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物色盡,情有餘 ——李渝《金絲猿的故事》
關燈
小
中
大
文/王德威(美國哈佛大學東亞系暨比較文學系教授)
《金絲猿的故事》是作家李渝在新世紀之交所出版的一部小說,時隔十二年後重新修訂問世。
如果隻就情節、人物而論,新舊兩版幾乎沒有差别,但風格卻有明顯不同。
李渝所謂的修訂何止停留在文字的潤飾訂正而已,她所投注的精力已經迹近改寫。
李渝的作品量少質精,早已經赢得讀者的尊敬。
她重寫《金絲猿的故事》,顯然對這個故事情有獨鐘。
借着一則有關中國西南森林中金絲猿的傳奇,李渝回顧上個世紀中期以來的家國動亂,也思考救贖種種創傷的可能。
更重要的,她對金絲猿傳奇的叙述,直指她對一種獨特的書寫美學與倫理的省思。
金絲猿因此成為一個隐喻,既暗示曆史盡頭那靈光一現的遭遇,也點出書寫本身所帶來的神秘而又華麗的冒險。
1 《金絲猿的故事》篇幅并不算長,所要講的故事卻不簡單。
一九四九年國民黨撤退台灣,身經百戰的馬至堯将軍開始後半生的退隐生涯。
敗軍之将,何以言勇?将軍韬光養晦,極力彌補過去的缺憾。
他的原配曾經為了另一種政治信仰棄他和幼子而去,再娶的妻子成為他最大的寄托。
夫人像極原配,貌美貞靜,歌喉婉轉,生下乖巧的女兒。
偏安的歲月竟然成就了将軍宜室宜家的夢想。
島上日子卻不能完全如人所願。
亞熱帶的低壓回旋糾纏,在将軍地中海式宅第的回廊角落,在草木蔥茏的庭院深處,禁忌騷動,欲望滋長,而且一發不可收拾——就像那恣肆展開的羊齒葉莖。
将軍家裡有了绮聞。
對李渝而言,這才是故事真正的起點。
主義信仰的争奪,國家政權的遞嬗,兵馬倥偬的征戰,千山萬水的流亡,效忠與背叛,前進與撤退,多少向往,多少怅惘,逼出一次又一次曆史危機的臨界點。
而時過境遷,李渝的将軍竟是在至親的私密關系裡,驟然領會曆史最曲折的報複與創傷。
李渝的筆鋒一轉,又寫到三百年前中國西南曾經發生的天國聖像事件,以及三百年以後事件的重演。
将軍的一生功過比諸三百年的興亡動亂,又要如何論斷?而一切的大曆史,還有大曆史裡種種個人恩怨,最終竟凝聚成一則所謂的金絲猿傳奇。
金絲猿渾身閃閃金毛,像披着“金大氅”成群結隊,不離不散,從林間頂端越過時,閃閃爍爍,“連成一片金光,夢裡一樣”。
更稀奇的是金絲猿有一張藍色的臉,善發人聲,居然“嘴角還會笑”,不啻是“人間至寶”。
有心的讀者可以從李渝的叙事追蹤出将軍和狩獵金絲猿的關系,但我認為這不是她的本意。
金絲猿稀有珍貴,來去無蹤,甚至帶有一絲詭谲氣息,是李渝小說裡隻可意會、不可言說的核心——謎樣的核心。
借着金絲猿的閃爍出沒,故事情節層層展開,此起彼落、若即若離,形成微妙的網絡。
就此,李渝不再斤斤計較傳統叙事的起承轉合;她要召喚的是一種互緣共生的想象,一種隻宜屬于詩的抒情境界。
而這裡也正埋藏李渝看待曆史的态度。
二十世紀中國的動亂曾經帶來太多傷痛,各種各樣的言說,無論左右,都企圖找尋脈絡,給出“說法”。
但曆史千絲萬縷的因果哪裡能夠輕易厘清,交織其中的個别的生命悲歡更不容一筆勾銷。
