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東西市

關燈
秦川雄帝宅,函谷壯皇居。

     绮殿千尋起,離宮百雉餘。

     連薨遙接漢,飛觀迥淩虛。

     雲日隐層阙,風煙出绮疏。

     ——這首不算太好的詩後來位列《全唐詩》第一卷第一首。

     它有個極為堂皇的題目:《帝京篇》;它還有着一個聲名更為堂皇的作者:太宗李世民。

     詩中所描述的就是當今的帝都長安。

    該怎麼描述這個長安呢?——如果登高俯瞰,它位處關中盆地,東面潼關,西接太白山,南望秦嶺,北通渭水。

    這一塊地山無常勢,水無常形,可在這一地聳亂山川中,硬是被開辟出這橫是橫、豎是豎的城池來! 這城池的曆史如此悠久,那是發源于黃河中上遊的漢家子弟向這片土地上硬生生戳下的一枚方方正正的印。

    江山萬裡,逶迤畫卷……可那方印硬生生地戳出了一個民族的歸屬權之所在。

     這歸屬權猃狁曾窺伺過,戎狄曾謀占過。

    兩千年呼啦啦地過去了,可這城,還是漢人印制的、向這土地上打下的最強硬的圖章。

     這印章的樞紐該就是位于它正中的皇城。

     此時,正有一人站在皇城那高高的朱雀門門樓上俯瞰着這一切。

     九城十二街橫是橫、豎是豎地書寫着印章上的文字,那像是:“天地間,人為貴;立君牧民,為之軌則;車轍馬迹,經緯四極;黜陟幽明,黎庶繁息;於铄賢聖,總統邦域……” 可惜今天虞世南不在,不然,倒可以向他請教請教曹阿瞞這詩中剩下的句子。

     立在城樓上的那人生得豐頤朗目,日角龍庭,年紀不過三十許,卻意氣飽滿,目光練達。

    他雖說不言不動,身上自有一種龍翔鳳翥的氣息。

     他身後侍奉的李淳風忽躬下身,近前一步禀道:“臣夜觀天象,近日忽有南來客星直欲幹犯鬥牛光焰,大有勢侵紫微之意。

    ” 前面那人卻把憑欄的雙手撐開,攬天下如入懷抱。

     望着那蒼煙落照間天際的一點紅,他的神态略不經意,心中不由略生睥睨地想:這世上,難道、還有什麼英雄? ——所謂英雄,時也,命也,勢也! 虬髯客已遠赴海外,李靖稱病避朝,杜伏威老死阙下,張須陀墓木已拱,王世充束手已久,蕭銑入朝陪侍,其餘薛舉、沈法興、劉黑闼之輩更不足論,而徐世績、秦叔寶、程知節、尉遲敬德、侯君集……早已入我麾下。

     窦建德……窦建德都已伏斬多久了? ——連我都不再求當一個英雄,但求做一明主。

     這世上、還有什麼英雄! 今日他召李淳風前來,是因為他昨晚做了一個夢。

     在夢中,他夢見,龍生九子,卻遺一胎。

    那一胎,不喜龍身,竟蛻變為馬。

    那馬姿非骁駿,卻根骨殊異。

    自己不知怎麼動了憐惜之念,想将之金鞍玉辔,以為撫慰。

    可那馬竟掙脫了這一切,化作了一匹野馬,哂笑似的嘶鳴一聲,絕塵而去。

     不知怎麼這夢讓他有些不安,所以專召李淳風前來以問征兆。

     李淳風低頭推算了一會兒,才略顯遲疑地道:“這夢,當應在諸王子中一人身上。

    ” ——諸王子中一人? 朱雀門是長安城皇城的正南門。

    當時的長安城呈扁長的長方形,天子所居的宮城位于中軸,它坐北朝南,南禦百官衙屬所在地的皇城,以及百姓所居的外廓城。

     天門街以南就全屬外廓城了。

    外廓城一共一百一十坊。

    南北走向的大街共計有九,東西走向的大街十二。

    一百一十坊一個小方格一個小方格地重複着同一的格局,“百千家如圍棋局,十二街似種菜畦”。

     天門街是橫隔開王家與百姓的一條線。

     今日,一座木樓正懸絲繪彩地矗立在天門街上。

     ——維時大唐貞觀九年,到處都是一片開唐氣象。

     這條街忠實地表述了那個時代的氣象。

    平日的樸素端凝像隻為更好地承載生命中的那些盛事。

    天門街今日就張開了它盛大的莊嚴。

    這條街闊達百餘步。

    長安城所有的街道都以寬闊著稱,當年秦王率天策府衛伐王世充凱旋,入城的儀仗就曾走在這條寬闊的大街上。

     今日的天門街是快樂的,快樂得連灰塵都舞動出一片祥和來。

    人,馬,騾,驢各自奔走,種種呼吸混雜在一起,貴人與百姓都到了街上,衣衫上的蘇合香與微微的汗酸泛在了一起,混雜在有吃食香氣和牲口臭味的街上。

     此時的長安還是一個萬國都會,碰上天門街這樣熱鬧的日子,隻見不時地有人販賣着西域來的鹦鹉,突厥來的寶馬,華彩的鬥篷,孔雀石的珠寶……更無論石蜜鸾膠,錦罽羊氈了。

     更有高鼻深目的胡人,明窄袖的胡女穿街而過。

    信奉景教的,祆教的,摩尼教的……衣履各異。

     今天是朝廷恩旨在天門街祈雨的日子。

    入春以來,京畿一帶正經曆着一場曆時兩個月的小旱。

    其實旱情并不嚴重,可是自從貞觀以來,天子極重與民休息,所以一自旱情稍重,長安尹也就發布了祈雨的告示。

     如果僅是祈雨,長安城中百姓大半不會将之太當回事兒的,可今日這祈雨,卻還有鬥聲獻技。

    記性稍好的人都會記得,今年上元節觀燈,卻是西市略略輸給了東市。

    今日這“鬥聲”,想必兩邊一定都鉚足了勁兒。

     人群裡忽然“轟”的一聲、猛地鬧開了。

     ——那是長安尹在祈雨壇上已将禦筆親書的青詞焚化,朗聲禱告完畢,然後沖着人群一揮手,轉身退下來時。

     他這一揮手是個示意。

    接下來開始的,該就是“鬥聲”了吧? 有知道的人已傳了開來:今天東市請來的人是賀昆侖! 人們一聽,不由更鼓動起興緻,有不少人高聲叫了起來:“賀昆侖!賀昆侖!” ——賀昆侖本是龜茲人,在當時以琵琶技藝名蓋一世。

     唐人愛樂,長安城中渴聽賀昆侖琵琶的人多矣!隻是平時難得找到這樣的機會。

     就在衆人歡呼未竟之時,那木樓頂上已現出一個人。

    那木樓樓高五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