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花

關燈
離惝恍的;有時聽見人聲或犬吠,大有世外之感。

    若沒有月呢,便在田野裡看螢火。

    那螢火不是一星半點的,如你們在城中所見;那是成千成百的螢火。

    一片兒飛出來,像金線網似的,又像耍着許多火繩似的。

    隻有一層使我憤恨。

    那裡水田多,蚊子太多,而且幾乎全閃閃爍爍是瘧蚊子。

    我們一家都染了瘧病,至今三四年了,還有未斷根的。

    蚊子多足以減少露坐夜談或劃船夜遊的興緻,這未免是美中不足了。

     離開白馬湖是三年前的一個冬日。

    前一晚“别筵”上,有丏翁與雲君,我不能忘記丏翁,那是一個真摯豪爽的朋友。

    但我也不能忘記雲君,我應該這樣說,那是一個可愛的——孩子。

     瑞士 太陽出來了, 隔岸的高山青得出煙, 湖水 在我們腳下百多尺, 閃閃的像琺琅一樣。

     瑞士有“歐洲的公園”之稱。

    起初以為有些好風景而已;到了那裡,才知無處不是好風景,而且除了好風景似乎就沒有什麼别的。

    這大半由于天然,小半也是人工。

    瑞士人似乎是靠遊客活的,隻看很小的地方也有若幹若幹的旅館就知道。

    他們拼命地築鐵道通輪船,讓愛逛山的愛遊湖的都有落兒;而且車船兩便,票在手裡,愛怎麼走就怎麼走。

    瑞士是山國,鐵道依山而築,隧道極少;所以老是高高低低,有時像差得很遠的。

    還有一種爬山鐵道,這兒特别多。

    狹狹的雙軌之間,另加一條特别軌:有時是一個個方格兒,有時是一個個鈎子;車底下帶一種齒輪似的東西,一步步咬着這些方格兒,這些鈎子,慢慢地爬上爬下。

    這種鐵道不用說工程大極了;有些簡直是筆陡筆陡的。

     逛山的味道實在比遊湖好。

    瑞士的湖水一例是淡藍的,真正平得像鏡子一樣。

    太陽照着的時候,那水在微風裡搖晃着,宛然是西方小姑娘的眼。

    若遇着陰天或者下小雨,湖上迷迷蒙蒙的,水天混在一塊兒,人如在睡裡夢裡。

    也有風大的時候;那時水上便皺起粼粼的細紋,有點像颦眉的西子。

    可是這些變幻的光景在岸上或山上才能整個兒看見,在湖裡倒不能領略許多。

    況且輪船走得究竟慢些,常覺得看來看去還是湖,不免也膩味。

    逛山就不同,一會兒看見湖,一會兒不看見;本來湖在左邊,不知怎麼一轉彎,忽然挪到右邊了。

    湖上固然可以看山,山上還可看山,阿爾卑斯有的是重巒疊嶂,怎麼看也不會窮。

    山上不但可以看山,還可以看谷;稀稀疏疏錯錯落落的房舍,仿佛有雞鳴犬吠的聲音,在山肚裡,在山腳下。

    看風景能夠流連低回固然高雅,但目不暇接地過去,新境界層出不窮,也未嘗不淋漓痛快;坐火車逛山便是這個辦法。

     盧參(Luzerne)在瑞士中部,盧參湖的西北角上。

    出了車站,一眼就看見那汪汪的湖水和屏風般的青山,真有一股爽氣撲到人的臉上。

    與湖連着的是勞思河,穿過盧參的中間。

     河上低低的一座古水塔,從前當作燈塔用;這兒稱燈塔為“盧采那”,有人猜“盧參”這名字就是由此而出。

    這座塔低得有意思;依傍着一架曲了又曲的舊木橋,倒配了對兒。

    這架橋帶頂,像廊子;分兩截,近塔的一截低而窄,那一截卻突然高闊起來,仿佛彼此不相幹,可是看來還隻有一架橋。

    不遠兒另是一架木橋,叫龛橋,因上有神龛得名,曲曲的,也古。

    許多對柱子支着橋頂,頂底下每一根橫梁上兩面各釘着一大幅三角形的木闆畫,總名“死神的跳舞”。

    每一幅配搭的人物和死神跳舞的姿态都不相同,意在表現社會上各種人的死法。

    畫筆大約并不算頂好,但這樣上百幅的死的圖畫,看了也就夠勁兒。

