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部 攀登(一)
關燈
小
中
大
天堂裡的噴泉--第五部攀登
第五部攀登
32.十億噸重的金剛石
最近幾年裡,人類在宇宙開發方面獲得的成就是很多的。
一些大山——至少是一些小行星被挪動了位置,在地球附近,在稍高于同步空間軌道的位置上,出現了第二顆天然衛星。
它的直徑開始時大約有一公裡,後來,随着碳的開采而迅速地減小了。
所有剩下的東西——鐵質的核心和生産出的廢料——嗣後就形成了使空間軌道塔保持垂直位置的配重。
它很像是四萬公裡長的投石器上的一塊石頭…… 在“阿紹卡”空間站以東五十公裡的位置上,有一個巨型的綜合性工業企業在進行生産,它把幾百萬噸“沒有重量”的原料變成了超級纖維。
由于最終的産品中百分之九十是晶格排列得很規則的碳,因此,人們給空間軌道塔起了個渾名叫做“十億噸重的金剛石”。
設在阿姆斯特丹的法學家協會惱火地宣布:首先,超級纖維決不是金剛石;其次,假如承認這是金剛石的話,空間軌道塔的重量應該是5×10^15克拉。
不管是多少克拉或者多少噸,既然材料的用量是如此之大,那就需要把各處宇宙殖民地的全部資源都動用起來。
在各種自動礦場和工廠裡,采用了技術領域中的許多最新成就,而這些成就是人類在二百年宇宙時代的曆程中花費了巨大勞動才取得的。
随後,空間軌道塔結構的全部元件——幾百萬個标準件——被裝配成了巨大的、能夠飛行的集成部件。
然後,裝配工們就動手幹了起來。
空問軌道塔開始向下、也就是向着地球的方向推進,而同時也向上、即朝着空間軌道的配重錨方向伸展。
在兩個相反的方向上,空間軌道塔的橫斷面都在逐漸縮小。
當全部工作完成以後,建築聯合企業就要轉移到火星上去。
火星人簽訂了一項有利可圖的契約:雖然他們的投資不能馬上開始獲利,可是大概在以後的整整十年裡,他們将擁有這類建築工程的專利權。
按照摩根的預計,帕沃尼斯空間軌道塔将隻是未來的許多軌道塔中的第一座。
就各方面的條件而言,火星是最适宜于安裝宇宙升降機系統的星球,因此,它的精力充沛的居民們大概不會錯過如此有利的機會。
摩根衷心希望他們獲得成功,然而,他自己卻還面臨着許多其他的艱巨任務。
盡管空間軌道塔的規模十分宏大。
可它隻不過是整個複雜得多的工程的基礎。
沿着它的四個棱面,将要鋪上長達三萬六千公裡的軌道,這些軌道必需能适應還從來沒有人試圖達到過的速度。
道路的全長上應該有動力供應設施,而動力則要靠功率強大的核能發電機通過超導電纜來輸送。
整個這套設備,将由一個複雜得難以想象的、無故障地連續運行的電子計算機網加以控制。
在終點站“極點”那裡,乘客和貨物将由同空間軌道塔對接起來的宇宙飛船接運。
這個終點站本身,便是一項相當複雜的工程。
“中央”站和“地球”站也是如此,後者目前正在聖山的心髒部位用激光“燒制”。
此外,還存在着宇宙的污染問題…… 兩百年以來,在靠近地球的各條空間軌道上,已經聚積起了各種形狀和尺寸的“衛星”——從單個的螺栓、螺母直到整座的宇宙村。
這些“材料”中的四分之三,是早已被人遺忘的、誰也用不着的廢物,為了保證空間軌道塔的安全,應該偵察出這些東西,并且盡可能地把它們清除掉。
幸運的是,在那些過了時的空間軌道堡壘上,恰好裝備着各種适合這種用途的、極其出色的設備。
它們上面原有的那些被用來發現正在靠近的遠程火箭的雷達,完全能夠輕而易舉地截獲所有各種“污染”宇宙的東西。
然後,它們可以發射激光,将有些“衛星”燒成極細的塵埃,而那些大一點的“衛星”,則被遷移到更高的、比較安全的空間軌道上去。
至于某些具有曆史價值的東西,那就把它們恢複原狀并送回到地球上去。
在清理宇宙空間的過程中,也常常會遇到一些出人意外的情況,例如,曾經發現過在執行某項秘密任務中死去的二名宇航員的屍體,和好幾個不知是誰發射的偵察衛星。
然而,這些事情已經沒有任何現實意義,因為它們的發生之日,距今至少已經有一百年以上。
至于大量的、必須在離地球不很遠的軌道上工作的各種有用的衛星和空間站,那就得仔細檢查它們的空間軌道,并在某些情況下加以改變。
不言而喻,同所有各種經由人類之手創造出來的東西一樣,空間軌道塔不可避免地要受到隕石的襲擊。
在一天之内,安裝在它上面的各種測震儀,将會記錄下許多次作用力為若幹毫牛頓的沖擊;每年也可能會受到一二次輕微的損傷。
而或遲或早,說不定在哪個時候,總會有什麼大東西撞到軌道塔上,從而使得一條或者幾條軌道臨時出點毛病。
