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花

關燈
,街上許多食物鋪子,備了冷布罩子,雖然簡陋,不能不說是進步。

    鋪子的人常和我們說,“這是你們來了之後才有的呀。

    ”可見他們是很虛心的。

     蒙自有個火把節,四鄉是在陰曆六月二十四晚上,城裡是二十五晚上。

    那晚上城裡人家都在門口燒着蘆稈或樹枝,一處處一堆堆熊熊的火光,圍着些男男女女大人小孩;孩子們手裡更提着爛布浸油的火球兒晃來晃去的,跳着叫着,冷靜的城頓然熱鬧起來。

    這火是光,是熱,是力量,是青年。

    四鄉地方空闊,都用一棵棵小樹燒;想象着一片茫茫的大黑暗裡湧起一團團的熱火,光景夠雄偉的。

    四鄉那些夷人,該更享受這個節,他們該更熱烈的跳着叫着罷。

    這也許是個祓除節,但暗示着生活力的偉大,是個有意義的風俗;在這抗戰時期,需要鼓舞精神的時期,它的意義更是深厚。

     南湖在冬春兩季水很少,有一半簡直幹得不剩一點二滴兒。

    但到了夏季,漲得溶溶滟滟的,真是返老還童一般。

    湖堤上種了成行的由加利樹;高而直的幹子,不差什麼也有“參天”之勢,細而長的葉子,像慣于拂水的垂楊,我一站到堤上禁不住想到北平的十刹海。

    再加上崧島那一帶田田的荷葉,亭亭的荷花,更像十刹海了。

    崧島是個好地方,但我看還不如三山公園曲折幽靜。

    這裡隻有三個小土堆兒。

    幾個樸素小亭兒。

    可是回旋起伏,樹木掩映,這兒那兒更點綴着一些石桌石墩之類;看上去也罷,走起來也罷,都讓人有點餘味可以咀嚼似的。

    這不能不感謝那位李崧軍長。

    南湖上的路都是他的軍士築的,崧島和軍山也是他重新修整的;而這個小小的公園,更見出他的匠心。

    這一帶他寫的匾額很多。

    他自然不是畫家,不過筆勢瘦硬,頗有些英氣。

     聯大租借了海關和東方彙理銀行舊址,是蒙自最好的地方。

    海關裡高大的由加利樹,和一片軟軟的綠草是主要的調子,進了門不但心胸一寬,而且周身覺得潤潤的。

    樹頭上好些白鹭,和北平太廟裡的“灰鶴”是一類,北方叫做“老等”。

    那潔白的羽毛,那伶俐的姿态,耐人看,一清早看尤好。

    在一個角落裡有一條灌木林的甬道,夜裡月光從葉縫裡篩下來,該是頂有趣的。

    另一個角落長着些芒果樹和木瓜樹,可惜太陽力量不夠,果實結得不肥,但沾着點熱帶味,也叫人高興。

    銀行裡花多,遍地的顔色,随時都有,不寂寞。

    最豔麗的要數葉子花。

    花是濁濃的紫,脈絡分明活像葉,一叢叢的,一片片的,真是“濃得化不開”。

    花開的時候真久。

    我們四月裡去,它就開了,八月裡走,它還沒謝呢。

     歌聲 群花都還做她們的清夢。

     那微雨偷偷洗去 她們的塵垢, 她們的甜軟的光澤便自煥發了。

     昨晚中西音樂歌舞大會裡“中西絲竹和唱”的三曲清歌,真令我神迷心醉了。

     仿佛一個暮春的早晨,霏霏的毛雨默然灑在我臉上,引起潤澤,輕松的感覺。

    新鮮的微風吹動我的衣袂,像愛人的鼻息吹着我的手一樣。

    我立的一條白礬石的甬道上,經了那細雨,正如塗了一層薄薄的乳油;踏着隻覺越發滑膩可愛了。