    過了河往裡去,可以看見城牆的遺迹。

    牆依山而築,蜿蜒如蛇;現在卻隻見一段一段的嵌在住屋之間。

    但九座望樓還好好的,和水塔一樣都是多角錐形;多年的風吹日曬雨淋,顔色是黯淡得很了。

     冰河公園也在山上。

    古代有一個時期北半球全埋在冰雪裡,瑞士自然在内。

    阿爾卑斯山上積雪老是不化,越堆越多。

    在底下的漸漸地結成冰,最底下的一層漸漸地滑下來,順着山勢,往谷裡流去。

    這就是冰河。

    冰河移動的時候,遇着夏季,便大量地溶化。

    這樣溶化下來的一股大水,力量無窮;石頭上一個小縫兒,在一個夏天裡,可以沖成深深的大潭。

    這個叫磨穴。

    有時大石塊被帶進潭裡去,出不來,便隻在那兒跟着水轉。

    初起有棱角,将潭壁上磨了許多道兒;日子多了,棱角慢慢光了,就成了一個大圓球,還是轉着。

    這個叫磨石。

    冰河公園便以這類遺迹得名。

    大大小小的石潭,大大小小的石球,現在是安靜了;但那粗糙的樣子還能教你想見多少萬年前大自然的氣力。

    可是奇怪,這些不言不語的頑石,居然背着多少萬年的曆史,比我們人類還老得多多;要沒人卓古證今地說,誰相信。

    這樣講,古詩人慨歎“磊磊澗中石”,似乎也很有些道理在裡頭了。

    這些遺迹本來一半埋在亂石堆裡,一半埋在草地裡,直到一八七二年秋天才偶然間被發現。

    還發現了兩種化石:一種上是些蚌殼,足見阿爾卑斯腳下這一塊土原來是滔滔的大海。

    另一種上是片棕葉,又足見此地本有熱帶的大森林。

    這兩期都在冰河期前,日子雖然更杳茫,光景卻還能在眼前描畫得出,但我們人類與那種大自然一比,卻未免太微細了。

     立矶山(Rigi)在盧參之西,乘輪船去大約要一點鐘。

    去時是個陰天,雨意很濃。

    四周陡峭的青山的影子冷冷地沉在水裡。

    湖面兒光光的,像大理石一樣。

    上岸的地方叫威茲老,山腳下一座小小的村落,疏疏散散遮遮掩掩的人家,靜透了。

    上山坐火車,隻一輛,走得可真慢,雖不像蝸牛,卻像牛之至。

    一邊是山,太近了,不好看。

    一邊是湖,是湖上的山;從上面往下看,山像一片一片兒插着,湖也像隻有一薄片兒。

    有時窗外一座大崖石來了,便什麼都不見;有時一片樹木來了,隻好從枝葉的縫兒裡張一下。

    山上和山下一樣,靜透了,常常聽到牛鈴兒叮兒當的。

    牛帶着鈴兒,為的是跑到哪兒都好找。

    這些牛真有些“不知漢魏”,有一回居然擋住了火車;開車的還有山上的人幫着,吆喝了半天,才将它們轟走。

    但是誰也沒有着急,隻微微一笑就算了。

    山高五千九百零五英尺,頂上一塊不大的平場。

    據說在那兒可以看見周圍九百裡的湖山,至少可以看見九個湖和無數的山峰。

    可是我們的運氣壞,上山後雲便越濃起來;到了山頂,什麼都裹在雲裡,幾乎連我們自己也在内。

    在不分遠近的白茫茫裡悶坐了一點鐘,下山的車才來了。

     交湖(Interlaken)在盧參的東南。

    從盧參去,要坐六點鐘的火車。

    車子走過勃呂尼山峽。

    這條山峽在瑞士是最低的,可是最有名。

    沿路的風景實在太奇了。

    車子老是挨着一邊兒山腳下走,路很窄。

    那邊兒起初也隻是山,青青青青的。

    越往上走,那些山越高了,也越遠了,中間豁然開朗,一片一片的谷,是從來沒看見過的山水畫。

    車窗裡直望下去,卻往往隻見一叢叢的樹頂,到處是深的綠,在風裡微微波動着。

    路似乎頗彎曲的樣子,一座大山峰老是看不完;瀑布左一條右一條的,多少讓山頂上的雲掩護着,清淡到像一些聲音都沒有,不知轉了多少轉,到勃呂尼了。

