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關燈
小
中
大
,我很快就會回來把你和孩子接走的!我從沒有忘記你曾對我說過的那句話:熱血男兒,國家、民族、民生的事乃首要之事!
等着我的好消息,祝福我罷!我相信你,也相信你會理解我的事業!
逸之
辛亥七月二十四日匆匆!
精明的吳家大哥發覺,這一段日子來,弟媳的心神可是有些不大對頭兒——
他先讓自己續弦的夫人試着問候了幾句。
妯娌倆在二弟妹的庭院說了半晌的話,夫人竟沒有問出什麼。
隻說看上去弟妹滿腹心事,憂心忡忡的樣子,精神倒也沒有什麼。
吳子霈心下不安起來:莫不是城裡的劉家出了什麼事?劉家大爺在京城做事,為何三天兩趟地跑回來? 他乘了一頂二人小轎來到城裡,坐了半晌,見劉家大老爺和二老爺臉上倒也沒有什麼兩樣。
心内便猜想:興許是京城的劉家大爺出了什麼事?這兩位老爺目下尚不知曉呵? 去年,吳子霈就從學政衙門做官的兒子那裡聽說:自打光緒皇上和太後駕崩之後,宗岩的舅公在朝中便開始失勢。
最後,竟然被朝廷開缺回裡了!而省城各衙門裡,人人皆知兒子的後台就被罷黜的那個二品大臣!因而,這兩年來,吳子霈一直都在耽心着:靠山的落勢,會不會影響到兒子的前程乃至性命? 後來,從劉家兩位老爺嘴裡,終于打聽到了:劉家三老爺的舅兄眼下雖被朝廷開缺回裡,在洹上養病;可是,這位舅兄還有一位換貼之交的大哥徐世昌徐大人,仍舊在東北做着總督哪!老三的這位舅兄當年的好些部下,現在仍舊都還在朝中任着要職。
而且,劉家長房長子劉如松,剛剛才被北洋拔升為武四品的軍職。
吳子霈松了一口氣:看來,是自己杞人憂天了! 吳子霈離開山城後,回到吳家坪的第一件事就是召集族人長輩,商定即日就為弟妹立節烈坊的事情。
接着,便興師動衆地請縣太爺親筆題字,十多天裡,便修下了一座山城遠近最數氣派的節烈牌坊。
上镌着雕工精美的朱雀牡丹、雲朵明月等等。
并曆數如茵如何相夫教子,敬姑孝婆,敦睦嫂侄,拿她和古書上有名的烈女節婦做比……一時,竟引得遠遠近近的人都跑來瞻仰觀拜。
如茵心下明白:其實,吳家大哥清楚,自己壓根兒算得上什麼“節婦烈女”啊? 可是,這座聞名遠近的節烈祠,畢竟使她冷靜了下來:雖說,自己的心和夢,并沒有被這把沉重的大鎖一下子鎖死;可是,她卻也不能斷定:逸之有朝一天回來接她那時,她真的能忍心背棄子霖的情義,真的會不管不顧地跟随逸之毅然離去,以緻吳家門楣蒙羞,使子霖魂靈不安麼?自己真的敢去面對世人的蔑視、人們的唾罵麼? 每每想到這裡,如茵便覺得一陣陣的不寒而慄同腳心湧到頭頂…… 逸之因肩負着與各會黨組織秘密聯絡的要任,所以,雖和如茵分别了整整十幾年,卻也隻能在匆匆一見之後,即刻就返回了湖北軍營! 從如松的話中,逸之揣知:新軍會黨中魚目混珠,已經混有滿清的奸細了!故而,一到營中,即刻就提醒各會黨,請注意清理查處異己份子!今後,不管是行事還聚會,必得更加小心才是!萬不可在這個節骨眼兒上出了什麼問題!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誰也沒有料到:引爆辛亥這年全國革命雷暴的,竟是由一次意外的炸藥爆炸而起—— 新軍工程八營的士兵在試制所用起義的炸藥時,突然意外爆炸。
在不得已的情勢下,工程八營的士兵首先發難,向上司打響了第一槍! 一切來得竟是這樣迅疾、這樣猛烈、這樣意外、這樣猝不及手! 幾乎是一夜之間,革命便全線爆發了! 繼湖北宣布獨立之後,緊接着便是上海宣布獨立,江蘇宣布獨立,浙江宣布獨立…… 先後不過一個月的時間,中國的大半個江山的十幾個省份,風起雲湧,幾乎全部宣告革命和獨立,宣告脫離大清王朝的統治!搖搖欲墜的大清帝國,似唿啦啦傾倒之大廈。
