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米蓋爾先生和他的兩名同事

關燈
“看來你們二位的這番争論是沒個完了……,”米蓋爾先生在吵得面紅耳赤的兩個人中間插了這麼一句。

     “是啊……沒完了……,”費裡佩先生說,“除非我向瓦裡納斯先生的觀點投降……” “我可是絕對不會屈從于費裡佩先生的觀點的!”瓦裡納斯先生反駁道。

     這兩個固執而博學的人已經互不相讓地争吵了整整三個小時,話題是奧裡諾科河,南美洲一條著名的河流,委内瑞拉的大動脈。

    兩人争執不下的是它的支流問題:奧裡諾科河最初的一段,若果真像新近出版的地圖上所标畫的那樣是自東向西流,那麼阿塔巴布河就不應稱作它的支流而是它的正源;而如果是呈西南-東北方向的話,那麼瓜維業雷河就是奧裡諾科河的正源了。

     “阿塔巴布河才是後來的奧裡諾科河,”費裡佩把握十足地斷言。

     “應該是瓜維亞雷河!”瓦裡納斯也毫不示弱。

     至于米蓋爾先生,他贊同現代地理學家們的觀點,即奧裡諾科河源于委内瑞拉境内與巴西和英屬圭亞那鄰近處,因而整條奧裡諾科河都在委内瑞拉境内,可是米蓋爾無法說服兩個朋友。

     “不,”一個堅持說,“奧裡諾科河發源于哥輪比亞境内的安第斯山脈,而您說的所謂支流瓜維亞雷河,就是後來的奧裡諾科河,它的上遊在哥輪比亞,下遊在委内瑞拉。

    ” “錯了,”另一個說,“阿塔巴布河才是後來的奧裡諾科河,不是什麼瓜維亞雷河。

    ” “嘿!朋友們,”米蓋爾說,“我還是甯願相信這條美洲最美的河之一隻流經我們一個國家!” “這跟愛國心沒關系,”瓦裡納斯說,“隻是個地理事實。

    瓜維亞雷河……” “不……,阿塔巴布河!”費裡佩馬上高聲打斷了他。

     兩個對手都“呼”地一下站起來,死死地盯住對方。

     “先生們……先生們!”一向善于調解糾紛的米蓋爾連連說道。

     屋内高聲的争吵仍在繼續。

    牆上挂着一張地圖,委内瑞拉居于中心,這個西班牙語美洲國家的面積為97.2萬平方公裡,曆史的滄桑已極大地改變了它的面貌。

    1499年,随同佛羅輪薩人亞美利哥-維斯普奇探險的霍耶達,在馬拉開波灣靠岸時發現了一個小鎮,它的房屋都用支柱架空,因為下面全是瀉湖,而非堅實的陸地。

    霍耶達便将小鎮命名為“委内瑞拉”,即“小型威尼斯”之意。

    西蒙-玻利瓦爾領導的獨立戰争結束之後,在加拉加斯設立了總督府。

    1839年,哥輪比亞與委内瑞拉分離,後者成為獨立的共和國。

    牆上地圖所展示的就是作為共和國的委内瑞拉的疆域。

    數條彩線将奧裡諾科大區又劃分為三個省:瓦裡納斯、圭亞那和阿普雷。

    一條條影線将該區山脈的起伏和河流的縱橫标示得一目了然。

    它的海岸線西起安第列斯海①邊馬拉開波省首府馬拉開波,東至與英屬圭亞那相毗鄰的奧裡諾科河入海口。

     ①即加勒比海——譯者注 米蓋爾凝視着地圖。

    從圖上看,費裡佩和瓦裡納斯的觀點顯然都是荒謬的。

    地圖上精細地描繪着一條大河,呈漂亮的半圓形奔流在委内瑞拉的土地上。

    在第一個大轉彎處阿普雷河注入,第二個大轉彎處,則由瓜維亞雷河與阿塔巴布河為它帶來了安第斯山脈的水源,而整條河流的名稱始終都是這悅耳的“奧裡諾科”。

     在南美三國委内瑞拉、巴西和英屬圭亞那的交界處,高達2300米的羅賴馬山仿佛一塊巨大的界石直插雲霄。

    從地圖上看,緊鄰此山的帕裡瑪高地就是奧裡諾科河的發源地。

    費裡佩和瓦裡納斯為何堅持要到哥輪比亞的山脈中去找奧裡諾科河的源頭呢? 必須說明的是,這兩位地理學家的觀點并不是沒有人贊同。

    一些勇敢的探險者,如迪亞斯-德拉福恩特、波達迪亞和羅伯特-尚布克分别在1760年、1764年和1840年溯奧裡諾科河而上并一直到了它的源頭附近。

    而法國旅行家夏方榮則把三色旗高高地插在了帕裡瑪的山坡上,旗下便是奧裡諾科河最初的絹絹細流。

    這些人的見證可以說夠權威的了。

    然而還是受到一部分人的質疑,他們需要更多的證據。

    在從不輕信盲從這方面,他們可以說是聖托馬斯的傳人。

     不過,若說在當時的1893年這個問題是當地民衆所熱切關注的,那也是誇大其辭。

    兩年前,即1891年,由西班牙作主劃定了哥輪比亞和委内瑞拉兩國的分界線,其中有一段即以奧裡諾科河幹流為界,而巴西與委内瑞拉的邊界線則早就劃定了,因而不需要出于這方面的考慮,對奧裡諾科河再進行考察。

    該河流域共225萬人口,包括32.5萬“歸化”了的或仍居住在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