     這是在花園裡。

    群花都還做她們的清夢。

    那微雨偷偷洗去她們的塵垢,她們的甜軟的光澤便自煥發了。

    在那被洗去的浮豔下,我能看到她們在有日光時所深藏着的恬靜的紅,冷落的紫,和苦笑的白與綠。

    以前錦繡般在我眼前的,現有都帶了黯淡的顔色。

    ——是愁着芳春的銷歇麼?是感着芳春的困倦麼? 大約也因那濛濛的雨,園裡沒了秾郁的香氣。

    涓涓的東風隻吹來一縷縷餓了似的花香;夾帶着些潮濕的草叢的氣息和泥土的滋味。

    園外田畝和沼澤裡,又時時送過些新插的秧,少壯的麥,和成蔭的柳樹的清新的蒸氣。

    這些雖非甜美,卻能強烈地刺激我的鼻觀,使我有愉快的倦怠之感。

     看啊,那都是歌中所有的:我用耳,也用眼,鼻,舌,身,聽着;也用心唱着。

    我終于被一種健康的麻痹襲取了。

    于是為歌所有。

    此後隻由歌獨自唱着,聽着;世界上便隻有歌聲了。

     溫州的蹤迹(節選) 幻網裡也許 織着誘惑; 我的依戀便是個老大的證據。

     一“月朦胧,鳥朦胧,簾卷海棠紅” 這是一張尺多寬的小小的橫幅,馬孟容君畫的。

    上方的左角,斜着一卷綠色的簾子,稀疏而長;當紙的直處三分之一,橫處三分之二。

    簾子中央,着一黃色的,茶壺嘴似的鈎兒——就是所謂軟金鈎麼?“鈎彎”垂着雙穗,石青色;絲縷微亂,若小曳于輕風中。

    紙右一圓月,淡淡的青光遍滿紙上;月的純淨,柔軟與平和,如一張睡美人的臉。

    從簾的上端向右斜伸而下,是一枝交纏的海棠花。

    花葉扶疏,上下錯落着,共有五叢;或散或密,都玲珑有緻。

    葉嫩綠色,仿佛掐得出水似的;在月光中掩映着,微微有淺深之别。

    花正盛開,紅豔欲流;黃色的雄蕊曆曆的,閃閃的。

    襯托在叢綠之間,格外覺着妖娆了。

    枝欹斜而騰挪,如少女的一隻臂膊。

    枝上歇着一對黑色的八哥,背着月光,向着簾裡。

    一隻歇得高些,小小的眼兒半睜半閉的,似乎在入夢之前,還有所留戀似的。

    那低些的一隻别過臉來對着這一隻,已縮着頸兒睡了。

    簾下是空空的,不着一些痕迹。

     試想在圓月朦胧之夜,海棠是這樣的妩媚而嫣潤;枝頭的好鳥為什麼卻雙栖而各夢呢?在這夜深人靜的當兒,那高踞着的一隻八哥兒,又為何盡撐着眼皮兒不肯睡去呢?他到底等什麼來着?舍不得那淡淡的月兒麼?舍不得那疏疏的簾兒麼?不,不,不,您得到簾下去找,您得向簾中去找——您該找着那卷簾人了?他的情韻風懷,原是這樣的喲!朦胧的豈獨月呢;豈獨鳥呢?但是,咫尺天涯,教我如何耐得?我拼着千呼萬喚;你能夠出來麼? 這頁畫布局那樣經濟,設色那樣柔活,故精彩足以動人。

    雖是區區尺幅,而情韻之厚,已足淪肌浃髓而有餘。

    我看了這畫。

    瞿然而驚:留戀之懷,不能自已。

    故将所感受的印象細細寫出,以志這一段因緣。

    但我于中西的畫都是門外漢,所說的話不免為内行所笑。

    ——那也隻好由他了。

     1924年2月1日,溫州作 二綠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時候,我驚詫于梅雨潭的綠了。

