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回 明月空山 歸人驚慘禍 涼風痛淚 小俠走長途
關燈
小
中
大
歸鴉陣陣,滿山猿啼,籠罩在雲雨中的神女峰,正在這蒼蒼暮色裡逐漸隐去。
這時,一艘停泊在江邊的木船上,飄起了一陣悠揚的笛聲。
這艘孤獨的客船船頭上立着兩個人,一個是短衣輕裝的漢子,另一個便是那臨風吹笛的少年書生。
這書生年約二十四五,豐神俊朗,飄逸脫俗,但眉目之間卻似有重憂,吹出的笛聲也十分清亮激越,似乎滿腹的悲憤不平都要借這支笛子發洩出來。
這時正是明熹宗甲子年的秋天。
這少年書生是四川巴州人氏,姓梅名歸,表字木園,是将門之後,頗有膽略,而且才氣縱橫,生有夙慧。
但有兩件短處,深為父母所不喜。
頭一件是性情孤僻,厭煩事務應酬,終日隻和府裡丫環們飲酒唱曲,厮混在一起。
生平又鄙薄功名,不思進取,那些仕途上的朋友向不往來,反而對一些粗魯不文的江湖奇士,遊俠之輩,他倒肯折節下交,其乖僻怪異處常常若此。
這次梅歸赴江陵探親,邀約了四川著名武師“出雲手” 李遇吉同行,這日船泊神女峰下,梅歸一時感觸,取出玉笛嗚嗚咽咽地吹起來,一曲既終,忽然有人贊道:“清如鸾吟,的是此中高手,難得難得。
” 兩人急忙回顧,見岸上遠處站着一個少年,夜色昏暗,眉目不大看得清楚。
梅歸忙拱手道:“閣下謬贊,小弟實在汗顔,請下舟一叙如何?” 那人謙遜了兩句,走到岸邊,輕輕躍上船頭,腳底無聲,有如一葉落地,李遇吉是行家,一見便吃了一驚,心想這人輕身功夫好俊,再仔細一打量,見他一身粗布衣服,足下綁腿芒鞋,是趕長路的打扮,背着一個包裹,包袱裡露出一截劍柄。
一上來便拱手笑道:“小弟姓徐名春山,世居這神女峰頂,今日遠遊才回,從此路過,偶聆閣下清音,一時忘形,真是冒昧得很,敢問二位尊姓?”李遇吉心中一動,正想說話,梅歸已搶着說了兩人名姓,徐春山道:“李師傅大名,兄弟也久仰得很,二位是到湖北去麼?”梅歸道:“小弟去江陵探望一位親戚。
”徐春山道:“如今道路不靖,盜賊遍地。
好在梅兄有這位李師傅同行,要不然可危險得緊。
”梅歸笑道:“小弟邀李兄同行也正是此意。
”這時兩人又交談幾句,徐春山便拱手告辭,梅歸急命舟子準備杯筷,定要留他同飲。
徐春山道:“蒙兄厚愛,本應奉陪,奈小弟離家日久,不忍令老父懸望。
梅兄盛情小弟心領吧。
” 李遇吉忽道:“請問徐兄,有一位人稱巫山俠隐的徐全白老前輩,徐兄可知道麼?”徐春山陡然一驚,說道:“那正是家父,李兄如何知道?”李遇吉喜道:“如此說來我們更不是外人了。
十五年前我在河南少林寺學藝之時,徐老前輩曾經來寺裡小住,我也曾向他老人家讨教過,他老人家福體還健旺嗎?”徐春山忙道:“家父托福,倒也康健。
” 梅歸素來喜歡結納武林中人,一聽巫山俠隐乃是江湖前輩,興緻更高,再三要徐春山代為引見。
徐春山雖明知父親素不喜與外人往還,但卻不過情面,隻得推辭說神女峰山路難行,往返不便,況且絕頂之上寒風刺骨,使人難耐。
梅歸笑道:“這個倒不消慮得,小弟雖然不會武功,但也不是那種不禁風霜的文弱書生,爬山的力氣總還有的。
李遇吉也道無妨。