在最壞的情況下,空間軌道塔甚至會在某個部位上被擊斷。
然而,發生這種事件的可能性是極小的,它決不會超過在面積與空間軌道塔總表面積相仿的倫敦或東京落下一塊巨型隕石的機會。
當然。
這些城市的居民從來不會由于想到這種可能性而睡不着覺,因此,範涅華·摩根博士理所當然地也可以高枕無憂。
33.無聲風暴區域 (摘自馬丁·賽蘇依教授在接受諾貝爾物理學獎儀式上的講演。
斯德哥爾摩,2154年12月16日) 在天空與地球之間,存在着一個看不見的廣闊區域。
這個區域的存在,是出乎古代哲學家們的料想之外的。
隻是到了二十世紀開初,也就是1901年12月12日,它才第一次對人類的事業産生了影響。
就在這一天,庫依爾伊爾默·馬可尼通過無線電向大西洋的彼岸發去了三個“點”一——莫爾斯字母表中的字母S。
在此之前,許多學者曾經斷言這是不可能的,其理由是:電磁波隻能沿直線方向傳播,而不可能繞着地球傳播、馬可尼的成就,不僅宣告了遠程無線電通訊紀元的開始,同時,也表明了在大氣層的高處,有着一面能夠反射無線電波的“電鏡”。
現在已經清楚地知道,這個最早被稱之為海氏層(肯奈利——海維賽特層)的區域,至少由三個基本層所構成,而它們的高度和強度,則變化非常之大。
比它更高的是範·阿倫輻射帶,它們的發現,是宇宙紀元在科學上獲得的第一項勝利成果。
這個廣闊的區域是從大約五十公裡的高空開始的,它一直向上伸展到幾個地球半徑以外的空間;這個區域的名字叫電離層。
利用火箭、衛星和雷達對它所進行的研究,已經曆時兩個多世紀。
我們不能不提到在這一領域内作出了傑出貢獻的先驅者們:美國人丘夫和勃萊特,英國人埃潑爾頓,挪威人斯托爾密爾,和特别是那位曾在1970年獲得過我今天也有幸得到的獎金的人——你們的同胞漢涅斯·阿爾夫文……電離層——這是太陽的淘氣孩子;即使到了今天,它的情況也還不是随時可以預測的。
在通訊衛星出現之前大約一百年的過程中,它曾經是一個為我們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然而卻又變幻無常的仆人。
在遠程無線電通訊完全取決于它的“情緒”的情況下,它曾經拯救過不少的生命;但是,也有許多人卻由于它不留痕迹地吞食了他們在絕望中發出的求救信号而喪生。
一些大山——至少是一些小行星被挪動了位置,在地球附近,在稍高于同步空間軌道的位置上,出現了第二顆天然衛星。
它的直徑開始時大約有一公裡,後來,随着碳的開采而迅速地減小了。
所有剩下的東西——鐵質的核心和生産出的廢料——嗣後就形成了使空間軌道塔保持垂直位置的配重。
它很像是四萬公裡長的投石器上的一塊石頭…… 在“阿紹卡”空間站以東五十公裡的位置上,有一個巨型的綜合性工業企業在進行生産,它把幾百萬噸“沒有重量”的原料變成了超級纖維。
由于最終的産品中百分之九十是晶格排列得很規則的碳,因此,人們給空間軌道塔起了個渾名叫做“十億噸重的金剛石”。
設在阿姆斯特丹的法學家協會惱火地宣布:首先,超級纖維決不是金剛石;其次,假如承認這是金剛石的話,空間軌道塔的重量應該是5×10^15克拉。
不管是多少克拉或者多少噸,既然材料的用量是如此之大,那就需要把各處宇宙殖民地的全部資源都動用起來。
在各種自動礦場和工廠裡,采用了技術領域中的許多最新成就,而這些成就是人類在二百年宇宙時代的曆程中花費了巨大勞動才取得的。
随後,空間軌道塔結構的全部元件——幾百萬個标準件——被裝配成了巨大的、能夠飛行的集成部件。
然後,裝配工們就動手幹了起來。
空問軌道塔開始向下、也就是向着地球的方向推進,而同時也向上、即朝着空間軌道的配重錨方向伸展。
在兩個相反的方向上,空間軌道塔的橫斷面都在逐漸縮小。
當全部工作完成以後,建築聯合企業就要轉移到火星上去。
火星人簽訂了一項有利可圖的契約:雖然他們的投資不能馬上開始獲利,可是大概在以後的整整十年裡,他們将擁有這類建築工程的專利權。
按照摩根的預計,帕沃尼斯空間軌道塔将隻是未來的許多軌道塔中的第一座。
就各方面的條件而言,火星是最适宜于安裝宇宙升降機系統的星球,因此,它的精力充沛的居民們大概不會錯過如此有利的機會。
摩根衷心希望他們獲得成功,然而,他自己卻還面臨着許多其他的艱巨任務。
盡管空間軌道塔的規模十分宏大。
可它隻不過是整個複雜得多的工程的基礎。
沿着它的四個棱面,将要鋪上長達三萬六千公裡的軌道,這些軌道必需能适應還從來沒有人試圖達到過的速度。
