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上生活
關燈
小
中
大
…多少次簡直想不顧一切地勒停馬兒,走進他們的家中暖和一下!但隊伍不可能停止,駱駝還在負重,大家都在堅持。
行進途中,隻在經過最艱難的一段路面後,隊伍才會稍稍休息一會兒。
那時負重的駱駝被喝令卧下。
它們跪倒在地,渾身松懈,脖子貼着草地拉得又直又長,下巴颏也舒舒服服地平擱在大地上,似乎比我們更享受這片刻的放松。
路過熟識的人家時,手捧酸奶早早等在路邊的主婦身影也是莫大的安慰。
到達駐地後,若附近已有先到的人家,很快就會收到他們送來的茶水和食物。
盡管人煙稀薄,也少有孤軍奮戰。
傳統的互助禮俗是遊牧生活的重要保障。
路上的生活,離不開的還有駱駝。
一個中等生活水平的牧民搬一次家最少得裝五峰駱駝的家什,但我家隻有四峰。
我們家人少,房子也小,并且這個家庭裡沒有年輕夫妻,用不着體面地鋪示生活。
而像加孜玉曼家那樣有新婚夫妻的家庭,估計最少也得裝六峰駱駝。
我還見過裝了八峰駱駝的家庭,不知平時都闊氣成啥樣了。
但是也見過隻有三峰駱駝的,不知那個家又是如何簡單、貧窮。
雖然現在很多人家都雇汽車轉場,但大多數牧人還是離不開駱駝,因為能走汽車的牧道畢竟是少數。
尤其深山牧場的一些駐地,異常高陡,連駱駝也上不去。
于是,那些家庭行至此站,便會放棄相對沉重的氈房,将其寄放在山下的牧民家,隻把炊具、卧具、糧食及其他簡單的生産工具運上去。
在那樣的高處,他們就地采木,搭建圓木房屋。
一座木屋能使用很多年。
紮克拜媽媽說,我們下一處駐地也有一座木屋。
為了配合路上的生活,路上的家庭隻備置有限的一些家什和器具,僅能滿足日常基本需求而已。
它們大都輕便耐用,如錫制品和羊毛制品。
其中很多器具功能豐富,比如大鐵盆可以盛鹽喂牛羊,可以擱在火坑邊裝牛糞,當然,最主要的功能是洗衣服。
我家的鍋蓋砸平了就是烤馕的托盤。
烤完馕再把它砸回鍋蓋的形狀,扣回鍋子上。
在牛奶格外豐盛以緻容器不夠用的日子裡,洗手的小壺也會暫時盛裝滿滿一壺奶,于是總會把回家洗手的人吓一大跳。
我家的鐵皮桶很多,大大小小四五個,卻沒有兩隻桶是一樣大的,挑起水來總是一高一低,很麻煩。
漸漸才知,雖然這些桶用來挑水不方便,搬家時卻很方便。
能夠如俄羅斯套娃一樣一隻套一隻,最後拴根繩子,往駱駝的大肚皮上一挂了事。
而諸桶中最小的那隻僅兩三升的容積,内徑不大不小,把我們的暖瓶插進去剛剛合适。
暖瓶是個好東西,有了它随時都可以喝茶,免得要喝的時候才臨時劈柴燒水。
但它畢竟是脆弱的,之于遊牧生活很是不便。
每次搬家,紮克拜媽媽便格外小心地對待它,脫下身上的羊毛坎肩把它團團裹住。
當駝隊行進到陡峭路面時,她不時叮囑斯馬胡力注意第三峰駱駝的右側,可别撞上路邊的大石頭。
斯馬胡力便格外留意那邊,卻忽略了另一邊,于是另一邊的鐵皮爐被擠成了一根麻花。
由于保護措施非常到位,搬了好幾次家這個暖瓶仍安然無恙。
但到了最後,最先壞掉的卻不是易碎的瓶膽,而是塑料瓶罩——燒茶時我将暖瓶放在鐵皮爐旁邊,沒提防火燒得太旺…… 為了将功補過,我出了個好主意:“上次恰馬罕家的兩個孩子不是摔壞了一個暖瓶嗎?瓶膽沒了,瓶身還是好的,去找他們要來嘛。
”媽媽一聽,覺得有理,第二天幹完活兒,就包了禮物前去拜訪。
誰知恰馬罕家也想到一起去了,一聽說我家暖瓶殼子壞了,沒等紮克拜媽媽開口,就開口讨要我們的瓶膽。
至于那隻鐵皮爐,哪怕已經扭成了麻花,畢竟還是爐子啊。
我找塊石頭砰砰砰一頓砸,使之又挺直了四條腿,空着大肚子站在草地上了。
雖然從此再也關不上爐門,放在上面的鍋也總是朝一邊歪。
在春牧場時,家裡還有三個完美無缺的五公升塑料方壺,進了夏牧場就隻剩一個還能湊合着用了。
