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遠離木星
關燈
小
中
大
通過望遠鏡觀察,木星很是壯觀——是個似乎充滿天際的多顔色的球體。
它的大小很難把握;鮑曼不得不一再提醒自己說它有地球十一倍大,但在很長時間裡,這個數據似乎并沒什麼現實的意義。
後來,當他使用哈爾記憶裝置中的膠帶來對自己進行講解時,他才發現一件事,使他突然意識到木星的歎為觀止的尺寸。
那是一幅插圖,把地球的表皮剝開,象塊獸皮似的釘在木星的斷面上。
以此為背景,地球上的全部陸地也不過象是普通地球儀上印度那麼大。
鮑曼把“發現号”上的望遠鏡調整到最大程度,這時他好象是吊在上空去觀察一個稍扁一些的地球,看見一排排激流似的雲霧——由于巨大木星的迅速自轉而形成雲環。
有時候,這些雲環凝結成一塊塊彩色蒸氣,每一塊都有地球上一個洲那麼大;有時候,它們之間又被一時的棧橋勾通起來,每條棧橋都有幾千英裡長。
在雲霧籠罩下,那裡的物質比太陽系裡其他行星的總和還要大。
“除此之外,”鮑曼不禁納悶,“還籠罩着什麼呢?” 在那永遠遮蓋着木星真面目的遊動咆哮的雲層上面,有時候漂浮着圓形的暗影。
這是木星近邊的一個月球從遙遠的太陽下面橫過,它的陰影在從不靜止的木星雲罩上滑過。
在遠離木星還有二千萬英裡的地方,也有一些小得多的月球。
但是,它們不過是幾十英裡直徑的飛來峰,飛船是飛不到它們附近的。
每隔幾分鐘,雷達發射器就會使足氣力發出一股無聲的電霹靂;在真空中沒傳來回聲,說明沒新的衛星出現。
收到的是強度不斷加大的、來自木星本身的無線電波的怒吼。
一九五五年,在空間時代的黎明前夜,天文學家們曾因發現木星盡管幾百萬馬力的功率在十公尺波段上發出強大電波而深感驚異。
它實際是一種生硬的噪音,伴随着圍繞木星旋轉的帶電粒子光輪,好象地球的範艾倫帶(範艾倫帶:圍繞在地球大氣層外的高強度電離放射帶,因詹姆斯·範艾倫而得名。
)一樣,但規模要大得多。
盡管“發現号”正以每小時十萬英裡的速度在飛馳,橫跨木星所有衛星的軌道也要花上差不多兩個星期。
圍繞木星的月球比環繞太陽周圍旋轉的行星還多;月球天文台每年都會發現新的木星衛星,總數現在已達三十六個。
最外緣的二十七号衛星在一條離它臨時主人一千九百萬英裡的不穩定道路倒轉着。
它是木星和太陽之間從未間斷過的拔河賽的勝利品,因為木星不斷地從行星帶裡捕捉短命的星球,又随時在幾百萬年後丢掉它們。
隻有靠内緣的衛星是它的恒産;太陽永遠也攫取不去。
現在,在這兩個互相沖突的引力場之間又有了新的獵物。
“發現号”正沿着許多個月之前地球上天文學家計算好的,并不斷由哈爾校正着的複雜軌道加速向木星前進。
為了進行細緻的校正,噴氣操縱器不時要自動加以推進,但在飛船中是幾乎感覺不出的。
通過與地球的無線電聯系,情報不斷發送回去。
他們現在離家這樣遠,他們的信号甚至以光速也要花上五十分鐘才能到達。
雖然随着他們逐漸接近木星,整個世界都在關切地注意着,都在通過他們的眼睛和儀器觀察着,但有關他們任何發現的新聞如要拍回地球,差不多需要一個小時。
飛船在橫跨那些巨大内圈衛星的軌道時,望遠攝影機都在不停地運轉。
那些巨大内圈衛星個個都大于月球,個個都是未知之境。
過境前三個小時,“發現号”通過離歐羅巴僅僅二萬英裡的地方;當那顆衛星越來越大、由圓變缺、迅速劃向太陽方向時,飛船上全部儀器都描準着它。
從遠處看,歐羅巴很象個大雪球,正以驚人的效率反射着遠方太陽的光輝。
就近觀察證明,情況确是這樣;與黑暗的月球不同,歐羅巴晶瑩潔白,表面上大部分都覆蓋着閃爍的、象擱淺的冰山似的大塊東西。