    這兒高三千二百九十六英尺,差不多到了這條峽的頂。

    從此下山,不遠便是勃利安湖的東岸,北岸就是交湖了。

    車沿着湖走。

    太陽出來了,隔岸的高山青得出煙,湖水在我們腳下百多尺,閃閃的像琺琅一樣。

     交湖高一千八百六十六英尺,勃利安湖與森湖交會于此。

    地方小極了,隻有一條大街;四周讓阿爾卑斯的群峰嚴嚴地圍着。

    其中少婦峰最為秀拔,積雪皚皚,高出雲外。

    街北有兩條小徑。

    一條沿河,一條在山腳下,都以幽靜勝。

    小徑的一端,依着座小山的形勢參差地安排着些别墅般的屋子。

    街南一塊平原,隻有稀稀的幾個人家,顯得空曠得不得了。

    早晨從旅館的窗子看,一片清新的朝氣冉冉地由遠而近,仿佛在古時的村落裡。

    街上滿是旅館和鋪子;鋪子不外賣些紀念品,咖啡,酒飯等等,都是為遊客預備的;還有旅行社,更是的。

    這個地方簡直是遊客的地方,不像屬于瑞士人。

    紀念品以刻木為最多,大概是些小玩意兒;是一種塗紫色的木頭,雖然刻得粗略,卻有氣力。

    在一家鋪子門前看見一個美國人在說,“你們這些東西都沒有用處;我不歡喜玩意兒。

    ”買點紀念品而還要考較用處。

    此君真美國得可以了。

     從交湖可以乘車上少婦峰,路上要換兩次車。

    在老台勃魯能換爬山電車,就是下面帶齒輪的。

    這兒到萬根,景緻最好看。

    車子慢慢爬上去,窗外展開一片高山與平陸,寬曠到一眼望不盡。

    坐在車中,不知道車子如何爬法;卻看那邊山上也有一條陡峻的軌道,也有車子在上面爬着,就像一隻甲蟲。

    到萬格那爾勃可見冰川,在太陽裡亮晶晶的。

    到小夏代格再換車,軌道中間裝上一排鐵鈎子,與車底下的齒輪好咬得更緊些。

    這條路直通到少婦峰前頭,差不多整個兒是隧道;因為山上滿積着雪,不得不打山肚裡穿過去。

    這條路是歐洲最高的鐵路,費了十四年工夫才造好,要算近代頂偉大的工程了。

     在隧道裡走沒有多少意思,可是哀格望車站值得看。

    那前面的看廊是從山岩裡硬鑿出來的。

    三個又高又大又粗的拱門般的窗洞,教你覺得自己藐小。

    望出去很遠;五千九百零四英尺下的格林德瓦德也可見。

    少婦峰站的看廊卻不及這裡;一眼盡是雪山,雪水從檐上滴下來,别的什麼都沒有。

    雖在一萬一千三百四十二英尺的高處,而不能放開眼界,未免令人有些怅怅。

    但是站裡有一架電梯,可以到山頂上去。

    這是小小一片高原,在明西峰與少婦峰之間,三百二十英尺長,厚厚地堆着白雪。

    雪上雖隻是淡淡的日光,乍看竟耀得人睜不開眼。

    這兒可望得遠了。

    一層層的峰巒起伏着,有戴雪的,有不戴的;總之越遠越淡下去。

    山縫裡躲躲閃閃一些玩具般的屋子,據說便是交湖了。

    原上一頭插着瑞士白十字國旗,在風裡飒飒地響,頗有些氣勢。

    山上不時地雪崩,沙沙沙沙流下來像水一般,遠看很好玩兒。

    腳下的雪滑極,不走慣的人寸步都得留神才行。

    少婦峰的頂還在二千三百二十五英尺之上,得憑着自己的手腳爬上去。

     下山還在小夏代格換車,卻打這兒另走一股道,過格林德瓦德直到交湖,路似乎平多了。

    車子繞明西峰走了好些時候。

    明西峰比少婦峰低些,可是大。

    少婦峰秀美得好,明西峰雄奇得好。

    車子緊挨着山腳轉,陡陡的山勢似乎要向窗子裡直壓下來,像傳說中的巨人。

    這一路有幾條瀑布;瀑布下的溪流快極了,翻着白沫,老像沸着的鍋子。

    早九點多在交湖上車,回去是五點多。

     司皮也茲(Spiez)是玲珑可愛的一個小地方:臨着森湖,如浮在湖上。

    路依山而建,共有四五層,台階似的。