不過壞掉的也沒扔,斯馬胡力把它們的側邊挖開,就成了兩個方盆,裝上水喂初生的小羊。
行進途中,隻在經過最艱難的一段路面後,隊伍才會稍稍休息一會兒。
那時負重的駱駝被喝令卧下。
它們跪倒在地,渾身松懈,脖子貼着草地拉得又直又長,下巴颏也舒舒服服地平擱在大地上,似乎比我們更享受這片刻的放松。
路過熟識的人家時,手捧酸奶早早等在路邊的主婦身影也是莫大的安慰。
到達駐地後,若附近已有先到的人家,很快就會收到他們送來的茶水和食物。
盡管人煙稀薄,也少有孤軍奮戰。
傳統的互助禮俗是遊牧生活的重要保障。
路上的生活,離不開的還有駱駝。
一個中等生活水平的牧民搬一次家最少得裝五峰駱駝的家什,但我家隻有四峰。
我們家人少,房子也小,并且這個家庭裡沒有年輕夫妻,用不着體面地鋪示生活。
而像加孜玉曼家那樣有新婚夫妻的家庭,估計最少也得裝六峰駱駝。
我還見過裝了八峰駱駝的家庭,不知平時都闊氣成啥樣了。
但是也見過隻有三峰駱駝的,不知那個家又是如何簡單、貧窮。
雖然現在很多人家都雇汽車轉場,但大多數牧人還是離不開駱駝,因為能走汽車的牧道畢竟是少數。
尤其深山牧場的一些駐地,異常高陡,連駱駝也上不去。
于是,那些家庭行至此站,便會放棄相對沉重的氈房,将其寄放在山下的牧民家,隻把炊具、卧具、糧食及其他簡單的生産工具運上去。
在那樣的高處,他們就地采木,搭建圓木房屋。
一座木屋能使用很多年。
紮克拜媽媽說,我們下一處駐地也有一座木屋。
為了配合路上的生活,路上的家庭隻備置有限的一些家什和器具,僅能滿足日常基本需求而已。
它們大都輕便耐用,如錫制品和羊毛制品。
其中很多器具功能豐富,比如大鐵盆可以盛鹽喂牛羊,可以擱在火坑邊裝牛糞,當然,最主要的功能是洗衣服。
我家的鍋蓋砸平了就是烤馕的托盤。
烤完馕再把它砸回鍋蓋的形狀,扣回鍋子上。
在牛奶格外豐盛以緻容器不夠用的日子裡,洗手的小壺也會暫時盛裝滿滿一壺奶,于是總會把回家洗手的人吓一大跳。
我家的鐵皮桶很多,大大小小四五個,卻沒有兩隻桶是一樣大的,挑起水來總是一高一低,很麻煩。
漸漸才知,雖然這些桶用來挑水不方便,搬家時卻很方便。
能夠如俄羅斯套娃一樣一隻套一隻,最後拴根繩子,往駱駝的大肚皮上一挂了事。
而諸桶中最小的那隻僅兩三升的容積,内徑不大不小,把我們的暖瓶插進去剛剛合适。
暖瓶是個好東西,有了它随時都可以喝茶,免得要喝的時候才臨時劈柴燒水。
但它畢竟是脆弱的,之于遊牧生活很是不便。
每次搬家,紮克拜媽媽便格外小心地對待它,脫下身上的羊毛坎肩把它團團裹住。
當駝隊行進到陡峭路面時,她不時叮囑斯馬胡力注意第三峰駱駝的右側,可别撞上路邊的大石頭。
斯馬胡力便格外留意那邊,卻忽略了另一邊,于是另一邊的鐵皮爐被擠成了一根麻花。
由于保護措施非常到位,搬了好幾次家這個暖瓶仍安然無恙。
但到了最後,最先壞掉的卻不是易碎的瓶膽,而是塑料瓶罩——燒茶時我将暖瓶放在鐵皮爐旁邊,沒提防火燒得太旺…… 為了将功補過,我出了個好主意:“上次恰馬罕家的兩個孩子不是摔壞了一個暖瓶嗎?瓶膽沒了,瓶身還是好的,去找他們要來嘛。
”媽媽一聽,覺得有理,第二天幹完活兒,就包了禮物前去拜訪。
誰知恰馬罕家也想到一起去了,一聽說我家暖瓶殼子壞了,沒等紮克拜媽媽開口,就開口讨要我們的瓶膽。
至于那隻鐵皮爐,哪怕已經扭成了麻花,畢竟還是爐子啊。
我找塊石頭砰砰砰一頓砸,使之又挺直了四條腿,空着大肚子站在草地上了。
雖然從此再也關不上爐門,放在上面的鍋也總是朝一邊歪。
在春牧場時,家裡還有三個完美無缺的五公升塑料方壺,進了夏牧場就隻剩一個還能湊合着用了。
不過壞掉的也沒扔,斯馬胡力把它們的側邊挖開,就成了兩個方盆,裝上水喂初生的小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