     梅雨潭是一個瀑布潭。

    仙岩有三個瀑布,梅雨瀑最低。

    走到山邊,便聽見嘩嘩嘩嘩的聲音;擡起頭,鑲在兩條濕濕的黑邊兒裡的,一帶白而發亮的水便呈現于眼前了。

    我們先到梅雨亭。

    梅雨亭正對着那條瀑布;坐在亭邊,不必仰頭,便可見它的全體了。

    亭下深深的便是梅雨潭。

    這個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兒的;仿佛一隻蒼鷹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

    三面都是山,像半個環兒擁着;人如在井底了。

    這是一個秋季的薄陰的天氣。

    微微的雲在我們頂上流着;岩面與草叢都從潤濕中透出幾分油油的綠意。

    而瀑布也似乎分外的響了。

    那瀑布從上面沖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幾绺;不複是一幅整齊而平滑的布。

    岩上有許多棱角;瀑流經過時,作急劇的撞擊,便飛花碎玉般亂濺着了。

    那濺着的水花,晶瑩而多芒;遠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

    微雨似的紛紛落着。

    據說,這就是梅雨潭之所以得名了。

    但我覺得像楊花,格外确切些。

    輕風起來時,點點随風飄散,那更是楊花了。

    ——這時偶然有幾點送入我們溫暖的懷裡,便倏的鑽了進去,再也尋它不着。

     梅雨潭閃閃的綠色招引着我們;我們開始追捉她那離合的神光了。

    揪着草,攀着亂石,小心探身下去,又鞠躬過了一個石穹門,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邊了。

    瀑布在襟袖之間;但我的心中已沒有瀑布了。

    我的心随潭水的綠而搖蕩。

    那醉人的綠呀!仿佛一張極大極大的荷葉鋪着,滿是奇異的綠呀。

    我想張開兩臂抱住她;但這是怎樣一個妄想呀。

    ——站在水邊,望到那面,居然覺着有些遠呢!這平鋪着,厚積着的綠,着實可愛。

    她松松的皺缬着,像少婦拖着的裙幅;她輕輕的擺弄着,像跳動的初戀的處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塗了“明油”一般,有雞蛋清那樣軟,那樣嫩,令人想着所曾觸過的最嫩的皮膚;她又不夾雜些兒塵滓,宛然一塊溫潤的碧玉,隻清清的一色——但你卻看不透她!我曾見過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綠楊,脫不了鵝黃的底子,似乎太淡了。

    我又曾見過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綠壁”,叢疊着無窮的碧草與綠葉的,那又似乎太濃了。

    其餘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也太暗了。

    可愛的,我将什麼來比拟你呢?我怎麼比拟得出呢?大約潭是很深的,故能蘊蓄着這樣奇異的綠;仿佛蔚藍的天融了一塊在裡面似的,這才這般的鮮潤呀。

    ——那醉人的綠呀!我若能裁你以為帶,我将贈給那輕盈的舞女;她必能臨風飄舉了。

    我若能挹你以為眼,我将贈給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

    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撫摩着你,如同一個十二三歲的小姑娘。

    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

    我送你一個名字,我從此叫你“女兒綠”,好麼?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時候,我不禁驚詫于梅雨潭的綠了。

