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漁夫費哈托一家
關燈
小
中
大
桑道夫伯爵--第八章漁夫費哈托一家
第八章漁夫費哈托一家
安德烈-費哈托是科西嘉人,出生在薩爾坦區聖莫紮港。
該港位于科西嘉島南端,是個小港,連同巴斯提亞港、韋基奧港,構成了東海岸僅有的三個港口。
原來東海岸迂回曲折,經幾千年的激浪拍打,大大小小的海角、海灣被削平、填滿,現在成了一條平直的海岸線。
費哈托的船從莫紮港啟航,經常行駛在科西嘉和意大利之間的狹窄海面上,有時遠航到博尼法喬海峽和撒丁島的礁石之間,進行捕魚作業。
二十年前,他和薩爾坦區的一個姑娘結了婚,兩年後得了一女,取名瑪麗亞。
捕魚生活相當艱苦,尤其是又捕魚又打撈珊瑚的時候,必須到海峽内條件極為險惡的狹水道深處去尋找魚群。
費哈托勇敢、健壯、不知疲倦,使用撒網和拖網都得心應手,常常滿載而歸。
費哈托的妻子聰明、能幹,把莫紮魚店開得生意興隆。
夫妻倆能讀、會寫,又會算,比起島上二十六萬居民中的十五萬文盲來,算是有文化的了。
也許是由于這個緣故,雖然費哈托像島上大多數人一樣是意大利籍人,他的思想感情卻頗像法國人,因而為當時周圍的鄉民所嫉恨。
這個鄉位于科西嘉南端,遠離巴斯提亞,遠離阿雅其修和島上所有的主要行政、司法中心。
鄉民們對意大利和撒丁以外的事物都抱有排外心理,這種狀況大概要經過對幾代人的教育才能改變。
如上所說,鄉民們由此對費哈托一家或多或少地懷有一種頑固的憎惡。
在科西嘉,對異鄉人的嫉妒和憎惡往往會激起仇恨,一遇機會,這種仇恨更易激化為暴力行為。
有一天,費哈托受到一個壞家夥的威脅,忍無可忍,盛怒之下把他給殺了。
犯下一條命案,于是,費哈托隻好逃往他鄉。
但是,費哈托并不想逃進叢林,每天同警察和死者的親朋周旋,使複仇曠日持久,最後連累自己的親人。
他決心移居他鄉,終于秘密地離開了科西嘉島,來到撒丁島沿岸逃難。
他的妻子在積蓄了一些錢之後,将莫紮的房産、家具、小船、漁網統統變賣,帶着女兒也來到了撒丁島,和丈夫住在一起。
費哈托決計再也不重返故裡了。
雖說此次殺人是正當自衛所緻,他的良心卻總是受到譴責。
加之家庭迷信思想的影響,總覺得這個殺人罪,隻有某一天營救另一人的性命時方能得到寬恕。
于是他下定決心,一旦時機來臨,就救人贖罪。
費哈托離開科西嘉定居撒丁島的時間并不長,因為在那兒極易被人認出或發現。
雖說他本人勇敢、堅毅,但一想到自己的親人便不寒而栗;因為家族之間的報複行動,往往會株連到親人。
他等待時機,遠離此地,果然未引起任何懷疑,就到了意大利。
然後在意大利的安科納港又遇良機,橫渡亞得裡亞海,來到伊斯特裡海岸定居。
以上便是這個科西嘉人來羅維尼奧港定居以前的情形。
彈指間十七年過去了。
十七年來,他仍然以捕魚為生,像往昔一樣過上了富裕的日子。
來到此地的第九個年頭,又得一子,取名呂吉。
不幸的是兒子落地,母親卻離開了人世。
妻子死後,女兒兒子成了他僅有的親人。
女兒十八歲,像母親一般照料着快要八歲的弟弟。