徐春山不便再加阻擋。
於是三人舍舟登岸,一路行來,天色已漸次黑盡,這時月華如水,山風振衣,梅歸不由逸興遣飛,口裡高聲吟哦宋代詩人蘇東坡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阙今夕是何年……” 李遇吉於詩詞上本來不甚了了,和徐春山兩人談談說說,倒也頗不寂寞,三人沿着極窄的羊腸小道向上爬行。
這神女峰乃是著名險惡陡峭之地,走了一陣,小路忽然中斷,山腰之上到處凹凸不平,連個插足之地也沒有,陣陣山風吹過,發出令人恐怖的呼嘯聲,這時梅歸才有點害怕起來,但勢已至此,又不好提議轉去,隻得硬着頭皮繼續前行。
幸喜徐李二人随時挽扶照應。
有些十分險峻處,兩人互相連推帶拉,雖然如此,梅歸也覺腦袋發脹,心頭亂跳,累得直喘。
先前的高興早已不知飛到哪裡去了。
正行之間,忽然刷的一響,草叢裡竄出一條黑影,梅歸還沒來得及看清,隻覺得衣襟帶風,那條黑影己從身旁掠過,如一道輕煙似地向山下馳去。
耳邊聽得徐春山高聲喝問。
急忙側目回顧。
他不掉頭還好,這一回頭,隻見腳下懸崖,陡峭得像一堵牆壁一般,江流如帶,從千百丈下奔流而過。
隻覺一陣昏暈,哎呀一聲,手腳一松,如石頭一樣落了下去。
幸虧這時李遇吉正抓着他腰間衣帶,忽然覺得手裡一緊,知道不好,急忙單臂運力,大喝聲:“起!”一個“倒提金鐘”,硬生生将梅歸平提起來,一看梅歸竟已昏過去。
徐春山慌忙解下衣帶,将他縛在背上,施展輕功,朝上急奔,待上得峰頂時。
梅歸方才醒轉,哎呀一聲道;“好險,如若不是二位仁兄,小弟今日真要落個死無葬身之地。
” 李遇吉道:“如今閑話休說,剛才那人身法極快,看來
這時,一艘停泊在江邊的木船上,飄起了一陣悠揚的笛聲。
這艘孤獨的客船船頭上立着兩個人,一個是短衣輕裝的漢子,另一個便是那臨風吹笛的少年書生。
這書生年約二十四五,豐神俊朗,飄逸脫俗,但眉目之間卻似有重憂,吹出的笛聲也十分清亮激越,似乎滿腹的悲憤不平都要借這支笛子發洩出來。
這時正是明熹宗甲子年的秋天。
這少年書生是四川巴州人氏,姓梅名歸,表字木園,是将門之後,頗有膽略,而且才氣縱橫,生有夙慧。
但有兩件短處,深為父母所不喜。
頭一件是性情孤僻,厭煩事務應酬,終日隻和府裡丫環們飲酒唱曲,厮混在一起。
生平又鄙薄功名,不思進取,那些仕途上的朋友向不往來,反而對一些粗魯不文的江湖奇士,遊俠之輩,他倒肯折節下交,其乖僻怪異處常常若此。
這次梅歸赴江陵探親,邀約了四川著名武師“出雲手” 李遇吉同行,這日船泊神女峰下,梅歸一時感觸,取出玉笛嗚嗚咽咽地吹起來,一曲既終,忽然有人贊道:“清如鸾吟,的是此中高手,難得難得。
” 兩人急忙回顧,見岸上遠處站着一個少年,夜色昏暗,眉目不大看得清楚。
梅歸忙拱手道:“閣下謬贊,小弟實在汗顔,請下舟一叙如何?” 那人謙遜了兩句,走到岸邊,輕輕躍上船頭,腳底無聲,有如一葉落地,李遇吉是行家,一見便吃了一驚,心想這人輕身功夫好俊,再仔細一打量,見他一身粗布衣服,足下綁腿芒鞋,是趕長路的打扮,背着一個包裹,包袱裡露出一截劍柄。
