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關燈
小
中
大
一入臘月,府城裡便開始彌漫起濃濃郁郁的大年氣息來。
子霖從前衙回來,一面接過丫頭遞上來的茶,一面問正在疊衣服的如茵:“夫人,你看,今年這個年,咱該送些什麼拜年的禮物才合适?” 和子霖一起在任上的這幾年,如茵已經知道了一些官場上的路數兒。
按俗常的規矩,平素倒也有限,過年和紅白喜事這兩樣,做下屬的,都應到各上司家中做一番拜會。
“今年,大約要走幾家?”如茵一面疊着衣裳,一面問。
“省城裡,巡撫衙門、布政使衙門和按察使衙門并河南知府,這四家是必不可少的。
同僚那裡麼,不過是出于情分,多不過是輪流互請一桌酒席就可以了。
” 如茵兀自斟酌着:今年夏天,子霖托巡撫大人的提攜,從光州一下子便給提到了河南知府來,這個人情不能不大大地回報一番!再有,舅舅那人,她很清楚的,不管親緣再近,若是人品、才智扶不上牆的,他也是斷不肯扶持的。
子霖若想仕途上再有進取,不僅隻是把公事奉好的事,人情世故更得維持好才是!因而,今年這個節,上司那裡倒比平常更要不同了,真還得好好兒替子霖盤算盤算才是呢。
同僚們倒好說,若是自己操辦,做上一桌又别緻、又豐盛的酒席,比起外面酒樓請客,每桌都可省得二三兩的銀子,可也總得個好幾兩的銀子才能下得來。
不過,這樣省下的銀子,就可以打發幾位跟随的下屬和丫頭和管事了。
這般精打細算地,一個節氣下來,其實已經把子霖一年的朝廷俸祿差不多都花光了。
若長年累月這般,别說什麼置房子、置地,也别說體體面面地做官了,就連家小怕都難以養活! 這才不過僅僅隻是一個節氣罷了!若是全年都算上,春節、端午節、仲秋節,再加上各衙門上司那裡的壽嫁喪喜,樣樣都應酬,又得多少銀子才能打發得住呢?若是年年反倒要從老家那裡拿銀子往這當官上墊,長年累月下去,就算如茵這樣不愛操心的人,也替子霖發起愁來。
子霖看出她的擔心,笑道:“銀子上的事你别管。
前些時,我出去督察黃河河道工程,回來時,幾位屬下送了我一百多兩銀子的程儀。
加上俸銀,打發下來大體還夠使。
你隻為我盤算一下,咱拿什麼東西,既出得手又不顯露就是了。
” 當初,如茵随子霖到任後,見他為人穩健厚重,衆人也樂意和他來往,故而對他行事做官倒也放心。
隻對子霖說過這樣的話:吳家不缺衣食銀子,所以不當拿的銀子不要過手。
不僅能活個心裡甯靜,從長遠看,升遷上也有望圖進。
那時,她還沒有盤算到,官場上竟會有這般多吓人的應酬!此時才知,若是單憑那點兒俸銀,隻是養家糊口倒也勉強過得去。
若想做一介“四面光、八面淨”的官兒,光這般多的不可不為的應酬,不幾年裡,就能把個老家那份家産給盤當淨! 人人皆知,當官的人是最有錢的人。
豪宅大院,高車華服,妻妾成群,酒池肉林。
可是,誰人也不追究:大清朝一個七品知縣的俸祿,一月也不過就是那幾兩的銀子。
就算三品四品,養家糊口也尚且不足,哪裡來得恁多的錢财去建宅置田、窮其奢華的? 然而,當官的雖是一樁最發财的生意,做的是一本萬利的買賣,可畢竟如佛所說的,從貪贓枉法的那一天起,人便開始堕入了餓死鬼道和地獄道了。
人為财死,鳥為食亡。
設若依舊貪得無厭,欲壑難填,必定招緻業滿惡報。
那時,或是天意,或是鬼意,或是人意,一腳失滑,東窗事發,恐怕就是一生血本無歸的事情了!更甚之,連老婆孩子、父母兄弟都要一齊賠了進去——按大清有些律治,一人犯罪,甚至要涉連九族。
