蛻變
關燈
小
中
大
10
我挑着秧把擔子,緊跟在大許的身後。
他的前面走着禮貴,他們的肩膀上也都挑着秧把擔子。
田埂狹窄,兩邊的水田就像是攤開來的烙餅,一邊已經被耙平,鏡子一樣地反射着天光,依稀還有白雲飄過。
另一邊的水田正在灌水。
一架水車豎立在河邊上,為巧領着吳剛和另一個男勞力猴在架子上,赤着腳拼命踩踏。
木鍊上的刮闆順着水槽正把河水源源不斷地運送到水田裡。
我們挑着擔子經過時,也沒有和他們打招呼。
這時節忙天忙地的,誰都沒有說閑話的工夫。
桑木扁擔在我的肩膀上吱吱嘎嘎地響着,富于彈性和節奏,整個人的身體不禁随之起起伏伏。
如果不是脖子酸疼、體力不支的話,我還是很喜歡挑擔子的。
但如果你一天挑到晚,而且一星期來天天如此,恐怕就不會這麼想了。
那田埂濕滑不已,我穿着雨靴,腳不把地,為保持平衡消耗了更多的體力。
到後來我已無心觀賞四周春耕夏忙的大好景象,隻是低頭看路。
視野裡是大許晃動不已的小腿。
他也穿着雨靴,卷着褲子,在靴筒和褲腿之間露出一截雪白的腿肚子,肌腱分明,顯得尤其飽滿。
倒是禮貴小腿細嶙嶙的,但走得飛快。
這時候禮貴已經脫掉了上衣,光着膀子,脖子後面有一塊圓圓的擔繭,像個扁柿子似的趴在那裡。
禮貴把我們甩出去很遠,已經走得沒有了人影。
開始的時候大許還想趕上去,後來也不指望了。
他索性慢下來。
他一慢,我也跟着慢了下來。
這時,眼前的水田裡已不再是空無一物,依稀浮現出一層淡薄的綠色,老莊子上的人在田裡插上了秧。
再走一段,就看見那些插秧的人了。
大多是婦女,也夾雜着幾個半大的孩子,通通彎腰撅腚,一隻手上攥着秧把,一隻手摳出一小撮稻秧,向水田裡栽去。
邊栽邊退,秧苗條條行行,遠遠看去整齊得就像小學生的練習本。
退得最遠的那個人是邵娜。
她插得最快,把其他的人遠遠地撂在了前面。
以邵娜為界,她前面的水田一片雲霧似的淡綠,身後的水田則如同鏡面。
我和大許挑着秧把擔子過來時,看見邵娜正一陣猛插,就像雞啄米似的。
聽見響動,她也沒有擡頭看我們一眼。
我和大許放下擔子,提起秧把向水田裡扔去,扔得七零八落的。
既要盡量分散,又要分布均勻,送秧把的活兒技術難度最大的就是這一環節了。
不單需要膂力,更重要的還在準頭。
由于沒人監督(禮貴不在),我故意瞄準了邵娜,揚起手臂,秧把朝她飛了過去,差一點沒砸在她身上。
落下後頓時泥水飛濺,邵娜的衣褲被打濕了一大片。
邵娜終于直起腰來,一隻手叉腰,一隻手上捏着稻秧,像老莊子上的婦道那樣地破口大罵,“你沒長眼睛啊!” 我和大許笑得前仰後合,我太喜歡看見邵娜這個樣子了。
“不是我扔的,要罵你罵大許。
”我說。
大許也不辯解,隻是沖邵娜嘻嘻傻笑。
邵娜說,“你們沒有一個好東西!” 我說,“我來幫你插一路吧。
”說着就要去脫雨靴。
“不承你的情!還是省點勁,挑你們的秧把去吧!”說完邵娜彎下腰去,又開始插秧。
她的屁股沖着我們,由于褲子濕了,緊貼着大腿,裡面短褲的形狀顯露無遺。
我不禁看了大許一眼,這家夥正盯着邵娜的屁股看呢。
正想喊醒大許,田埂上響起一陣腳步聲,禮貴不知何時出現了,正急匆匆地向這邊跑過來。
他肩膀上的擔子不見了,滿頭滿臉的大汗,完全沒有了挑秧把時的輕巧勁兒。
離得很遠,禮貴就沖我們大聲吆喝,“趕緊跟我回村上!”不等我們回答,他又轉過身去,向來路上跑去。
我和大許挑着空擔子緊随其後。
沒跑幾步,禮貴又回頭對我們說,“把畚箕子撂下,隻帶扁擔繩。
” 我和大許連忙解下畚箕上的繩子,扔下畚箕,隻拿了扁擔和繩子,跟着禮貴又跑。
路上禮貴告訴我們,這是讓我們跟他回家擡涼車子。
涼車子是當地人家的一種卧具,由樹棍釘框、中間穿編草繩而成,下面有腿。
實際上就是一種原始簡陋的床,但并不是乘涼用的,平時村上人就睡在這種床上。
可眼下是大忙時節,又是白天,要這涼車子幹什麼用呢?它可是卧具,不是農具,況且要三個人擡,簡直就是浪費勞動力。
一路上我心裡直犯嘀咕。
進了禮貴家園子的橋口,一條髒兮兮的土狗吠叫着撲上來,不知道是歡迎禮貴還是要咬我和大許,被禮貴一腳踢到旁邊去了。
禮貴沖進屋裡,一直來到裡屋,在一張涼車子前面站住。
他擡手掀掉涼車子上的席子,指示我和大許将涼車子往外面擡。
我們一人一頭擡着涼車子向門外走去,禮貴一個魚躍跳坐上來,我們的肩膀不禁向下一沉。
隻見禮貴蹾了蹾身子,又跳了下去。
“不成,這涼車子不結實,經不住。
”說着他又沖向另一張涼車子。
屋裡有兩張涼車子,另外還有幾張涼車子在其他屋裡。
禮貴家的兒女多,因此涼車子也多。
他領着我們在他家的四間草房裡跑進跑出,掀掉了所有涼車子上的席子、稻草和破被子。
每張涼車子禮貴都要求我和大許擡起來,然後他跳上去試一試,最後總算選定了一張結實的。
我和大許把扁擔繩放在上面,把涼車子擡了出來。
禮貴走在前面,因是空身,走得飛快。
我和大許在後面緊趕慢趕。
那涼車子雖然不重,但擡起來很不方便。
前面的人甩不開腿,後面的人看不見腳下的路。
後來我們幹脆把涼車子舉了起來,一直舉過了頭頂。
我和大許高舉涼車子,緊跟禮貴,在田埂上面走了很久,最後來到老墳地旁邊的一塊水田前面。
那塊田已經灌了水,但還沒有耙過,一條條的泥塊、土垡凸起在水面上,整塊水田看上去就像是花的。
禮貴脫下腳上的布鞋,鞋底相對一合,夾在腋下就走了下去。
我和大許來不及脫下雨靴,也跟着走了下去。
稀裡嘩啦地在水田裡蹚着,帶起的泥水都灌到靴筒裡去了。
然後我們就看見了閨女。
它不是站着,而是卧在水田裡。
明明是一頭黃牛,卻像水牛那樣大半個身子浮在水面上。
閨女的腦袋下面墊着兩隻倒扣在一起的畚箕,否則的話鼻子就浸到水裡去了。
一些泡沫從它的嘴角冒出來,就像螃蟹吐泡泡似的。
禮九一身泥水,正趴在閨女身上。
他一會兒扒開閨女的眼睛瞧瞧,一會兒又伏下身去,将耳朵貼在後者的身上聽。
對我們的到來置若罔聞。
“你這是咋的啦?是老啦,還是病啦?”禮九對閨女說。
春耕生産開始以後,禮九就回到了老莊子上。
這一陣,他更是起早貪黑地駕着閨女犁地耙田。
此刻,一張笨重的木耙陷在水田裡,由于自身的重量正逐漸下沉,已經快被泥水淹沒了。
在木耙和閨女之間拖着兩根粗大的麻繩,也浸透了泥水,很難辨認了。
禮貴指揮我們将涼車子安放在水田裡,四個人開始往上面擡閨女,禮貴、禮九擡前面,我和大許擡後面。