李渝仿佛從金絲猿那片閃爍的金光看出了什麼:在那絕美的不可捉摸的刹那,啟悟發生,情懷湧現,“故事”展開。
李渝有意以金絲猿的故事作為她個人理解曆史的方法。
小說裡的将軍征戰多年,殺戮重重,辜負也被辜負了太多。
唯有在退守台灣,經曆了至親之人的背叛與羞辱,将軍痛定思痛,乃至豁然開朗。
晚年的将軍有女兒馬懷甯為伴,回顧往事,恍如昨世:“散漫的點滴連成片段,接續成記事,一件事領出另一件事,情節引發出情節,環生出應答的細節,呈現了連貫意識……以為忘了的許多都記了回來,汩汩漫漫湧出如細流的泉水。
” 更重要的,将軍的回憶仿佛述說他人的故事。
“又驚險,又奇異,又纏綿,又壯麗,種種妙質由他成為說者,退去旁觀的局外,反倒欣賞到了。
”将軍審視自己前半生的功過,娓娓道來,從而理解,從而包容。
他竟然對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不堪也生出原諒的心:什麼是愛,什麼是恨?成全了别人,也就是成全了自己。
于是,“他前半生的黑暗化成後半生的光明,使他的惡開出了花”。
訴說故事是将軍自己面向曆史、相互和解的方式,也是他自我救贖的開始。
唯其如此,小說的後半部分才更為動人。
多年以後,将軍故去,成年的馬懷甯旅居美國,卻在某夜“遇見”父親,得知将軍仍然有一樁遺願未了。
懷甯回到台灣,攜帶父親的骨灰深入當年鏖戰的現場。
溯河迤逦而上,真相逐漸浮出:天國聖像顯靈的所在,身陷重圍的将軍,玉石俱焚的殺戮,百難解脫的抑郁,多少是非恩怨來到了結的階段。
迷離的山野,悠悠的河水,金絲猿的故鄉,懷甯見證往事,如真如幻,一切好了。
也在這個時候: “從她的視點可以望及的方向,很遙遠又很鄰近的樹林也
如果隻就情節、人物而論,新舊兩版幾乎沒有差别,但風格卻有明顯不同。
李渝所謂的修訂何止停留在文字的潤飾訂正而已,她所投注的精力已經迹近改寫。
李渝的作品量少質精,早已經赢得讀者的尊敬。
她重寫《金絲猿的故事》,顯然對這個故事情有獨鐘。
借着一則有關中國西南森林中金絲猿的傳奇,李渝回顧上個世紀中期以來的家國動亂,也思考救贖種種創傷的可能。
更重要的,她對金絲猿傳奇的叙述,直指她對一種獨特的書寫美學與倫理的省思。
金絲猿因此成為一個隐喻,既暗示曆史盡頭那靈光一現的遭遇,也點出書寫本身所帶來的神秘而又華麗的冒險。
1 《金絲猿的故事》篇幅并不算長,所要講的故事卻不簡單。
一九四九年國民黨撤退台灣,身經百戰的馬至堯将軍開始後半生的退隐生涯。
敗軍之将,何以言勇?将軍韬光養晦,極力彌補過去的缺憾。
他的原配曾經為了另一種政治信仰棄他和幼子而去,再娶的妻子成為他最大的寄托。
夫人像極原配,貌美貞靜,歌喉婉轉,生下乖巧的女兒。
偏安的歲月竟然成就了将軍宜室宜家的夢想。
島上日子卻不能完全如人所願。
亞熱帶的低壓回旋糾纏,在将軍地中海式宅第的回廊角落,在草木蔥茏的庭院深處,禁忌騷動,欲望滋長,而且一發不可收拾——就像那恣肆展開的羊齒葉莖。
将軍家裡有了绮聞。
對李渝而言,這才是故事真正的起點。
主義信仰的争奪,國家政權的遞嬗,兵馬倥偬的征戰,千山萬水的流亡,效忠與背叛,前進與撤退,多少向往,多少怅惘,逼出一次又一次曆史危機的臨界點。
