甯靜的地震
關燈
小
中
大
裂的遺迹。
兩岸交錯的石塊和空穴有着清晰的曾經嵌合在一起的痕迹。
看來是先有地震裂縫出現,後有水流從高處湧入的。
這條兩米多寬的深溝将碧綠完整的草地從中間破開,一直延伸到我們駐紮氈房的那座小山的山腳下。
這條山谷狹窄而空蕩,但分布着曾經熱熱鬧鬧駐紮過好幾頂氈房的圓形痕迹。
那些圓形空地一看便知已經使用過多年,因為到現在都不曾長出草來。
泥地平平整整,有的在東北角還立有舊而整齊的石闆台架——那一處曾是廚房。
有的在門口位置還打了三根木樁——那裡曾用來支放巨大的敞口鍋。
而所有圓形遺址的西面一半都墊起了離地半尺高的台地——上面曾鋪過絢麗的花氈,在無數個白晝無數次地展開過餐布,在無數個深夜栖停過全家人的深沉睡眠……如今卻空剩這些深刻濃重的生活痕迹,面孔朝着天空,悲傷又安靜。
穿過這條短短的山谷,繞過幾塊巨大的石塊,爬上山,再走過一小片斜坡,就看到我們的氈房了。
我們的氈房舊舊的,立在更舊的秃石坡上,像幾百年前的事物一般莊嚴。
離氈房不遠處有好幾塊平平整整的大石塊,上面晾滿了卡西剛洗過的花花綠綠的衣服。
除了“花花綠綠”這個印象外,還有一個印象就是“叽叽喳喳”。
回家一放下柴,媽媽就喚我喝茶。
我問,為什麼我們不住在旁邊那片森林下的山谷裡呢?那裡不但漂亮,還有現成的氈房印迹。
有一句話我不會用哈語表達,那就是“基礎設施齊全”。
那兒不但有現成的室内布局,附近的羊圈、牛圈、曬奶酪的架子也一應俱全。
而我們住的地方,雖然風景美,地勢高,但畢竟是從未駐紮過氈房的石頭山,要住好幾年才能營造出深厚濃郁的生活氛圍。
媽媽說,以前強蓬家和另外兩家鄰居就住在那裡,但是後來地震了。
為了說明“地震”是個什麼東西,她身子左右亂晃,嘴裡發出嗡嗡的聲音,還伸手握住餐布上的一塊馕不停抖動。
我想,那裡與這裡不過一山之隔,那邊地震的時候,這邊難道就沒事嗎? 但是媽媽又說:“大大的石頭掉了下去,木頭也掉了下去……” 我明白了,兩面都是陡峭的山,中間是狹小的谷地,地震時就會處于危險的境地。
難怪那裡成了完整的、令人歎息的廢墟。
這麼說來,那條地震斷裂帶有着多麼強烈的暗示啊。
搬家前來冬庫爾的路上,在可可仙靈西北面兩公裡處,我看到過一座山頭高聳着幾塊漢白玉般潔白晶瑩的大石頭,一塊壘着一塊,懸空架起。
若非這麼大的石頭不可能人為搬動(一塊至少有一幢房子那麼大),真覺得應該是人造的景觀才對。
那就是地震的傑作。
此後一路上,同樣的情景又看到好幾處。
連起來的話,全在一條線上。
多麼壯觀的礦脈!甚至有一處,整座山通體都是那種明亮的白色大石頭。
石頭縫間積有土層的地方,會一小團一小團鋪着碧綠的植被。
特殊的地質結構還令很多山的山脊處翻出了巨大的片狀岩石。
全是薄薄的石闆,與地面垂直,一片一片,屏風一樣筆直排列,直插雲霄。
像一條石闆路上的石闆全都立了起來,那個行走在上的巨人于是側着身子繼續走下去,沿山脊去向遠方……這也是地震的作品。
阿爾泰山脈是地球上最年輕的一道山脈。
來到冬庫爾的第五天,我也遇上了一次地震。
那天幹完活兒,我披件衣服躺在花氈上閉上眼睛,準備就着寂靜的下午時光深深睡一覺呢,突然聽到大地深處發出轟隆隆的聲音,像地底有一輛重型卡車經過。
那聲音東來西去,伴随着地面的小幅度急劇震動。
我立刻意識到地震了,爬起來仔細傾聽了一會兒,世界又變得悄無聲息。
又走出去繞着氈房轉一圈,四處靜悄悄的,森林和群山靜止不動,也沒看到有什麼人跑出房子滿山谷大喊大叫,便回房子繼續睡覺。
對了,大約是地震的先兆吧,那天天氣突然熱了起來。
雖然早上還是冷得掙紮了半天才決定離開被窩,但頭天夜裡卻沒蓋斯馬胡力的外套。
我平時睡覺的時候,隻去掉外套和長褲,毛衣毛褲一件也不敢脫。
盡管如此,還是覺得自己那床厚厚的羊毛被不夠用,還得再壓上斯馬胡力沉重的羊皮大外套,壓得整個人快翻不了身才覺得踏實。
雖然已經快要六月,但山裡的那種冷,根本就像被巨大的鐵錘一錘一錘鍛打過似的堅硬,冥頑不化。
總之,那天到了中午就更熱了,捶酸奶時還出了一身汗。
陽光暖融融的,忍不住換上了唯一的一件T恤——原本打算進城才穿的。
當時心裡還滿意地想道:哎!總算是過了個夏天了!