終于,閨女被濕淋淋地掀上了涼車子。
涼車子的四條腿向下陷去,木頭框子看不見了,閨女就像是漂浮在水上。
然後,在泥水中摸索着系上繩子,扁擔穿入繩扣,仍然是禮貴、禮九在前,我和大許在後,把涼車子和上面的閨女擔了起來。
又黑又沉的牛身壓得涼車子上的草繩向下兜去。
“閨女真重呀。
”我說。
“有啥重的?”禮九說,“瘦成這樣子,也就二百多斤,前兩年少說也有四五百斤!” 大許接口說,“二百多斤,平均一個人也就七十來斤,不重不重,輕巧得很!” 他這麼說,自然是想在禮貴面前表現一番。
實際上大許和我一樣,被閨女壓得龇牙咧嘴的,腳底下踉踉跄跄。
幸好禮貴他們在前面,看不見大許的表情。
隻聽禮貴說,“不是輕巧活就不叫你們來了!” 把閨女擡上田頭,稍事休息,我們就擡着它向老莊子的方向奔去。
由于走田埂不方便,繞了不少路。
一路上,水田裡插秧的婦女紛紛直起腰來,手搭涼棚向這邊瞭望。
我在想,如果換成我也會覺得奇怪的:四個人擡着涼車子,上面卧着的卻是一頭牛,真可謂百年不遇。
禮貴對大夥兒的好奇似乎很不滿,一路上揮着手說,“看什麼看?有啥好看的?還不趕緊栽秧!偷懶耍滑的……” 終于到了瓦屋,跨過門檻進了院子。
閨女被擡進牛屋裡,涼車子落地。
趁着最後一把力氣,我們把閨女擡了下去,安置在一攤稻草上。
禮九連忙扯過一把稻草,擦拭濕透了的牛身。
他再次伏下身去,把耳朵貼在閨女身上。
閨女發出很響的喘息聲,就像剛才不是我們擡它進來的,而是它擡我們進來的。
禮九腦袋不離牛身,歪着頭、翻着眼睛對禮貴說,“莫不是吃了發黴的山芋幹,得了瘟病?歇幾天瞧瞧。
要是得了老病,就沒有指望喽。
” 禮貴跺着腳道,“這事情弄的,早不病晚不病,偏偏是這當口!還有四十畝水田沒耙呢,等着栽秧,眼瞅着就要收麥了……” “那也是沒有辦法的事,閨女站都站不起來了。
” 大許在旁邊插嘴說,“那就人當牛用,拉耙耙田。
” “人有人的活,要栽秧,要抽水,還要挑肥上糞、點稖頭……”禮貴說,“再說了,四五個男子漢也抵不上一頭牛的力氣,人的力氣短。
” 這時禮九站了起來。
他解開紮在腰上的草繩,緊了緊衣服,又重新紮上了。
“那咋辦呢?”他說。
禮貴解下煙荷包,裝了一袋煙,邊抽邊琢磨着。
隻聽大許大聲地說,“毛主席教導我們說,人定勝天!” 禮貴、禮九互相看了一眼,沒有說話。
我也不便多嘴。
牛屋裡此時隻能聽見閨女沉重的喘氣聲。
過了一會兒,禮貴說,“回地裡幹活!” 我和大許跟着他走出牛屋,在瓦屋的院子裡仍能聽見閨女的喘息,呼噜呼噜的,像人一樣。
我不由得想起在邵娜的草披裡聽見的隔壁福爺爺的哮喘聲。
11 第二天,我和大許就沒再給秧田送秧把了,禮貴領着我們拉木耙。
除了我們三個,禮貴還叫了為國,這是隊上最強壯的男勞力,幹起活來一個頂倆。
四個人背着繩子,在水田裡弓身向前,耙田時下巴颏兒離水面隻有一尺來高。
我覺得光是那根又粗又濕的繩子就分量不輕,何況後面還拉着木耙,木耙上面還站着禮九。
後者的手上照例拿着一根帶葉子的樹枝,雖說沒有抽在我們身上,但吆喝不止。
習慣使然,禮九把我們當成閨女了。
最先耙的是閨女沒有耙完的那塊水田,來來回回地走了很多趟。
禮九念叨着,“人不如牛,牛不如閨女……”念叨得我們心煩意亂,步伐也因此亂了起來。
後來禮貴領頭喊起了号子,“一——二!” “哎喲——喂!”我和大許、為國接着喊。
“一——二!” “哎喲——喂!” 總算團住了一股勁兒,把木耙拉得飛了起來。
禮九站立不穩,差點沒摔了下去。
站木耙是一項技術活兒,但畢竟比拉木耙輕松了許多。
況且現在是人拉而不是牛拉,技術要求可有可無(除非人突然發力)。
于是禮貴指示輪流站木耙,說這樣大家可以輪換着休息。
輪到大許站木耙時他不禁來了靈感,站在木耙上說,“隊長,喊哎喲喂不好聽,我們喊下定決心吧。
” “咋個下定決心?”禮貴問。
大許說,“就是我喊,‘下定決心’,你們喊,‘不怕犧牲’,我再喊,‘排除萬難’,你們喊,‘去争取勝利’。
” 禮貴說,“那你起個頭。
” 于是大許扯開了嗓子,用力喊道,“下——定——決心!” 我們接着喊,“不——怕——犧牲!” 大許,“排——除——萬難!” 我們,“去争——取——勝利!” 耙完老墳地邊上的水田,禮貴指示轉移。
為國一個人就掀起了木耙,拖泥帶水地往肩膀上一套,我和大許負責拿繩子,一幫人越過了田埂。
為國肩膀一歪,卸下木耙。
那木耙平平地落在另一邊的水田上,幾乎都沒怎麼濺起泥水。
中間歇息的時候,我們爬上田頭,光秃秃的路邊連一棵樹都沒有,太陽曬得人發蔫。
但怎麼的也比在水田裡當牛強呀。
禮九惦記閨女,去了一趟瓦屋,禮貴囑咐他快去快回。
剩下的人走向一隻歪放在地上的木桶,桶裡面有半桶水,上面浮着一隻葫蘆瓢。
我們輪流抓起瓢,咕咚咕咚地往肚子裡灌水。
那河水清涼煞渴,沁人肺腑,隻是喝到後來才感到了一股河泥的味道。
水桶是大秃子挑來的,這幾天他的任務就是往各處送水。
喝完水,禮貴和為國解下煙荷包,往煙鍋裡裝煙絲。
大許掏出一包紙煙,彈出一根遞給禮貴,對方說,“我抽不慣洋煙。
”沒有接。
大許就把那根煙給了為國,後者連忙收起了煙荷包。
他們三個蹲在地上抽煙的時候,我則守着水桶。
桶裡的水雖然喝幹了,但桶邊上到底還是要涼快一些。
為國蹲着移了兩步,向禮貴靠近,有些扭捏地說,“隊長,我們家自留地上的麥子也要熟了,就這幾天。
” 禮貴看了他一眼,臉不禁挂了下來,“不是讓你們兄弟兩個不要種麥子的嗎?這是啥當口,不是和隊上搶勞力嗎?” 為國說,“老大的事我不問,隻要你放我一個工,木耙我一個人拉了。
” “說得輕巧!放你一個工,為好我能不放他一個工嗎?” “那讓他來拉木耙試試。
”為國說。
我總算聽明白了,為國是在向禮貴請假,要收自留地上的麥子。
禮貴不樂意,因為隊上也要收麥子。
更關鍵的是,如果放為國一個工(一天假),為國的哥哥為好家的自留地上也種了麥子,也得放為好一個工。
為好、為國兩兄弟分家以後仍然住在一個園子裡,自留地也彼此相鄰。
兄弟倆一向不和,總是比着對方過日子,這在老莊子上是盡人皆知的。
一個種麥子,另一個也要種麥子,現在弟弟要隊上放工收麥子,哥哥自然也會提出同樣的要求。
大忙的天,閨女又病趴窩了,一下子要放兩個強勞力的兩個工,的确讓禮貴感到為難。
