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關燈
小
中
大
吉爾達-特雷哥曼并非總是順從昂梯菲爾
“你總算來了,船老闆?”
“招之即來嘛,我的朋友……”
“未必沒拖時間!”
“就是跑路的時間。
” “真的!我還以為你是乘‘可愛的阿美麗’号來的呢!” 與快速的海船相比,“阿美麗”号駁船當然慢得多了。
這種帶刺的話,吉爾達并不介意,也不覺驚奇。
他知道他這位鄰居的秉性,他早已習已為常,還有什麼不能容忍呢! 昂梯菲爾伸給他一個手指頭,他用自己的大手拇指和食指輕輕地捏了捏。
“唉,别這麼使勁,見鬼!你總捏得那麼利害!” “請原諒……我可不是故意的……” “好吧!算我倒楣!” 昂梯菲爾做了個手勢,請他的朋友坐在屋子中間的桌子前。
駁船船長聽命坐到他指的那張椅子上,兩腿彎曲,兩腳向外撇,寬大的手帕鋪在膝蓋上,是一塊棉織手帕,上邊有藍、紅色的小花,每個角上繡着一個錨。
一看見錨,昂梯菲爾猛的聳了一下肩……一個駁船長的錨!為什麼不繡一個駁船的桅杆! “喝酒不,船老闆?”說着他拿出兩隻酒杯和一瓶白蘭地。
“我是從不喝酒的,朋友。
” 昂梯菲爾還是斟滿了兩小高腳杯。
按照老習慣,他喝完自己的這杯,又去喝好朋友的那杯。
“現在咱們談談。
” “談什麼?”駁船主答道,他很清楚為什麼找自己來。
“談什麼,船主?你說呢?還不是……” “對!又是緯度。
你找到那個方位了?” “找到了?開玩笑,你要我怎麼找到?……你聽那兩個婦人嚼舌根就能找到……剛才……” “是納侬和我的可愛的愛諾卡特!” “噢!我知道……你總是反對我袒護他倆,但問題不在這兒……我的父親托馬已去世8年了,8年了,這個問題還沒有進展一步……總該有個收場吧!” “我……”船長擠着眼說,“我認為收場就是不再過問此事……” “真的,船老闆!我父親的臨終囑咐,怎麼辦?……那遺囑可是神聖的!” “糟糕的是你的好父親沒能多說一些!” “他沒多說是因為他本來知道的就不多!見鬼!是否我也會到臨終時仍無進展?” 吉爾達-特雷哥曼正要回答說那很可能,甚至想說他希望如此。
但他沒有說出口,為的是不緻使他那愛擡杠的朋友火上澆油。
那是在托馬-昂梯菲爾臨終前幾天,突然發生的事。
1854年,老水手重病在身,覺得是時候了,是該把他那神秘莫測的故事講給兒子聽了。
55年前,1799年,拿破侖槍殺雅法戰争戰俘的那天,托馬-昂梯菲爾在近東商船上,正沿巴勒斯坦海岸航行。
一個奄奄一息的受難者躲在一塊岩石邊,死亡在威脅着他。
夜裡,法國水手發現了他,把他帶上船,給他治傷,經過兩個月的精心治療,終于恢複了健康。
得救的戰俘向他的救命恩人自我介紹說,他叫卡米爾克,埃及人。
告辭時,他向好心的聖馬洛人擔保,他不會忘恩,到時一定會報答。
分手後,托馬-昂梯菲爾繼續他的航行,或多或少地也想過許諾給他的諾言。
後來幹脆不去想了。
因為,在他看來那個諾言永遠也實現不了。
随着歲月的流失,老水手退休了,回到聖馬洛,一心教兒子皮埃爾學航海。
1842年6月他突然收到一封信。
那時,他已67歲了。
這封用法文寫的信是從哪兒來的呢?……從郵戳上看是從埃及寄來的。
裡面寫些什麼?……原來隻有幾句話: “敬請托馬-昂梯菲爾船長牢牢記下這個緯度:北緯24°59′。
經度暫缺,随後告知。
切記勿忘、勿漏,這是一筆巨額财寶,緯度和經度,總有一天将是價值連城的黃金、鑽石及珠寶,雅法戰俘謹以此報答船長救命之恩。
” 這封信的署名是連寫的雙K。
這信勾起好心人托馬的遐想。
事隔43年,卡米爾克還記得哪?他花了多少時間啊!毫無疑義,各種障礙使他未能如期報答。
因為叙利亞的政局,隻是在1840年7月15日簽訂了“輪敦協定”①之後,才終于穩定下來。
