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聖塔胡安娜傳教地

關燈
則運到外面去賣。

    稀有走俏的頓加豆,莢果可作香料的頓加豆等等等等。

    不需費多大的力氣,隻要把地犁一犁,撒上種,它就能産出大量的木薯、甘蔗和玉米。

    這裡的玉米一年四熟,播下一粒去,經過發芽,插穗,結實,收獲的時候就變成了400粒。

     這塊土地之所以如此肥沃,因為它還是一塊處女地。

    豐富的養分尚未得到過利用。

    隻要耕作方法得當,土地的肥沃就能得到保持。

    地表小溪縱橫,夏季也不斷流,都彙入托裡達河,冬季,托裡達河向奧裡諾科河注入大量的河水。

     托裡達河源于羅賴馬山的一側,傳教地最初的幾間房屋就建在了河的左岸。

    這可不是些簡陋的茅屋,而是可與巴尼瓦人或馬裡基塔雷人的住處相媲美的既堅固又舒适的房舍,就是烏爾巴納、凱卡臘或者阿塔巴布的聖費爾南多的居民看了也會羨慕不已。

     村子緊靠着帕裡瑪高地上一個獨立的小山丘,就建在略微傾斜的山坡腳下,環境清潔而怡人。

     一面斜坡下,聖塔胡安娜教堂被一棵大樹所掩映。

    教堂用高地上采來的石塊建成,風格簡樸,埃斯佩朗特神父每次布道都吸引着衆多的信徒,小教堂裡快站不下了。

    天主教的各種儀式也都在教堂中舉行,西班牙語已漸漸取代瓜哈裡布土語。

    大約50來名委内瑞拉白人也在傳教地住了下來,受到了埃斯佩朗特神父的熱烈歡迎。

     興建村莊所必需的物資常年不斷地通過奧裡諾科河運送過來,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聖塔胡安娜的名聲傳得這麼遠,不僅聖費爾南多,連玻利瓦爾城和加拉加斯的人都知道它的存在。

    本來,這一地區的土著部族處于退化和困頓之中,眼見行将消亡,傳教的義舉則挽救了他們,使他們的心智受到了文明的啟迪,一直處于沉寂之中的土地也因此得到了開發利用。

    對于這麼一件利國利民的善行,國會怎麼可能不給予積極的鼓勵呢? 當從樹梢間冒出的小鐘樓上響起了叮叮當當的鐘聲時,穿戴得體、氣色健康的土著馬上往教堂趕去,此情此景誰見了不贊歎?男人、女人、老人、孩子全都聚集到埃斯佩朗特神父的身邊。

    神父的小屋在一座小山包下一叢茂密的棕榈樹中間,印第安人懷着滿心的感激之情在小屋前跪下,他們怎能不對神父感恩戴德呢,他們現今如此幸福,人丁興旺,生活安适,用田裡的出産交換奧裡諾科河下遊的工業品,他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其他的部族也前來投奔,房屋不斷增加,村鎮的規模越來越大,往周圍蔥郁的森林推進,奧裡諾科河兩岸的草原可以說是無邊無垠的,永遠不用擔心缺少種莊稼的土地。

     若以為建造聖塔胡安娜傳教地沒有遇到過太大的困難那就大錯特錯了。

    哦!為了它的發展,需要多大的獻身精神和持續不懈的努力!建立初期危機四伏,鄰近部族看着眼紅,在野蠻本能的驅使下蠢蠢欲動,頻頻來搞破壞,村民們擊退了一次又一次的進犯,才使得傳教地沒有被扼殺在搖籃裡。

    其他部族也須防範,有的在奧裡諾科河大轉彎處遊蕩,有的從東海岸山地而來,埃斯佩朗特神父顯示出了過人的膽量和高超的組織才能,指揮大家采取了一切必要的防禦措施。

     所有年富力強的瓜哈裡布人都集結到一起,躁練隊伍,學習使用武器。

    目前一支擁有百名士兵的連隊,配備着先進的步槍,儲存着充足的彈藥,戰士個個都是好射手——因為印第安人生來目力就極佳——保衛着傳教地的安全,不給來犯之敵以任何得逞的希望。

     比如一年前,阿爾法尼茲帶着他的苦役犯同夥和基瓦匪徒對村子發動襲擊,兩方的人數大緻相等,戰鬥中,埃斯佩朗特神父沖在隊伍最前面,使敵人受到重創,而村民這邊隻有很小一點損失。

     就是在這次失敗之後,基瓦人才考慮離開此地,遷回奧裡諾科河西部地域去。

     聖塔胡安娜在軍事上組織得既能進攻又能防禦。

    埃斯佩朗特神父當然不是想去征服誰,傳教地目前的領地已經足以滿足需要了;但他不願村子受到外人的侵擾,更不願受到十惡不赦的匪徒的進攻。

    正是為了免除一切危險,他才像一名軍人那樣行事。

    再說,傳教士不正像一名戰士嗎,他不僅需要奉獻自己的一生,還有義務保護與他共同聚集到基督教旗幟之下的信徒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