禮貴在地上磕了磕煙袋,又裝了一袋煙,沉吟半晌後說,“那就先減一個人,你們幾個拉着試試。
說好了,他們換着站耙,你不換!” 為國“嗯哪”一聲說,“再減一個也沒事。
” “你沒事,人家有事,哪個像你,一身的牛勁!”禮貴沒好氣地說。
然後禮貴就站起身來,頭也不回地走掉了。
這以後,就成了三個人拉木頭耙,一個人站木耙。
的确比以前費勁多了,那木耙就像釘在水田上似的,也像有一頭牛在向後拉。
我不免在心裡抱怨為國,大許顯然也不太高興。
禮貴不在,他就沒有表現的必要了,甚至連号子也不喊了。
大許不喊号子,其他人自然也不喊。
倒是為國憋足了力氣,弓身曲背,一往無前。
後來我發現,即使自己不那麼用力,那木耙也一樣向前移動。
并且為國說到做到,果然沒有站木耙。
我、大許、禮九輪流站上木耙,挺直身子,汗淋淋的經風一吹,真是說不出的快活惬意。
就這樣,我們一共幹了五天,剩下的水田基本上都耙平了。
每天從田裡上來,我的小腿肚子止不住地哆嗦,肩膀就像火燒一樣地疼。
幸虧有一副從南京帶下來的帆布墊肩,圍在脖子上,墊着鈍刀一樣的繩子,我才沒有在水田裡趴下。
一大早,天還沒有亮,村子的西邊就響起了禮貴的喊工聲,“下田啦,男子漢帶扁擔,婦道帶鐮刀……” 大約喊了三遍後,我才很不情願地爬了起來。
肩膀就像有記憶一樣,馬上疼痛不已,腳一落地,小腿肚子就開始顫抖。
匆匆套上衣褲,我走進堂屋裡,大許和吳剛正搖搖晃晃地從西邊的屋子裡出來。
大許邊系褲子邊說,“這是什麼世道,天還黑着呢!” 吳剛說,“簡直就是半夜雞叫。
” 嘟囔了一番後,吳剛走到竈後面,開始燒火做飯。
大許則在竈台上忙活。
我從門背後找出三把鐮刀和半塊磚頭,開了堂屋的門,然後就蹲在門口磨鐮刀。
門外天地清淨,鴉雀無聲,隻有磨刀的聲音喀嚓喀嚓地傳出去很遠。
屋内,拉風箱的聲音空咚空咚。
糧食下鍋以後,大許走回自己的房間裡,一陣翻箱倒櫃。
再出來的時候,他手上抓着一把什麼東西,正往嘴巴裡塞。
大概是什麼補品。
大許一面幹咽着一面踱了過來。
“今天割麥?”他問。
我說,“割麥,你可要好好表現呵。
” “你怎麼知道的?” “我就是知道。
” 大許的懷疑并非沒有道理。
每天早上喊工,禮貴都是一樣的喊法,“男子漢帶扁擔,婦道帶鐮刀……”無論是什麼季節,幹什麼農活,他都這麼喊,也不管是不是真的需要扁擔或者鐮刀。
老莊子上的人一般都不會帶錯農具。
如果誰帶錯了,禮貴免不了會一通訓斥。
但作為知青,我們對帶什麼農具上工一向沒有把握。
八成是這幾天耙田耙狠了,我一心想着麥收。
隻有麥收開始才是我們的解放之日,再不用赤腳下水田拉木耙了。
都說麥收是彎腰頭點地,但動用的畢竟不是同一塊肌肉呀,“無數英雄競折腰”的辛苦畢竟不在眼前。
因此這鐮刀我越磨越有把握,今天一定收麥!看我如此堅定,大許和吳剛也都不再懷疑。
由于他們不再懷疑,我就更堅定了自己的想法。
三把鐮刀磨得鋒利無比,大拇指在刀刃上一抹,指肚子上的肉就像是要被吸進去一樣。
今天不收麥,鐮刀可惜了。
想到這裡,我情不自禁地高興起來。
大片大片的麥子被割倒了,一壟一壟地鋪在地裡,頭歸頭,尾歸尾,方向不一但無不整齊地排開遠去。
一些人在紮麥捆,更多的人正往前割。
老人、孩子挎着籃子,散布在麥茬地裡,撅着屁股撿麥穗。
田邊上插着一杆紅旗,上面寫着黃字“大範一隊”,旁邊豎着的木牌上貼了一幅毛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檢閱紅衛兵的半身像。
這兩件東西都是大許勞動之餘制作的,之後被隊上收藏,在麥收這樣重要的日子裡才拿了出來。
黃金鋪地、老少彎腰的景象的确富饒。
但幹活幹久了,并且身在其中,也就無所謂了。
從天不亮開始到天黑地黑,我們已經割了整整三天的麥子,到這會兒不免腰酸背疼,大腿腫脹,手都擡不起來了。
真的還不如在水田裡拉木耙呢,那樣至少能在站耙的時候休息片刻,就是拉耙也可以掂量着用勁…… 天色越來越暗,禮貴仍然不喊“家去!”——收工的時候他總是這麼喊,就像上工的時候他總是喊,“男子漢帶扁擔,婦道帶鐮刀……” 這時候眼睛已經不管用了,割麥全憑感覺。
好在幾天下來,動作已十分機械,既不需要眼睛,更不需要腦子。
伸出鐮刀兜住幾棵麥子,左手拉住麥稈,右手連拉帶割。
到後來,鐮刀也鈍了,拉的勁兒就超過了割的勁兒,一次也割不了一把,隻能割幾棵了。
視覺減弱之後,聽覺和嗅覺明顯地增強。
一片昏黑之中,隻聽咯啦啦的割麥聲,被太陽烘幹的土味兒和麥稈斷裂處的草味兒直沖鼻子。
直起身子擦汗的時候,我發現遠處的田邊移動着幾條奇怪的人影。
大腿以下被麥子擋住了,就像坐在一條船上似的。
人影向老莊子的方向而去,我數了數,一共是五個人。
一個人在前面,四個人跟在後面,其中的兩個人肩膀上似乎還背着槍。
我正在納悶,旁邊割麥的大許也直起腰來。
“那不是王助理嗎?”他說。
大許經常去公社革委會大院裡串門,自然比我更熟悉王助理。
由于他認出了王助理,後面跟着的那幾個人肯定就是人保組的勤務員了。
這幫人從田埂上拐上了一條小路,腿部以下露了出來。
同時出現的還有一條大狗,一颠一颠地跟在後面,不用說,便是那條大黃狗了——“王助理媳婦”。
他們此時此地出現在這裡,是路過,還是專門沖我們村來的? 這時吳剛也站直了身子。
“麥子熟了,鬼子進村喽。
”他說。
大許說,“嗯,看來是來騙吃騙喝的。
” 我覺得事情沒那麼簡單。
麥收時節,社員偷隊上麥子的事時有發生。
看來是出了什麼案子,公社人保組的人才會這會兒出動的。
隊上的人這時也都不割麥了,在地裡站成一大排,異常興奮地議論着。
禮貴也不加以制止,他好像也很莫名其妙,仰着臉向西邊張望着。
天際漸漸地暗淡下去,一縷淡薄的晚霞沿着地平線拉得很長。
那隊人馬剪影似的映在上面,由于距離和時間關系越來越模糊了。
黑乎乎的老莊子的上方,瓦屋的輪廓顯示出來,線條格外分明。
禮貴終于喊了聲,“家去!” 12 我被一陣劇烈的敲門聲驚醒,呼啦一下坐了起來,頓時感覺到身上酸疼難忍。
我聽見自己問,“上工了?”沒有人回答我。
砰砰的敲門聲持續着,伴随着沙沙的聲音,似乎門框上的土都被震落下來了。
門外有人大聲地吆喝說,“許韶華開門,我們是工作組的!” “就來,就來,馬上就來。
”大許的聲音從西邊的屋裡傳來。