①1840年英、俄、奧、普四國在輪敦締結的聲稱共同保障奧斯
” “真的!我還以為你是乘‘可愛的阿美麗’号來的呢!” 與快速的海船相比,“阿美麗”号駁船當然慢得多了。
這種帶刺的話,吉爾達并不介意,也不覺驚奇。
他知道他這位鄰居的秉性,他早已習已為常,還有什麼不能容忍呢! 昂梯菲爾伸給他一個手指頭,他用自己的大手拇指和食指輕輕地捏了捏。
“唉,别這麼使勁,見鬼!你總捏得那麼利害!” “請原諒……我可不是故意的……” “好吧!算我倒楣!” 昂梯菲爾做了個手勢,請他的朋友坐在屋子中間的桌子前。
駁船船長聽命坐到他指的那張椅子上,兩腿彎曲,兩腳向外撇,寬大的手帕鋪在膝蓋上,是一塊棉織手帕,上邊有藍、紅色的小花,每個角上繡着一個錨。
一看見錨,昂梯菲爾猛的聳了一下肩……一個駁船長的錨!為什麼不繡一個駁船的桅杆! “喝酒不,船老闆?”說着他拿出兩隻酒杯和一瓶白蘭地。
“我是從不喝酒的,朋友。
” 昂梯菲爾還是斟滿了兩小高腳杯。
按照老習慣,他喝完自己的這杯,又去喝好朋友的那杯。
“現在咱們談談。
” “談什麼?”駁船主答道,他很清楚為什麼找自己來。
“談什麼,船主?你說呢?還不是……” “對!又是緯度。
你找到那個方位了?” “找到了?開玩笑,你要我怎麼找到?……你聽那兩個婦人嚼舌根就能找到……剛才……” “是納侬和我的可愛的愛諾卡特!” “噢!我知道……你總是反對我袒護他倆,但問題不在這兒……我的父親托馬已去世8年了,8年了,這個問題還沒有進展一步……總該有個收場吧!” “我……”船長擠着眼說,“我認為收場就是不再過問此事……” “真的,船老闆!我父親的臨終囑咐,怎麼辦?……那遺囑可是神聖的!” “糟糕的是你的好父親沒能多說一些!” “他沒多說是因為他本來知道的就不多!見鬼!是否我也會到臨終時仍無進展?” 吉爾達-特雷哥曼正要回答說那很可能,甚至想說他希望如此。
但他沒有說出口,為的是不緻使他那愛擡杠的朋友火上澆油。
那是在托馬-昂梯菲爾臨終前幾天,突然發生的事。
1854年,老水手重病在身,覺得是時候了,是該把他那神秘莫測的故事講給兒子聽了。
55年前,1799年,拿破侖槍殺雅法戰争戰俘的那天,托馬-昂梯菲爾在近東商船上,正沿巴勒斯坦海岸航行。
一個奄奄一息的受難者躲在一塊岩石邊,死亡在威脅着他。
夜裡,法國水手發現了他,把他帶上船,給他治傷,經過兩個月的精心治療,終于恢複了健康。
得救的戰俘向他的救命恩人自我介紹說,他叫卡米爾克,埃及人。
告辭時,他向好心的聖馬洛人擔保,他不會忘恩,到時一定會報答。
分手後,托馬-昂梯菲爾繼續他的航行,或多或少地也想過許諾給他的諾言。
後來幹脆不去想了。
因為,在他看來那個諾言永遠也實現不了。
随着歲月的流失,老水手退休了,回到聖馬洛,一心教兒子皮埃爾學航海。
1842年6月他突然收到一封信。
那時,他已67歲了。
這封用法文寫的信是從哪兒來的呢?……從郵戳上看是從埃及寄來的。
裡面寫些什麼?……原來隻有幾句話: “敬請托馬-昂梯菲爾船長牢牢記下這個緯度:北緯24°59′。
經度暫缺,随後告知。
切記勿忘、勿漏,這是一筆巨額财寶,緯度和經度,總有一天将是價值連城的黃金、鑽石及珠寶,雅法戰俘謹以此報答船長救命之恩。
” 這封信的署名是連寫的雙K。
這信勾起好心人托馬的遐想。
事隔43年,卡米爾克還記得哪?他花了多少時間啊!毫無疑義,各種障礙使他未能如期報答。
因為叙利亞的政局,隻是在1840年7月15日簽訂了“輪敦協定”①之後,才終于穩定下來。
①1840年英、俄、奧、普四國在輪敦締結的聲稱共同保障奧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