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裡的陌生人
關燈
小
中
大
他們是兄弟。
這并不僅僅因為他們都是人,或者因為他們是同一個保育院裡的孩子。
根本不是因為這一點!他們是“兄弟”,是“親骨肉”——這是幾百年前世界大災難以前的古老名稱,當時,家庭的概念仍然起着作用。
這多麼使人難堪呀! 過了這麼多年,安東尼幾乎忘卻了他童年的羞恥。
有時候,好幾個月他一點也想不起來。
但是自從他和威廉又一次錯綜複雜地走到一起以來,他發現自己這一段時間生活得非常痛苦。
如果整個環境裡這種關系都很明顯,那就不會這麼糟了——譬如,在大災難以前的時期(安東尼一度非常愛讀曆史),人們都姓父姓,關系一望而知。
現在當然不一樣,人們都自行選用自己的姓名,而且可以任意更改。
畢竟,重要的是在你出生時就編上号的标志牌。
威廉把自己叫“反自”。
他堅持用這個名字,因為它帶有清楚的專業特點。
當然,這是他自己選的,可是這表明他的情趣多麼低!而安東尼卻在滿13歲時就決定起名叫“史密斯”,從此沒有改變過。
這個名字簡單、易拼,而且與衆不同,因為他還沒有遇到任何人起這個名字。
在大災難以前的人們中間,這個名字一度是很常用的,也許這正說明它現在之罕見。
但是,當兩人走到一起時,名字的不同就毫無意義了。
因為他們長得很相像。
他們倆并不是雙胞胎——當時,雙胎受孕的卵子中隻許一個胎兒成活。
他們兩人隻是在非雙胞胎情況下偶然出現的外貌相似。
安東尼比他的哥哥年輕5歲,兩人都是鷹鈎鼻、厚眼皮,下巴上有道微微的凹痕。
這個結果是父母自找的,他們由于偏好單調,重複生下了這兩弟兄。
兄弟倆到了一起以後,他們的外貌開始引起人們吃驚,接下去是心情複雜的沉默。
安東尼不去理會這件事;但是威廉出于剛愎任性,很可能要說:“我們是弟兄。
” 别人會說“噢?”,在他們旁邊轉一轉,好像想問他們是不是親兄弟,後來出于禮貌,就走開了,似乎對此事毫無興趣。
當然,這樣的情況是很少發生的。
“水星計劃”總部的大多數人都知道——怎麼可能不讓人知道呢?——但他們都注意不提這件事。
威廉這人并不壞,一點也不壞。
要是他們不是弟兄的話(或者,即使是弟兄,但相貌很不一樣,不會讓人發覺),他們可能相處得非常好。
事實是…… 他們童年時曾在一起玩,他們在同一個保育院裡受了早期的教育,這都是他們的母親想辦法安排的,但事情并不順利。
她和他們同一個父親生了2個兒子,這樣,她已經達到了她的限額(她沒有完成生第3個的要求),她想出一個主意,能夠一次見到他們弟兄兩人。
她是個奇怪的女人。
威廉是年長的一個,先離開保育院。
他從事科學——搞遺傳工程學。
安東尼還在托兒所時,從他母親的一封來信裡知道了這一點。
當他長大到足以明确地向女管事談話時,這些信件就不來了。
但是他始終記得那最後一封信帶給他恥辱的痛苦。
安東尼有天賦,最後也從事科學。
他記得曾經有過一個狂想,害怕會碰上自己的哥哥——現在他發現那是有預兆性的——因此選擇了遙測學,人們想像它同遺傳工程學的距離是再遠也沒有了。
或者人們曾經這樣想過。
但是,由于“水星計劃”的精心發展,新的情況出現了。
事情的發展是這樣的:“水星計劃”看來走進了死胡同。
有人提出一項建議來挽救這種局面——而同時卻把安東尼拖進了他的父母親造成的困境之中。
這件事情上最有意思的、同時又是最有諷刺意味的一點是:天真地提出這項建議的正是安東尼自己。
安東尼那位不受約束的哥哥威廉·“反自”知道“水星計劃”,但是他隻知道那是一個曠日持久的星際探索——在他出生以前,它已經在飛行探索途中,而且在他死後,它還是在飛行探索途中。
