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結束漫遊
關燈
小
中
大
給秋琳、塔瑪拉和瑪琳達——
在這個比我們那時代好多世紀裡,希望你們都能快樂。
“永不解釋,永不道歉”或許是給政客、好萊塢名流與企業大亨最好忠告,不過一個作者應該更體諒他讀者一些。
所以,雖然我并不打算為任何事情道歉,但“太空漫遊”四部曲身世複雜,或許需要稍加解釋一番。
這一切都始于1948年聖誕節——沒錯,1948年!——我寫一篇4000字短篇小說,參加英國國家廣播公司(BBC)舉辦競賽。
《前哨》(TheSentinel)描述是月球上發現一座小型金字塔,那是某個外星文明置放,用意是等待行星生活物種——人類興起。
直到那時為止,這暗示是我們實在太原始,因而引不起人家興趣①。
BBC拒絕我卑微努力,直到幾乎三年後,這個故事才收錄進惟一一期《十篇故事集》(10StoryFantasy)雜志,1951年春首度付梓。
就像無價之寶《科學小說百科全書》(EncyclopediaofScienceFiction)中挖苦批評一樣,這本雜志“讓人記得惟一原因,是算術很爛(因為裡面一共有30篇故事)”。
《前哨》在這種過度狀态中超過十年光陰,直到庫柏力克在1964年春天跟我聯絡,問我有沒有什麼好點子可以用來拍那部“天下聞名”(也就是說,還不存在)“科學電影佳作”。
在我們許多回合腦力激蕩過程中(全都記錄于《2001:失落世界》一書),我們發現月球上耐心守候者可以當做故事好開頭。
結果它成就不隻如此,因為在制作過程中,這個金字塔演化成現在衆所周知黑色巨石闆——“第谷石闆”。
要想全盤解“太空漫遊”四部曲,就一定要記住,庫柏力克和我開始計劃當初名為《太陽系征服史》(HowtheSolarSystemWasWon)故事時,太空時代不過隻有七歲大,離開球旅行得最遠人,也不過隻離開球100多公裡。
肯尼迪總統雖然宣布美國打算“在這十年裡”(1970年底以前)登上月球,但對大部分人來說,那一定還是像個遙遠夢想。
1965年,冷死人12月29日那天,電影在南倫敦②開拍。
當時,我們連靠近球這一面月球表面看起來是什麼樣子都不知道。
還有人擔心,第一個出現航天員陷入一層如滑石粉般月塵時,脫口而出第一句話會是:“救命啊!”大體而言,我們猜得還蠻準:不過我們月球景觀比真實月球更崎岖不平——因為月球表面經過億億萬萬年來流星塵吹襲,早就被撫平。
也就隻有這一點,透露出《2001》其實是在“前阿波羅時代”制作。
我們想像在2001年就會有那些巨大太空站、繞軌希爾頓飯店,還有到木星去探索任務,這在今天看起來似乎很荒唐。
但現在或許很難理解,因為在1960年代當時,就曾認真計劃建立永久月球基、并且登陸火星——完成時間是1990年!說實話,當時在CBS攝影棚中、就在阿波羅十一号發射之後,我聽到美國副總統阿格紐(SpiroAgnew)興奮宣布:“現在我們一定要去火星!” 結果,他沒進監獄算他運氣。
那件醜聞、加上越南與水門事件,不過是那些過度樂觀情勢未曾實現理由之一。
當《2001:太空漫遊》電影與小說在1968年問世時,我還沒想到續集可能。
但到1979年,真有木星任務,我們也頭一次能細看這顆巨大行星與其無比驚人衛星家族。
航海家号太空探測器③(當然并未載人、但它傳回來照片,使得當時即使是在最強力望遠鏡中也不過是個光點世界,呈現出真實——也出人意表面貌。
木衛一伊奧(Io)上不斷噴發硫磺火山、木衛四卡利斯托(Callisto)被撞擊得坑坑洞洞表面、木衛三甘尼米(Ganymede)如等高線般詭異表景觀——簡直就像發現一個全新太陽系一樣。
前往探索誘惑簡直無法抵擋,因此,《2010:太空漫遊》也同樣給我機會,去看看當戴維·鮑曼在那謎一般旅館房間中醒來後發生什麼事。
1981年,當我開始寫這本新書時候,冷戰還在進行,而我覺得描述一場美蘇聯合任務,會讓自己身陷險境——當然也冒着被批評危險。
藉由将這本小說獻給諾貝爾獎得主薩哈羅夫(AndreiSakharov,當時還在流放中)與蘇聯航天員列昂諾夫(AlexeiLeonov),我也強調自己對于未來合作期許。
當我在“星村”告訴列昂諾夫那艘船要以他命名時,他一派熱情洋溢說“那保證是艘好船!” 當彼得·海姆斯(PeterHym