道路的全長上應該有動力供應設施,而動力則要靠功率強大的核能發電機通過超導電纜來輸送。
整個這套設備,将由一個複雜得難以想象的、無故障地連續運行的電子計算機網加以控制。
在終點站“極點”那裡,乘客和貨物将由同空間軌道塔對接起來的宇宙飛船接運。
這個終點站本身,便是一項相當複雜的工程。
“中央”站和“地球”站也是如此,後者目前正在聖山的心髒部位用激光“燒制”。
此外,還存在着宇宙的污染問題…… 兩百年以來,在靠近地球的各條空間軌道上,已經聚積起了各種形狀和尺寸的“衛星”——從單個的螺栓、螺母直到整座的宇宙村。
這些“材料”中的四分之三,是早已被人遺忘的、誰也用不着的廢物,為了保證空間軌道塔的安全,應該偵察出這些東西,并且盡可能地把它們清除掉。
幸運的是,在那些過了時的空間軌道堡壘上,恰好裝備着各種适合這種用途的、極其出色的設備。
它們上面原有的那些被用來發現正在靠近的遠程火箭的雷達,完全能夠輕而易舉地截獲所有各種“污染”宇宙的東西。
然後,它們可以發射激光,将有些“衛星”燒成極細的塵埃,而那些大一點的“衛星”,則被遷移到更高的、比較安全的空間軌道上去。
至于某些具有曆史價值的東西,那就把它們恢複原狀并送回到地球上去。
在清理宇宙空間的過程中,也常常會遇到一些出人意外的情況,例如,曾經發現過在執行某項秘密任務中死去的二名宇航員的屍體,和好幾個不知是誰發射的偵察衛星。
然而,這些事情已經沒有任何現實意義,因為它們的發生之日,距今至少已經有一百年以上。
至于大量的、必須在離地球不很遠的軌道上工作的各種有用的衛星和空間站,那就得仔細檢查它們的空間軌道,并在某些情況下加以改變。
不言而喻,同所有各種經由人類之手創造出來的東西一樣,空間軌道塔不可避免地要受到隕石的襲擊。
在一天之内,安裝在它上面的各種測震儀,将會記錄下許多次作用力為若幹毫牛頓的沖擊;每年也可能會受到一二次輕微的損傷。
而或遲或早,說不定在哪個時候,總會有什麼大東西撞到軌道塔上,從而使得一條或者幾條軌道臨時出點毛病。
在最壞的情況下,空間軌道塔甚至會在某個部位上被擊斷。
然而,發生這種事件的可能性是極小的,它決不會超過在面積與空間軌道塔總表面積相仿的倫敦或東京落下一塊巨型隕石的機會。
當然。
這些城市的居民從來不會由于想到這種可能性而睡不着覺,因此,範涅華·摩根博士理所當然地也可以高枕無憂。
33.無聲風暴區域 (摘自馬丁·賽蘇依教授在接受諾貝爾物理學獎儀式上的講演。
斯德哥爾摩,2154年12月16日) 在天空與地球之間,存在着一個看不見的廣闊區域。
這個區域的存在,是出乎古代哲學家們的料想之外的。
隻是到了二十世紀開初,也就是1901年12月12日,它才第一次對人類的事業産生了影響。
就在這一天,庫依爾伊爾默·馬可尼通過無線電向大西洋的彼岸發去了三個“點”一——莫爾斯字母表中的字母S。
在此之前,許多學者曾經斷言這是不可能的,其理由是:電磁波隻能沿直線方向傳播,而不可能繞着地球傳播、馬可尼的成就,不僅宣告了遠程無線電通訊紀元的開始,同時,也表明了在大氣層的高處,有着一面能夠反射無線電波的“電鏡”。
現在已經清楚地知道,這個最早被稱之為海氏層(肯奈利——海維賽特層)的區域,至少由三個基本層所構成,而它們的高度和強度,則變化非常之大。
比它更高的是範·阿倫輻射帶,它們的發現,是宇宙紀元在科學上獲得的第一項勝利成果。
這個廣闊的區域是從大約五十公裡的高空開始的,它一直向上伸展到幾個地球半徑以外的空間;這個區域的名字叫電離層。
利用火箭、衛星和雷達對它所進行的研究,已經曆時兩個多世紀。
我們不能不提到在這一領域内作出了傑出貢獻的先驅者們:美國人丘夫和勃萊特,英國人埃潑爾頓,挪威人斯托爾密爾,和特别是那位曾在1970年獲得過我今天也有幸得到的獎金的人——你們的同胞漢涅斯·阿爾夫文……電離層——這是太陽的淘氣孩子;即使到了今天,它的情況也還不是随時可以預測的。
在通訊衛星出現之前大約一百年的過程中,它曾經是一個為我們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然而卻又變幻無常的仆人。
在遠程無線電通訊完全取決于它的“情緒”的情況下,它曾經拯救過不少的生命;但是,也有許多人卻由于它不留痕迹地吞食了他們在絕望中發出的求救信号而喪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