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落荒而逃

關燈
馬克斯·于貝爾、朗加和卡米隻用了不到10分鐘的時間就跑了1500米回到了小山丘。

    他們甚至沒敢回過一次頭,那些當地土著在熄滅火把之後是否仍然想追趕他們。

    不,沒有。

    他們這邊寂靜無聲,而小丘那邊卻充滿了混亂的躁動與響亮的聲音。

     當他們3個跑回營地時,車隊已經慌作一團,大家驚恐萬狀,唯恐受到襲擊,此時人的勇氣與理智都奈何不得這種情緒。

    面對這次襲擊嗎?不可能!逃跑?……還有時間嗎?…… 馬克斯·于貝爾和卡米馬上跑回到駐紮在山丘前面50步處的約翰·科特和于爾達克斯那裡。

     “有一群大象!……”卡米說。

     “是的,”于爾達克斯應道,“用不了一刻鐘,它們就會襲擊我們……” “我們去森林吧,”約翰·科特說。

     “森林也不能阻擋它們……”卡米反對。

     “那些土著是什麼樣的?……”約翰·科特詢問。

     “我們沒能看到他們……”馬克斯·于貝爾答道。

     “可是,他們還不可能離開森林邊緣……” “肯定不會!” 在大約半古裡遠的地方,他們可以看清有一波浪似的陰影正在百餘托瓦茲寬的平原上移動,好像一個恣意翻騰呼嘯的巨浪。

    一陣沉重的腳步聲在這片柔軟的土地上蔓延開來,甚至在羅望子樹的根部都能感到這種顫動。

    同時,低吼聲也越來越強。

    從這一百多頭象鼻中發出的尖叫聲、哄吼聲就好像人們用力吹出的喇叭聲一樣。

     這些中非的旅行者完全可以将這種聲音比作一隊正行駛在戰場上的炮兵辎重隊所發出的聲音。

    就算是吧!當然,這些号手吹奏的是些令人撕心裂肺的音符。

    我們可以想象一下車隊人員的驚恐程度——大家都害怕被這樣一個象群踩死。

     要想圍獵這樣的龐然大物是相當危險的。

    當我們恰好遇到幾頭離群的大象時!如果我們僅用一顆子彈就能命中大象眼睛與耳朵之間的部位,并且将它立即打死,那麼,獵捕的危險就小得多。

    即使在這種情況下,象群最多也不能超六頭,而且獵手仍需極為小心謹慎才行。

    在10到12頭發怒的大象面前,任何抵抗都是不可能的,那時——一位數學家也許會這樣說——它們的質量将乘以它們速度的平方。

     如果百餘頭這樣的龐然大物沖向一個營地,那麼,人們是無力阻擋它們的攻勢的,就好像我們無力阻擋一場泥石流或是一片足以将航船推到離海濱數公裡遠的陸地上的怒潮一樣。

     不管怎麼說,由于象群的數量過多,人肯定是會被踩死的。

    可是,因為每頭大象的象牙都大約能值100法郎,所以,人們還是要冒着生命危險圍獵它們。

     根據佛阿先生的計算,在非洲大陸,人們每年都要獵殺不下4萬頭大象,以獲得可以運往英國的75萬千克象牙。

    照此速度,盡管大象的壽命很長,可是不出半個世紀,這裡将再也剩不下一頭大象了。

    一頭大象能夠負載32個人才能提起的重量,能夠比人多走4倍的路程,那麼,通馴養的方式利用這種珍惜動物不是更加明智嗎?另外,一旦被馴服之後,每頭大象就可以像在印度那樣價值1500到2000法郎,而将大象獵殺後,人們卻隻能得到價值幾百法郎的象牙。

     世界上現在僅存有非洲象和亞洲象兩種大象。

    它們之間有一些區别。

    非洲象比它們的亞洲同類個頭稍小,膚色更棕,額頭更為凸出,它們的耳朵更寬,象牙也更長,它們的性情更加兇猛,它們幾乎是不可的。

     在這次探險中,葡萄牙人于爾達克斯和他的兩個夥伴一直都覺得非常慶幸。

    我們需要重申一下,在利比亞領土上,大象的數量非常多,烏班吉地區有的森林以及多沼澤的平原,這些都是大象這種厚皮動物所喜歡的生活環境。

    大象在這裡通常是在一頭老象的帶令下着群居的生活。

    在圍獵過程中,于爾達克斯和他的同伴們将大象引入圍有栅欄的地帶,在它們離開群體的情況下獵殺它們。

    于爾達克斯他們幹得很漂亮,他們沒出過一點兒事故,既沒有遇到危險也沒有因此而過度疲勞。

    可是,在這返回的途中,難道他們碰到的不是一群出離憤怒的象群嗎?它們的尖叫聲充斥着空間,仿佛要踏平整個車隊似的。

     剛才,于爾達克斯以為他們要面臨的是一些駐紮在森林邊緣的土著所發起的進攻,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