“永不解釋,永不道歉”或許是給政客、好萊塢名流與企業大亨最好忠告,不過一個作者應該更體諒他讀者一些。
所以,雖然我并不打算為任何事情道歉,但“太空漫遊”四部曲身世複雜,或許需要稍加解釋一番。
這一切都始于1948年聖誕節——沒錯,1948年!——我寫一篇4000字短篇小說,參加英國國家廣播公司(BBC)舉辦競賽。
《前哨》(TheSentinel)描述是月球上發現一座小型金字塔,那是某個外星文明置放,用意是等待行星生活物種——人類興起。
直到那時為止,這暗示是我們實在太原始,因而引不起人家興趣①。
BBC拒絕我卑微努力,直到幾乎三年後,這個故事才收錄進惟一一期《十篇故事集》(10StoryFantasy)雜志,1951年春首度付梓。
就像無價之寶《科學小說百科全書》(EncyclopediaofScienceFiction)中挖苦批評一樣,這本雜志“讓人記得惟一原因,是算術很爛(因為裡面一共有30篇故事)”。
《前哨》在這種過度狀态中超過十年光陰,直到庫柏力克在1964年春天跟我聯絡,問我有沒有什麼好點子可以用來拍那部“天下聞名”(也就是說,還不存在)“科學電影佳作”。
在我們許多回合腦力激蕩過程中(全都記錄于《2001:失落世界》一書),我們發現月球上耐心守候者可以當做故事好開頭。
結果它成就不隻如此,因為在制作過程中,這個金字塔演化成現在衆所周知黑色巨石闆——“第谷石闆”。
要想全盤解“太空漫遊”四部曲,就一定要記住,庫柏力克和我開始計劃當初名為《太陽系征服史》(HowtheSolarSystemWasWon)故事時,太空時代不過隻有七歲大,離開球旅行得最遠人,也不過隻離開球100多公裡。
肯尼迪總統雖然宣布美國打算“在這十年裡”(1970年底以前)登上月球,但對大部分人來說,那一定還是像個遙遠夢想。
1965年,冷死人12月29日那天,電影在南倫敦②開拍。
當時,我們連靠近球這一面月球表面看起來是什麼樣子都不知道。
還有人擔心,第一個出現航天員陷入一層如滑石粉般月塵時,脫口而出第一句話會是:“救命啊!”大體而言,我們猜得還蠻準:不過我們月球景觀比真實月球更崎岖不平——因為月球表面經過億億萬萬年來流星塵吹襲,早就被撫平。
也就隻有這一點,透露出《2001》其實是在“前阿波羅時代”制作。
我們想像在2001年就會有那些巨大太空站、繞軌希爾頓飯店,還有到木星去探索任務,這在今天看起來似乎很荒唐。
但現在或許很難理解,因為在1960年代當時,就曾認真計劃建立永久月球基、并且登陸火星——完成時間是1990年!說實話,當時在CBS攝影棚中、就在阿波羅十一号發射之後,我聽到美國副總統阿格紐(SpiroAgnew)興奮宣布:“現在我們一定要去火星!” 結果,他沒進監獄算他運氣。
那件醜聞、加上越南與水門事件,不過是那些過度樂觀情勢未曾實現理由之一。
當《2001:太空漫遊》電影與小說在1968年問世時,我還沒想到續集可能。
但到1979年,真有木星任務,我們也頭一次能細看這顆巨大行星與其無比驚人衛星家族。
航海家号太空探測器③(當然并未載人、但它傳回來照片,使得當時即使是在最強力望遠鏡中也不過是個光點世界,呈現出真實——也出人意表面貌。
木衛一伊奧(Io)上不斷噴發硫磺火山、木衛四卡利斯托(Callisto)被撞擊得坑坑洞洞表面、木衛三甘尼米(Ganymede)如等高線般詭異表景觀——簡直就像發現一個全新太陽系一樣。
前往探索誘惑簡直無法抵擋,因此,《2010:太空漫遊》也同樣給我機會,去看看當戴維·鮑曼在那謎一般旅館房間中醒來後發生什麼事。
1981年,當我開始寫這本新書時候,冷戰還在進行,而我覺得描述一場美蘇聯合任務,會讓自己身陷險境——當然也冒着被批評危險。
藉由将這本小說獻給諾貝爾獎得主薩哈羅夫(AndreiSakharov,當時還在流放中)與蘇聯航天員列昂諾夫(AlexeiLeonov),我也強調自己對于未來合作期許。
當我在“星村”告訴列昂諾夫那艘船要以他命名時,他一派熱情洋溢說“那保證是艘好船!” 當彼得·海姆斯(PeterHy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