滿懷激動的逸之給如茵匆匆寫了一信: 吾愛: 革命形勢如火如荼,腐朽之滿清如大廈将傾。
然局勢仍舊動蕩不穩,清政府亦正醞釀反撲。
稍待平定,再議團聚。
等我! 逸之 辛亥八月二十一夜匆匆 如茵似乎能從逸之那狂草字體裡,感覺得到他那眉飛色舞的神情、熱血激昂的模樣!然而,不知何故,一顆心卻亦沉亦浮、亦懸亦墜起來…… 一向甯靜的洹上村,這幾天突然熱鬧起來! 朝廷大臣、北洋武将、舊日幕僚、屬下朋友,走馬燈似地進出于這座大宅。
宅門上的守衛和下人們,接踵而至地把來自各地的一封又一封信件、電報和各樣标着“火急”字樣的公函,碎步疾跑地匆匆送到老爺的書房來。
辛亥八月,革命黨人煽動作亂,武昌突發兵變,湖北宣稱獨立,成立軍政府。
其餘各省紛紛呼應,獨立之聲此起彼伏…… 驚天鼙鼓動地來!大清根基似唿啦啦之将傾大廈,搖搖欲墜。
朝中滿清貴胄果然聞鼙鼓而思将帥了! 電報房中,滴滴嗒嗒的發報聲連聲不斷,袁大人的書房整夜整夜地燈火通明着。
樹欲靜而風不止。
大人修煉了兩年多的釣翁之心,再也無法甯靜下來——來訪的舊日好友、欽差大臣,奉朝廷之命,紛紛懇請大人不計前嫌,動員他重新出山:務以國家大事為己任,挽大清國家于危難,救民衆百姓于水火……不達目的不罷休。
衆口一辭:袁宮保出山,乃衆望所歸! 此番戰亂,天下惟宮保一人方能平定作亂! 袁大人沉吟許久,雖激情不已,卻感到去留難定——是趕在這樣一場大變革中,勇肩負任,除舊布新呢?還是淡泊功名,繼續頤養天年? 然而,他實在清楚,伴君如伴虎呵!更何況,二百多年來,滿人對漢人一直都是每每疑惑防範,動辄開缺革職。
從曾國藩到恩師李鴻章,從丁未政潮之危機到宣統元年之變故,曆曆在目,令人至今驚心甫定…… 古之聖賢是如何教誨來着?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
妯娌倆在二弟妹的庭院說了半晌的話,夫人竟沒有問出什麼。
隻說看上去弟妹滿腹心事,憂心忡忡的樣子,精神倒也沒有什麼。
吳子霈心下不安起來:莫不是城裡的劉家出了什麼事?劉家大爺在京城做事,為何三天兩趟地跑回來? 他乘了一頂二人小轎來到城裡,坐了半晌,見劉家大老爺和二老爺臉上倒也沒有什麼兩樣。
心内便猜想:興許是京城的劉家大爺出了什麼事?這兩位老爺目下尚不知曉呵? 去年,吳子霈就從學政衙門做官的兒子那裡聽說:自打光緒皇上和太後駕崩之後,宗岩的舅公在朝中便開始失勢。
最後,竟然被朝廷開缺回裡了!而省城各衙門裡,人人皆知兒子的後台就被罷黜的那個二品大臣!因而,這兩年來,吳子霈一直都在耽心着:靠山的落勢,會不會影響到兒子的前程乃至性命? 後來,從劉家兩位老爺嘴裡,終于打聽到了:劉家三老爺的舅兄眼下雖被朝廷開缺回裡,在洹上養病;可是,這位舅兄還有一位換貼之交的大哥徐世昌徐大人,仍舊在東北做着總督哪!老三的這位舅兄當年的好些部下,現在仍舊都還在朝中任着要職。
而且,劉家長房長子劉如松,剛剛才被北洋拔升為武四品的軍職。
吳子霈松了一口氣:看來,是自己杞人憂天了! 吳子霈離開山城後,回到吳家坪的第一件事就是召集族人長輩,商定即日就為弟妹立節烈坊的事情。
接着,便興師動衆地請縣太爺親筆題字,十多天裡,便修下了一座山城遠近最數氣派的節烈牌坊。
上镌着雕工精美的朱雀牡丹、雲朵明月等等。
并曆數如茵如何相夫教子,敬姑孝婆,敦睦嫂侄,拿她和古書上有名的烈女節婦做比……一時,竟引得遠遠近近的人都跑來瞻仰觀拜。
