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唇齒間的醉

關燈
無錫美食多得很,最喜歡的是“太湖三白”,最難忘是吃醉蝦。

     從蘇州趕到無錫,放下行李後,人早已餓得沒有力氣走路了。

    我們一行人趕快出來找吃的安慰肚子。

     這條街是名副其實的“旅遊街”,來來往往的多是像我們這樣的遊客,可買的東西應有盡有,可吃飯的地方也多着呢。

    肚子餓得很,我們無暇顧及琳琅滿目的各色貨物,找了一個環境比較優雅,看起來很幹淨的酒店坐下。

     一行人餓得兩眼發光,美食沒有吃到,倒是“吃”到秀色。

    一個非常漂亮的姑娘忙過來招呼,問我們想吃什麼?我們問她,無錫有什麼特色萊? 她說“太湖三白”是無錫的特色菜,來到無錫,不嘗嘗“太湖三白”,等于白來無錫。

    所謂“太湖三白”,就是産自太湖的銀魚、白魚、白蝦這三味湖鮮,以它們的形冠名。

     美女還極力推薦醉蝦。

     太湖是有名的“魚米之鄉”,早就久仰“太湖三白”大名,又是特色菜,那肯定要吃。

    醉蝦倒是沒吃過。

    美女把它說得那麼美妙,那就點來嘗嘗。

     “太湖三白”上來了,銀魚、白魚、白蝦品相看起來很不錯。

    光是看,就叫人陶醉,胃口大開,垂涎三尺。

     銀魚,個子不大,形狀像女子頭上的玉簪,色澤如銀,透明滑溜,柔如無骨,無鱗無腥。

    “春後銀魚霜下鲈”,宋代詩人給銀魚很高的評價,把它與鲈魚并列。

     白魚全身銀光閃閃,骨細鱗也細,而且鱗下脂肪多,肉質細嫩。

    白魚被老百姓誇為無錫第一魚。

    《吳郡志》載:“白魚出太湖者勝,民得采之,隋時入貢洛陽”。

     白魚又叫做“鲦”,因它的頭尾俱向上而獲名。

    它還有一個名字叫“銀刀”,這個名字跟一個在無錫流傳很廣的傳說有關。

    那是明朝末年,太湖漁民張三帶領漁民,抗擊進入太湖的清兵。

    鏖戰中,張三被利箭射中手臂,疼痛難忍,刀掉進太湖。

    英勇的張三從湖中撈起一把銀刀,繼續跟清兵作戰。

    手持銀刀的張豐,仿佛有神力相助,神勇無比,把清兵打得落花流水,抱頭鼠竄。

    大家看到,他手中拿的是一條白魚,銀光閃閃,泛着寒光。

    從此,人們把白魚叫銀刀。

     銀魚和白魚都是魚中珍品,曾是朝廷貢品。

     白蝦的肉又嫩又鮮美,殼又白又薄,看起來像一個白衣的弱質女子,讓人不禁心生憐意。

     美食講究色、香、味、形,“太湖三白”幾者兼備,加上我們的肚子早已餓得咕咕叫,“太湖三白”很快就見了底。

    大家直說不愧是特色菜,味道真不錯。

     在無錫的第二天,我們遊覽了中央電視台無錫影視基地、太湖、三仙島等景點。

    因為念着白蝦、銀魚、白魚的美味,中午又品嘗了太湖美食“太湖三白”,還吃了“太湖排骨醬”等。

    我還特意買了“太湖三白”和“太湖排骨醬”帶回當禮物。

    這是後話。

     再回過頭來說說那盆醉蝦。

     我們吃完“太湖三白”後,大家對着那盆醉蝦,你看看我,我瞧瞧你,都不敢動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