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景公墓(1986)

關燈
付完賬單出來,亨利看着兒子朝他揮手說“再見”,然後把一個巨大的外賣袋放到他那輛銀色的本田雅閣前座上。

    那些好吃的是亨利堅持給他帶的。

    他知道,兒子雖然吃得慣校園的飯菜,但那些飯菜可沒法比得上一打新鮮的蒸包——而且,馬蒂的宿舍裡有微波爐,加熱蒸包很方便。

     亨利滿意地看着兒子駕車上路,然後走到一個花架邊站住了。

    随後,他來到最近的公交車站,乘上10路公交車,來到國會山的遠端——從那裡,可以步行到湖景公墓。

     埃塞爾死的時候,亨利曾保證要每周都到她的墓地來一次。

    但已經六個月過去了,他隻來過一次——那天是他們的結婚三十八周年紀念日。

     他把一束新鮮的星火百合——這樣的百合,也種在他們家的花園裡——放到小小的花崗岩墓碑上。

    這小小的墓碑,是提醒人們埃塞爾曾在這個世界上走過一回的唯一紀念。

    他行了禮,從她的墓上掃去幹枯的落葉,擦去苔藓,放上另一小束鮮花。

     不顧西雅圖的綿綿雨霧,他收起雨傘,打開錢包,拿出一個小小的白色信封。

    信封上寫着漢字“李”,這是埃塞爾在三十八年的日子裡的姓氏。

    裡面是一枚硬糖和一個二十五美分的硬币。

    埃塞爾的葬禮那天,他離開邦尼-沃森殡儀館的時候,那裡正在發這樣的小信封。

    放糖,是為了讓每個人在離開時都能品嘗到甜蜜,而不是苦澀。

    放二十五美分的硬币,是為了讓人在回家的路上可以在商店再買一些糖——一種傳統的福壽綿延的象征。

     亨利記得那糖的味道,一枚小小的薄荷糖。

    但在回家的路上,他并不想在商店停下。

    諷刺的是,馬蒂說他們應該尊重這傳統,但亨利不願意。

     “帶我回家。

    ”當馬蒂在南門雜貨店減速的時候,亨利隻說了這麼一句。

     亨利甚至不敢想象去花掉這二十五美分。

    那是埃塞爾留給他的唯一的東西。

    他的福祿必須得等等。

    他要留着它——把它留在身邊,永遠。

     他想着福祿,把手伸進這個他每天都帶着的小信封裡,拿出了那個二十五美分硬币。

    它很平凡——一枚普普通通的硬币,任何人都可以用它來打個電話或是買杯廉價咖啡。

    但對于亨利來說,這是一個對更好的東西的承諾。

     亨利想起了埃塞爾葬禮那天。

    他早早就到了,去與指派給他家的葬禮司儀克拉倫斯·馬見面。

    他是個六十多歲的和藹老頭,總愛談自己身體的不舒服。

    克拉倫斯是唐人街葬禮方面所有事宜的主保聖徒。

    每個社區都有各自的擁戴者。

    在邦尼-沃森殡儀館富麗堂皇的牆上,挂着他們的相框——形成了一個不同人種葬禮司儀組成的聯合國。

     “亨利,你來得真早——有什麼需要我幫忙的嗎?”克拉倫斯從桌前擡起頭,說道。

    亨利走過的時候,他正在往信封裡分裝糖果和二十五美分硬币。

     “我隻是想檢查一下那些鮮花。

    ”亨利說着,走進一個小禮堂,那裡,埃塞爾的一大幅肖像被各種形狀的插花簇擁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