    街上常看不見人。

    在旅館樓上待着,遠處偶然有人過去,說話聲音聽得清清楚楚的。

    傍晚從露台上望湖,山腳下的暮霭混在一抹輕藍裡,加上幾星兒剛放的燈光,真有味。

    孟特羅(Mondtreux)的果子可可糖也真有味。

    日内瓦像上海,隻湖中大噴水,高二百餘英尺,還有盧梭島及他出生的老屋,現在已開了古董鋪的,可以看看。

     春 “一年之計在于春”, 剛起頭兒, 有的是工夫, 有的是希望。

     盼望着,盼望着,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

     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

    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

     小草偷偷地從土裡鑽出來,嫩嫩的,綠綠的。

    園子裡,田野裡,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

    坐着,躺着,打兩個滾,踢幾腳球,賽幾趟跑,捉幾回迷藏。

    風輕悄悄的,草軟綿綿的。

     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

    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花裡帶着甜味兒,閉了眼,樹上仿佛已經滿是桃兒、杏兒、梨兒!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鬧着,大小的蝴蝶飛來飛去。

    野花遍地是:雜樣兒,有名字的,沒名字的,散在草叢裡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楊柳風”,不錯的,像母親的手撫摸着你。

    風裡帶來些新翻的泥土氣息,混着青草味兒,還有各種花的香,都在微微潤濕的空氣裡醞釀。

    鳥兒将窠巢安在繁花嫩葉當中,高興起來了,呼朋引伴地賣弄清脆的喉嚨,唱出宛轉的曲子,與輕風流水應和着。

    牛背上牧童的短笛,這時候也成天嘹亮地響着。

     雨是最尋常的,一下就是三兩天。

    可别惱。

    看,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着,人家屋頂上全籠着一層薄煙。

    樹葉兒卻綠得發亮,小草兒也青得逼你的眼。

    傍晚時候,上燈了,一點點黃暈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靜而和平的夜。

    在鄉下,小路上,石橋邊,有撐起傘慢慢走着的人;還有地裡工作的農夫,披着蓑,戴着笠。

    他們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裡靜默着。

     天上風筝漸漸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

    城裡鄉下,家家戶戶,老老小小,也趕趟兒似的,一個個都出來了。

    舒活舒活筋骨,抖擻抖擻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

    “一年之計在于春”,剛起頭兒,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春天像剛落地的娃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