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航行在島嶼之中

關燈


     少年說得不錯,船很快來到遍布烏龜的沙灘地段,附近地區的很多印第安人都被吸引到這裡來。

    現在他們隻在捕撈期才來,以前則常年聚集在這裡。

    這些塔帕裡圖人、帕那雷人、亞魯羅人、瓜莫人、馬坡尤人,為了争奪對沙灘的所有權打得頭破血流。

    在他們之前住在這兒的是奧托馬科人,現在已散居到西部地區去了。

    根據洪堡①的記述,這兒的印第安人聲稱她們的祖先是石頭人,這些印第安人玩起網球來強悍而又靈活,比居住在委内瑞拉的歐洲血統的巴斯克人還要厲害。

    據說他們也屬于食土人種,每年河裡魚少的那段時期,他們把膠泥團、純粘土在火上稍加烘烤就吞下肚去。

    這一古老的飲食習慣至今尚未完全消失。

    這一惡習——我們隻能稱之為惡習——從小就養成了,井變得根深蒂固。

    這些食土人吃起土來,就像中國人吸鴉片一樣,被一種無法抗拒的需要驅使着。

    夏方榮曾遇見過幾個惡習難改的食土人,為了滿足欲望,拿舌頭去恬自家房子上的粘土。

     ①亞曆山大-洪堡(1769-1859年),德國人,考察了赤道美洲和中亞,對氣候學、生物地理學、火山學和地磁學的發展都做出了一定貢獻——譯音注 下午的航行困難重重,兩條船上的船員都使盡了力氣。

    沙堆使河床一下子窄了好些,水流急得不得了。

     天上烏雲翻滾,空氣中飽含水汽,伴随着閃電,從南方傳來隆隆的雷聲。

    又一大團積雨雲迎着風聚集起來。

    剛才的微風又最後吹了幾下,繼繼續續地,已幾乎感覺不到了。

     在這種情況下,為了保險起見得趕緊找個避風雨的地方躲一躲,因為奧裡諾科河上的暴雨下起來就不知什麼時候才能停,說不準還會引起别的什麼更惡劣的天氣變化。

    船員們真想快點兒找到一個小灣,躲到高高的坡岸後面去,免受風吹雨打之苦。

     不幸的是這一段沿岸找不到可以歇腳的地方,往兩岸放眼望去全是茫茫的平原,連棵樹都沒有,飓風一來可以毫不費力地把這兒掃蕩個精光。

     米蓋爾問船老大馬爾圖斯準備怎麼辦,問他是否隻能讓船在河上晃蕩一夜。

     “那可不保險,”馬爾圖斯說,“錨在這種地方紮不牢……我們會被沖到沙堆上,讓石頭碾扁,丢胳膊斷腿……” “那到底該怎麼辦呢?……” “我們得繼續向上遊走,盡快趕到最近的一個村子去,如果做不到的話,就返回卡西米裡托島去,咱們昨晚不就是在那兒過的嗎。

    ” “最近的村子是什麼村?……” “左岸的布埃那維斯塔。

    ” 這個方案的确是合适的,另一條船上的船老大瓦爾戴斯沒跟馬爾圖斯商量,就也朝村子的方向劃去。

     癟下來的帆在桅杆上垂挂着。

    船員們把帆卸下來放到艙裡,免得被大風吹得亂七八糟。

    不過暴雨或許得再過一兩個小時才下得來。

    鉛灰色的雲似乎停在南方地平線上不動了。

     “鬼天氣。

    ”馬夏爾用詢問的口氣對“加裡内塔”的船老大說。

     “是很糟糕,”瓦爾戴斯說,“但我們要争取戰勝它。

    ” 兩條船的船舷相距有50來尺。

    末端帶叉的漁竿拿來當竹篙使,撐着水中的沙堆。

    大家費的勁不小,但總的來說收效不大,很難頂住急速的水流。

    不過這麼做是唯一可行的辦法。

    要緊的是貼靠到左岸去,以便借助纖繩拖船。

     一撐就是1個小時。

    有好幾次,大家都擔心得不得了,生怕船穩不住,漂向下遊去,或許還撞上暗礁!由于船老大們指揮得力,船員們全力以赴,兩條船的乘客也盡量幫忙,船終于靠上了左岸,在水中偏離得還不算太遠。

     接下來纖繩就派上用場了,這次可以說是使一分氣力有一分收獲,起碼不用擔心船會往下遊滑脫。

     按照瓦爾戴斯的提議,兩條船頭尾相接地系在一起。

    由全體船員一塊兒從船上拉着它們沿河岸向前滑。

    條件允許的話他們就跳到岸上。

    隻留舵手在船上掌握方向,其餘的人從岸上把船往前拖。

    岸上不能走人的時候,就把纖繩拴到前方40餘米處的岩石或樹墩上,大家再回到處在前頭的“馬裡帕雷”,一塊兒拉纖繩。

     船兒的左舷貼着塞巴、古魯魯帕羅和埃斯第耶羅島航行而過,接着是略靠右岸的波索-雷堂多島。

     此間烏雲已升到天頂。

    整個南方天際不停地電閃雷鳴,刺目而又震耳。

    晚上8點鐘,狂風卷着暴雨,夾着冰雹從天而降。

    好在兩條船此時已經安然地躲進了布埃那維斯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