幾乎可以肯定,這些大塊是由木星引力場不知為何未能吸去的氨和水所構成的。
隻有沿赤道的
它的大小很難把握;鮑曼不得不一再提醒自己說它有地球十一倍大,但在很長時間裡,這個數據似乎并沒什麼現實的意義。
後來,當他使用哈爾記憶裝置中的膠帶來對自己進行講解時,他才發現一件事,使他突然意識到木星的歎為觀止的尺寸。
那是一幅插圖,把地球的表皮剝開,象塊獸皮似的釘在木星的斷面上。
以此為背景,地球上的全部陸地也不過象是普通地球儀上印度那麼大。
鮑曼把“發現号”上的望遠鏡調整到最大程度,這時他好象是吊在上空去觀察一個稍扁一些的地球,看見一排排激流似的雲霧——由于巨大木星的迅速自轉而形成雲環。
有時候,這些雲環凝結成一塊塊彩色蒸氣,每一塊都有地球上一個洲那麼大;有時候,它們之間又被一時的棧橋勾通起來,每條棧橋都有幾千英裡長。
在雲霧籠罩下,那裡的物質比太陽系裡其他行星的總和還要大。
“除此之外,”鮑曼不禁納悶,“還籠罩着什麼呢?” 在那永遠遮蓋着木星真面目的遊動咆哮的雲層上面,有時候漂浮着圓形的暗影。
這是木星近邊的一個月球從遙遠的太陽下面橫過,它的陰影在從不靜止的木星雲罩上滑過。
在遠離木星還有二千萬英裡的地方,也有一些小得多的月球。
但是,它們不過是幾十英裡直徑的飛來峰,飛船是飛不到它們附近的。
每隔幾分鐘,雷達發射器就會使足氣力發出一股無聲的電霹靂;在真空中沒傳來回聲,說明沒新的衛星出現。
收到的是強度不斷加大的、來自木星本身的無線電波的怒吼。
一九五五年,在空間時代的黎明前夜,天文學家們曾因發現木星盡管幾百萬馬力的功率在十公尺波段上發出強大電波而深感驚異。
它實際是一種生硬的噪音,伴随着圍繞木星旋轉的帶電粒子光輪,好象地球的範艾倫帶(範艾倫帶:圍繞在地球大氣層外的高強度電離放射帶,因詹姆斯·範艾倫而得名。
)一樣,但規模要大得多。
盡管“發現号”正以每小時十萬英裡的速度在飛馳,橫跨木星所有衛星的軌道也要花上差不多兩個星期。
圍繞木星的月球比環繞太陽周圍旋轉的行星還多;月球天文台每年都會發現新的木星衛星,總數現在已達三十六個。
最外緣的二十七号衛星在一條離它臨時主人一千九百萬英裡的不穩定道路倒轉着。
它是木星和太陽之間從未間斷過的拔河賽的勝利品,因為木星不斷地從行星帶裡捕捉短命的星球,又随時在幾百萬年後丢掉它們。
隻有靠内緣的衛星是它的恒産;太陽永遠也攫取不去。
現在,在這兩個互相沖突的引力場之間又有了新的獵物。
“發現号”正沿着許多個月之前地球上天文學家計算好的,并不斷由哈爾校正着的複雜軌道加速向木星前進。
為了進行細緻的校正,噴氣操縱器不時要自動加以推進,但在飛船中是幾乎感覺不出的。
通過與地球的無線電聯系,情報不斷發送回去。
他們現在離家這樣遠,他們的信号甚至以光速也要花上五十分鐘才能到達。
雖然随着他們逐漸接近木星,整個世界都在關切地注意着,都在通過他們的眼睛和儀器觀察着,但有關他們任何發現的新聞如要拍回地球,差不多需要一個小時。
飛船在橫跨那些巨大内圈衛星的軌道時,望遠攝影機都在不停地運轉。
那些巨大内圈衛星個個都大于月球,個個都是未知之境。
過境前三個小時,“發現号”通過離歐羅巴僅僅二萬英裡的地方;當那顆衛星越來越大、由圓變缺、迅速劃向太陽方向時,飛船上全部儀器都描準着它。
從遠處看,歐羅巴很象個大雪球,正以驚人的效率反射着遠方太陽的光輝。
就近觀察證明,情況确是這樣;與黑暗的月球不同,歐羅巴晶瑩潔白,表面上大部分都覆蓋着閃爍的、象擱淺的冰山似的大塊東西。
幾乎可以肯定,這些大塊是由木星引力場不知為何未能吸去的氨和水所構成的。
隻有沿赤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