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三章 夜探太湖

關燈
河水悠悠流過,淡淡的月光灑落在水面上,泛起粼粼的波光。

     夜已漸深,河邊除了夏蟲的嗚叫聲外,已沒有任何人聲,眺望過去,也隻有十數丈外的織造機房有燈光從窗隙漏出,機杼的聲響隐約地傳來。

     突然,河邊的蛙鳴和夏蟲的叫聲不知道為了什麼停了下來,過了片刻,矗立在河邊的一塊大石,悄無聲息的移動着,地上露出一個大窟窿。

     那個窟窿也不知有多深,可是方圓卻有八尺,足可容納兩個人進出,此刻,随着一陣搖曳的燈光閃動,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一條長長的竹梯被架起,接着一個黑衣蒙面人沿着竹梯攀登而上。

     這人左手拿着一盞氣死風燈,一出地洞,立刻便矮身蹲在大石旁,四下顧盼了一下,沒有看到有何異狀,于是拾起地上一塊小石子,在大石上敲了幾下。

     他所敲擊的節奏和速度極為均勻,是采三、二、一、三的方式,也就是先敲三下,稍停一下,再繼續敲兩下,然後停頓片刻再敲一下,然後再三下,這種敲擊的方式代表情況如常,絕對安全的意思。

     伊賀流的忍者關于傳訊的方式,自有一套系統,這種敲擊石塊或樹幹的方式,在深山密林中極為好用,随着節奏的不同,每一組敲擊聲都代表不同的意義,到了服部玉子這一代,這種暗号已有三十種之多,從平安到極度危險,死傷慘重都有。

     那個忍者敲擊完石塊之後,繼續蹲在大石旁,把氣死風燈擺在腳邊,僅露出一點光亮照明,炯炯的眼神依舊四下察看,右手按在胸腹之間的忍者刀刀柄之上,準備好随時出刀的姿态。

     他剛擺好這個姿勢,從地洞裡連續不斷的爬出許多身穿忍者服,頭戴忍者頭巾的忍者。

     那些忍者一出了洞口,立刻向四外散開,瞬間藏身在石後,草叢裡,上堆旁,低窪處,因此縱然從洞裡出來了二百多人,把附近的方圓二丈全都布滿,卻一眼望去,看不到一個人影。

     因為他們已經和環境融為一體,成了四周上石樹木的一部份,根本讓人無從辨識,若非走近,絕對不會發現那扭曲的軀體是一個人。

     當最後一個忍者從地洞中出來時,那原先蹲在巨石之前的忍者,立刻站了起來,把大石推回原處,把那個大窟窿完全蓋住,然後提起地上的那盞氣死風燈,走到最後出洞的忍者面前,單足跪了下來,道:“菊、櫻兩組,全員二百二十人,已經全部到齊,請玉子小姐做最後訓話。

    ” 那最後出洞的忍者正是伊賀流忍者中最高級的上忍服部玉子,她此刻也穿了一身忍者服,乍看跟其他的忍者并無不同,可是她在衣襟上别了一顆珍珠,便讓她跟其他忍者有所分别了。

     本來,按照伊賀流忍者組織的規矩,上忍本身是不親自出任務的,隻要頒下命令,自有中忍分派任務,交由下忍去執行。

     可是這一次是為了營救金玄白,而不是血影盟暗殺組織執行什麼任務。

    金玄白的身份非常特殊,既是伊賀流恩主火神大将的徒弟,又是上忍服部玉子的未婚夫婿,故而他的安危,不僅和服部玉子的終身幸福有所關連,并且還涉及整個伊賀流的榮譽在内。

     如果這次的任務失敗,救不出金玄白來,他們必須繼續努力,直到完成任務為止,萬一金玄白在他們營救時被人殺死,那麼這些忍者必須拚命殺敵,直到把所有仇人殺死,才能罷休。

     而且,在事後,如果服部玉子以身殉夫,那麼随同她執行這一次任務的所有忍者,每一個人都必然要自殺謝罪,才符合做一名忍者的精神。

     因此,這一趟的任務非常重要,服部玉子才會把蘇州四組的忍者帶來了最厲害的菊、櫻兩組,一共二百二十名成員,而把梅、蘭兩組的忍者,交給松島麗子留在園裡。

     至于另一名中忍小島芳子則因未能來得及洗去臉上的化妝,而被服部王子下令留守天香樓,等候南京撤回的血影盟四組人馬。

     她這樣的安排是另有用意,因為她深信以金玄白之能,縱然一時不小心,中了他人的暗算,自保的能力絕對還有,為了不至于傷害到他的自尊心,她此去的含義,便是把忍者的功能發揮到極緻,在暗中翦除金玄白的敵人,而不是明的和敵人交手。

     因為到時候如果擒去金玄白的敵人,以他的生命安全作為威脅時,服部玉子真不知道自己該如何應付才好。

     與其會有這種情況發生,還不如發揮忍者們偵察、暗殺、狙擊等專長,給予敵人緻命的打擊。

     服部玉子認為菊、櫻兩組的忍者縱然還沒完全練熟金玄白傳授的必殺九刀,可是憑着他們以往的嚴格訓練,執行暗殺敵人、恰機救出少主的任務,還是有足夠的能力,所以她極有自信的親自帶隊,而不讓何康白等人參與,以免亂了整個行動的節奏,并且暴露出忍者們的真正身份。

     當然,她也明白何玉馥、秋詩鳳、楚花鈴、歐陽念珏四女都有一身不俗的武功,對于拯救金玄白之行,定然可以發揮某種效果。

     可是,由于私心的作祟,讓她不願意有她們參與其中,以免分掉自己的功勞,分享金玄白對她的愛憐。

     服部玉子是個極為聰慧的女子,她從很小的時候,便對于母親口中所提到的火神大将的形象,給予極大的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