如茵心下明白:其實,吳家大哥清楚,自己壓根兒算得上什麼“節婦烈女”啊? 可是,這座聞名遠近的節烈祠,畢竟使她冷靜了下來:雖說,自己的心和夢,并沒有被這把沉重的大鎖一下子鎖死;可是,她卻也不能斷定:逸之有朝一天回來接她那時,她真的能忍心背棄子霖的情義,真的會不管不顧地跟随逸之毅然離去,以緻吳家門楣蒙羞,使子霖魂靈不安麼?自己真的敢去面對世人的蔑視、人們的唾罵麼? 每每想到這裡,如茵便覺得一陣陣的不寒而慄同腳心湧到頭頂…… 逸之因肩負着與各會黨組織秘密聯絡的要任,所以,雖和如茵分别了整整十幾年,卻也隻能在匆匆一見之後,即刻就返回了湖北軍營! 從如松的話中,逸之揣知:新軍會黨中魚目混珠,已經混有滿清的奸細了!故而,一到營中,即刻就提醒各會黨,請注意清理查處異己份子!今後,不管是行事還聚會,必得更加小心才是!萬不可在這個節骨眼兒上出了什麼問題!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誰也沒有料到:引爆辛亥這年全國革命雷暴的,竟是由一次意外的炸藥爆炸而起—— 新軍工程八營的士兵在試制所用起義的炸藥時,突然意外爆炸。
在不得已的情勢下,工程八營的士兵首先發難,向上司打響了第一槍! 一切來得竟是這樣迅疾、這樣猛烈、這樣意外、這樣猝不及手! 幾乎是一夜之間,革命便全線爆發了! 繼湖北宣布獨立之後,緊接着便是上海宣布獨立,江蘇宣布獨立,浙江宣布獨立…… 先後不過一個月的時間,中國的大半個江山的十幾個省份,風起雲湧,幾乎全部宣告革命和獨立,宣告脫離大清王朝的統治!搖搖欲墜的大清帝國,似唿啦啦傾倒之大廈。
滿懷激動的逸之給如茵匆匆寫了一信: 吾愛: 革命形勢如火如荼,腐朽之滿清如大廈将傾。
然局勢仍舊動蕩不穩,清政府亦正醞釀反撲。
稍待平定,再議團聚。
等我! 逸之 辛亥八月二十一夜匆匆 如茵似乎能從逸之那狂草字體裡,感覺得到他那眉飛色舞的神情、熱血激昂的模樣!然而,不知何故,一顆心卻亦沉亦浮、亦懸亦墜起來…… 一向甯靜的洹上村,這幾天突然熱鬧起來! 朝廷大臣、北洋武将、舊日幕僚、屬下朋友,走馬燈似地進出于這座大宅。
宅門上的守衛和下人們,接踵而至地把來自各地的一封又一封信件、電報和各樣标着“火急”字樣的公函,碎步疾跑地匆匆送到老爺的書房來。
辛亥八月,革命黨人煽動作亂,武昌突發兵變,湖北宣稱獨立,成立軍政府。
其餘各省紛紛呼應,獨立之聲此起彼伏…… 驚天鼙鼓動地來!大清根基似唿啦啦之将傾大廈,搖搖欲墜。
朝中滿清貴胄果然聞鼙鼓而思将帥了! 電報房中,滴滴嗒嗒的發報聲連聲不斷,袁大人的書房整夜整夜地燈火通明着。
樹欲靜而風不止。
大人修煉了兩年多的釣翁之心,再也無法甯靜下來——來訪的舊日好友、欽差大臣,奉朝廷之命,紛紛懇請大人不計前嫌,動員他重新出山:務以國家大事為己任,挽大清國家于危難,救民衆百姓于水火……不達目的不罷休。
衆口一辭:袁宮保出山,乃衆望所歸! 此番戰亂,天下惟宮保一人方能平定作亂! 袁大人沉吟許久,雖激情不已,卻感到去留難定——是趕在這樣一場大變革中,勇肩負任,除舊布新呢?還是淡泊功名,繼續頤養天年? 然而,他實在清楚,伴君如伴虎呵!更何況,二百多年來,滿人對漢人一直都是每每疑惑防範,動辄開缺革職。
從曾國藩到恩師李鴻章,從丁未政潮之危機到宣統元年之變故,曆曆在目,令人至今驚心甫定…… 古之聖賢是如何教誨來着?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