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上生活
關燈
小
中
大
有一個統計,在哈薩克牧民中,遷徙距離最長、搬遷次數最多的人家,一年之中平均每四天就得搬一次家。
這真是一個永遠走在路上的民族,一支密切依循季節和環境的變化調整生活狀态的人群。
生活中,似乎一切為了離開,一切都在路上。
青春、衰老、友誼、财産……都跟着羊群前行。
動蕩的生活選擇了輕便易攜的氈房。
據說,氈房和蒙古包的區别僅僅在于屋頂放射狀的檩杆——蒙古包的檩杆是直的,氈房的檩杆根部稍彎。
到了駐地,拉開幾排紅色房架(網格狀木栅欄,可以拉伸折疊),圍在空地上支穩、綁牢,牆就出現了。
牆上支起幾十根細長的紅色檩杆,撐起一個圓天窗,房頂也有了。
再把這具紅色的骨架外裹上大塊的氈蓋,纏上美麗的手工編織的寬帶子。
不到一個小時,一頂房子便穩穩當當地立在了大地上。
簡單又結實,漂亮又保暖。
可是,在匆忙緊張的轉場途中,搭這樣的房子也是費事的,便湊合着住兩排房架子支成的“人”字形“依特罕”。
當我第一次聽到“依特罕”這個詞時,琢磨了很久。
為什麼會叫這個名字?“依特”的意思是狗,“罕”是房子。
難道是“狗窩”,意其簡陋? 我向卡西請教,她認真地否定了。
她說:“狗的腰。
”……但是狗腰怎麼會和臨時帳篷聯系到一起呢,二者毫無相似之處,狗可是有四條腿的。
為了确認自己是否聽錯了,我指着班班說:“班班塔罕(班班的腰)嗎?” 從此之後,大家一提到依特罕,都笑稱為“班班塔罕”。
作為臨時的擋風避雨處,低矮狹窄的“班班塔罕”并不舒服。
大家蜷身其中,頭都擡不起來,餐布都鋪不開。
但它畢竟是風雨世界裡唯一平靜的一道縫隙。
在艱辛的搬遷途中,隻要“班班塔罕”一支開,意味着一路以來所有的痛苦開始退卻。
那時,我趕緊脫了濕透的褲子鑽進去,裹着僅剩的一床沒給雨澆濕的被子一動不動。
可痛苦總是一程一程逐漸退卻的,不會突然消失。
那時卡西若在外面用漢語大喊:“李娟!羊的來了!羊的趕!”我隻得又爬出去穿上濕褲子跑進雨中…… 來我家雜貨鋪買鞋子的牧人,大多會買大兩個碼的。
以前不能理解,以為大家未免太貪心了,又不是買面包,同樣的價錢,越大的越劃算,後來才知道買大鞋子是為了能多穿幾雙襪子。
于是,為抵禦遷徙路上的寒冷,我也準備了一雙大靴子。
但是哪怕大了好幾個碼,整隻腳陷沒在一堆厚棉襪中,寒冷到來時,還是輕易穿過重重襪子攥住我的雙腳。
啟程前的那些時刻,午夜黑暗的駐地上,大家沉默着打包、裝駱駝。
寒氣和夜色一樣濃重,草地凍得硬邦邦。
我一邊幹活,一邊不停跺腳,下巴緊縮在豎起的外套領子裡。
太陽能燈泡發出的光像無力的手,隻能推開幾米寬的黑暗。
大包小包的物事堆在拆完氈房後的空地上,成年駱駝一峰挨一峰跪卧旁邊,深深地忍耐着。
捆紮好炊具,疊好氈蓋之後,我就再幫不上什麼忙了,便站在不礙事的空地上等待啟程。
停止活動後,沒一會兒便冷得牙齒咯咯打戰。
那時心想:現在就凍成這個熊樣,接下來還有将近二十個小時的跋涉呢!不由深感絕望。
能挨過去嗎?這鐵一樣硬的寒冷……轉念又想,咳,總不至于一直這麼糟糕,天亮後溫度肯定會升高。
如果是個晴天,太陽出來了還會更暖和。
況且等騎到了馬背上,馬肚子熱乎乎的,起碼兩條腿就不會冷了,況且又穿着這麼大的鞋……于是,強烈盼望天亮。
盼到天亮啟程後,又盼望到達。
到達之後,又盼望天黑,趕緊休息。
總算躺進被窩後,盼着趕緊睡着。
第二天淩晨起床後再次盼望天亮……幸好,總是有希望的。
幸好時間在流逝,地球在轉動。
總是那樣:每次啟程前一連好幾天都風和日麗,一到出發的時候不是過寒流就是下大雨,有一次還有冰雹。
春天怎麼會有冰雹呢?莫名其妙…… 而每當我們的駝隊跋涉在無止境的牧道上,路過那些已然安定下來的氈房,看着那些人悠然平和地炊息勞作……那時多麼嫉妒他們!而我們還在受苦,還在忍耐,淋着雨,頂着寒風…
