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破陣樂

關燈
仗”。

    用鼓一百二十面,金钲七十面,舞者一百二十八人,另有警鼓者二人,銀甲紅櫻,光燦天地。

     那“全仗”一敲響起來,當真是震徹天地的響! 今日明德堂上,設宴的正是現今的天子,也就是當年的秦王。

     他十八歲起兵,二十四歲蕩平天下,二十九歲為天子。

    自古至今,功業彪炳之盛、隻怕無可與之争鋒者。

     此時正是貞觀一十五年六月。

    去年、也就是貞觀一十四年、八月,唐遣大将侯君集攻克高昌;九月、皇帝赦高昌部衆老幼士民貴賤人等;十二月丁酉,侯君集俘高昌王歸長安以獻。

     那以後,朝廷就一直沉浸在這破敵萬裡的喜悅中。

     緊挨着殿門口,那丹墀玉階之側,正站着一個少年。

    他頭上戴了個面具,正眼也不眨地向堂上望着。

    他身側多是待命的樂師,這時個個屏息靜氣,不敢輕發一言。

    隻有那少年似乎全忘了禮數,一直在向堂上翹首看着。

     堂上那正座之位,此時正擺放着一張胡床。

    胡床之上,踞坐的就是當今的天子。

     那天子不過四十許歲,按當時人的說法,他那相貌氣度,真所謂“龍鳳之姿,天日之表。

    ” 少年望着他,想起跟肩胛讀書時看到的幾句話:“望天地,觀江海,因山谷,日月所照,四時所行,雲布風動”,“……寄治亂于法術,托是非于賞罰,屬輕重于權衡……不吹毛而求小疵,不洗垢而察難知;不引繩之外,不推繩之内;不急法之外,不緩法之内……” ——那文中,說的該就是這樣的人吧? 那少年正是當年的卻奴。

     今日他之所以前來,就是為了渴見這一個人。

     關于這個叔叔的傳說他已聽到了很多:他是高祖次子,母為太穆窦皇後,他生而不啼,為皇後所愛。

    年方四歲時,有書生谒見當時還是隋臣的唐高祖,說:“以相法而論,公為貴人,必有貴子”,乃請見李淵諸子。

    及見次子,乃大驚曰:“龍鳳之姿,天日之表,其年幾冠,必能濟世安民平天下。

    ” 書生辭去後,李淵因為身為隋臣,恐書生語洩,會召來大禍,即刻派人追而殺之。

     但接下來,還是命次子名為“世民”。

     其後,隋大業中,突厥困隋炀帝于雁門。

    炀帝困頓之下,從圍中以浮木系诏書,投汾水而下,募兵赴援。

    李世民年方十六,往應召募,隸屬于将軍雲定興部。

    他對雲定興說:“突厥敢圍我天子,是以為天下無援。

    如今請将軍令吾軍隊列錯雜先後,綿延數十裡,使突厥晝見旌旗,夜聞钲鼓,以為大至,則可以不擊而退。

    不然,知我虛實,則勝敗難知了。

    ” 雲定興聽其計策,行軍至崞縣,果有突厥探馬見隋之援軍來往不絕,旌旗蔽日,急忙馳告始畢可汗,說“救兵大至矣!”。

     突厥于是引兵而遁。

     其後高祖奉皇帝命擊曆山飛,陷入敵中,李世民年不過十六,馳輕騎往救,持槍躍馬,挾高祖而出,然後整兵奮戰,大破曆山飛。

     不久即為隋末之際,天下大亂。

    李世民知必逢大事,乃屈節下士,結納豪雄。

    長孫順德、劉弘基等都因犯事亡命,李世民皆收匿之。

    又結交晉陽令劉文靜,推财養士,以待時變…… 其後,果然風生雲起,讓他當上了唐天子。

     ——這樣的人,就是師傅說起來,也是贊許的。

     那少年怔怔地望着堂上。

     ——可就是他,殺了父親…… 堂上忽聞“嘎”然一聲,卻是敲擊警鼓的二人中有一人,因為鼓點急驟,一時使錯了力,竟把鼓槌敲斷。

     那人本正敲得滿身大汗,那斷了的鼓槌飛迸上來,正打中他的額頭。

    那擊鼓者忍不住痛叫一聲,仰面倒下。

     太常令一時惶恐已極,生恐天子責怪。

    卻見李世民微微一笑:“好久未見有人陣仗之中負傷了。

    帶下去好好養傷,以軍中傷者慣例論賞。

    ” 太常令一召手,已有人把那擊鼓者擡下去。

     他又一召手,意思叫人替補。

    可堂下樂工一時惶恐,竟沒人看懂。

     那少年卻順手抄過身邊鼓師手中的鼓槌,心裡昂揚揚地就直行向到殿上! 他一步一步走得清剛矯健,李世民不由在胡床上擡頭看了他一眼。

    那少年雖初次上殿,心中并不怯懼,反将一雙眼向殿中望去。

    今日原是私宴,殿中臣子并不多,與李世民多屬親誼故舊。

    其時唐已平定天下,朝廷正以文學治世,隻見殿中諸臣人人俱都戴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