而時過境遷,李渝的将軍竟是在至親的私密關系裡,驟然領會曆史最曲折的報複與創傷。
李渝的筆鋒一轉,又寫到三百年前中國西南曾經發生的天國聖像事件,以及三百年以後事件的重演。
将軍的一生功過比諸三百年的興亡動亂,又要如何論斷?而一切的大曆史,還有大曆史裡種種個人恩怨,最終竟凝聚成一則所謂的金絲猿傳奇。
金絲猿渾身閃閃金毛,像披着“金大氅”成群結隊,不離不散,從林間頂端越過時,閃閃爍爍,“連成一片金光,夢裡一樣”。
更稀奇的是金絲猿有一張藍色的臉,善發人聲,居然“嘴角還會笑”,不啻是“人間至寶”。
有心的讀者可以從李渝的叙事追蹤出将軍和狩獵金絲猿的關系,但我認為這不是她的本意。
金絲猿稀有珍貴,來去無蹤,甚至帶有一絲詭谲氣息,是李渝小說裡隻可意會、不可言說的核心——謎樣的核心。
借着金絲猿的閃爍出沒,故事情節層層展開,此起彼落、若即若離,形成微妙的網絡。
就此,李渝不再斤斤計較傳統叙事的起承轉合;她要召喚的是一種互緣共生的想象,一種隻宜屬于詩的抒情境界。
而這裡也正埋藏李渝看待曆史的态度。
二十世紀中國的動亂曾經帶來太多傷痛,各種各樣的言說,無論左右,都企圖找尋脈絡,給出“說法”。
但曆史千絲萬縷的因果哪裡能夠輕易厘清,交織其中的個别的生命悲歡更不容一筆勾銷。
李渝仿佛從金絲猿那片閃爍的金光看出了什麼:在那絕美的不可捉摸的刹那,啟悟發生,情懷湧現,“故事”展開。
李渝有意以金絲猿的故事作為她個人理解曆史的方法。
小說裡的将軍征戰多年,殺戮重重,辜負也被辜負了太多。
唯有在退守台灣,經曆了至親之人的背叛與羞辱,将軍痛定思痛,乃至豁然開朗。
晚年的将軍有女兒馬懷甯為伴,回顧往事,恍如昨世:“散漫的點滴連成片段,接續成記事,一件事領出另一件事,情節引發出情節,環生出應答的細節,呈現了連貫意識……以為忘了的許多都記了回來,汩汩漫漫湧出如細流的泉水。
” 更重要的,将軍的回憶仿佛述說他人的故事。
“又驚險,又奇異,又纏綿,又壯麗,種種妙質由他成為說者,退去旁觀的局外,反倒欣賞到了。
”将軍審視自己前半生的功過,娓娓道來,從而理解,從而包容。
他竟然對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不堪也生出原諒的心:什麼是愛,什麼是恨?成全了别人,也就是成全了自己。
于是,“他前半生的黑暗化成後半生的光明,使他的惡開出了花”。
訴說故事是将軍自己面向曆史、相互和解的方式,也是他自我救贖的開始。
唯其如此,小說的後半部分才更為動人。
多年以後,将軍故去,成年的馬懷甯旅居美國,卻在某夜“遇見”父親,得知将軍仍然有一樁遺願未了。
懷甯回到台灣,攜帶父親的骨灰深入當年鏖戰的現場。
溯河迤逦而上,真相逐漸浮出:天國聖像顯靈的所在,身陷重圍的将軍,玉石俱焚的殺戮,百難解脫的抑郁,多少是非恩怨來到了結的階段。
迷離的山野,悠悠的河水,金絲猿的故鄉,懷甯見證往事,如真如幻,一切好了。
也在這個時候: “從她的視點可以望及的方向,很遙遠又很鄰近的樹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