一上來便拱手笑道:“小弟姓徐名春山,世居這神女峰頂,今日遠遊才回,從此路過,偶聆閣下清音,一時忘形,真是冒昧得很,敢問二位尊姓?”李遇吉心中一動,正想說話,梅歸已搶着說了兩人名姓,徐春山道:“李師傅大名,兄弟也久仰得很,二位是到湖北去麼?”梅歸道:“小弟去江陵探望一位親戚。
”徐春山道:“如今道路不靖,盜賊遍地。
好在梅兄有這位李師傅同行,要不然可危險得緊。
”梅歸笑道:“小弟邀李兄同行也正是此意。
”這時兩人又交談幾句,徐春山便拱手告辭,梅歸急命舟子準備杯筷,定要留他同飲。
徐春山道:“蒙兄厚愛,本應奉陪,奈小弟離家日久,不忍令老父懸望。
梅兄盛情小弟心領吧。
” 李遇吉忽道:“請問徐兄,有一位人稱巫山俠隐的徐全白老前輩,徐兄可知道麼?”徐春山陡然一驚,說道:“那正是家父,李兄如何知道?”李遇吉喜道:“如此說來我們更不是外人了。
十五年前我在河南少林寺學藝之時,徐老前輩曾經來寺裡小住,我也曾向他老人家讨教過,他老人家福體還健旺嗎?”徐春山忙道:“家父托福,倒也康健。
” 梅歸素來喜歡結納武林中人,一聽巫山俠隐乃是江湖前輩,興緻更高,再三要徐春山代為引見。
徐春山雖明知父親素不喜與外人往還,但卻不過情面,隻得推辭說神女峰山路難行,往返不便,況且絕頂之上寒風刺骨,使人難耐。
梅歸笑道:“這個倒不消慮得,小弟雖然不會武功,但也不是那種不禁風霜的文弱書生,爬山的力氣總還有的。
李遇吉也道無妨。
徐春山不便再加阻擋。
於是三人舍舟登岸,一路行來,天色已漸次黑盡,這時月華如水,山風振衣,梅歸不由逸興遣飛,口裡高聲吟哦宋代詩人蘇東坡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阙今夕是何年……” 李遇吉於詩詞上本來不甚了了,和徐春山兩人談談說說,倒也頗不寂寞,三人沿着極窄的羊腸小道向上爬行。
這神女峰乃是著名險惡陡峭之地,走了一陣,小路忽然中斷,山腰之上到處凹凸不平,連個插足之地也沒有,陣陣山風吹過,發出令人恐怖的呼嘯聲,這時梅歸才有點害怕起來,但勢已至此,又不好提議轉去,隻得硬着頭皮繼續前行。
幸喜徐李二人随時挽扶照應。
有些十分險峻處,兩人互相連推帶拉,雖然如此,梅歸也覺腦袋發脹,心頭亂跳,累得直喘。
先前的高興早已不知飛到哪裡去了。
正行之間,忽然刷的一響,草叢裡竄出一條黑影,梅歸還沒來得及看清,隻覺得衣襟帶風,那條黑影己從身旁掠過,如一道輕煙似地向山下馳去。
耳邊聽得徐春山高聲喝問。
急忙側目回顧。
他不掉頭還好,這一回頭,隻見腳下懸崖,陡峭得像一堵牆壁一般,江流如帶,從千百丈下奔流而過。
隻覺一陣昏暈,哎呀一聲,手腳一松,如石頭一樣落了下去。
幸虧這時李遇吉正抓着他腰間衣帶,忽然覺得手裡一緊,知道不好,急忙單臂運力,大喝聲:“起!”一個“倒提金鐘”,硬生生将梅歸平提起來,一看梅歸竟已昏過去。
徐春山慌忙解下衣帶,将他縛在背上,施展輕功,朝上急奔,待上得峰頂時。
梅歸方才醒轉,哎呀一聲道;“好險,如若不是二位仁兄,小弟今日真要落個死無葬身之地。
” 李遇吉道:“如今閑話休說,剛才那人身法極快,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