許韶華是大許的學名,已經很久沒人這麼叫了,這會兒聽上去十分怪異。
還有“工作組”。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難道大許偷隊上的麥子了? 一陣磕磕絆絆的聲音,大許到了堂屋裡。
系皮帶的聲音,拉門闩的聲音,堂屋的門門軸轉動的嘎吱聲,一陣狗吠聲湧了進來。
腳步聲響,大許走了出去,但他沒有關上門。
我聽見大許怯生生地問,“找我?” 一個操着當地方言的聲音說,“我們王組長讓你去一趟。
” “王組長?” “就是王助理。
” “哦,那好,那好。
” 然後,腳步聲雜沓,向橋口走去。
聽聲音,對方不止一個人,至少也是兩個人。
狗吠聲再度揚起,大概他們已經到了村道上。
我空嗵一聲倒在床上,打算接着再睡。
吳剛隻穿了一條大褲頭,摸到我的屋裡來。
他緊張不安地問,“到底是怎麼回事?他們把大許帶走了……” 我自然無可奉告,敷衍說,“沒準兒是好事,大許入黨的事批下來了。
” 吳剛說,“不像,不像,我瞄了一眼,帶他走的兩個人手上都端着槍。
”說着,竟然要往我的床上爬。
“睡覺,睡覺,明天還要割麥子呢!”說完我翻了個身,背對吳剛,就不再搭理他了。
我聽見吳剛走回堂屋裡,關上了堂屋的門,但沒有插上門闩。
然後他就回到了自己房間裡。
過了很久很久,我都沒有再睡着,但也沒有想什麼。
或者說是想不動了。
實在是太累了,腦袋似乎被卡住了。
之後,我就滿懷着某種憂患的情緒睡過去了,好像還做了兩個噩夢。
再次被驚醒的時候,屋子裡仍然黑洞洞的。
我完全不知道自己睡過去多久,可能隻有兩分鐘,也可能天已經快亮了。
狗吠聲這時又起,響成了一片。
有人咚咚咚地走近知青屋,并且腳步不停,推門進來了。
腳步聲非常地熟悉,是大許。
他進了吳剛的房間,我不禁從床上坐了起來,側過耳朵細聽。
“工作組讓你去一趟。
”隻聽大許說。
“到底什麼事?”吳剛害怕地問。
“沒什麼大事,調查一下情況……兄弟,你聽我說……”由于大許壓低了聲音,下面的話我沒有聽清楚。
突然,吳剛叫了起來,“這怎麼可能!” 大許“噓”了一聲,說,“你小聲點。
” 說話聲又低了下去,兩個人叽叽咕咕地說了好一陣。
我正準備爬起來去探個究竟,門外有人喊了起來,“咋回事情啊?穿個褲子要這麼長時間!建立攻守同盟是咋的?” 原來屋外有人,大許不是一個人回來的。
隻聽大許忙不疊地說,“就來,就來了……” 吳剛磨磨蹭蹭地往外面走,大許叮囑他,“聽哥的話沒錯,記住了!” 吳剛答應一聲,就拉開堂屋的門出去了。
腳步聲向橋口走去,狗吠聲又響了起來。
而此刻的知青屋裡卻聲息全無,格外安靜。
我以為大許會來我的房間裡,說明情況,但等了半天,不見動靜。
難道說大許也跟了出去,不在知青屋裡?或者正待在一個地方,一動不動?這屋裡的寂靜有點兒鬼魅了。
我終于忍不住,沖堂屋的方向喊了起來,“大許,大許,你在嗎?” “我在。
”大許說。
聲音就在隔壁,就在堂屋裡。
“這到底是咋回事兒,還讓不讓人睡覺啊?” “也沒什麼大事,公社工作組來調查情況。
” “調查什麼情況?”我問。
“大忙時節,怕階級敵人搞破壞……”大許說,“主要是調查福爺爺,他不是富農嗎?” 我說,“吃飽了撐的!” “睡覺,睡覺,明天還要割麥呢。
”說完大許從堂屋裡起身,回了自己的房間。
我再也睡不着了,躺在黑暗中莫名地緊張。
心髒空咚空咚地跳着,似乎不在我的身體裡,而是在這間房子裡。
我禁不住微微發起抖來,腰酸背疼的感覺反倒減弱了。
我堅持着,或者等待着什麼。
終于,狗吠聲又響了起來,一串雜亂的腳步聲奔知青屋而來。
堂屋的門哐啷一聲被撞開了,一夥人擁了進來,刹那間就到了我的房間裡,到了床前。
手電筒光柱亂晃,最後固定在我的臉上。
眼皮感覺到光線刺入的疼痛,我什麼都看不見了。
有人抓住我的手臂,将我拽了起來。
然後,兩隻手都被反剪到了身後,交錯在一起,一個人在我的手腕上系上繩子。
我試圖掙紮,一根黝黑的槍管幾乎戳在我仰起的臉上,把我吓了一跳。
圍着我忙活的人喘着粗氣,我聞到一股難聞的大蒜氣味,還有酒味兒。
“大許!吳剛!”我拼命地大喊。
沒有回答,他倆早就不見了蹤影。
我對抓我的人說,“你們憑什麼抓我?我犯了什麼法?” 對方回答,“你幹的好事,自己知道!” 我說,“我是知青,不是反革命!” “老子抓的就是知青!” 然後,我的背上挨了一槍托,就被他們連拖帶搡地押了出去。
我又聽見狗叫了,如此真切,其間夾雜着零星的蛙鳴。
那聲音和在房子裡聽上去的完全不同,我想起來了,今天晚上已經是第六次了,第六次狗叫。
就像你在讀一個可怕的故事,讀着讀着突然就讀了進去,發現自己已身在其中。
此刻,狗叫聲就像是來自四面八方,同時鑽入兩邊的耳朵。
空氣新鮮得就像能用皮膚呼吸。
腳下高低不平,實在得可怕。
逼真的感覺讓我久久地不能忘懷。
工作組的人推搡我,一幫人走過隐約發白的村道,最後來到了瓦屋前面。
我被他們帶進瓦屋。
從院子裡經過時,我朝牛屋那邊看了一眼,屋子裡黑燈瞎火的,看來禮九已經睡死了。
然後,我就被他們推進了正對院門的主屋裡。
主屋的門敞開着,柱子上面挂了一盞馬燈。
王助理坐在供桌後面的那把太師椅上,一隻手撐着秃腦門正在打瞌睡。
碩大的影子投射在桌上的一疊材料上。
直到這會兒我才認出來,押我來的是二号勤務員和三号勤務員,另一個我沒見過。
王助理的身後還站了一個勤務員,也很面生。
那條大黃狗卧在桌子下面的陰影裡,我們進來的時候它發出幾聲威脅性的低鳴,但顯得很疲憊。
王助理被驚醒後喝止住大黃狗,他也顯得非常疲憊,大概是折騰了一夜的緣故吧? 王助理有氣無力地對我說,“你是連夜交代呢,還是明天再說?” 我問他,“我犯了什麼法?你們憑什麼抓我?” 王助理說,“那好,明天再說。
” 他站起身來,用手堵住了一個哈欠,就走出去了。
大黃狗也站了起來,抖了抖身上的毛,跟了出去。
那個站在王助理身後的勤務員也跟出去了。
留下來的三個勤務員,一個将王助理剛才坐過的太師椅推向我,一個按着我坐了上去。
我有點兒受寵若驚,剛想站起來,第三個勤務員已經繞到了椅子後面。
他掏出一根麻繩,一頭拴在我手腕上的繩子上,一頭在椅子的背上捆了個結實。
幹完這件事以後,也不和我打招呼,三個人就相繼出了主屋。
他們從外面帶上了主屋的門,并嘩啦幾聲鎖