這時,又怎得像一般生意人那樣,隻要心志不滅,畢竟還會有東山再起、扳回老本的一天? 紅塵凡事,真不知浮生忙忙所苦為甚?而芸芸衆生,明知苦海無邊,卻又有幾人是在眼前有餘之時、身後無路之前、劫數未到之際、果報未來之日,便能夠省悟禅機的?雖這般思量着,如茵依舊督促家人,立時動手采辦雞、魚、菜、蔬各色年貨,并打點孝敬各位大人的禮物。
節下,精心鋪擺,倒也備下了幾桌頗為豐盛的酒席,分别請了同僚、屬下和當地幾位鄉紳大戶。
而整個年節裡,子霖每天早出晚歸地出門應酬,直到過了正月十九,才算把各方應酬打發完畢。
春暖花開之時,山城老家突然派人來,告說大嫂突患中風,病告沉危。
子霖聽了,向上司告了幾天假,帶着如茵母子匆匆乘車回家探看。
剛剛到家,子霖和如茵不及更衣,便匆匆來到上房探看大嫂的病勢——大嫂此時已昏迷了兩三天。
回來的第二天夜裡,大嫂便撒手而去了。
大嫂的喪事準備了六七天。
前來慰問的各級官員和親屬,竟有一二百人之多。
婆母這些日子因身子不大好,家事倒是由如茵撐着,做了第一次的當家主婦——她坐在廂房中,一樁一樁地,不僅把裡面一堆大小事體鋪排得井井有條,下人各司其職,一樣漏子也沒有出;外面,接見丈夫有官職的女客時,匆忙換上銀灰色的七品喪服,高底靴子走得穩穩當當,接往送行也大方有度的。
因是大嫂的喪事,大哥吳子霈縱有天大的應酬本事,此時也不能自己出面操持了。
諸多外事,全落在了子霖和大侄子宗嶽二人身上。
宗嶽隻顧悲痛,加上年輕經事少,諸多事情也是手忙腳亂的,不知該如何料理。
如茵一反常态地顯出了她過人的處事決斷和周全利索來。
如此,停柩九天後,才算隆隆重重地發完喪。
接着又過“七”,直到過了“五七”,吳家上下人等才算松了一口氣! 孰知,衆人因隻顧忙着辦理喪事,一時疏于照看,小宗岩感了風寒,突然就熱燒不止起來!
子霖從前衙回來,一面接過丫頭遞上來的茶,一面問正在疊衣服的如茵:“夫人,你看,今年這個年,咱該送些什麼拜年的禮物才合适?” 和子霖一起在任上的這幾年,如茵已經知道了一些官場上的路數兒。
按俗常的規矩,平素倒也有限,過年和紅白喜事這兩樣,做下屬的,都應到各上司家中做一番拜會。
“今年,大約要走幾家?”如茵一面疊着衣裳,一面問。
“省城裡,巡撫衙門、布政使衙門和按察使衙門并河南知府,這四家是必不可少的。
同僚那裡麼,不過是出于情分,多不過是輪流互請一桌酒席就可以了。
” 如茵兀自斟酌着:今年夏天,子霖托巡撫大人的提攜,從光州一下子便給提到了河南知府來,這個人情不能不大大地回報一番!再有,舅舅那人,她很清楚的,不管親緣再近,若是人品、才智扶不上牆的,他也是斷不肯扶持的。
子霖若想仕途上再有進取,不僅隻是把公事奉好的事,人情世故更得維持好才是!因而,今年這個節,上司那裡倒比平常更要不同了,真還得好好兒替子霖盤算盤算才是呢。
同僚們倒好說,若是自己操辦,做上一桌又别緻、又豐盛的酒席,比起外面酒樓請客,每桌都可省得二三兩的銀子,可也總得個好幾兩的銀子才能下得來。
不過,這樣省下的銀子,就可以打發幾位跟随的下屬和丫頭和管事了。
這般精打細算地,一個節氣下來,其實已經把子霖一年的朝廷俸祿差不多都花光了。
若長年累月這般,别說什麼置房子、置地,也别說體體面面地做官了,就連家小怕都難以養活! 這才不過僅僅隻是一個節氣罷了!若是全年都算上,春節、端午節、仲秋節,再加上各衙門上司那裡的壽嫁喪喜,樣樣都應酬,又得多少銀子才能打發得住呢?若是年年反倒要從老家那裡拿銀子往這當官上墊,長年累月下去,就算如茵這樣不愛操心的人,也替子霖發起愁來。
