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的問題
關燈
小
中
大
必須永恒地增長,直至它可能達到的最大值。
” 人類說:“熵不可以逆轉的嗎?讓我們問問‘萬宗模’。
” “萬宗模”包圍着人類,卻不在太空那兒。
事實上,“萬宗模”沒有一絲一毫在太空之中,它整個的在超太空那,由一些既非物質也非能量的東西所組成。
它的大小及本質等問題,以人類所知的語言及思維來說,已是毫無意義的了。
“‘萬宗模’,”人類說:“熵怎樣才可以逆轉過來?” “萬宗模”說:“資料不足,無可奉告。
” 人類說:“搜集多些資料吧!” “萬宗模”說:“我會的。
我做這工作已有一百億年。
我的祖先及我自己曾經多次被問及這一個問題。
可是就所有資料,仍是不足以回答。
” “會不會有那一天,”人類說:“資料終于足夠。
又或是在任何情況之下,這個問題也是無可解決的?” “萬宗模”說:“沒有問題是在任何情況下也不能解決的。
” 人類說:“你将于何時才有足夠的資料去回答這個問題呢?” “萬宗模”說:“資料不足,無可奉告。
” “你會繼續為這個問題尋求答案嗎?”人類問。
“萬宗模”說:“我會的。
” 人類說:“我們會耐心等待。
” ※※※* 所有的恒星和星河,逐一地泯滅消亡。
經過了一億兆年的運行虛耗,太空變得漆黑一片,黯然沒有一絲亮光。
人類一個一個的融入“模”之中。
每一實質的軀體,在融合的過程中失掉了思想上的自我,但結果并不是一次損失,反而是一種很大的增益。
人類最後的心靈,在融合之前停将下來。
他遙視太空深處。
淵薮中除一顆最後的黑暗星球外,其餘一無所有,有的就隻是一絲半縷極為稀薄的物質,空虛無定地被餘溫盡散、無限地接近絕對零度的熱量所激動。
“人”說:“‘模’,這就是終結了嗎?這些紛亂混沌,不可以在宇宙中重新倒轉過來嗎?做得到嗎?” “模”說:“資料不足,無可奉告。
” “人”最後一絲的心靈與“模”融合為一,最後就隻有“模”獨自存在——在超太空中孤單地存在。
物質和能量消滅了,空間與時間亦因此随着消失。
就是“模”的存在,也隻不過為了要回答那最後的問題。
這一問題,自從一億兆年以前,一個半醉的電腦操作員向一副電腦發問以來,“模”就一直未能作出正确的回答。
當然,那副電腦比起“模”來說,還遠不及一個人比之與“人”。
所有的問題都回答了。
但隻要這問題一朝未被作答,“模”也就一朝未能放松它的自我意識。
一切存在的資料終于搜集齊全。
沒有任何資料沒有被列入。
但所有搜集得來的資料,還需要全部綜合起來,并依其所可能有的關系,逐一的分類、排列和組合。
這一工作花費了一個沒有時間間隔的“頃刻”。
終于,“模”學會了怎樣去逆轉熵的方向。
但面對這最後問題的答案,“模”找不着任何人來告知。
不過,那不打緊。
這一答案——通過實踐來表達——将連這一點也照顧在内。
又過了另一無時間的頃刻,“模”思索着最好的着手方法。
小心翼翼地,“模”建立起整個程序。
“模”的意念統攝着一切,包括以往曾一度存在的宇宙;而對着現在“混沌”一片的存在,則正在沉思冥想。
一步一步地,這程序必須被貫徹執行。
“模”說:“有光吧!” 于是就有了光—— <賞析>艾西摩夫本人曾經表示,在他衆多的科幻作品之中,《最後的問題》是他認為最感滿意的一篇。
的确,這是一篇令任何作家都會引以為傲的傑出創作。
因為作者通過了氣勢懾人的史詩式描寫,把滅世和創世、神和熵、科學和宗教、人和機器、一刹和永恒等至為博大深邃的概念巧妙地結合起來。
結局既是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實在使人擊節贊賞。
<作者簡介>艾薩克-艾西摩夫(isaacasimov)是近代科學幻想小說中的巨擘,也是舉世知名的科學普及作家。
