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回

關燈
綿薄,豈敢輕舉妄動,隻有聽師命行事。

    ” 董靈霄道:“這些都是後話,到時看勢行事,你今天來就是和我談這一件事嗎?” 俞一清四下一顧,輕聲道:“戒惡師弟的姑姑來了,師父因她單身女人不便,所以請她在觀外民家歇宿。

    她曾與弟子談及,除了來探戒惡師弟以外,她因為重陽節泰山大會之期已近,意欲帶了戒惡下山,尋訪吳家兄弟下落,就便找那昆侖弟子複仇。

    ” 董靈雷微微次吟道:“掌教師兄意下如何?戒惡一年來刻苦用功,進展神速,可是到底年紀太小,他姑姑又是女流之輩,我總有些不放心。

    ” 俞一清答道:“師父倒沒有任何主見,他隻要我來向師叔請示,戒惡到底是師叔一手教養出來的。

    ”說至此處,沉吟了半晌,又繼續道:“至于他的姑姑玉燕,乃是峨嵋靜因師太得意弟子,與其師姊紫衣羅刹呂曼音,人稱峨嵋雙女,各負一身絕藝,戒惡随其下山,倒不會有什麼不放心之處。

    ” 董靈霄哈哈一笑道:“你這個師兄倒不錯,忒會幫着師弟講話。

    ” 俞一清起身答道:“師叔明鑒,弟子說的這些都是實在話,其中并無絲毫虛假。

    ” 原來俞一清自從在碧雲莊上,受了徐霜眉智取火中鐵彈一敗之辱,含怒離去,緻使大好碧雲莊焚于一旦,吳氏兄弟生死下落不明,至今遺恨難忘,卻因武當掌教卧雲道長執法甚嚴,不敢擅自行動,此番遇着吳玉燕上山,且吳戒惡武學已具根底,武當秘技十學八九,正好使其下山,與那昆侖後輩一較高下,所以才在董靈霄面前,極力替戒惡說話,期能打動查靈霄之心,慨予允諾。

     當下董靈霄默默略一思索,即吩咐道:“吳玉燕遠道而來,與戒惡有骨肉之親,當然戒惡要去見面,至于将來下山之事,等他們見過面再說吧!” 俞一清一見董靈霄已有允意,當下也不多說,立即起身告退,帶了吳戒惡直往山門外走去。

     原來吳玉燕自從在泸州小鎮上,碰到了文武判李揚,得知碧雲莊已被焚為平地,兩位同胞兄長生死存亡未蔔,自己身上雖帶了恩師峨嵋靜因師太手書,調解方吳兩家恩怨,卻因遲到一步,辛苦求來的手書早已無用,當然免不掉悲從中來,痛哭失聲,雖經師姊呂曼音與文武判李揚苦苦相勸,卻仍有家破人亡,孑然無依之感。

     次日與文武判李揚商妥複仇之計,定下泰山大會,邀請各派長老出席,評定兩家是非,這才匆匆趕回峨嵋,跪在靜因師太面前,哭訴一切。

     靜因師太已是長一輩人物中碩果僅存,論起武林中地位名望,尚超出昆侖赤陽子,武當卧雲道長之上,不過佛道兩門,互不統屬,所以來往不多,可是隻要是武林人物,不管是正邪兩途,一提起峨帽靜因師太之名,莫不肅然起敬,尤其是峨嵋信符斑竹牌,所到之處,江湖群雄莫不低頭,通行無阻。

     靜因老師太享壽已近百齡,頭發雖然全白,卻仍根根貼肉,滿頭銀絲,看上去威嚴中含有一股慈祥氣概。

    這時坐在蒲團上望着心愛徒兒哀聲哭訴,也忍不住歎口氣道:“善哉,善哉,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脫,恩怨相纏,因果不絕。

    ”歎息了半晌,才又安慰吳玉燕道: “燕兒,你且起身,到後面休息一番,為師日後有閑下山時,當為你了斷這番恩怨。

    ” 吳玉燕明知乃師這番言語不過是安慰之詞,可是日後泰山大會,泰山俠隐夏一尊必有請柬到來,彼時再央求恩師,當有十之八九成功。

    當下在師父面前痛哭一場之後,心中哀愁略解,謝過靜因師太,自回後房休息。

     吳玉燕是年初回山,眼睜睜望到春末夏初,泰山大會之期渺無音訊,心中免不得着急異常,好容易到端陽節前後,師姊呂曼音從江南了斷龍鳳雙幡而回,帶來了一些江湖上的傳聞,卻仍然于事無補,直等到六月中旬那天,隻聽得半山裡“錫瓦殿”上鐘鼓齊作,雲钹大鳴,山下顯有貴客到來,峨嵋掌門人善待禅師升座,正以大禮接候嘉賓。