他的前面走着禮貴,他們的肩膀上也都挑着秧把擔子。
田埂狹窄,兩邊的水田就像是攤開來的烙餅,一邊已經被耙平,鏡子一樣地反射着天光,依稀還有白雲飄過。
另一邊的水田正在灌水。
一架水車豎立在河邊上,為巧領着吳剛和另一個男勞力猴在架子上,赤着腳拼命踩踏。
木鍊上的刮闆順着水槽正把河水源源不斷地運送到水田裡。
我們挑着擔子經過時,也沒有和他們打招呼。
這時節忙天忙地的,誰都沒有說閑話的工夫。
桑木扁擔在我的肩膀上吱吱嘎嘎地響着,富于彈性和節奏,整個人的身體不禁随之起起伏伏。
如果不是脖子酸疼、體力不支的話,我還是很喜歡挑擔子的。
但如果你一天挑到晚,而且一星期來天天如此,恐怕就不會這麼想了。
那田埂濕滑不已,我穿着雨靴,腳不把地,為保持平衡消耗了更多的體力。
到後來我已無心觀賞四周春耕夏忙的大好景象,隻是低頭看路。
視野裡是大許晃動不已的小腿。
他也穿着雨靴,卷着褲子,在靴筒和褲腿之間露出一截雪白的腿肚子,肌腱分明,顯得尤其飽滿。
倒是禮貴小腿細嶙嶙的,但走得飛快。
這時候禮貴已經脫掉了上衣,光着膀子,脖子後面有一塊圓圓的擔繭,像個扁柿子似的趴在那裡。
禮貴把我們甩出去很遠,已經走得沒有了人影。
開始的時候大許還想趕上去,後來也不指望了。
他索性慢下來。
他一慢,我也跟着慢了下來。
這時,眼前的水田裡已不再是空無一物,依稀浮現出一層淡薄的綠色,老莊子上的人在田裡插上了秧。
再走一段,就看見那些插秧的人了。
大多是婦女,也夾雜着幾個半大的孩子,通通彎腰撅腚,一隻手上攥着秧把,一隻手摳出一小撮稻秧,向水田裡栽去。
邊栽邊退,秧苗條條行行,遠遠看去整齊得就像小學生的練習本。
退得最遠的那個人是邵娜。
她插得最快,把其他的人遠遠地撂在了前面。
以邵娜為界,她前面的水田一片雲霧似的淡綠,身後的水田則如同鏡面。
我和大許挑着秧把擔子過來時,看見邵娜正一陣猛插,就像雞啄米似的。
聽見響動,她也沒有擡頭看我們一眼。
我和大許放下擔子,提起秧把向水田裡扔去,扔得七零八落的。
既要盡量分散,又要分布均勻,送秧把的活兒技術難度最大的就是這一環節了。
不單需要膂力,更重要的還在準頭。
由于沒人監督(禮貴不在),我故意瞄準了邵娜,揚起手臂,秧把朝她飛了過去,差一點沒砸在她身上。
落下後頓時泥水飛濺,邵娜的衣褲被打濕了一大片。
邵娜終于直起腰來,一隻手叉腰,一隻手上捏着稻秧,像老莊子上的婦道那樣地破口大罵,“你沒長眼睛啊!” 我和大許笑得前仰後合,我太喜歡看見邵娜這個樣子了。
“不是我扔的,要罵你罵大許。
”我說。
大許也不辯解,隻是沖邵娜嘻嘻傻笑。
邵娜說,“你們沒有一個好東西!” 我說,“我來幫你插一路吧。
”說着就要去脫雨靴。
“不承你的情!還是省點勁,挑你們的秧把去吧!”說完邵娜彎下腰去,又開始插秧。
她的屁股沖着我們,由于褲子濕了,緊貼着大腿,裡面短褲的形狀顯露無遺。
我不禁看了大許一眼,這家夥正盯着邵娜的屁股看呢。
正想喊醒大許,田埂上響起一陣腳步聲,禮貴不知何時出現了,正急匆匆地向這邊跑過來。
他肩膀上的擔子不見了,滿頭滿臉的大汗,完全沒有了挑秧把時的輕巧勁兒。
離得很遠,禮貴就沖我們大聲吆喝,“趕緊跟我回村上!”不等我們回答,他又轉過身去,向來路上跑去。
我和大許挑着空擔子緊随其後。
沒跑幾步,禮貴又回頭對我們說,“把畚箕子撂下,隻帶扁擔繩。
” 我和大許連忙解下畚箕上的繩子,扔下畚箕,隻拿了扁擔和繩子,跟着禮貴又跑。
路上禮貴告訴我們,這是讓我們跟他回家擡涼車子。
涼車子是當地人家的一種卧具,由樹棍釘框、中間穿編草繩而成,下面有腿。
實際上就是一種原始簡陋的床,但并不是乘涼用的,平時村上人就睡在這種床上。
可眼下是大忙時節,又是白天,要這涼車子幹什麼用呢?它可是卧具,不是農具,況且要三個人擡,簡直就是浪費勞動力。
一路上我心裡直犯嘀咕。
進了禮貴家園子的橋口,一條髒兮兮的土狗吠叫着撲上來,不知道是歡迎禮貴還是要咬我和大許,被禮貴一腳踢到旁邊去了。
禮貴沖進屋裡,一直來到裡屋,在一張涼車子前面站住。
他擡手掀掉涼車子上的席子,指示我和大許将涼車子往外面擡。
我們一人一頭擡着涼車子向門外走去,禮貴一個魚躍跳坐上來,我們的肩膀不禁向下一沉。
隻見禮貴蹾了蹾身子,又跳了下去。
“不成,這涼車子不結實,經不住。
”說着他又沖向另一張涼車子。
屋裡有兩張涼車子,另外還有幾張涼車子在其他屋裡。
禮貴家的兒女多,因此涼車子也多。
他領着我們在他家的四間草房裡跑進跑出,掀掉了所有涼車子上的席子、稻草和破被子。
每張涼車子禮貴都要求我和大許擡起來,然後他跳上去試一試,最後總算選定了一張結實的。
我和大許把扁擔繩放在上面,把涼車子擡了出來。
禮貴走在前面,因是空身,走得飛快。
我和大許在後面緊趕慢趕。
那涼車子雖然不重,但擡起來很不方便。
前面的人甩不開腿,後面的人看不見腳下的路。
後來我們幹脆把涼車子舉了起來,一直舉過了頭頂。
我和大許高舉涼車子,緊跟禮貴,在田埂上面走了很久,最後來到老墳地旁邊的一塊水田前面。
那塊田已經灌了水,但還沒有耙過,一條條的泥塊、土垡凸起在水面上,整塊水田看上去就像是花的。
禮貴脫下腳上的布鞋,鞋底相對一合,夾在腋下就走了下去。
我和大許來不及脫下雨靴,也跟着走了下去。
稀裡嘩啦地在水田裡蹚着,帶起的泥水都灌到靴筒裡去了。
然後我們就看見了閨女。
它不是站着,而是卧在水田裡。
明明是一頭黃牛,卻像水牛那樣大半個身子浮在水面上。
閨女的腦袋下面墊着兩隻倒扣在一起的畚箕,否則的話鼻子就浸到水裡去了。
一些泡沫從它的嘴角冒出來,就像螃蟹吐泡泡似的。
禮九一身泥水,正趴在閨女身上。
他一會兒扒開閨女的眼睛瞧瞧,一會兒又伏下身去,将耳朵貼在後者的身上聽。
對我們的到來置若罔聞。
“你這是咋的啦?是老啦,還是病啦?”禮九對閨女說。
春耕生産開始以後,禮九就回到了老莊子上。
這一陣,他更是起早貪黑地駕着閨女犁地耙田。
此刻,一張笨重的木耙陷在水田裡,由于自身的重量正逐漸下沉,已經快被泥水淹沒了。
在木耙和閨女之間拖着兩根粗大的麻繩,也浸透了泥水,很難辨認了。
禮貴指揮我們将涼車子安放在水田裡,四個人開始往上面擡閨女,禮貴、禮九擡前面,我和大許擡後面。
終于,閨女被濕淋淋地掀上了涼車子。
涼車子的四條腿向下陷去,木頭框子看不見了,閨女就像是漂浮在水上。