他所知道的就是火星上的移民點以及不斷設法在小行星上建立類似的移民點。
這些事情隻在他腦子裡遙遠的一角,沒有什麼真正的重要性。
他記得,那項空間活動中沒有什麼内容曾經引起他内心的興趣——直到那天見到那份刊登着“水星計劃”參加者照片的報紙。
威廉的注意力被吸引,首先是因為那些人當中有一個标明是“安東尼·史密斯”。
他記得他的弟弟選擇的這個古怪的姓,他也記得他的名字“安東尼”。
肯定不會有兩個安東尼·史密斯。
然後他看看照片——沒有錯,就是那張臉。
他向鏡子瞧瞧,沒有錯,就是那張臉。
他感到很滑稽,但也有些不安,他意識到各方面即将來到的難堪。
“親兄弟”,這個稱呼多麼令人作嘔呀!可是有什麼辦法呢?是不是因為他的父母親當初大缺乏想像力呢? 他準是在下班前不經心地把那份報紙放在口袋裡了,因為在午飯時他正好又掏了出來,他盯着它看。
安東尼的樣子看來挺利索。
照片印得極好——當時的印刷質量是非常高的。
他在午餐桌上的夥伴馬科(不論什麼名字都是在那個星期起的)好奇地問:“威廉,你在看什麼?” 威廉出于一時沖動,把報紙遞給了他,說:“那是我的弟弟。
” 馬科拿起報紙端詳了一番,皺起眉頭說:“誰?站在你旁邊的那個人?” “不是我,那個相貌像我的人是我的弟弟。
” 這下子馬科沉默了好一會兒,他把報紙送回給威廉,小心地保持着平淡的聲音說:“同父母弟兄?” “是的。
” “父母都是同樣的?” “是的。
” “簡直不可思議!” “我也這麼想。
”威廉歎了口氣說,“是呀,正因為這樣,所以他在得克薩斯搞遙測學,我在這裡研究‘自我中心’①問題。
可是那有什麼區别呢?” ①Autism,“自我中心”,也譯“我向思考”、“我向作用”,是心理學名稱,指一種病态的孤獨癖,患者常根據自身的願望和需求,依照自身的意念,建立一個屬于自己的幻想世界。
威廉沒有把這件事放在心上,後來他把那份報紙扔掉了。
在那以後很久,至少有一年,蘭德爾的事情出現了。
如果威廉在那以前沒有進一步想他的弟弟(他沒有想),那麼在那以後他肯定沒有時間去想了。
威廉第一次接到有關蘭德爾的消息的時候,蘭德爾16歲。
他過的是越來越孤獨的生活,帶他長大的肯塔基保育院決定要“取消”他——當然隻是在“取消”以前8~10天才有人想到把他的情況彙報給“紐約人類科學研究所”(通稱同源學研究所)。
威廉接到了有關蘭德爾和其他一些人的報告。
當時關于蘭德爾情況的報告中沒有什麼特别引起他注意的地方。
那是他對各保育院進行枯燥無味的視察的時候,在西弗吉尼亞有一個可能性較大的對像。
他就到那裡去了,他想到自己承諾過(已經有50次之多)以後要通過電視進行視察,但尚未實現,因此頗感失望。
可是,既然已經到了那裡,他想倒也可以在回家前看一看肯塔基保育院。
他沒有指望能看到什麼。
可是,他拿起蘭德爾基因特征檔案,還沒有看上10分鐘,他就給研究所挂電話,要他們進行一次電子計算機檢查。
他坐下來,不禁出了一身汗,想到自己隻是在最後一分鐘才決定到這裡走一走,要是不來的話,蘭德爾就已經被無聲無息地“取消”了。
一種藥物會毫無痛楚地滲透他的皮膚,滲進他的血液,他就會陷入平和的睡眠之中,逐漸加深,乃至死亡。
這種藥物的正式名稱由23個字母拼成,但威廉叫它“解脫靈”——人人都這樣叫它。
威廉問那管事的說:“他的全名叫什麼?” 保育院管事說:“他叫蘭德爾·諾溫,學者先生。
” 威廉暴躁地說:“什麼!誰也不是?”(諾溫Nowan同“誰也不是”Noone諧音——譯注) 保育院管事拼了拼“諾溫”的名字說:“那是他在去年挑選的名字。
” “你看到這樣的名字不注意嗎?它的發音像‘誰也不是’!你沒有想到去年就把這個年輕人的情況報告一下?” “他似乎并不……”那管事慌張地說。