     靜因師太早已悟通禅理,且又素性淡薄,山下鐘钹之聲雖然聽在耳内,卻也視作未聞。

     那呂曼音與吳玉燕二人卻不同了,直眼瞪瞪望着山下,各自估量着山下來客最誰? 沒有一頓飯的時間,隻見峨嵋全山總監督善行禅師快步向紫雲庵而來,手上持着一封大紅請柬。

     吳玉燕望在限内,心裡早已一動,暗忖道:“莫不是泰山夏一尊的請柬來了,我不如先到師父旁邊侍候,也好相機進言,順便聽些消息。

    ”一面想着,一面顧不及與善行師兄招呼,迳往庵内而去。

     呂曼音那裡猜得透玉燕心意,這時早已向着善行禅師迎上前去,笑嘻嘻地招呼了一聲三師兄,問道:“山下來了什麼貴客?要大師兄以上賓之禮相接。

    ” 善行禅師還禮道:“來的人倒不是什麼有名之輩,卻持了泰山掌門人夏老俠手書,故此大師兄以上禮待之。

    ” 呂曼音心裡一動,料知是泰山大會之事來了,面上卻裝出不知其然的樣子問道:“泰山與我峨嵋一向頗少在還,無端端卻來遣人通書,不知為了何事?” 善行禅師蹙起眉尖答道:“是啊!我峨嵋素與江湖沒有交往,想不到泰山夏老發起什麼九月九日重陽節,在泰山日觀峰頂舉行泰山大會,邀請各派長老前往觀禮,大師兄也猜不出他有什麼用意?所以才要我向靜因師太她老人家要個主意。

    ” 呂曼音嘻嘻一笑,“師父在堂上打坐,她老人家四十年沒有下山了,也應該出去走走,師兄見到她,還是勸說她幾句才是。

    ” 善行禅師面色一正,說道:“師妹又來小孩子氣了,師太她老人家哪裡還有此閑情逸意,再到紅塵中去遊逛;再說這泰山大會用意不明,師太地老人家也未必再願去惹事上身。

    ” 呂曼音又嘻嘻一笑道:“我說你不相信,這泰山大會我可說在前面,師父她老人家準去。

    ” 善行禅師半信半疑道:“見了師太老人家自有決定,還是師妹替愚兄通報一聲,說是善行在庵外侍候。

    ” 呂曼音嘴上一聲應諾,腳上早已向庵内走去,隻見佛堂上靜因師太垂首閉目,端坐蒲團之上,吳玉燕恭身站在後面,臉上神色不定,似乎緊張異常。

     呂曼音慢慢行抵靜因座前,見她正在用功,不敢驚動,靜因師太卻已睜眼問道:“你們姊妹倆都跑到我‘地藏靜室’裡來,莫非是有什麼話要說麼?” 吳玉燕還未及開言,呂曼音早已恭身答道:“掌教師兄有事向師父請示,已請三師兄在庵外侍候。

    ” 靜因師太哦了一聲道:“善持身為一派掌教,有什麼事自己還做不了主,倒要向我不管閑事的人請教?” 吳玉燕深恐靜因師太不問青紅皂白,随便一句話兒就将善行師兄打發回去,忙跪下禀道:“掌教師兄為人謹慎,總是有重大之事,才會要三師兄前來向師父讨個主意,依徒兒意思,可把三師兄叫上堂來,師父也好!問個清楚。

    ” 靜因師太接口道:“為師當然要把善行喚上堂來的,要你這樣性急忙慌的幹嗎?” 呂曼音在旁聽得師父吩咐,早将善行禅師喚至座前,行了參拜之禮,恭身站在一邊。

     靜因師太問道:“今日不是參谒之期,你來見我何事?” 善行禅師恭身答道:“弟子一來進庵向你老人家請安,二來掌教師兄還有一點瑣碎細事請示。

    ” 靜因師太點頭道:“剛才我也聽得曼音與玉燕說起,但不知到底發生了什麼事,你們做不了主,才來問我。

    ” 善行禅師從袖内取出一個紅色請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