倘若費哈托沒有失去能幹的賢妻所帶來的極度悲痛,這個勞動出色、生活愉快的羅維尼奧漁民,該是多麼幸福啊!他手腳勤快,樂于助人,受到大家的愛戴。
他是大家公認的一個很能幹的漁夫。
在遍布伊斯特裡海岸一長串一長串的岩石之間打魚,使他忘懷了昔日在莫紮港和博尼法喬海峽的捕魚生活。
他是這一帶海域一名航行能手,躁持的依然是過去說的科西嘉活。
他駕船航行在普拉港至特裡埃斯特的海岸線上,運客捕魚,收入不菲。
因此他家裡總要款待窮苦的客人。
他女兒瑪麗亞全力支持父親行善濟貧。
但這個莫紮港的漁民沒有忘記自己的諾言,以命抵命,他害過一條命,他一定要拯救另一條命。
大門一關上,伯爵和巴托裡就仔細察看漁夫接待他們的這個房間。
這是住宅的主要房間,幾件家具清潔整齊,說明家庭主婦是個勤勞、愛美而又仔細的人。
“應該先吃點東西,對吧?”費哈托問。
“對,我們餓得要死了!已經十二個鐘頭沒吃一點東西了!”桑道夫回答。
“聽見了沒有,瑪麗亞?”漁夫嚷道。
不一會兒,瑪麗亞就點着了一盞三芯油燈,照得屋内透亮,然後鋪上白桌布、擺上一些鹹豬肉、燒魚、面包、一瓶當地的特産酒、葡萄幹、兩隻玻璃杯和兩隻盤子。
伯爵和巴托裡立即就座,狼吞虎咽地吃着桌上的食物。
飯菜雖十分簡單,卻包含着一片誠意。
他們邊吃邊打量着坐在屋角的漁夫及其子女,漁夫一家也一聲不吭地瞧着他們。
費哈托四十二歲上下,面孔嚴肅,眉宇間略有一絲凄怆之情;由于風吹日曬,臉色黝黑,顯出一種健康美,他表情豐富,一雙黑眼睛,炯炯有神。
一身亞得裡亞海漁民打扮,顯露出堅強有力的雙肩。
瑪麗亞的身段和臉龐都像她去世的媽媽:修長
該港位于科西嘉島南端,是個小港,連同巴斯提亞港、韋基奧港,構成了東海岸僅有的三個港口。
原來東海岸迂回曲折,經幾千年的激浪拍打,大大小小的海角、海灣被削平、填滿,現在成了一條平直的海岸線。
費哈托的船從莫紮港啟航,經常行駛在科西嘉和意大利之間的狹窄海面上,有時遠航到博尼法喬海峽和撒丁島的礁石之間,進行捕魚作業。
二十年前,他和薩爾坦區的一個姑娘結了婚,兩年後得了一女,取名瑪麗亞。
捕魚生活相當艱苦,尤其是又捕魚又打撈珊瑚的時候,必須到海峽内條件極為險惡的狹水道深處去尋找魚群。
費哈托勇敢、健壯、不知疲倦,使用撒網和拖網都得心應手,常常滿載而歸。
費哈托的妻子聰明、能幹,把莫紮魚店開得生意興隆。
夫妻倆能讀、會寫,又會算,比起島上二十六萬居民中的十五萬文盲來,算是有文化的了。
也許是由于這個緣故,雖然費哈托像島上大多數人一樣是意大利籍人,他的思想感情卻頗像法國人,因而為當時周圍的鄉民所嫉恨。
這個鄉位于科西嘉南端,遠離巴斯提亞,遠離阿雅其修和島上所有的主要行政、司法中心。
鄉民們對意大利和撒丁以外的事物都抱有排外心理,這種狀況大概要經過對幾代人的教育才能改變。
如上所說,鄉民們由此對費哈托一家或多或少地懷有一種頑固的憎惡。
在科西嘉,對異鄉人的嫉妒和憎惡往往會激起仇恨,一遇機會,這種仇恨更易激化為暴力行為。
有一天,費哈托受到一個壞家夥的威脅,忍無可忍,盛怒之下把他給殺了。
