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次回家(1942)
關燈
小
中
大
星期天早上,亨利醒來的時候,竟有種重生的感覺,雖然他才隻有十二歲——确切地說,快滿十三歲。
他找到了惠子。
他和她見了面。
雖然那隻是一個泥濘的監獄營地,但不管怎麼樣,能知道她身處何方就已經是一個很大的安慰了。
現在他要做的事情是,在下個星期六之前找到一些東西,帶回和諧營去。
但奧斯卡·霍爾登的唱片怎麼辦?那将會是一份很好的生日禮物,他想。
如果能找到的話。
亨利在廚房裡找到了仍身穿睡袍的父親,他正凝神注視着一幅出自《國家地理》雜志的中國地圖,這幅地圖是他一直以來追蹤戰事的地方。
地圖貼在一塊軟木闆上,插在地圖上各個位置的彩色大頭針标志着主要的戰役——藍色表示勝利,紅色表示戰敗。
新插上了幾枚藍色的,不過,父親還是在搖頭。
“早上好。
”亨利說。
“早晨。
”父親說的是廣東話。
他用已經磨損的指甲敲擊着地圖上的一個位置,并一直用廣東話說着一個短語,但亨利不明白那是什麼意思。
“三光政策。
”他一次又一次地說。
“那是什麼意思?”亨利問道。
聽起來好像是“三道光線”。
幾個月前他和父親就習慣了一種無須溝通的模式。
每當父親為什麼而感到悲痛時,亨利都能感覺到;他所需要做的,就是問一個問題。
即便是用英語問,隻要語調聽起來像一個問題,他就能得到某種解釋。
“它的意思是‘三道小光線’——開個玩笑而已,”父親用廣東話說,“日本人把這叫作‘三把火’。
他們說的是:‘殺光,燒光,搶光。
’他們關閉了通往緬甸的公路,但自從珍珠港事件之後,我們最終得到了補給,來自美國人的補給。
” 難道你不是美國人嗎?亨利想。
難道我們不是美國人嗎?難道他們不是從我們這裡得到補給嗎? 父親還在繼續說,他是在跟自己說還是在跟兒子說,亨利并不知道。
“不隻是補給,還有飛機。
飛虎隊幫助蔣介石和國民黨軍隊打敗了日本侵略者——但侵略者現在在摧毀一切。
日本人在大肆屠殺,折磨成千上萬的人,燒毀一個又一個城市。
” 亨利從父親的眼神中,從他凝視地圖的眼神中看到了矛盾的情緒。
那是悲與喜的交織。
勝利與失敗的交織。
“不過,我們還是有好消息。
香港是平安無事的。
日本人被遏制在北方好幾個月了。
下個學年,你就可以回廣東去上學了。
” 他說這句話的語氣,好像生日、聖誕節、中國的春節都正好趕到一天去了。
好像這會是一個受到歡迎的消息。
父親在中國度過了他的大部分學生時光,受完了教育。
這是預料中的人生大事。
把孩子送回去和親戚們住在一起,上中國的學校,大部分的家庭——像亨利這樣的傳統中國家庭——都是這麼做的。
“那我在雷尼爾的獎學金怎麼辦?和别的孩子一樣去國王街的那所中國人學校上學,不行嗎?如果我不想回去呢?”亨利說出這些話,他知道父親隻聽得懂一點點:獎學金、雷尼爾、國王街。
“啊?”父親問道,“不,不,不——回廣東去。
” 回中國去這個念頭很可怕。
對于亨利來說,那是外國,沒有爵士樂、沒有漫畫書、沒有惠子的外國。
他想象着住在叔叔家的房子,或者不如說是一個窩棚裡,因為不夠“中國”而被本地孩子嘲笑。
和這裡相反,在這裡他是不夠“美國”。
他不知道哪個更糟。
相形之下,惠子的處境雖然凄涼,卻似乎比他要好。