威廉擺擺手不讓她說下去。
那有什麼用呢?她怎麼會知道呢?在他的基因特征裡沒有什麼能提醒她注意的迹像。
一般教科書上的标準在這裡是沒有用處的。
那是威廉和他的工作人員20年來通過對“自我中心”兒童的試驗而得出的一種微妙的結合——他們從來沒有在活人身上見到過這種結合。
差一步就給“取消”了! 威廉的小組成員中講求實際的馬科埋怨保育院太急于搞打胎和“取消”。
他主張所有的基因特征都應當容許發展到初步檢查的時候,主張非經同源學家同意不得任意“取消”。
威廉告訴過他:“同源學家太少了。
” 馬科說:“那麼我們至少可以把所有的基因特征通過電子計算機檢查一下。
” “為了搶救我們想使用的任何東西嗎?” “為了這裡或其他地方在同源學方面的用途。
如果我們希望對人類自己有個正确的了解,我們就必須研究在活動中的基因特征——正是那些畸形和怪異的特征能給我們提供最多的資料。
我們在‘自我中心’力面進行試驗所得到的有關同源學的情況,要比我們開始以來直到今天所了解到的全部情況還要多。
” 威廉還是主張用“人類遺傳生理學”而不用“同源學”的名稱,他搖搖頭說:“反正一樣,我們都得謹慎些。
不管我們自稱我們的試驗多麼有用,我們隻是在社會很不痛快地容許下進行工作的。
我們擺弄的是生命。
” “是些沒有用的生命,隻配取消。
” “迅速而痛快地取消是一回事,我們的試驗卻是另一回事,那種試驗總是曠日持久而且有時很不痛快的。
” “我們有時候會對他們有幫助。
”馬科回答說。
“可是有時我們也對他們沒有幫助。
” 這樣辯論是沒有意義的,因為不可能得到解決。
辯論的結果認為有意思的畸形現像太少,也沒有辦法敦促人類多多生殖。
大災難的創傷不會以多種方式消失的,包括這一種。
空間探索的熱潮,其起因可追溯到人們(其中有一些社會學家)由于大災難而認識到地球上生命的脆弱性。
沒有關系——那是另一件事。
從
這并不僅僅因為他們都是人,或者因為他們是同一個保育院裡的孩子。
根本不是因為這一點!他們是“兄弟”,是“親骨肉”——這是幾百年前世界大災難以前的古老名稱,當時,家庭的概念仍然起着作用。
這多麼使人難堪呀! 過了這麼多年,安東尼幾乎忘卻了他童年的羞恥。
有時候,好幾個月他一點也想不起來。
但是自從他和威廉又一次錯綜複雜地走到一起以來,他發現自己這一段時間生活得非常痛苦。
如果整個環境裡這種關系都很明顯,那就不會這麼糟了——譬如,在大災難以前的時期(安東尼一度非常愛讀曆史),人們都姓父姓,關系一望而知。
現在當然不一樣,人們都自行選用自己的姓名,而且可以任意更改。
畢竟,重要的是在你出生時就編上号的标志牌。
威廉把自己叫“反自”。
他堅持用這個名字,因為它帶有清楚的專業特點。
當然,這是他自己選的,可是這表明他的情趣多麼低!而安東尼卻在滿13歲時就決定起名叫“史密斯”,從此沒有改變過。
這個名字簡單、易拼,而且與衆不同,因為他還沒有遇到任何人起這個名字。
在大災難以前的人們中間,這個名字一度是很常用的,也許這正說明它現在之罕見。
但是,當兩人走到一起時,名字的不同就毫無意義了。
因為他們長得很相像。
他們倆并不是雙胞胎——當時,雙胎受孕的卵子中隻許一個胎兒成活。
他們兩人隻是在非雙胞胎情況下偶然出現的外貌相似。
安東尼比他的哥哥年輕5歲,兩人都是鷹鈎鼻、厚眼皮,下巴上有道微微的凹痕。
這個結果是父母自找的,他們由于偏好單調,重複生下了這兩弟兄。
兄弟倆到了一起以後,他們的外貌開始引起人們吃驚,接下去是心情複雜的沉默。
安東尼不去理會這件事;但是威廉出于剛愎任性,很可能要說:“我們是弟兄。
” 别人會說“噢?”,在他們旁邊轉一轉,好像想問他們是不是親兄弟,後來出于禮貌,就走開了,似乎對此事毫無興趣。