一九二零年生于俄國,三歲時随父移民美國,自幼即酷愛科幻小說,十六歲中學畢業,轉入哥倫比亞大學主修化學,十九歲即出版他的第一篇科幻作品,一九四九年獲博士學位後于波士頓大學醫學院任職,一九五五年出任該院的副教授,并從事核酸的研究工作,三年後,由于艾氏太過熱衷寫作,遂辭去大學的教職(但仍保留名銜),成為一個專業的作家。
艾西摩夫是一位多産得驚人的作家,自五十年代初,至今已出版了三百多部著作。
早期作品以科學幻想小說為主,著名的作品有“基所三部曲”(又稱“銀河帝國三部曲”)、“我,機械人”、“鋼穴”、“九個明天”等,後期則較多從事科普創作;除科學外,他更寫了“莎士比亞作品導引”、“聖經導引”、“北美曆史”……等文學、宗教、曆史、地理等多方面的作品,在美國可說是一個家傳戶曉的人物。
近年來,艾氏終于滿足了科幻迷多年來的要求,為相隔近三十年的“基所三部曲”寫了續集,并名為“基所的邊緣”。
此外,他又寫了一本新的機械人小說:“黎明的機械人”。
而他最新的著作,則是結合了他最為傑出的兩大科幻主題——銀河帝國與機械人——的“機械人與帝國”。
注:熵(entropy)是現代物理學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
簡單來說,熵的大小标志着一個物理系統遠離秩序的程度。
按照熱力學的研究,一個封閉系統中的任何自發性變化,都必然朝着使熵增加的方向發展,而最後的平衡狀态,則對應于熵的最大可能值。
這個“熵值遞增原理”,就是著名的熱力學第二定律。
對于作為最大和最終的封閉系統的整體宇宙來說,熵的不斷增加反映着萬物正從秩序走向混沌,而所有可以用來作功的能量,都正續步轉化為不能作功的、無用的熱能。
一些科學家于是提出了宇宙的“熱寂說”(heatdeathoftheuniverse),認為宇宙會在能量徹底耗散,而所有物體和空間的溫度都趨于一緻的“熱寂”中死亡。
《最後的問題》這篇作品正以這一假設作為故事的大前提。
” 人類說:“熵不可以逆轉的嗎?讓我們問問‘萬宗模’。
” “萬宗模”包圍着人類,卻不在太空那兒。
事實上,“萬宗模”沒有一絲一毫在太空之中,它整個的在超太空那,由一些既非物質也非能量的東西所組成。
它的大小及本質等問題,以人類所知的語言及思維來說,已是毫無意義的了。
“‘萬宗模’,”人類說:“熵怎樣才可以逆轉過來?” “萬宗模”說:“資料不足,無可奉告。
” 人類說:“搜集多些資料吧!” “萬宗模”說:“我會的。
我做這工作已有一百億年。
我的祖先及我自己曾經多次被問及這一個問題。
可是就所有資料,仍是不足以回答。
” “會不會有那一天,”人類說:“資料終于足夠。
又或是在任何情況之下,這個問題也是無可解決的?” “萬宗模”說:“沒有問題是在任何情況下也不能解決的。
” 人類說:“你将于何時才有足夠的資料去回答這個問題呢?” “萬宗模”說:“資料不足,無可奉告。
” “你會繼續為這個問題尋求答案嗎?”人類問。
“萬宗模”說:“我會的。
” 人類說:“我們會耐心等待。
” ※※※* 所有的恒星和星河,逐一地泯滅消亡。
經過了一億兆年的運行虛耗,太空變得漆黑一片,黯然沒有一絲亮光。
人類一個一個的融入“模”之中。
每一實質的軀體,在融合的過程中失掉了思想上的自我,但結果并不是一次損失,反而是一種很大的增益。
人類最後的心靈,在融合之前停将下來。
他遙視太空深處。
淵薮中除一顆最後的黑暗星球外,其餘一無所有,有的就隻是一絲半縷極為稀薄的物質,空虛無定地被餘溫盡散、無限地接近絕對零度的熱量所激動。
“人”說:“‘模’,這就是終結了嗎?這些紛亂混沌,不可以在宇宙中重新倒轉過來嗎?做得到嗎?” “模”說:“資料不足,無可奉告。
” “人”最後一絲的心靈與“模”融合為一,最後就隻有“模”獨自存在——在超太空中孤單地存在。
物質和能量消滅了,空間與時間亦因此随着消失。