亨利發現自己竟然感到一種嫉妒的痛苦。
至少她和她的家人待在一起
他找到了惠子。
他和她見了面。
雖然那隻是一個泥濘的監獄營地,但不管怎麼樣,能知道她身處何方就已經是一個很大的安慰了。
現在他要做的事情是,在下個星期六之前找到一些東西,帶回和諧營去。
但奧斯卡·霍爾登的唱片怎麼辦?那将會是一份很好的生日禮物,他想。
如果能找到的話。
亨利在廚房裡找到了仍身穿睡袍的父親,他正凝神注視着一幅出自《國家地理》雜志的中國地圖,這幅地圖是他一直以來追蹤戰事的地方。
地圖貼在一塊軟木闆上,插在地圖上各個位置的彩色大頭針标志着主要的戰役——藍色表示勝利,紅色表示戰敗。
新插上了幾枚藍色的,不過,父親還是在搖頭。
“早上好。
”亨利說。
“早晨。
”父親說的是廣東話。
他用已經磨損的指甲敲擊着地圖上的一個位置,并一直用廣東話說着一個短語,但亨利不明白那是什麼意思。
“三光政策。
”他一次又一次地說。
“那是什麼意思?”亨利問道。
聽起來好像是“三道光線”。
幾個月前他和父親就習慣了一種無須溝通的模式。
每當父親為什麼而感到悲痛時,亨利都能感覺到;他所需要做的,就是問一個問題。
即便是用英語問,隻要語調聽起來像一個問題,他就能得到某種解釋。
“它的意思是‘三道小光線’——開個玩笑而已,”父親用廣東話說,“日本人把這叫作‘三把火’。
他們說的是:‘殺光,燒光,搶光。
’他們關閉了通往緬甸的公路,但自從珍珠港事件之後,我們最終得到了補給,來自美國人的補給。
” 難道你不是美國人嗎?亨利想。
難道我們不是美國人嗎?難道他們不是從我們這裡得到補給嗎? 父親還在繼續說,他是在跟自己說還是在跟兒子說,亨利并不知道。
“不隻是補給,還有飛機。
飛虎隊幫助蔣介石和國民黨軍隊打敗了日本侵略者——但侵略者現在在摧毀一切。
日本人在大肆屠殺,折磨成千上萬的人,燒毀一個又一個城市。
” 亨利從父親的眼神中,從他凝視地圖的眼神中看到了矛盾的情緒。
那是悲與喜的交織。
勝利與失敗的交織。
“不過,我們還是有好消息。
香港是平安無事的。
日本人被遏制在北方好幾個月了。
下個學年,你就可以回廣東去上學了。
” 他說這句話的語氣,好像生日、聖誕節、中國的春節都正好趕到一天去了。
好像這會是一個受到歡迎的消息。
父親在中國度過了他的大部分學生時光,受完了教育。
這是預料中的人生大事。
把孩子送回去和親戚們住在一起,上中國的學校,大部分的家庭——像亨利這樣的傳統中國家庭——都是這麼做的。
“那我在雷尼爾的獎學金怎麼辦?和别的孩子一樣去國王街的那所中國人學校上學,不行嗎?如果我不想回去呢?”亨利說出這些話,他知道父親隻聽得懂一點點:獎學金、雷尼爾、國王街。
“啊?”父親問道,“不,不,不——回廣東去。
” 回中國去這個念頭很可怕。
對于亨利來說,那是外國,沒有爵士樂、沒有漫畫書、沒有惠子的外國。
他想象着住在叔叔家的房子,或者不如說是一個窩棚裡,因為不夠“中國”而被本地孩子嘲笑。
和這裡相反,在這裡他是不夠“美國”。
他不知道哪個更糟。
相形之下,惠子的處境雖然凄涼,卻似乎比他要好。
亨利發現自己竟然感到一種嫉妒的痛苦。
至少她和她的家人待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