然後,在泥水中摸索着系上繩子,扁擔穿入繩扣,仍然是禮貴、禮九在前,我和大許在後,把涼車子和上面的閨女擔了起來。
又黑又沉的牛身壓得涼車子上的草繩向下兜去。
“閨女真重呀。
”我說。
“有啥重的?”禮九說,“瘦成這樣子,也就二百多斤,前兩年少說也有四五百斤!” 大許接口說,“二百多斤,平均一個人也就七十來斤,不重不重,輕巧得很!” 他這麼說,自然是想在禮貴面前表現一番。
實際上大許和我一樣,被閨女壓得龇牙咧嘴的,腳底下踉踉跄跄。
幸好禮貴他們在前面,看不見大許的表情。
隻聽禮貴說,“不是輕巧活就不叫你們來了!” 把閨女擡上田頭,稍事休息,我們就擡着它向老莊子的方向奔去。
由于走田埂不方便,繞了不少路。
一路上,水田裡插秧的婦女紛紛直起腰來,手搭涼棚向這邊瞭望。
我在想,如果換成我也會覺得奇怪的:四個人擡着涼車子,上面卧着的卻是一頭牛,真可謂百年不遇。
禮貴對大夥兒的好奇似乎很不滿,一路上揮着手說,“看什麼看?有啥好看的?還不趕緊栽秧!偷懶耍滑的……” 終于到了瓦屋,跨過門檻進了院子。
閨女被擡進牛屋裡,涼車子落地。
趁着最後一把力氣,我們把閨女擡了下去,安置在一攤稻草上。
禮九連忙扯過一把稻草,擦拭濕透了的牛身。
他再次伏下身去,把耳朵貼在閨女身上。
閨女發出很響的喘息聲,就像剛才不是我們擡它進來的,而是它擡我們進來的。
禮九腦袋不離牛身,歪着頭、翻着眼睛對禮貴說,“莫不是吃了發黴的山芋幹,得了瘟病?歇幾天瞧瞧。
要是得了老病,就沒有指望喽。
” 禮貴跺着腳道,“這事情弄的,早不病晚不病,偏偏是這當口!還有四十畝水田沒耙呢,等着栽秧,眼瞅着就要收麥了……” “那也是沒有辦法的事,閨女站都站不起來了。
” 大許在旁邊插嘴說,“那就人當牛用,拉耙耙田。
” “人有人的活,要栽秧,要抽水,還要挑肥上糞、點稖頭……”禮貴說,“再說了,四五個男子漢也抵不上一頭牛的力氣,人的力氣短。
” 這時禮九站了起來。
他解開紮在腰上的草繩,緊了緊衣服,又重新紮上了。
“那咋辦呢?”他說。
禮貴解下煙荷包,裝了一袋煙,邊抽邊琢磨着。
隻聽大許大聲地說,“毛主席教導我們說,人定勝天!” 禮貴、禮九互相看了一眼,沒有說話。
我也不便多嘴。
牛屋裡此時隻能聽見閨女沉重的喘氣聲。
過了一會兒,禮貴說,“回地裡幹活!” 我和大許跟着他走出牛屋,在瓦屋的院子裡仍能聽見閨女的喘息,呼噜呼噜的,像人一樣。
我不由得想起在邵娜的草披裡聽見的隔壁福爺爺的哮喘聲。
11 第二天,我和大許就沒再給秧田送秧把了,禮貴領着我們拉木耙。
除了我們三個,禮貴還叫了為國,這是隊上最強壯的男勞力,幹起活來一個頂倆。
四個人背着繩子,在水田裡弓身向前,耙田時下巴颏兒離水面隻有一尺來高。
我覺得光是那根又粗又濕的繩子就分量不輕,何況後面還拉着木耙,木耙上面還站着禮九。
後者的手上照例拿着一根帶葉子的樹枝,雖說沒有抽在我們身上,但吆喝不止。
習慣使然,禮九把我們當成閨女了。
最先耙的是閨女沒有耙完的那塊水田,來來回回地走了很多趟。
禮九念叨着,“人不如牛,牛不如閨女……”念叨得我們心煩意亂,步伐也因此亂了起來。
後來禮貴領頭喊起了号子,“一——二!” “哎喲——喂!”我和大許、為國接着喊。
“一——二!” “哎喲——喂!” 總算團住了一股勁兒,把木耙拉得飛了起來。
禮九站立不穩,差點沒摔了下去。
站木耙是一項技術活兒,但畢竟比拉木耙輕松了許多。
況且現在是人拉而不是牛拉,技術要求可有可無(除非人突然發力)。
于是禮貴指示輪流站木耙,說這樣大家可以輪換着休息。
輪到大許站木耙時他不禁來了靈感,站在木耙上說,“隊長,喊哎喲喂不好聽,我們喊下定決心吧。
” “咋個下定決心?”禮貴問。
大許說,“就是我喊,‘下定決心’,你們喊,‘不怕犧牲’,我再喊,‘排除萬難’,你們喊,‘去争取勝利’。
” 禮貴說,“那你起個頭。
” 于是大許扯開了嗓子,用力喊道,“下——定——決心!” 我們接着喊,“不——怕——犧牲!” 大許,“排——除——萬難!” 我們,“去争——取——勝利!” 耙完老墳地邊上的水田,禮貴指示轉移。
為國一個人就掀起了木耙,拖泥帶水地往肩膀上一套,我和大許負責拿繩子,一幫人越過了田埂。
為國肩膀一歪,卸下木耙。
那木耙平平地落在另一邊的水田上,幾乎都沒怎麼濺起泥水。
中間歇息的時候,我們爬上田頭,光秃秃的路邊連一棵樹都沒有,太陽曬得人發蔫。
但怎麼的也比在水田裡當牛強呀。
禮九惦記閨女,去了一趟瓦屋,禮貴囑咐他快去快回。
剩下的人走向一隻歪放在地上的木桶,桶裡面有半桶水,上面浮着一隻葫蘆瓢。
我們輪流抓起瓢,咕咚咕咚地往肚子裡灌水。
那河水清涼煞渴,沁人肺腑,隻是喝到後來才感到了一股河泥的味道。
水桶是大秃子挑來的,這幾天他的任務就是往各處送水。
喝完水,禮貴和為國解下煙荷包,往煙鍋裡裝煙絲。
大許掏出一包紙煙,彈出一根遞給禮貴,對方說,“我抽不慣洋煙。
”沒有接。
大許就把那根煙給了為國,後者連忙收起了煙荷包。
他們三個蹲在地上抽煙的時候,我則守着水桶。
桶裡的水雖然喝幹了,但桶邊上到底還是要涼快一些。
為國蹲着移了兩步,向禮貴靠近,有些扭捏地說,“隊長,我們家自留地上的麥子也要熟了,就這幾天。
” 禮貴看了他一眼,臉不禁挂了下來,“不是讓你們兄弟兩個不要種麥子的嗎?這是啥當口,不是和隊上搶勞力嗎?” 為國說,“老大的事我不問,隻要你放我一個工,木耙我一個人拉了。
” “說得輕巧!放你一個工,為好我能不放他一個工嗎?” “那讓他來拉木耙試試。
”為國說。
我總算聽明白了,為國是在向禮貴請假,要收自留地上的麥子。
禮貴不樂意,因為隊上也要收麥子。
更關鍵的是,如果放為國一個工(一天假),為國的哥哥為好家的自留地上也種了麥子,也得放為好一個工。
為好、為國兩兄弟分家以後仍然住在一個園子裡,自留地也彼此相鄰。
兄弟倆一向不和,總是比着對方過日子,這在老莊子上是盡人皆知的。
一個種麥子,另一個也要種麥子,現在弟弟要隊上放工收麥子,哥哥自然也會提出同樣的要求。
大忙的天,閨女又病趴窩了,一下子要放兩個強勞力的兩個工,的确讓禮貴感到為難。
禮貴在地上磕了磕煙袋,又裝了一袋煙,沉吟半晌後說,“那就先減一個人,你們幾個拉着試試。