子霖看出她的擔心,笑道:“銀子上的事你别管。
前些時,我出去督察黃河河道工程,回來時,幾位屬下送了我一百多兩銀子的程儀。
加上俸銀,打發下來大體還夠使。
你隻為我盤算一下,咱拿什麼東西,既出得手又不顯露就是了。
” 當初,如茵随子霖到任後,見他為人穩健厚重,衆人也樂意和他來往,故而對他行事做官倒也放心。
隻對子霖說過這樣的話:吳家不缺衣食銀子,所以不當拿的銀子不要過手。
不僅能活個心裡甯靜,從長遠看,升遷上也有望圖進。
那時,她還沒有盤算到,官場上竟會有這般多吓人的應酬!此時才知,若是單憑那點兒俸銀,隻是養家糊口倒也勉強過得去。
若想做一介“四面光、八面淨”的官兒,光這般多的不可不為的應酬,不幾年裡,就能把個老家那份家産給盤當淨! 人人皆知,當官的人是最有錢的人。
豪宅大院,高車華服,妻妾成群,酒池肉林。
可是,誰人也不追究:大清朝一個七品知縣的俸祿,一月也不過就是那幾兩的銀子。
就算三品四品,養家糊口也尚且不足,哪裡來得恁多的錢财去建宅置田、窮其奢華的? 然而,當官的雖是一樁最發财的生意,做的是一本萬利的買賣,可畢竟如佛所說的,從貪贓枉法的那一天起,人便開始堕入了餓死鬼道和地獄道了。
人為财死,鳥為食亡。
設若依舊貪得無厭,欲壑難填,必定招緻業滿惡報。
那時,或是天意,或是鬼意,或是人意,一腳失滑,東窗事發,恐怕就是一生血本無歸的事情了!更甚之,連老婆孩子、父母兄弟都要一齊賠了進去——按大清有些律治,一人犯罪,甚至要涉連九族。
這時,又怎得像一般生意人那樣,隻要心志不滅,畢竟還會有東山再起、扳回老本的一天? 紅塵凡事,真不知浮生忙忙所苦為甚?而芸芸衆生,明知苦海無邊,卻又有幾人是在眼前有餘之時、身後無路之前、劫數未到之際、果報未來之日,便能夠省悟禅機的?雖這般思量着,如茵依舊督促家人,立時動手采辦雞、魚、菜、蔬各色年貨,并打點孝敬各位大人的禮物。
節下,精心鋪擺,倒也備下了幾桌頗為豐盛的酒席,分别請了同僚、屬下和當地幾位鄉紳大戶。
而整個年節裡,子霖每天早出晚歸地出門應酬,直到過了正月十九,才算把各方應酬打發完畢。
春暖花開之時,山城老家突然派人來,告說大嫂突患中風,病告沉危。
子霖聽了,向上司告了幾天假,帶着如茵母子匆匆乘車回家探看。
剛剛到家,子霖和如茵不及更衣,便匆匆來到上房探看大嫂的病勢——大嫂此時已昏迷了兩三天。
回來的第二天夜裡,大嫂便撒手而去了。
大嫂的喪事準備了六七天。
前來慰問的各級官員和親屬,竟有一二百人之多。
婆母這些日子因身子不大好,家事倒是由如茵撐着,做了第一次的當家主婦——她坐在廂房中,一樁一樁地,不僅把裡面一堆大小事體鋪排得井井有條,下人各司其職,一樣漏子也沒有出;外面,接見丈夫有官職的女客時,匆忙換上銀灰色的七品喪服,高底靴子走得穩穩當當,接往送行也大方有度的。
因是大嫂的喪事,大哥吳子霈縱有天大的應酬本事,此時也不能自己出面操持了。
諸多外事,全落在了子霖和大侄子宗嶽二人身上。
宗嶽隻顧悲痛,加上年輕經事少,諸多事情也是手忙腳亂的,不知該如何料理。
如茵一反常态地顯出了她過人的處事決斷和周全利索來。
如此,停柩九天後,才算隆隆重重地發完喪。
接着又過“七”,直到過了“五七”,吳家上下人等才算松了一口氣! 孰知,衆人因隻顧忙着辦理喪事,一時疏于照看,小宗岩感了風寒,突然就熱燒不止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