當然,這樣的情況是很少發生的。
“水星計劃”總部的大多數人都知道——怎麼可能不讓人知道呢?——但他們都注意不提這件事。
威廉這人并不壞,一點也不壞。
要是他們不是弟兄的話(或者,即使是弟兄,但相貌很不一樣,不會讓人發覺),他們可能相處得非常好。
事實是…… 他們童年時曾在一起玩,他們在同一個保育院裡受了早期的教育,這都是他們的母親想辦法安排的,但事情并不順利。
她和他們同一個父親生了2個兒子,這樣,她已經達到了她的限額(她沒有完成生第3個的要求),她想出一個主意,能夠一次見到他們弟兄兩人。
她是個奇怪的女人。
威廉是年長的一個,先離開保育院。
他從事科學——搞遺傳工程學。
安東尼還在托兒所時,從他母親的一封來信裡知道了這一點。
當他長大到足以明确地向女管事談話時,這些信件就不來了。
但是他始終記得那最後一封信帶給他恥辱的痛苦。
安東尼有天賦,最後也從事科學。
他記得曾經有過一個狂想,害怕會碰上自己的哥哥——現在他發現那是有預兆性的——因此選擇了遙測學,人們想像它同遺傳工程學的距離是再遠也沒有了。
或者人們曾經這樣想過。
但是,由于“水星計劃”的精心發展,新的情況出現了。
事情的發展是這樣的:“水星計劃”看來走進了死胡同。
有人提出一項建議來挽救這種局面——而同時卻把安東尼拖進了他的父母親造成的困境之中。
這件事情上最有意思的、同時又是最有諷刺意味的一點是:天真地提出這項建議的正是安東尼自己。
安東尼那位不受約束的哥哥威廉·“反自”知道“水星計劃”,但是他隻知道那是一個曠日持久的星際探索——在他出生以前,它已經在飛行探索途中,而且在他死後,它還是在飛行探索途中。
他所知道的就是火星上的移民點以及不斷設法在小行星上建立類似的移民點。
這些事情隻在他腦子裡遙遠的一角,沒有什麼真正的重要性。
他記得,那項空間活動中沒有什麼内容曾經引起他内心的興趣——直到那天見到那份刊登着“水星計劃”參加者照片的報紙。
威廉的注意力被吸引,首先是因為那些人當中有一個标明是“安東尼·史密斯”。
他記得他的弟弟選擇的這個古怪的姓,他也記得他的名字“安東尼”。
肯定不會有兩個安東尼·史密斯。
然後他看看照片——沒有錯,就是那張臉。
他向鏡子瞧瞧,沒有錯,就是那張臉。
他感到很滑稽,但也有些不安,他意識到各方面即将來到的難堪。
“親兄弟”,這個稱呼多麼令人作嘔呀!可是有什麼辦法呢?是不是因為他的父母親當初大缺乏想像力呢? 他準是在下班前不經心地把那份報紙放在口袋裡了,因為在午飯時他正好又掏了出來,他盯着它看。
安東尼的樣子看來挺利索。
照片印得極好——當時的印刷質量是非常高的。
他在午餐桌上的夥伴馬科(不論什麼名字都是在那個星期起的)好奇地問:“威廉,你在看什麼?” 威廉出于一時沖動,把報紙遞給了他,說:“那是我的弟弟。
” 馬科拿起報紙端詳了一番,皺起眉頭說:“誰?站在你旁邊的那個人?” “不是我,那個相貌像我的人是我的弟弟。
” 這下子馬科沉默了好一會兒,他把報紙送回給威廉,小心地保持着平淡的聲音說:“同父母弟兄?” “是的。
” “父母都是同樣的?” “是的。
” “簡直不可思議!” “我也這麼想。
”威廉歎了口氣說,“是呀,正因為這樣,所以他在得克薩斯搞遙測學,我在這裡研究‘自我中心’①問題。
可是那有什麼區别呢?” ①Autism,“自我中心”,也譯“我向思考”、“我向作用”,是心理學名稱,指一種病态的孤獨癖,患者常根據自身的願望和需求,依照自身的意念,建立一個屬于自己的幻想世界。
威廉沒有把這件事放在心上,後來他把那份報紙扔掉了。
在那以後很久,至少有一年,蘭德爾的事情出現了。
如果威廉在那以前沒有進一步想他的弟弟(他沒有想),那麼在那以後他肯定沒有時間去想了。