就是“模”的存在,也隻不過為了要回答那最後的問題。
這一問題,自從一億兆年以前,一個半醉的電腦操作員向一副電腦發問以來,“模”就一直未能作出正确的回答。
當然,那副電腦比起“模”來說,還遠不及一個人比之與“人”。
所有的問題都回答了。
但隻要這問題一朝未被作答,“模”也就一朝未能放松它的自我意識。
一切存在的資料終于搜集齊全。
沒有任何資料沒有被列入。
但所有搜集得來的資料,還需要全部綜合起來,并依其所可能有的關系,逐一的分類、排列和組合。
這一工作花費了一個沒有時間間隔的“頃刻”。
終于,“模”學會了怎樣去逆轉熵的方向。
但面對這最後問題的答案,“模”找不着任何人來告知。
不過,那不打緊。
這一答案——通過實踐來表達——将連這一點也照顧在内。
又過了另一無時間的頃刻,“模”思索着最好的着手方法。
小心翼翼地,“模”建立起整個程序。
“模”的意念統攝着一切,包括以往曾一度存在的宇宙;而對着現在“混沌”一片的存在,則正在沉思冥想。
一步一步地,這程序必須被貫徹執行。
“模”說:“有光吧!” 于是就有了光—— <賞析>艾西摩夫本人曾經表示,在他衆多的科幻作品之中,《最後的問題》是他認為最感滿意的一篇。
的确,這是一篇令任何作家都會引以為傲的傑出創作。
因為作者通過了氣勢懾人的史詩式描寫,把滅世和創世、神和熵、科學和宗教、人和機器、一刹和永恒等至為博大深邃的概念巧妙地結合起來。
結局既是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實在使人擊節贊賞。
<作者簡介>艾薩克-艾西摩夫(isaacasimov)是近代科學幻想小說中的巨擘,也是舉世知名的科學普及作家。
一九二零年生于俄國,三歲時随父移民美國,自幼即酷愛科幻小說,十六歲中學畢業,轉入哥倫比亞大學主修化學,十九歲即出版他的第一篇科幻作品,一九四九年獲博士學位後于波士頓大學醫學院任職,一九五五年出任該院的副教授,并從事核酸的研究工作,三年後,由于艾氏太過熱衷寫作,遂辭去大學的教職(但仍保留名銜),成為一個專業的作家。
艾西摩夫是一位多産得驚人的作家,自五十年代初,至今已出版了三百多部著作。
早期作品以科學幻想小說為主,著名的作品有“基所三部曲”(又稱“銀河帝國三部曲”)、“我,機械人”、“鋼穴”、“九個明天”等,後期則較多從事科普創作;除科學外,他更寫了“莎士比亞作品導引”、“聖經導引”、“北美曆史”……等文學、宗教、曆史、地理等多方面的作品,在美國可說是一個家傳戶曉的人物。
近年來,艾氏終于滿足了科幻迷多年來的要求,為相隔近三十年的“基所三部曲”寫了續集,并名為“基所的邊緣”。
此外,他又寫了一本新的機械人小說:“黎明的機械人”。
而他最新的著作,則是結合了他最為傑出的兩大科幻主題——銀河帝國與機械人——的“機械人與帝國”。
注:熵(entropy)是現代物理學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
簡單來說,熵的大小标志着一個物理系統遠離秩序的程度。
按照熱力學的研究,一個封閉系統中的任何自發性變化,都必然朝着使熵增加的方向發展,而最後的平衡狀态,則對應于熵的最大可能值。
這個“熵值遞增原理”,就是著名的熱力學第二定律。
對于作為最大和最終的封閉系統的整體宇宙來說,熵的不斷增加反映着萬物正從秩序走向混沌,而所有可以用來作功的能量,都正續步轉化為不能作功的、無用的熱能。
一些科學家于是提出了宇宙的“熱寂說”(heatdeathoftheuniverse),認為宇宙會在能量徹底耗散,而所有物體和空間的溫度都趨于一緻的“熱寂”中死亡。
《最後的問題》這篇作品正以這一假設作為故事的大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