說好了,他們換着站耙,你不換!” 為國“嗯哪”一聲說,“再減一個也沒事。
” “你沒事,人家有事,哪個像你,一身的牛勁!”禮貴沒好氣地說。
然後禮貴就站起身來,頭也不回地走掉了。
這以後,就成了三個人拉木頭耙,一個人站木耙。
的确比以前費勁多了,那木耙就像釘在水田上似的,也像有一頭牛在向後拉。
我不免在心裡抱怨為國,大許顯然也不太高興。
禮貴不在,他就沒有表現的必要了,甚至連号子也不喊了。
大許不喊号子,其他人自然也不喊。
倒是為國憋足了力氣,弓身曲背,一往無前。
後來我發現,即使自己不那麼用力,那木耙也一樣向前移動。
并且為國說到做到,果然沒有站木耙。
我、大許、禮九輪流站上木耙,挺直身子,汗淋淋的經風一吹,真是說不出的快活惬意。
就這樣,我們一共幹了五天,剩下的水田基本上都耙平了。
每天從田裡上來,我的小腿肚子止不住地哆嗦,肩膀就像火燒一樣地疼。
幸虧有一副從南京帶下來的帆布墊肩,圍在脖子上,墊着鈍刀一樣的繩子,我才沒有在水田裡趴下。
一大早,天還沒有亮,村子的西邊就響起了禮貴的喊工聲,“下田啦,男子漢帶扁擔,婦道帶鐮刀……” 大約喊了三遍後,我才很不情願地爬了起來。
肩膀就像有記憶一樣,馬上疼痛不已,腳一落地,小腿肚子就開始顫抖。
匆匆套上衣褲,我走進堂屋裡,大許和吳剛正搖搖晃晃地從西邊的屋子裡出來。
大許邊系褲子邊說,“這是什麼世道,天還黑着呢!” 吳剛說,“簡直就是半夜雞叫。
” 嘟囔了一番後,吳剛走到竈後面,開始燒火做飯。
大許則在竈台上忙活。
我從門背後找出三把鐮刀和半塊磚頭,開了堂屋的門,然後就蹲在門口磨鐮刀。
門外天地清淨,鴉雀無聲,隻有磨刀的聲音喀嚓喀嚓地傳出去很遠。
屋内,拉風箱的聲音空咚空咚。
糧食下鍋以後,大許走回自己的房間裡,一陣翻箱倒櫃。
再出來的時候,他手上抓着一把什麼東西,正往嘴巴裡塞。
大概是什麼補品。
大許一面幹咽着一面踱了過來。
“今天割麥?”他問。
我說,“割麥,你可要好好表現呵。
” “你怎麼知道的?” “我就是知道。
” 大許的懷疑并非沒有道理。
每天早上喊工,禮貴都是一樣的喊法,“男子漢帶扁擔,婦道帶鐮刀……”無論是什麼季節,幹什麼農活,他都這麼喊,也不管是不是真的需要扁擔或者鐮刀。
老莊子上的人一般都不會帶錯農具。
如果誰帶錯了,禮貴免不了會一通訓斥。
但作為知青,我們對帶什麼農具上工一向沒有把握。
八成是這幾天耙田耙狠了,我一心想着麥收。
隻有麥收開始才是我們的解放之日,再不用赤腳下水田拉木耙了。
都說麥收是彎腰頭點地,但動用的畢竟不是同一塊肌肉呀,“無數英雄競折腰”的辛苦畢竟不在眼前。
因此這鐮刀我越磨越有把握,今天一定收麥!看我如此堅定,大許和吳剛也都不再懷疑。
由于他們不再懷疑,我就更堅定了自己的想法。
三把鐮刀磨得鋒利無比,大拇指在刀刃上一抹,指肚子上的肉就像是要被吸進去一樣。
今天不收麥,鐮刀可惜了。
想到這裡,我情不自禁地高興起來。
大片大片的麥子被割倒了,一壟一壟地鋪在地裡,頭歸頭,尾歸尾,方向不一但無不整齊地排開遠去。
一些人在紮麥捆,更多的人正往前割。
老人、孩子挎着籃子,散布在麥茬地裡,撅着屁股撿麥穗。
田邊上插着一杆紅旗,上面寫着黃字“大範一隊”,旁邊豎着的木牌上貼了一幅毛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檢閱紅衛兵的半身像。
這兩件東西都是大許勞動之餘制作的,之後被隊上收藏,在麥收這樣重要的日子裡才拿了出來。
黃金鋪地、老少彎腰的景象的确富饒。
但幹活幹久了,并且身在其中,也就無所謂了。
從天不亮開始到天黑地黑,我們已經割了整整三天的麥子,到這會兒不免腰酸背疼,大腿腫脹,手都擡不起來了。
真的還不如在水田裡拉木耙呢,那樣至少能在站耙的時候休息片刻,就是拉耙也可以掂量着用勁…… 天色越來越暗,禮貴仍然不喊“家去!”——收工的時候他總是這麼喊,就像上工的時候他總是喊,“男子漢帶扁擔,婦道帶鐮刀……” 這時候眼睛已經不管用了,割麥全憑感覺。
好在幾天下來,動作已十分機械,既不需要眼睛,更不需要腦子。
伸出鐮刀兜住幾棵麥子,左手拉住麥稈,右手連拉帶割。
到後來,鐮刀也鈍了,拉的勁兒就超過了割的勁兒,一次也割不了一把,隻能割幾棵了。
視覺減弱之後,聽覺和嗅覺明顯地增強。
一片昏黑之中,隻聽咯啦啦的割麥聲,被太陽烘幹的土味兒和麥稈斷裂處的草味兒直沖鼻子。
直起身子擦汗的時候,我發現遠處的田邊移動着幾條奇怪的人影。
大腿以下被麥子擋住了,就像坐在一條船上似的。
人影向老莊子的方向而去,我數了數,一共是五個人。
一個人在前面,四個人跟在後面,其中的兩個人肩膀上似乎還背着槍。
我正在納悶,旁邊割麥的大許也直起腰來。
“那不是王助理嗎?”他說。
大許經常去公社革委會大院裡串門,自然比我更熟悉王助理。
由于他認出了王助理,後面跟着的那幾個人肯定就是人保組的勤務員了。
這幫人從田埂上拐上了一條小路,腿部以下露了出來。
同時出現的還有一條大狗,一颠一颠地跟在後面,不用說,便是那條大黃狗了——“王助理媳婦”。
他們此時此地出現在這裡,是路過,還是專門沖我們村來的? 這時吳剛也站直了身子。
“麥子熟了,鬼子進村喽。
”他說。
大許說,“嗯,看來是來騙吃騙喝的。
” 我覺得事情沒那麼簡單。
麥收時節,社員偷隊上麥子的事時有發生。
看來是出了什麼案子,公社人保組的人才會這會兒出動的。
隊上的人這時也都不割麥了,在地裡站成一大排,異常興奮地議論着。
禮貴也不加以制止,他好像也很莫名其妙,仰着臉向西邊張望着。
天際漸漸地暗淡下去,一縷淡薄的晚霞沿着地平線拉得很長。
那隊人馬剪影似的映在上面,由于距離和時間關系越來越模糊了。
黑乎乎的老莊子的上方,瓦屋的輪廓顯示出來,線條格外分明。
禮貴終于喊了聲,“家去!” 12 我被一陣劇烈的敲門聲驚醒,呼啦一下坐了起來,頓時感覺到身上酸疼難忍。
我聽見自己問,“上工了?”沒有人回答我。
砰砰的敲門聲持續着,伴随着沙沙的聲音,似乎門框上的土都被震落下來了。
門外有人大聲地吆喝說,“許韶華開門,我們是工作組的!” “就來,就來,馬上就來。
”大許的聲音從西邊的屋裡傳來。
許韶華是大許的學名,已經很久沒人這麼叫了,這會兒聽上去十分怪異。