     2月8日,溫州作 三白水漈 幾個朋友伴我遊白水漈。

     這也是個瀑布;但是太薄了,又太細了。

    有時閃着些須的白光;等你定睛看去,卻又沒有——隻剩一片飛煙而已。

    從前有所謂“霧縠”,大概就是這樣了。

    所以如此,全由于岩石中間突然空了一段;水到那裡,無可憑依,淩虛飛下,便扯得又薄又細了。

    當那空處,最是奇迹。

    白光嬗為飛煙,已是影子,有時卻連影子也不見。

    有時微風過來,用纖手挽着那影子,它便袅袅的成了一個軟弧;但她的手才松,它又像橡皮帶兒似的,立刻伏伏帖帖的縮回來了。

    我所以猜疑,或者另有雙不可知的巧手,要将這些影子織成一個幻網。

    ——微風想奪了她的,她怎麼肯呢? 幻網裡也許織着誘惑;我的依戀便是個老大的證據。

     3月16日,甯波作 冬天 似乎台州空空的, 隻有我們四人; 天地空空的, 也隻有我們四人。

     說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

    是“小洋鍋”(鋁鍋)白煮豆腐,熱騰騰的。

    水滾着,像好些魚眼睛,一小塊一小塊豆腐養在裡面,嫩而滑,仿佛反穿的白狐大衣。

    鍋在“洋爐子”(煤油不打氣爐)上,和爐子都熏得烏黑烏黑,越顯出豆腐的白。

    這是晚上,屋子老了,雖點着“洋燈”,也還是陰暗。

    圍着桌子坐的是父親跟我們哥兒三個。

    “洋爐子”太高了,父親得常常站起來,微微地仰着臉,觑着眼睛,從氤氲的熱氣裡伸進筷子,夾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們的醬油碟裡。

     我們有時也自己動手,但爐子實在太高了,總還是坐享其成的多。

    這并不是吃飯,隻是玩兒。

    父親說晚上冷,吃了大家暖和些。

    我們都喜歡這種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鍋,等着那熱氣,等着熱氣裡從父親筷子上掉下來的豆腐。

     又是冬天,記得是陰曆十一月十六晚上。

    跟S君P君在西湖裡坐小劃子,S君剛到杭州教書,事先來信說:“我們要遊西湖,不管它是冬天。

    ”那晚月色真好,現在想起來還像照在身上。

    本來前一晚是“月當頭”;也許十一月的月亮真有些特别吧。

    那時九點多了,湖上似乎隻有我們一隻劃子。

    有點風,月光照着軟軟的水波;當間那一溜兒反光,像新砑的銀子。

    湖上的山隻剩了淡淡的影子。

     山下偶爾有一兩星燈火。

    S君口占兩句詩道:“數星燈火認漁村,淡墨輕描遠黛痕。

    ”我們都不大說話,隻有均勻的槳聲。

    我漸漸地快睡着了。

    P君“喂”了一下,才擡起眼皮,看見他在微笑。

    船夫問要不要上淨寺去;是阿彌陀佛生日,那邊蠻熱鬧的。

    到了寺裡,殿上燈燭輝煌,滿是佛婆念佛的聲音,好像醒了一場夢。

    這已是十多年前的事了,S君還常常通着信,P君聽說轉變了好幾次,前年是在一個特稅局裡收特稅了,以後便沒有消息。

     在台州過了一個冬天,一家四口子。

    台州是個山城,可以說在一個大谷裡。

    隻有一條二裡長的大街。

    别的路上白天簡直不大見人;晚上一片漆黑。

    偶爾人家窗戶裡透出一點燈光,還有走路的拿着的火把;但那是少極了。

    我們住在山腳下。

    有的是山上松林裡的風聲,跟天上一隻兩隻的鳥影。

    夏末到那裡,春初便走,卻好像老在過着冬天似的;可是即便真冬天也并不冷。

    我們住在樓上,書房臨着大路;路上有人說話,可以清清楚楚地聽見。

    但因為走路的人太少了,間或有點說話的聲音,聽起來還隻當遠風送來的,想不到就在窗外。

    我們是外路人,除上學校去之外,常隻在家裡坐着。

    妻也慣了那寂寞,隻和我們爺兒們守着。

    外邊雖老是冬天,家裡卻老是春天。

    有一回我上街去,回來的時候,樓下廚房的大方窗開着,并排地挨着她們母子三個;三張臉都帶着天真微笑地向着我。

    似乎台州空空的,隻有我們四人;天地空空的,也隻有我們四人。

    那時是民國十年,妻剛從家裡出來,滿自在。

    現在她死了快四年了,我卻還老記着她那微笑的影子。

     無論怎麼冷,大風大雪,想到這些,我心上總是溫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