這真是一個永遠走在路上的民族,一支密切依循季節和環境的變化調整生活狀态的人群。
生活中,似乎一切為了離開,一切都在路上。
青春、衰老、友誼、财産……都跟着羊群前行。
動蕩的生活選擇了輕便易攜的氈房。
據說,氈房和蒙古包的區别僅僅在于屋頂放射狀的檩杆——蒙古包的檩杆是直的,氈房的檩杆根部稍彎。
到了駐地,拉開幾排紅色房架(網格狀木栅欄,可以拉伸折疊),圍在空地上支穩、綁牢,牆就出現了。
牆上支起幾十根細長的紅色檩杆,撐起一個圓天窗,房頂也有了。
再把這具紅色的骨架外裹上大塊的氈蓋,纏上美麗的手工編織的寬帶子。
不到一個小時,一頂房子便穩穩當當地立在了大地上。
簡單又結實,漂亮又保暖。
可是,在匆忙緊張的轉場途中,搭這樣的房子也是費事的,便湊合着住兩排房架子支成的“人”字形“依特罕”。
當我第一次聽到“依特罕”這個詞時,琢磨了很久。
為什麼會叫這個名字?“依特”的意思是狗,“罕”是房子。
難道是“狗窩”,意其簡陋? 我向卡西請教,她認真地否定了。
她說:“狗的腰。
”……但是狗腰怎麼會和臨時帳篷聯系到一起呢,二者毫無相似之處,狗可是有四條腿的。
為了确認自己是否聽錯了,我指着班班說:“班班塔罕(班班的腰)嗎?” 從此之後,大家一提到依特罕,都笑稱為“班班塔罕”。
作為臨時的擋風避雨處,低矮狹窄的“班班塔罕”并不舒服。
大家蜷身其中,頭都擡不起來,餐布都鋪不開。
但它畢竟是風雨世界裡唯一平靜的一道縫隙。
在艱辛的搬遷途中,隻要“班班塔罕”一支開,意味着一路以來所有的痛苦開始退卻。
那時,我趕緊脫了濕透的褲子鑽進去,裹着僅剩的一床沒給雨澆濕的被子一動不動。
可痛苦總是一程一程逐漸退卻的,不會突然消失。
那時卡西若在外面用漢語大喊:“李娟!羊的來了!羊的趕!”我隻得又爬出去穿上濕褲子跑進雨中…… 來我家雜貨鋪買鞋子的牧人,大多會買大兩個碼的。
以前不能理解,以為大家未免太貪心了,又不是買面包,同樣的價錢,越大的越劃算,後來才知道買大鞋子是為了能多穿幾雙襪子。
于是,為抵禦遷徙路上的寒冷,我也準備了一雙大靴子。
但是哪怕大了好幾個碼,整隻腳陷沒在一堆厚棉襪中,寒冷到來時,還是輕易穿過重重襪子攥住我的雙腳。
啟程前的那些時刻,午夜黑暗的駐地上,大家沉默着打包、裝駱駝。
寒氣和夜色一樣濃重,草地凍得硬邦邦。
我一邊幹活,一邊不停跺腳,下巴緊縮在豎起的外套領子裡。
太陽能燈泡發出的光像無力的手,隻能推開幾米寬的黑暗。
大包小包的物事堆在拆完氈房後的空地上,成年駱駝一峰挨一峰跪卧旁邊,深深地忍耐着。
捆紮好炊具,疊好氈蓋之後,我就再幫不上什麼忙了,便站在不礙事的空地上等待啟程。
停止活動後,沒一會兒便冷得牙齒咯咯打戰。
那時心想:現在就凍成這個熊樣,接下來還有将近二十個小時的跋涉呢!不由深感絕望。
能挨過去嗎?這鐵一樣硬的寒冷……轉念又想,咳,總不至于一直這麼糟糕,天亮後溫度肯定會升高。
如果是個晴天,太陽出來了還會更暖和。
況且等騎到了馬背上,馬肚子熱乎乎的,起碼兩條腿就不會冷了,況且又穿着這麼大的鞋……于是,強烈盼望天亮。
盼到天亮啟程後,又盼望到達。
到達之後,又盼望天黑,趕緊休息。
總算躺進被窩後,盼着趕緊睡着。
第二天淩晨起床後再次盼望天亮……幸好,總是有希望的。
幸好時間在流逝,地球在轉動。
總是那樣:每次啟程前一連好幾天都風和日麗,一到出發的時候不是過寒流就是下大雨,有一次還有冰雹。
春天怎麼會有冰雹呢?莫名其妙…… 而每當我們的駝隊跋涉在無止境的牧道上,路過那些已然安定下來的氈房,看着那些人悠然平和地炊息勞作……那時多麼嫉妒他們!而我們還在受苦,還在忍耐,淋着雨,頂着寒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