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關燈
米歇爾-斯特羅哥夫--第十章 第十章 烏拉爾山脈橫亘歐亞之間,綿延近3,000俄裡。

    不管這座山被稱為鞑靼語裡的烏拉爾,還是俄羅斯名稱波亞斯,總之這些名稱都很貼切。

     這兩個名字在兩種語言裡都是表示帶狀物。

    這座山脈在北冰洋邊隆起,一直延伸到裡海海濱。

    這就是米歇爾-斯特羅哥夫在進入西伯利亞之前要穿越的障礙。

    而且前面說過,他很明智地選擇了從白爾姆到位于烏拉爾山脈東麓的葉卡特琳堡的線路。

    這是最容易走也是最安全的線路,因為這是中亞商貿交通的要道。

    沒什麼意外的話,一個晚上就可以穿越這座山脈。

    不幸的是,遠處轟隆的雷聲在預示一場暴風雨迫在眉睫,雷電來勢這麼兇猛;不以雷霆萬鈞之勢,風暴是難以驅散的。

    這種雷暴在特殊的氣候條件下是會很猛烈的。

     米歇爾留意讓他的同伴盡可能得到最好的保護。

    很容易被風吹走的頂篷此時在車背面和上面交叉地綁得緊緊的。

    馬車的缰繩成雙地加固了。

    而且為了謹慎起見,輪觳箱填塞了稻草,這既增加了車輪的力度,也減少在黑夜裡難以避免的颠簸。

    末了,隻用車軸連接在車身上的車的前後部上又加了橫杆将它們連在一起,橫杆用釘子和螺絲固定。

    懸挂在天鵝頸上的曲杆,是兩根車軸相互固定的。

    在這裡橫杆取代了曲杆的作用。

     娜迪娅又上車坐在原處,米歇爾坐在她的身旁,在拉低的頂篷前垂着兩塊皮簾,這兩塊簾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為乘車者遮風擋雨。

     車夫座位的左邊挂着兩個大燈籠,光線卻十分微弱,簡直不夠行車照明。

    但這卻可以用來警示前方來車切勿撞車。

     采取這些措施以防暴風雨之夜行車有所不測,是完全有必要的。

     “娜迪娅,我們都準備好了。

    ”米歇爾-斯特羅哥夫說。

     “那我們就出發吧。

    ”年輕姑娘回答。

     車夫聽到這個指令馬上揚鞭卡嗒卡嗒地趕着馬車登上了烏拉爾山的第一個山坡。

    8點鐘時,雖然這一地區的黃昏時段通常很長,但夜色依舊降臨下來。

    空氣中沒有一絲風,驅不散那密集的懸在天空中的大量水氣。

    雖然這些水氣沒有橫向移動,但很明顯它們正向地面推進。

    空中的一些雲閃着火紅的光向山頭罩下來,好像上面有暴風雨在驅散它們。

    這條山路還是朝這團濃密的雲霧逐漸升高。

    但雲層如果不馬上化成雨,而是形成了濃霧的話,那麼馬車在前進時就可能有掉入深淵的危險。

     烏拉爾山脈并不非常高,最高的山峰也不過5,000英尺。

    那裡并沒有終年積雪,西伯利亞冬季帶來的冰雪在夏日驕陽的烘曬下很快就融化了。

    那裡的灌木和樹木都長得非常高。

    那一地區的銅礦、鐵礦及寶石礦吸引來了大批的開采工人,而且當地稱為“加沃迪”的村落經常可見陌生人。

    因為有大路經過這片地區,所以郵車也很容易通過。

     在良好的天氣以及日光充足的情況下要經過這裡并不難,但在這狂風暴雨的天氣裡,一切就都變得充滿了困難和危險。

     從以前的經驗中,米歇爾知道這山上的暴風雨是什麼樣子的,或許此地暴風雨和冬季的暴風雪一樣猛烈可怕。

     雨還沒落下來,于是米歇爾拉開那塊遮住馬車車廂的皮簾子朝外看,他看到搖晃的燈籠在路兩旁投下奇怪的影子。

     娜迪娅一動也不動,雙臂交叉,兩眼也盯着前方,但她沒有向前探身。

    此時米歇爾正向車外探出半個身子,觀察着天空和地面。

     由于天空死氣沉沉,這平靜讓人覺得似乎馬上要變天了。

    大自然好像幾乎要窒息了,呼吸艱難。

    它的肺,也就是那些陰沉密布的雲層似乎也發揮不了作用了。

    要不是馬車車輪在路上轉動的摩擦聲,車輪和闆子發出的吱吱嘎嘎的聲音,還有馬的鼻息聲以及馬的鐵蹄踏在卵石間得得的聲音和四濺的火花,真是一片死一般的寂靜。

     路上空無一人。

    在烏拉爾山的那些峽谷間,在這麼一個要變天的夜晚,馬車沒有碰見過一個行人、騎馬的人或者任何車輛。

    森林裡甚至看不見炭爐的火光,也看不見礦井邊開礦工人們的帳篷或者森林小屋。

     在這種特殊情況下,完全可以推遲到明天早晨過山。

    但米歇爾-斯特羅哥夫絲毫沒有猶豫,他也沒有權利停下來不走。

    但前面的那輛馬車裡的人怎麼願意铤而走險呢?米歇爾很想知道這其中的原因。

     米歇爾這樣朝外面看了好一陣子,大約11點鐘的時候,天空中電光不斷閃爍。

    在急速閃電中,生長在高低各處的大松樹在地上投下的影子時隐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