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關燈
南極幾十尺厚的冰層之下航行,甚至於沒有人知道他是不是還會活看再出現,因為他的行動,每一秒鐘,都可以有喪生的危險。

     上一次,他的弟弟張強,在日本喪生,我們都無法通知他,一直到他和我聯絡,才把這個不幸的消息告訴了他。

    可是他仍然不肯離開南極。

    (這個故事是《茫點》) 要是他高興,他會不定期地聯絡一下,可是我也行踞不定,他要找我。

    也不容易,所以長年音訊不通,兩地托人打電話給我,這種事,倒還是第一次。

     所以,我一聽得對方那麽說,就知道一定有不尋常的事發生。

     我忙道:“啊,張堅,他有甚麽事?”對方遲疑了一下,才道:“衛先生,我看你要到我這裡來一次,電話裡,實在講不明白。

    ”我說道:“講一個梗概總可以吧。

    ”對方又遲疑了一下。

    我不很喜歡講話遲遲疑疑的人,所以有點不耐煩的“哼”一聲,對方才道:“張堅交了一點東西給我,這東西起了變化,張堅在寄東西給我的時候曾說過,如果他寄給我的東西,發生了變化,那就一定要通知你。

    ”我又哼了一下:“他寄給你的是甚麽東西?發生了甚麽變化?”對方歎了一聲。

    “衛先生,我不知道。

    一定要你來看一看才行。

    ”我心想,和這種講話吞吞吐吐的人在電話裹再說下去,也是白費時間,看在張堅的分上,不如去走一次,我就向他問了地址。

     這個人,自己講話不是很痛快,可倒是挺會催人:“衛先生,請你越快越好。

    ”我放下電話,把一根長長的紙鎮,壓在淩亂的資料上,以便繼續查看時不會弄亂,就離開了住所。

    當我離開的時候,白素不在,我也沒有留下字條,因為我在想,去一去就可以回來,不是很要緊的。

     那人給我的地址,是在郊外的一處海邊,他特地說:“那是我主持的一個研究所,專門研究海洋生物的繁殖過程。

    我是一個水産學家。

    ”我一面駕車依址前往,一面想不通南極探險家和水産學家之間,會有甚麽關系。

    那人的研究所所在地相當荒僻,使市區前去,堪稱路途遙遠。

     車子沿看海邊的路向前疾駛,快到目的地,我才吃了一驚:這個研究所的規模極大,遠在我的想像之外。

     幾乎在五公裡之外,海邊上已到處可以見到豎立舊的牌子,寫看警告的字句:“此處是海洋生物研究所研究地點,請勿作任何破壞行為。

    ”就在我居住的城市,有這樣一個大規模的海洋生物研究所,這一警告出乎我的意料。

    我向海岸看去,可以看到很多設施。

    有的是把海岸的海床,用堤圍起來,形成一個個長方形的池,飼養貝類海洋生物。

    有的建築了一條相當長的堤。

    直通向大海,在長堤的盡頭,有看屋子,那當然是為勘察生活在較深海域之中的海洋生物而設。

     也有的,在離岸相當遠的海面上。

    浮着一串一串的筏,更有的海床,被堤圍看,顯然海水全被抽去,隻剩下海底的岸石,暴露在空氣之中。

     車子駛進了兩扇大鐵門,看到了這個研究所的建築物,我更加驚訝。

    建築物本身,不能算是宏偉,可是占地的面積卻極廣。

    外面的停車場上。

    也停看不少輛車子,可見在這個研究所工作的人還真下少。

     我在傳達室前略停了一停,一個職員立時放我駛進去,一直到了大門口,一個年紀人約三十多歲、穿着白色的實驗袍的人,便向我迎上來,一見我就道:“我就是胡懷玉,張堅的朋友。

    ”我下了車,和他握看手,發現他的手冷得可以,我開了一句玩笑:“張堅長年在南極,他的朋友也得了感染?你的手怎麽那麽冷?”胡懷玉有點不好意思地搓看手,神情焦急,“請跟我來。

    ”我跟看他走進了建築物,由衷地道:“我真是孤陋寡聞,有這樣規模宏大的研究所在,我竟然一點也不知道。

    ”胡懷玉看來不是很善於應對,有點腼腆:“我們的工作……很冷僻,所以不為人注意,而且,成立不久,雖然人才設備都極好,但沒有甚麽成績,當然也沒有甚麽人知道。

    ”我随口問:“研究所的主持人是……”胡懷玉笑了笑,他有一張看來蒼白了些的孩子面,笑起來,使他看來更年輕。

     那很出乎我的意料之外。

    在那時,我一定現出了驚訝的神色來,所以他道:“是我。

    ”他一面笑看,一面說道:“我當然不很夠資格,所以,一些有成就的水産學家,不肯到這裹來作研究工作。

     “但我們這裹的一切設備,絕對世界第一流。

    有同類設備的研究所,全世界隻有三家,全是由國家或大學支持的。

    ”他這一番話,更令我吃驚:“你的意思是,這個研究所,是私人機構?”胡懷玉居然點了點頭:“是,所有的經費,都來自先父的遺産,先父……”他講到這裹,神情有點忸怩,支吾了一下,沒有再講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