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婚禮

關燈
憫。

     大家都覺得一切就緒,都停下手來了,他還在四處查看,又挑了幾擔水送到夥房那邊。

     直到最後關頭,迎親的人已經回來報第一次喜了,他才終于停下手邊的活兒開始拾掇自己。

     女孩子打扮的時候有女伴幫忙是正常的事,但男的打扮時旁邊也站個小夥子侍候着就大不對頭了。

    于是他仍然自己照顧自己。

     他一個人跑到屋後溪水邊掬了捧水洗了把臉,又往頭發上淋了些水簡單洗了洗,然後進屋換裝。

    等再出來時,頓時就很有新郎的架勢了。

    渾身筆挺,白襯衣、紅領帶、深色西裝。

    這身行頭,不管在全國哪個地方,不管村莊還是城市,無論去哪兒結婚都差不了。

     然而新鞋子卻找不到了!他急得快哭了。

    好半天,才總算有個姑娘幫他取來了皮鞋。

    他一把奪過來,飛快跑到遠處的水邊坐下來換,再用力地擦皮鞋,然後從口袋裡掏出小梳子和小鏡子,仔細梳頭發。

    身邊人來人往,似乎沒一個人注意到他。

    他的孤獨令我同情不已。

     新娘的到來是很突然的事。

    大家吃完手抓肉後,正成群結隊在門前空地上休息、聊天(門前草地上東一塊西一塊到處鋪着花氈,每塊花氈上都坐着幾個人)。

    突然一個小夥子駕着一匹裝扮異常華麗的白馬穿過人群急速沖向主氈房,引起嘩然騷動。

    然而那馬在門前猛然勒停,轉一圈又沿原路返回,奔向山谷盡頭。

    大家一起沖那小夥子歡呼,一起喊道:“恰秀呢?恰秀呢?”——“恰秀”是抛撒糖果的禮儀。

    果然,兩個戴着莊重的白蓋頭、渾身盛裝的老婦人擡着一大包用餐布兜裹的糖果從主氈房走出來,将糖果大把大把抓起抛向人群。

    大家歡呼聲更甚。

    孩子們全跑上前撿糖果,大人雖然不和小孩子搶,但若有掉落自己腳邊的,也會撿起來揣進口袋。

    食物怎可踐踏腳下。

     就這樣,那小夥子接連奔回人群報了兩次喜,也恰秀了兩次,頗有“千呼萬喚”的意味。

    但山谷口那邊還是靜悄悄的。

     再後來,又有一群小夥子騎着系了大紅綢帶的馬兒聲勢浩大地前去迎接,這才有了動靜。

    很快,騎手們簇擁着一輛大卡車遙遙過來了。

     令我大吃一驚的是,那……竟然……是……一輛雷鋒時代的“老解放”,就是黃色的一分錢紙币上印着的那種車。

     天啦,都什麼年代了,這種車居然能保存到現在,而且還能開得動! 怪不得婚禮選擇在石子路邊的山谷裡舉行,可能正是為了這輛老爺車的順利通行。

    我猜這車幾十年來肯定一直在深山裡轉悠,從沒開出去過。

    開出去會很吓人的,交警也不樂意。

    這深山莽莽,保留了多少過去年代的東西啊! 很快得知,新娘倒沒坐這輛破舊不堪的老爺車,車上載的是女方家的女伴和嫁妝。

    新娘還在後面扭捏着,無限地耐心。

     小夥子們上前幫着卸嫁妝。

    更令我吃驚的是,嫁妝裡除了箱籠被褥和一些家具外,居然還有液化氣罐和大彩電!未免太不實用了。

     再一想,這些一定是用來充實定居點的住所的。

     看着這麼多遊牧生活中用不着的大件東西(包括一架台式縫紉機、一面玻璃茶幾、一個帶穿衣鏡的大衣櫃、一個鑲玻璃的五鬥櫥),我真替這家人發愁。

    結完這趟婚,還得不辭辛苦再雇輛車把東西統統運回烏倫古河畔的定居點。

    石子路又颠,難免磕磕碰碰,有所損失,真不嫌折騰啊。

     人們七手八腳把嫁妝擡進新房,喜氣洋洋地裝飾起房間來。

     新娘遲遲不肯露面,大約也曉得落腳的地方還沒收拾出來吧? 這時,一輛白色的北京吉普(也夠古老的)出現在遠處山谷口,卻沒有再近一步,一撂下新娘就原道回去了。

    男方家的姑娘媳婦們手捧早就準備好的婚紗鞋帽前去迎接。

    我也跑去看,但她們遠遠躲在山谷口的河邊草叢裡換衣服,什麼也看不到。

    光穿個衣服就花了半個多小時,比新郎磨蹭多了。

     這邊的新房迅速脫胎換骨。

    床支了起來,幔簾挂了起來,家具一一擺好。

    親戚送的衣物、花氈,該摞的摞,該挂的挂。

    所有體面的賀禮都精心陳列起來。

    一個擁擠又喜慶的房間就這樣大功告成,客人們分成幾撥輪流進去參觀,贊美各種禮品和嫁妝。

     在另一邊,換了婚紗的新娘也在女人們的簇擁下從山谷盡頭遠遠走來,那麼遠的山路!居然讓新娘自個兒走着過來! 她們到近前,又一輪恰秀開始了,大把的糖果集中撒向新娘,人們再次歡呼不已。

     又鬧騰了一陣,舉行儀式的地方也收拾出來了。

    就在溪水對岸那片平坦的草地上,有人擡了好幾面寬大的花氈和地毯鋪在那裡。

    紮克拜媽媽趕緊拖着我跑過去,早早地占了一個靠前的好位置。

    客人們陸續過來,紛紛坐上花氈,重重疊疊圍成一個大圈。

    場地邊還架着大音箱,支着電子琴,還有一支麥克風。

    這些全都由不遠處的一台柴油發電機帶動。

    我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