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回

關燈
此洞内窮悟卅年,無法參透,諒系無緣,證果在即,為在我佛面前許下十萬功德,不得已不離開潮音岩,又說“乾元經訣”一俟悟通,即還我自由身,若能待得有緣人獲後洞之物,則老朽急速趕往峨眉金頂,自有高僧為我剃度證果,是以老朽置身洞内,凡二十年才将“乾元經訣”悟通,立蟒筋亦自行斷落,其後亦不時往後洞察視,俾有發現,無一次不是廢然而返。

     有一次靜極思動,重履中土,返回故居,拙荊犬子均已亡故,留下孫兒才得五歲,老朽看他姿質頗佳,於是攜回這潮音岩授以武學,惜其浮而不實,所學盡得老朽十之二、三,原意想讓其試試是否有緣得後洞之物,也教老朽死了這條心。

    自後每年總要去中土兩、三次,料不到昔年友人竟将老朽名列群邪榜内。

    近年,賊孫又結交罪人,不務於正,一氣之下,将其送往友人處代為管教,天台相逢兩位,即為此故,藉邀二位至此,看看少俠是否有緣?“乾元經訣”奉贈尚老英雄。

    ” 聽得嶽、尚二人不勝唏噓,老化子立起稱謝。

    於是普陀散人從後洞取出一卷羊皮小冊,上為-砂丹書“乾元經訣” 四字,執贈尚維三,道:““乾元經訣”首重練氣,氣通則神化,老朽不再贅言,留着尚老英雄自己去參透吧!”再又向嶽文骧道:“嶽少俠,常言道藥醫不死病,佛度有緣人,有緣與否?看看少俠自己造化。

    ” 嶽文骧颔首相謝,便立起問明如何走法?匆匆往後洞走去。

     後洞前端系一石室,滿置經卷典冊,作一三角形狀,前寬後狹,嶽文骧愈走愈深,伸手不見五指,摸索久之,似在山腹間穿行,岔徑甚多,嶽文骧随意選走一條,不知行了多遠? 嶽文骧未出道時已将“虛室生明”内功練成,隐約瞧出此一山腹狹徑為天然形成,愈行愈更狹小,移時,抵達盡端,隻見盡端為一四方小石室,室内尚有兩塊圓石,其他空無一物,不覺-徨猶疑?想必是行岔了,繼又心想:“普陀散人當非诳語,事必有因,不免靜坐圓石上察視此洞有無異狀?否則即是無緣。

    ”於是即在圓石上盤膝靜坐。

     打坐良久,不禁虛室生白,纖細畢現,打量此小石室情景,四壁均是烏色岩石,通體潤光平滑,并無異狀,可供發現,不覺煩躁起來,正在心神無主之際,忽見一線豆大光線射在壁上,心中一動,立起身來察看究竟,原來這豆大光線為石室岩石隙縫由山頂陽光透入,心知此光線等太陽偏向時即将消失,必有緣故,但光點射着位置,離地高約三丈,忙進前施展壁虎功,緣石壁貼上,隻見那豆大光影處書了兩行字迹,筆劃有若蚊足,若不窮以目力,亦無法瞧出,上書:來人端坐圓石,以般若禅掌撬璧,當有發現。

     看完後,略為沉思再拟看第二遍時光線已隐沒,從光線射進至隐沒時,不過十分一炷香時,為時極短,至此嶽文骧才恍然大悟,原來普陀散人與所說的那位高人,無緣發現之故即是不得其時,藏寶之前輩屢代相傳,誡命有緣者才能獲得,即為指此。

     不過嶽文骧隻知其一,不知其二。

    光線從山頂射透岩腹直達室間,十二年盡有一天,地球循太陽軌道而轉,及自轉關系,方向屢有偏差,陽光所及處并非每日雷同,緣為山頂有一巨石,頂端有一銅錢小孔,光線由此透入,但僅在此時,逾此則為巨石周圍樹木藤蔓阻沒,或光線盡達及半途而沒。

     且說嶽文骧大喜過望,盤膝坐在石上,凝神聚氣,心想:“此般若神掌為師祖太虛上人所授,一再嚴誡非至性命攸關時,不得展,故從未一用。

    ” 端坐一盞茶時,隻覺真氣已運行周天,於是納氣發掌,一經發出隻覺石壁有一種無形阻力,向自己雙掌反震過來,其力道甚大有逾山嶽,差點被它震下坐石,心中大驚!不敢怠忽,趕忙行功,雙掌緩緩地向石壁推去,般若掌力,源源發出,良久壁間反力與掌力平衡僵持不下,嶽文骧心中微急,像如此僵持下去,何時可了? 突憶起師祖太虛上人在傳授般若神掌時,所說兩句禅語:“以靜制動,以無止有。

    ”此時漸有所悟,忙閉目行功,不存絲毫雜念,漸至神與天會,靈台淨明,無色無相,物我兩忘之際,陡覺雙掌一松,阻力盡無,睜眼一看,隻見石壁已是齊中向内分開,趕緊起身走往内面,走進去一瞧,又是一間石室,四壁嵌有拳大紅珠,照得一室通紅。

     嶽文骧一進室内,石壁即自動合上,嶽文骧也未置意,一心看在室中石床上擺得一四方形玉匣,及一柄奇形蒼古寶劍上。

     嶽文骧如飛搶前一看,不覺猛然怔住!原來玉匣上書着“太清秘笈”四字,暗忖:“左師叔在贛州儲潭發現之“太清秘笈”莫非是赝品?” 急急抽開玉匣,隻見玉匣内放有上、中、下三冊“太清秘笈”十二顆赤紅如火豆大靈丹,及一張素箋,素箋上寫明“太清秘笈”來曆及儲潭太清秘笈出土之事,亦曾提及,大意謂:“太清秘笈”源系黃帝以其長生心得,錄抄於書,後為葛洪所得,以其甲骨文難以閱讀,又以詞義深奧,後人無法理解,故祛繁化簡,抄于副冊,正冊則焚化,其後凡百餘年又為西方天龍禅師所得,又略事增添,以其佛門無相禅功精義,錄抄於上後,即行坐化,最後為洞玄子發現;洞玄子亦是得道高僧,于坐化之前,占算出百餘年後,魔長道消,武林有一大浩劫,才在儲潭之内放置赝品,誘使群魔自相殘殺,消弭此劫,真“太清秘笈”為一寅年寅時寅刻所生之人所得,得主務在洞内照笈勤練,不得攜出,否則必有橫禍,七日後石壁重開,來者即行離此,匣内十二顆靈藥,來人可在閱秘笈前服下三粒,餘下者留贈後來有緣之士,此丹不僅助長功力,亦可辟-七日,寶劍名喚“玉鈎降魔”贈與來人等語。

     嶽文骧心中驚喜莫名,何來得此福緣?於是拈了三顆靈丹挨次吞下,移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