物色:萬物感應,撼人心魄;色相流轉,情動詞發。
一切生命形式奮起交錯、試驗創新有時而窮,唯有灰飛煙滅之際,純淨的情操汩汩湧現。
蓦然回首,你仿佛看到一種物體一閃而過,“如同一簇流星,一片月光,一截載負着月光的河水,以目眩的速度飛掠過林端,完成任務,消失在視覺的底線”。
暧暧含光,悠然回駐。
是金絲猿麼?物色盡而情有餘,這大約是李渝的追求了。
是的,它們在林頂穿梭飛躍,在枝葉間搓擦出飕飕的聲響,然後如同一簇流星,一片月光,一截載負着月光的河水,以目眩的速度飛掠過林端,完成任務,消失在視覺的底線。
” 2 現代主義在二十世紀中國文學至少經過五起五落。
一九二〇年代中期到抗戰前夕,李金發、王獨清等提倡象征主義詩歌,劉呐鷗、穆時英等引領新感覺派風騷,還有京派的朱光潛、梁宗岱等的美學實驗,為現代主義奠定基礎。
抗戰中期,不論是後方的馮至、穆旦,上海的張愛玲,甚至延安的艾青、哈爾濱的爵青,都在現實主義的大纛下逆向操作,寫出幽深動人的作品。
與此同時,台灣從風車詩社到四十年代銀鈴會的活動形成平行脈絡。
五六十年代台灣和海外的現代文學風潮銘刻了一個時代最複雜的“感覺結構”,時至八十年代大陸的尋根先鋒文學,則标榜又一波的現代意識卷土重來。
李渝所代表的現代主義創作奠基台灣,成熟于海外,卻嘗被兩岸的文學史所忽視。
與其他同在海外創作的同輩作家如白先勇、施叔青、叢蘇等不同,李渝來美之後并沒有立即投入創作。
六十年代末政治氣氛高漲,她與郭松棻等都投入了“保釣運動”。
這場運動以擁抱祖國、投身革命始,以離去夢土、告别革命終。
但對李渝等而言,戰事還沒有結束,戰場必須清理。
政治的幻滅砥砺出最堅毅的創作情懷,過往的激情化成字裡行間的搏鬥。
論者嘗謂現代主義琢磨形式、淬煉自我、升華時間,因此與強調完成大我的革命理念背道而馳。
但李渝這樣的作家卻是在經曆了政治冒險後轉向文學。
他們的現代主義信念原來就和他們的政治烏托邦相輔相成,重回寫作之後,他們更多了一份過來人的反省和自持。
曆史與形式不必是非此即彼的選擇;書寫就是行動。
精緻的文字可以觸發難以名狀的緊張,内斂的叙事總已潛藏“惘惘的威脅”。
我們現在更明白《金絲猿的故事》何以要讓李渝一再述說。
因為那不隻是關于她父母一代中國人的故事,更是關于她自己這一代人的故事。
我指的不是李渝寫出什麼“國族寓言”。
恰恰相反,李渝毋甯将筆下的曆史事件作為引子,促使我們深入勘查“曆史”作為你我存在的狀态,還有曆史界限以外的“黑暗之心”。
這曆史是血腥的,也是情色的;是理想的,也是混淆的——殺人無算的殘暴,壯志未酬的遺憾,方城之戰的喧嘩,三輪車裡的誘惑,栀子花的幽香,水晶玫瑰加沙翻毛酥餅的松軟,回廊傳來的歌聲,電影院散發的豔異光影……形成繁複的織錦,就像将軍宅第那塊眩人的波斯地毯。
是在這一晦暗的邊際上,現代主義叙事仿佛成為不可預測的探險,一場耗費心血的戰争。
李渝要如何運籌帷幄,理出頭緒,賦予組織,化險為夷,不隻是形式的挑戰,也是心理的考驗。
小說後半段李渝描寫将軍的伏擊狩獵,堅壁清野,奇襲突圍,“沖鋒,陷陣,埋伏,暗算,背叛,棄離;水域,山崗,坡原,谷壑,樹林,沼淖”,何嘗不是作家在文字裡的鏖戰?調動文字,組合象征,“風中輪廓搖擺,疆界在移動歸并”。
将軍的冒險不妨是李渝自己的冒險。
而如果我們知道九十年代末以來李渝個人生命的跌宕起伏,她筆下将軍的暴虐與溫柔、沉郁與解脫就令人更心有戚戚焉了。
上個世紀末後現代主義、後社會主義的風潮曾經席卷一切。
李渝一如既往,堅持自己的信念。
從八十年代的《江行初雪》到九十年代《應答的鄉岸》,務求以最精準的書寫捕捉生命最不可捉摸的即景。
告别革命啟蒙,無視解構結構,她像筆下的将軍一樣,以一顆“自贖的心”追記往事、返璞歸真。
從大陸到台灣到美國,從美術史專業到現代文學創作,從《紅樓夢》研究到民族風格畫論,這些年來李渝經過了大轉折,終将理解曆史就是她所謂的無岸之河,書寫故事無非就是渡引的方式。
由此來看,《金絲猿的故事》何必隻是李渝持續現代主義的作品?由現代轉向古典,由彼岸回到此岸,由現實化出魔幻,連綿相屬,密響旁通,“乍看的紛雜混淆,零亂倏忽,無法預測掌握的突然和偶然,都自動現出了合理的秩序,在所有無非都變成為故事的這時,現出了它們的因緣和終始”。
我想到《文心雕龍》裡的話:“古來辭人,異代接武,莫不參伍以相變,因革以為功,物色盡而情有餘者,曉會通也。
”物色:萬物感應,撼人心魄;色相流轉,情動詞發。
一切生命形式奮起交錯、試驗創新有時而窮,唯有灰飛煙滅之際,純淨的情操汩汩湧現。
蓦然回首,你仿佛看到一種物體一閃而過,“如同一簇流星,一片月光,一截載負着月光的河水,以目眩的速度飛掠過林端,完成任務,消失在視覺的底線”。
暧暧含光,悠然回駐。
是金絲猿麼?物色盡而情有餘,這大約是李渝的追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