兩岸交錯的石塊和空穴有着清晰的曾經嵌合在一起的痕迹。
看來是先有地震裂縫出現,後有水流從高處湧入的。
這條兩米多寬的深溝将碧綠完整的草地從中間破開,一直延伸到我們駐紮氈房的那座小山的山腳下。
這條山谷狹窄而空蕩,但分布着曾經熱熱鬧鬧駐紮過好幾頂氈房的圓形痕迹。
那些圓形空地一看便知已經使用過多年,因為到現在都不曾長出草來。
泥地平平整整,有的在東北角還立有舊而整齊的石闆台架——那一處曾是廚房。
有的在門口位置還打了三根木樁——那裡曾用來支放巨大的敞口鍋。
而所有圓形遺址的西面一半都墊起了離地半尺高的台地——上面曾鋪過絢麗的花氈,在無數個白晝無數次地展開過餐布,在無數個深夜栖停過全家人的深沉睡眠……如今卻空剩這些深刻濃重的生活痕迹,面孔朝着天空,悲傷又安靜。
穿過這條短短的山谷,繞過幾塊巨大的石塊,爬上山,再走過一小片斜坡,就看到我們的氈房了。
我們的氈房舊舊的,立在更舊的秃石坡上,像幾百年前的事物一般莊嚴。
離氈房不遠處有好幾塊平平整整的大石塊,上面晾滿了卡西剛洗過的花花綠綠的衣服。
除了“花花綠綠”這個印象外,還有一個印象就是“叽叽喳喳”。
回家一放下柴,媽媽就喚我喝茶。
我問,為什麼我們不住在旁邊那片森林下的山谷裡呢?那裡不但漂亮,還有現成的氈房印迹。
有一句話我不會用哈語表達,那就是“基礎設施齊全”。
那兒不但有現成的室内布局,附近的羊圈、牛圈、曬奶酪的架子也一應俱全。
而我們住的地方,雖然風景美,地勢高,但畢竟是從未駐紮過氈房的石頭山,要住好幾年才能營造出深厚濃郁的生活氛圍。
媽媽說,以前強蓬家和另外兩家鄰居就住在那裡,但是後來地震了。
為了說明“地震”是個什麼東西,她身子左右亂晃,嘴裡發出嗡嗡的聲音,還伸手握住餐布上的一塊馕不停抖動。
我想,那裡與這裡不過一山之隔,那邊地震的時候,這邊難道就沒事嗎? 但是媽媽又說:“大大的石頭掉了下去,木頭也掉了下去……” 我明白了,兩面都是陡峭的山,中間是狹小的谷地,地震時就會處于危險的境地。
難怪那裡成了完整的、令人歎息的廢墟。
這麼說來,那條地震斷裂帶有着多麼強烈的暗示啊。
搬家前來冬庫爾的路上,在可可仙靈西北面兩公裡處,我看到過一座山頭高聳着幾塊漢白玉般潔白晶瑩的大石頭,一塊壘着一塊,懸空架起。
若非這麼大的石頭不可能人為搬動(一塊至少有一幢房子那麼大),真覺得應該是人造的景觀才對。
那就是地震的傑作。
此後一路上,同樣的情景又看到好幾處。
連起來的話,全在一條線上。
多麼壯觀的礦脈!甚至有一處,整座山通體都是那種明亮的白色大石頭。
石頭縫間積有土層的地方,會一小團一小團鋪着碧綠的植被。
特殊的地質結構還令很多山的山脊處翻出了巨大的片狀岩石。
全是薄薄的石闆,與地面垂直,一片一片,屏風一樣筆直排列,直插雲霄。
像一條石闆路上的石闆全都立了起來,那個行走在上的巨人于是側着身子繼續走下去,沿山脊去向遠方……這也是地震的作品。
阿爾泰山脈是地球上最年輕的一道山脈。
來到冬庫爾的第五天,我也遇上了一次地震。
那天幹完活兒,我披件衣服躺在花氈上閉上眼睛,準備就着寂靜的下午時光深深睡一覺呢,突然聽到大地深處發出轟隆隆的聲音,像地底有一輛重型卡車經過。
那聲音東來西去,伴随着地面的小幅度急劇震動。
我立刻意識到地震了,爬起來仔細傾聽了一會兒,世界又變得悄無聲息。
又走出去繞着氈房轉一圈,四處靜悄悄的,森林和群山靜止不動,也沒看到有什麼人跑出房子滿山谷大喊大叫,便回房子繼續睡覺。
對了,大約是地震的先兆吧,那天天氣突然熱了起來。
雖然早上還是冷得掙紮了半天才決定離開被窩,但頭天夜裡卻沒蓋斯馬胡力的外套。
我平時睡覺的時候,隻去掉外套和長褲,毛衣毛褲一件也不敢脫。
盡管如此,還是覺得自己那床厚厚的羊毛被不夠用,還得再壓上斯馬胡力沉重的羊皮大外套,壓得整個人快翻不了身才覺得踏實。
雖然已經快要六月,但山裡的那種冷,根本就像被巨大的鐵錘一錘一錘鍛打過似的堅硬,冥頑不化。
總之,那天到了中午就更熱了,捶酸奶時還出了一身汗。
陽光暖融融的,忍不住換上了唯一的一件T恤——原本打算進城才穿的。
當時心裡還滿意地想道:哎!總算是過了個夏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