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的秦淮河

關燈
一 南京和北京、西安、洛陽并稱中國四大古都。

    這是一個有着厚重曆史的城市,這是一個有着人文氣息濃郁的地方。

    南京的的厚重,一半集中在秦淮河一帶。

     我是在九月微涼的時節,來到南京夫子廟秦淮風光帶。

     位于秦淮河北岸的夫子廟不隻是一座廟宇,包括夫子廟、學宮和貢院三大主要建築群。

    這裡是明清時期南京的文教中心,也有由文教中心演變而成的繁華鬧市。

     早上七點多鐘趕到夫子廟,已是人山人海,摩肩擦背。

    金發的,黑發的,棕發的,都有。

    不少是旅遊團。

    導遊高舉五顔六色的旗子,用喇叭高聲招呼團員快跟上。

    導遊的講解聲此起彼伏,講的内容大同小異,甚至驚人相似。

     夫子廟也叫孔廟、孔子廟、文廟,跟全國各大孔廟一樣,是紀念、祭祀被中國人尊稱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的孔子而建的祠廟建築。

     夫子廟前有一個寬大的廣場,正中有一座牌坊,叫“天下文樞坊”。

    再往前走,便見到石質結構的牌樓棂星門了。

    這是夫子廟的廟門。

    “棂星”,也就是古天文學上所謂的“文星”。

    中國的孔子廟建築中軸線的第一道門都叫做“棂星門”,象征孔子是天上的文曲星,也代表天下文人學士在此集學。

    在孔子故裡曲阜,我見到的孔廟棂星門,四柱三門,左右兩邊大門為大紅色,整個棂星門高大、莊嚴,令人肅穆起敬。

    眼前的南京夫子廟的棂星門,則是六柱三門石牌坊,多了兩面明清風格的磚壁,牆上嵌有牡丹圖案的浮雕,顯得古樸典雅。

     我穿過棂星門,走過孔廟的正門大成門,沿着中間的石雨道走,便到大成殿。

    這是夫子廟主殿,重檐歇山頂,氣勢恢弘。

    “大成”就是集古聖先賢思想之大成之意。

    孔子的銅像矗立于殿前,右手握住左手,放于胸前,像是在給學生傳道授業解惑,神态自若。

    左右兩旁各立有六尊漢白玉像,是孔子的十二弟子,似在聆聽孔子的教誨。

     文能安邦,武能定國。

    開明的君主都認識到人材的重要性,通過各種形式培養人材,攏絡人材。

    “治國以培育人材為重”,應立太學。

    王導的提議得到東晉成帝司馬衍的肯定。

    于是,鹹康三年(337年)始建太學于秦淮河岸。

    當時隻建學宮,還沒有建夫子廟。

    直到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在東晉學宮的基礎上擴建成夫子廟,形成前為夫子廟、後為學宮的格局。

     出現在我面前的學宮,柏木牌坊上題有“東南第一學”幾個大字,可想學宮在當時影響之大。

    宮内有“志道”、“據德”、“依仁”、“遊藝”四齋,是學子讀書、自修的地方。

    “明德堂”是則是學子集會的地方。

    堂名是文天祥的手迹。

     我走走停停,不知什麼時候跟團隊走散了。

    本來,我和這個旅遊團的人一個都不認識,走散了,幹脆獨自遊覽。

    反正在規定的時間,在指定的地點集合就行了。

    于是,我不再尋找他們,拿着一張地圖,按圖索骥,碰到有導遊講解,就湊過去聽一聽。

     過了學宮,遊人越來越少了,剛才熙熙攘攘的人流分流到各處,尤其是東西市場。

     學宮前甬道,現在複建為東、西市場。

    其格局是明清時代的廟會形式。

    兩旁建築是江南常見的徽派建築:石闆地、青磚、黛瓦、馬頭牆、回廊、花格窗。

    市、廟、店、街融為一體,古色古香。

    這裡荟萃了南京及至全國各地的風味美食。

    “夫子廟小吃”成了南京旅遊的一個品牌。

    有些人來南京,首先到夫子廟,不為别的,就為了夫子廟飄香的小吃。

     貢院在學宮東側。

    大門口正中有一牌匾,黑底、金字,上書“中國古代最大科舉考場”,下書“江南貢院”。

    門樓後面是“明遠樓”。

     貢院始建于宋乾道四年(1168年),規模不大。

    為适應社會的發展,明清兩代,貢院不斷擴建,規模越來越大。

    鼎盛時期,單單是考試号舍就有二萬多間,考生一人一間,每次考試可以同時容納二萬多考生,為全國考場之冠。

    當時的江南貢院跟順天(北京)貢院并稱“南闱”、“北闱”。

    每到考試,大江南北,各地考生,馬奔橹搖,一路奔波。

    不難想象,二萬多考生,再加上其他的工作人員,這時的江南貢院有多熱鬧,秦淮河有多熱鬧。

     經曆了一千多年的科舉考試,其弊端日越顯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