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關燈
小
中
大
,有種非令對方下不了台不肯休止的刻薄。
哈山這時候的話,也就夠刻薄的了。
因為根據中國民間的傳統,同情總是放在造反的一方,不會放在官府的一方,那是中國幾千年來的封建統治所形成的一種民族叛逆心理。
小刀會在上海造反的前因後果不必深究,敢于和官府對抗,而且官府又和洋人勾結,那就足以令小刀會在傳統之中變成英雄。
哈山那兩句話,等于是說史道福的上代,幹過官府的狗腿子,這侮辱可算是相當大。
史道福一聽,立時瞪大了眼,漲紅了臉,十分生氣,可是他在喝了一口酒之後,怒氣消失,歎了幾聲:“不至于那麼不堪,可是也……實在對不起人,我說的上代……是我的叔叔和阿嬸,我自小喪父,娘走得不知所終,是叔叔和阿嬸養大我的,當時,我叔叔是一個手藝人,專替人補鞋子,在一個弄堂口,擺一個小攤子,事情發生那年,我四歲,已經有點記性了!” 他說到這時,伸手指了指自己的腦袋,像是對于自己能保持四分之三世紀的記憶,十分自傲。
而哈山和白老大兩人,在這時,不禁面面相觑,啼笑皆非。
他們絕未曾想到,史道福竟然會“從頭說起”,他四歲時發生的事,如果一直說到現在,那什麼時候才能說得完?而且,這種陳谷子爛芝麻的事,聽來有什麼味道?隻怕會把人悶死! 兩個人都是一樣的心思,所以不約而同,一起張大了口,大大地打了一個呵欠。
這樣的“暗示”,一般來說,都相當起作用,可是在史道福面前.一點也沒有用,史道福一面指着自己的腦袋,一面繼續道:“那天下午的事,我還記得,我剛把一個客人的皮鞋,送到一間大菜館子裡去回來。
大菜館子裡食物的香味,令我一直咽口水,咽到了弄堂口的鞋子攤前。
哈山和白老大苦笑,互相舉杯,喝了一口酒,心想沒有辦法,隻好聽下去了。
想想一個窮孩子,進入大菜館子(西餐廳),聞到了食物的香味而大是垂涎的情景,倒也相當動人,所以第二個呵欠,就沒有打出來。
。
史道福繼續道:“一到弄堂口,我就看到一個人,抱着一個‘蠟燭包’,在和我叔叔說話,叔叔的樣子,像是十分為難,那人好高,我要擡高頭,才能看到他的臉,我及不到他腰高,所以一走近他,就看到他腰上,别着一把雪亮的小刀,刀柄還挂着紅綢,神氣得很。
” 史道福講到這裡,停了一停,向哈山和白老大兩人望了過來。
兩人在這裡,非但不打呵欠,而且聽出點味道來了。
史道福所說的那個人,顯然是小刀會的人,那時正是小刀會在上海風雲際會的好日子,何以一個小刀會的人,會和一個嬰兒連在一起? (哈山和白老大是上海人,自然一聽到‘蠟燭包’,就知道是怎麼一回事,知道包中一定是一個嬰兒。
) 他們正是為了追尋小刀會的資料而來,有了這種活生生的資料,自然求這不得。
所以,史道福一向他們望去,兩人就連忙做手勢,請他說下去,尤其是哈山,天生最喜歡聽稀奇古怪的故事,态度也就大是前據後恭,連聲道:“請說,請說!” 史道福側着頭,畢竟年代久遠,他要搜索記憶,才能說得下去。
“那人把那‘蠟燭包’向叔叔手裡送,叔叔卻不接,我看到包着的那個小囡,眼烏珠轉動,樣子十分可愛,就忍不住伸手去摸他的頭.那人卻順手把‘蠟燭包’送到我手中!”
哈山這時候的話,也就夠刻薄的了。
因為根據中國民間的傳統,同情總是放在造反的一方,不會放在官府的一方,那是中國幾千年來的封建統治所形成的一種民族叛逆心理。
小刀會在上海造反的前因後果不必深究,敢于和官府對抗,而且官府又和洋人勾結,那就足以令小刀會在傳統之中變成英雄。
哈山那兩句話,等于是說史道福的上代,幹過官府的狗腿子,這侮辱可算是相當大。
史道福一聽,立時瞪大了眼,漲紅了臉,十分生氣,可是他在喝了一口酒之後,怒氣消失,歎了幾聲:“不至于那麼不堪,可是也……實在對不起人,我說的上代……是我的叔叔和阿嬸,我自小喪父,娘走得不知所終,是叔叔和阿嬸養大我的,當時,我叔叔是一個手藝人,專替人補鞋子,在一個弄堂口,擺一個小攤子,事情發生那年,我四歲,已經有點記性了!” 他說到這時,伸手指了指自己的腦袋,像是對于自己能保持四分之三世紀的記憶,十分自傲。
而哈山和白老大兩人,在這時,不禁面面相觑,啼笑皆非。
他們絕未曾想到,史道福竟然會“從頭說起”,他四歲時發生的事,如果一直說到現在,那什麼時候才能說得完?而且,這種陳谷子爛芝麻的事,聽來有什麼味道?隻怕會把人悶死! 兩個人都是一樣的心思,所以不約而同,一起張大了口,大大地打了一個呵欠。
這樣的“暗示”,一般來說,都相當起作用,可是在史道福面前.一點也沒有用,史道福一面指着自己的腦袋,一面繼續道:“那天下午的事,我還記得,我剛把一個客人的皮鞋,送到一間大菜館子裡去回來。
大菜館子裡食物的香味,令我一直咽口水,咽到了弄堂口的鞋子攤前。
哈山和白老大苦笑,互相舉杯,喝了一口酒,心想沒有辦法,隻好聽下去了。
想想一個窮孩子,進入大菜館子(西餐廳),聞到了食物的香味而大是垂涎的情景,倒也相當動人,所以第二個呵欠,就沒有打出來。
。
史道福繼續道:“一到弄堂口,我就看到一個人,抱着一個‘蠟燭包’,在和我叔叔說話,叔叔的樣子,像是十分為難,那人好高,我要擡高頭,才能看到他的臉,我及不到他腰高,所以一走近他,就看到他腰上,别着一把雪亮的小刀,刀柄還挂着紅綢,神氣得很。
” 史道福講到這裡,停了一停,向哈山和白老大兩人望了過來。
兩人在這裡,非但不打呵欠,而且聽出點味道來了。
史道福所說的那個人,顯然是小刀會的人,那時正是小刀會在上海風雲際會的好日子,何以一個小刀會的人,會和一個嬰兒連在一起? (哈山和白老大是上海人,自然一聽到‘蠟燭包’,就知道是怎麼一回事,知道包中一定是一個嬰兒。
) 他們正是為了追尋小刀會的資料而來,有了這種活生生的資料,自然求這不得。
所以,史道福一向他們望去,兩人就連忙做手勢,請他說下去,尤其是哈山,天生最喜歡聽稀奇古怪的故事,态度也就大是前據後恭,連聲道:“請說,請說!” 史道福側着頭,畢竟年代久遠,他要搜索記憶,才能說得下去。
“那人把那‘蠟燭包’向叔叔手裡送,叔叔卻不接,我看到包着的那個小囡,眼烏珠轉動,樣子十分可愛,就忍不住伸手去摸他的頭.那人卻順手把‘蠟燭包’送到我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