犯下一條命案,于是,費哈托隻好逃往他鄉。
但是,費哈托并不想逃進叢林,每天同警察和死者的親朋周旋,使複仇曠日持久,最後連累自己的親人。
他決心移居他鄉,終于秘密地離開了科西嘉島,來到撒丁島沿岸逃難。
他的妻子在積蓄了一些錢之後,将莫紮的房産、家具、小船、漁網統統變賣,帶着女兒也來到了撒丁島,和丈夫住在一起。
費哈托決計再也不重返故裡了。
雖說此次殺人是正當自衛所緻,他的良心卻總是受到譴責。
加之家庭迷信思想的影響,總覺得這個殺人罪,隻有某一天營救另一人的性命時方能得到寬恕。
于是他下定決心,一旦時機來臨,就救人贖罪。
費哈托離開科西嘉定居撒丁島的時間并不長,因為在那兒極易被人認出或發現。
雖說他本人勇敢、堅毅,但一想到自己的親人便不寒而栗;因為家族之間的報複行動,往往會株連到親人。
他等待時機,遠離此地,果然未引起任何懷疑,就到了意大利。
然後在意大利的安科納港又遇良機,橫渡亞得裡亞海,來到伊斯特裡海岸定居。
以上便是這個科西嘉人來羅維尼奧港定居以前的情形。
彈指間十七年過去了。
十七年來,他仍然以捕魚為生,像往昔一樣過上了富裕的日子。
來到此地的第九個年頭,又得一子,取名呂吉。
不幸的是兒子落地,母親卻離開了人世。
妻子死後,女兒兒子成了他僅有的親人。
女兒十八歲,像母親一般照料着快要八歲的弟弟。
倘若費哈托沒有失去能幹的賢妻所帶來的極度悲痛,這個勞動出色、生活愉快的羅維尼奧漁民,該是多麼幸福啊!他手腳勤快,樂于助人,受到大家的愛戴。
他是大家公認的一個很能幹的漁夫。
在遍布伊斯特裡海岸一長串一長串的岩石之間打魚,使他忘懷了昔日在莫紮港和博尼法喬海峽的捕魚生活。
他是這一帶海域一名航行能手,躁持的依然是過去說的科西嘉活。
他駕船航行在普拉港至特裡埃斯特的海岸線上,運客捕魚,收入不菲。
因此他家裡總要款待窮苦的客人。
他女兒瑪麗亞全力支持父親行善濟貧。
但這個莫紮港的漁民沒有忘記自己的諾言,以命抵命,他害過一條命,他一定要拯救另一條命。
大門一關上,伯爵和巴托裡就仔細察看漁夫接待他們的這個房間。
這是住宅的主要房間,幾件家具清潔整齊,說明家庭主婦是個勤勞、愛美而又仔細的人。
“應該先吃點東西,對吧?”費哈托問。
“對,我們餓得要死了!已經十二個鐘頭沒吃一點東西了!”桑道夫回答。
“聽見了沒有,瑪麗亞?”漁夫嚷道。
不一會兒,瑪麗亞就點着了一盞三芯油燈,照得屋内透亮,然後鋪上白桌布、擺上一些鹹豬肉、燒魚、面包、一瓶當地的特産酒、葡萄幹、兩隻玻璃杯和兩隻盤子。
伯爵和巴托裡立即就座,狼吞虎咽地吃着桌上的食物。
飯菜雖十分簡單,卻包含着一片誠意。
他們邊吃邊打量着坐在屋角的漁夫及其子女,漁夫一家也一聲不吭地瞧着他們。
費哈托四十二歲上下,面孔嚴肅,眉宇間略有一絲凄怆之情;由于風吹日曬,臉色黝黑,顯出一種健康美,他表情豐富,一雙黑眼睛,炯炯有神。
一身亞得裡亞海漁民打扮,顯露出堅強有力的雙肩。
瑪麗亞的身段和臉龐都像她去世的媽媽:修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