威廉第一次接到有關蘭德爾的消息的時候,蘭德爾16歲。
他過的是越來越孤獨的生活,帶他長大的肯塔基保育院決定要“取消”他——當然隻是在“取消”以前8~10天才有人想到把他的情況彙報給“紐約人類科學研究所”(通稱同源學研究所)。
威廉接到了有關蘭德爾和其他一些人的報告。
當時關于蘭德爾情況的報告中沒有什麼特别引起他注意的地方。
那是他對各保育院進行枯燥無味的視察的時候,在西弗吉尼亞有一個可能性較大的對像。
他就到那裡去了,他想到自己承諾過(已經有50次之多)以後要通過電視進行視察,但尚未實現,因此頗感失望。
可是,既然已經到了那裡,他想倒也可以在回家前看一看肯塔基保育院。
他沒有指望能看到什麼。
可是,他拿起蘭德爾基因特征檔案,還沒有看上10分鐘,他就給研究所挂電話,要他們進行一次電子計算機檢查。
他坐下來,不禁出了一身汗,想到自己隻是在最後一分鐘才決定到這裡走一走,要是不來的話,蘭德爾就已經被無聲無息地“取消”了。
一種藥物會毫無痛楚地滲透他的皮膚,滲進他的血液,他就會陷入平和的睡眠之中,逐漸加深,乃至死亡。
這種藥物的正式名稱由23個字母拼成,但威廉叫它“解脫靈”——人人都這樣叫它。
威廉問那管事的說:“他的全名叫什麼?” 保育院管事說:“他叫蘭德爾·諾溫,學者先生。
” 威廉暴躁地說:“什麼!誰也不是?”(諾溫Nowan同“誰也不是”Noone諧音——譯注) 保育院管事拼了拼“諾溫”的名字說:“那是他在去年挑選的名字。
” “你看到這樣的名字不注意嗎?它的發音像‘誰也不是’!你沒有想到去年就把這個年輕人的情況報告一下?” “他似乎并不……”那管事慌張地說。
威廉擺擺手不讓她說下去。
那有什麼用呢?她怎麼會知道呢?在他的基因特征裡沒有什麼能提醒她注意的迹像。
一般教科書上的标準在這裡是沒有用處的。
那是威廉和他的工作人員20年來通過對“自我中心”兒童的試驗而得出的一種微妙的結合——他們從來沒有在活人身上見到過這種結合。
差一步就給“取消”了! 威廉的小組成員中講求實際的馬科埋怨保育院太急于搞打胎和“取消”。
他主張所有的基因特征都應當容許發展到初步檢查的時候,主張非經同源學家同意不得任意“取消”。
威廉告訴過他:“同源學家太少了。
” 馬科說:“那麼我們至少可以把所有的基因特征通過電子計算機檢查一下。
” “為了搶救我們想使用的任何東西嗎?” “為了這裡或其他地方在同源學方面的用途。
如果我們希望對人類自己有個正确的了解,我們就必須研究在活動中的基因特征——正是那些畸形和怪異的特征能給我們提供最多的資料。
我們在‘自我中心’力面進行試驗所得到的有關同源學的情況,要比我們開始以來直到今天所了解到的全部情況還要多。
” 威廉還是主張用“人類遺傳生理學”而不用“同源學”的名稱,他搖搖頭說:“反正一樣,我們都得謹慎些。
不管我們自稱我們的試驗多麼有用,我們隻是在社會很不痛快地容許下進行工作的。
我們擺弄的是生命。
” “是些沒有用的生命,隻配取消。
” “迅速而痛快地取消是一回事,我們的試驗卻是另一回事,那種試驗總是曠日持久而且有時很不痛快的。
” “我們有時候會對他們有幫助。
”馬科回答說。
“可是有時我們也對他們沒有幫助。
” 這樣辯論是沒有意義的,因為不可能得到解決。
辯論的結果認為有意思的畸形現像太少,也沒有辦法敦促人類多多生殖。
大災難的創傷不會以多種方式消失的,包括這一種。
空間探索的熱潮,其起因可追溯到人們(其中有一些社會學家)由于大災難而認識到地球上生命的脆弱性。
沒有關系——那是另一件事。
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