還有“工作組”。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難道大許偷隊上的麥子了? 一陣磕磕絆絆的聲音,大許到了堂屋裡。
系皮帶的聲音,拉門闩的聲音,堂屋的門門軸轉動的嘎吱聲,一陣狗吠聲湧了進來。
腳步聲響,大許走了出去,但他沒有關上門。
我聽見大許怯生生地問,“找我?” 一個操着當地方言的聲音說,“我們王組長讓你去一趟。
” “王組長?” “就是王助理。
” “哦,那好,那好。
” 然後,腳步聲雜沓,向橋口走去。
聽聲音,對方不止一個人,至少也是兩個人。
狗吠聲再度揚起,大概他們已經到了村道上。
我空嗵一聲倒在床上,打算接着再睡。
吳剛隻穿了一條大褲頭,摸到我的屋裡來。
他緊張不安地問,“到底是怎麼回事?他們把大許帶走了……” 我自然無可奉告,敷衍說,“沒準兒是好事,大許入黨的事批下來了。
” 吳剛說,“不像,不像,我瞄了一眼,帶他走的兩個人手上都端着槍。
”說着,竟然要往我的床上爬。
“睡覺,睡覺,明天還要割麥子呢!”說完我翻了個身,背對吳剛,就不再搭理他了。
我聽見吳剛走回堂屋裡,關上了堂屋的門,但沒有插上門闩。
然後他就回到了自己房間裡。
過了很久很久,我都沒有再睡着,但也沒有想什麼。
或者說是想不動了。
實在是太累了,腦袋似乎被卡住了。
之後,我就滿懷着某種憂患的情緒睡過去了,好像還做了兩個噩夢。
再次被驚醒的時候,屋子裡仍然黑洞洞的。
我完全不知道自己睡過去多久,可能隻有兩分鐘,也可能天已經快亮了。
狗吠聲這時又起,響成了一片。
有人咚咚咚地走近知青屋,并且腳步不停,推門進來了。
腳步聲非常地熟悉,是大許。
他進了吳剛的房間,我不禁從床上坐了起來,側過耳朵細聽。
“工作組讓你去一趟。
”隻聽大許說。
“到底什麼事?”吳剛害怕地問。
“沒什麼大事,調查一下情況……兄弟,你聽我說……”由于大許壓低了聲音,下面的話我沒有聽清楚。
突然,吳剛叫了起來,“這怎麼可能!” 大許“噓”了一聲,說,“你小聲點。
” 說話聲又低了下去,兩個人叽叽咕咕地說了好一陣。
我正準備爬起來去探個究竟,門外有人喊了起來,“咋回事情啊?穿個褲子要這麼長時間!建立攻守同盟是咋的?” 原來屋外有人,大許不是一個人回來的。
隻聽大許忙不疊地說,“就來,就來了……” 吳剛磨磨蹭蹭地往外面走,大許叮囑他,“聽哥的話沒錯,記住了!” 吳剛答應一聲,就拉開堂屋的門出去了。
腳步聲向橋口走去,狗吠聲又響了起來。
而此刻的知青屋裡卻聲息全無,格外安靜。
我以為大許會來我的房間裡,說明情況,但等了半天,不見動靜。
難道說大許也跟了出去,不在知青屋裡?或者正待在一個地方,一動不動?這屋裡的寂靜有點兒鬼魅了。
我終于忍不住,沖堂屋的方向喊了起來,“大許,大許,你在嗎?” “我在。
”大許說。
聲音就在隔壁,就在堂屋裡。
“這到底是咋回事兒,還讓不讓人睡覺啊?” “也沒什麼大事,公社工作組來調查情況。
” “調查什麼情況?”我問。
“大忙時節,怕階級敵人搞破壞……”大許說,“主要是調查福爺爺,他不是富農嗎?” 我說,“吃飽了撐的!” “睡覺,睡覺,明天還要割麥呢。
”說完大許從堂屋裡起身,回了自己的房間。
我再也睡不着了,躺在黑暗中莫名地緊張。
心髒空咚空咚地跳着,似乎不在我的身體裡,而是在這間房子裡。
我禁不住微微發起抖來,腰酸背疼的感覺反倒減弱了。
我堅持着,或者等待着什麼。
終于,狗吠聲又響了起來,一串雜亂的腳步聲奔知青屋而來。
堂屋的門哐啷一聲被撞開了,一夥人擁了進來,刹那間就到了我的房間裡,到了床前。
手電筒光柱亂晃,最後固定在我的臉上。
眼皮感覺到光線刺入的疼痛,我什麼都看不見了。
有人抓住我的手臂,将我拽了起來。
然後,兩隻手都被反剪到了身後,交錯在一起,一個人在我的手腕上系上繩子。
我試圖掙紮,一根黝黑的槍管幾乎戳在我仰起的臉上,把我吓了一跳。
圍着我忙活的人喘着粗氣,我聞到一股難聞的大蒜氣味,還有酒味兒。
“大許!吳剛!”我拼命地大喊。
沒有回答,他倆早就不見了蹤影。
我對抓我的人說,“你們憑什麼抓我?我犯了什麼法?” 對方回答,“你幹的好事,自己知道!” 我說,“我是知青,不是反革命!” “老子抓的就是知青!” 然後,我的背上挨了一槍托,就被他們連拖帶搡地押了出去。
我又聽見狗叫了,如此真切,其間夾雜着零星的蛙鳴。
那聲音和在房子裡聽上去的完全不同,我想起來了,今天晚上已經是第六次了,第六次狗叫。
就像你在讀一個可怕的故事,讀着讀着突然就讀了進去,發現自己已身在其中。
此刻,狗叫聲就像是來自四面八方,同時鑽入兩邊的耳朵。
空氣新鮮得就像能用皮膚呼吸。
腳下高低不平,實在得可怕。
逼真的感覺讓我久久地不能忘懷。
工作組的人推搡我,一幫人走過隐約發白的村道,最後來到了瓦屋前面。
我被他們帶進瓦屋。
從院子裡經過時,我朝牛屋那邊看了一眼,屋子裡黑燈瞎火的,看來禮九已經睡死了。
然後,我就被他們推進了正對院門的主屋裡。
主屋的門敞開着,柱子上面挂了一盞馬燈。
王助理坐在供桌後面的那把太師椅上,一隻手撐着秃腦門正在打瞌睡。
碩大的影子投射在桌上的一疊材料上。
直到這會兒我才認出來,押我來的是二号勤務員和三号勤務員,另一個我沒見過。
王助理的身後還站了一個勤務員,也很面生。
那條大黃狗卧在桌子下面的陰影裡,我們進來的時候它發出幾聲威脅性的低鳴,但顯得很疲憊。
王助理被驚醒後喝止住大黃狗,他也顯得非常疲憊,大概是折騰了一夜的緣故吧? 王助理有氣無力地對我說,“你是連夜交代呢,還是明天再說?” 我問他,“我犯了什麼法?你們憑什麼抓我?” 王助理說,“那好,明天再說。
” 他站起身來,用手堵住了一個哈欠,就走出去了。
大黃狗也站了起來,抖了抖身上的毛,跟了出去。
那個站在王助理身後的勤務員也跟出去了。
留下來的三個勤務員,一個将王助理剛才坐過的太師椅推向我,一個按着我坐了上去。
我有點兒受寵若驚,剛想站起來,第三個勤務員已經繞到了椅子後面。
他掏出一根麻繩,一頭拴在我手腕上的繩子上,一頭在椅子的背上捆了個結實。
幹完這件事以後,也不和我打招呼,三個人就相繼出了主屋。
他們從外面帶上了主屋的門,并嘩啦幾聲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