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我要活下去——評安房直子與吉本·芭娜娜
關燈
小
中
大
我知道我要活下去——評安房直子與吉本·芭娜娜
一、櫻花之美
安房直子與吉本·芭娜娜這兩位日本女作家,似乎應該是兩種風格的存在:一是古典的一是現代的,一是純淨唯美、在狐狸狗熊的童話世界裡流連忘返的,一是複雜激烈、在現代都市欲海沉浮中把持不定的。
兩人的生活方式也迥異,安房直子一直深居簡出,在郊區過着一種隐居般的生活,日本有評論家稱她的作品是“院子一隅默默開放的花朵”。
她安靜沉默地開放,獨在幽冥之處,吐露奇異的芬芳。
1993年,年剛49歲便因病去世。
吉本芭娜娜則要絢麗奪目得多,她于1964年出生,東京人,在日本大學藝術系文藝科畢業,二十三歲時以《廚房》一文獲日本“海燕”新人文學獎,後來又陸續獲“泉鏡花”、“山本周五郎”等文學大獎。
到1989年後更是迅速崛起,書出來一本轟動一本,是當下日本最著名的暢銷女作家。
一個寫童話,一個寫暢銷小說,把這樣兩位作家放在一起來談論也許多少有點匪夷所思,至少不合常規。
但她們的作品中确實有一種共同的情愫,一種一脈相承的東西,溫柔而持續地叩動我的内心。
那是什麼呢? 那首先是對死亡的興趣。
日本這個民族,對于死亡有自己一種獨到的理解。
在他們的文化中,死是永恒的一種方式,帶有一種凄美的詩意。
所以,對于死亡,他們似乎少了一點懼怕;思考死亡,以及,死,對于活着的意義,一直是他們樂于去幹的一件事情。
最開始接觸到安房直子的童話《白色鹦鹉的森林》和《狐狸的窗戶》,心神大大地一震:清朗美麗的童話世界,居然也可以散發出那麼傷感凄美的氣息!兩篇童話都是寫活着的人對死去的親人的懷念,寫得非常憂傷,但又不知從何處彌漫出暖意。
她是在尋找一條通道:當陰陽永隔,是否再沒有道路可以抵達彼此,可以慰藉我們的心靈?我們彷佛看到安房直子憂傷而美麗地微笑着,說:不,不是這樣。
死并不能帶走什麼,尤其不能帶走懷念。
隻要有懷念,生者和死者就從來沒有真正分開過。
吉本芭娜娜的《廚房》、《滿月》、《月影》,三篇小說,一條線索:當死亡來臨,奪去了生活中至親至愛的人,活着的人,怎麼樣才能在這廣大而寂寥的世界上繼續活下去呢? 當死亡已經成為無法回避的存在,她的主人公,希望找到活下去的理由和支柱。
兩位作家,都不約而同地對生死界限上的事感起了興趣。
在生死之間,存在一條邊界,站在這條界線上的思考,使我們既可以眺望亡靈,又可以保持自己的生活。
其次,令我戀戀的是,這種思考是以一種女性的優雅柔美的方式呈現的,它最終也歸結到的一種女性化的世界觀: 不管怎麼哀傷,卻永遠不會絕望——就像吉本芭娜娜在廚房中尋找到真實的人生,安房直子則隻需桔梗花染藍的手指再加上一點幻想。
不管怎麼孤獨迷惘,卻總有一種意外的安祥堅定,那是一種特别博大的母性的姿态。
這兩個人的作品,溫情,傷感,初看柔若無骨,細細觸摸之下,會發現那個溫暖堅定、柔韌性極好的内核。
關于活着的怆痛與希望,死亡的永恒與詩意,這兩者之間夾纏不清的一切,就是這兩位女作家想要表現的吧。
是了,就像櫻花,纖薄,幽微,迷幻,妩媚。
開放的時候,像雲霞一樣嬌豔爛漫,凋謝的時候,又有一種毫不拖泥帶水的決絕姿态。
二、沒有絕望的幸福是不存在的 手頭的《廚房》,是台灣時報出版公司出版的。
“廚房”兩字寫在封面上方的一抹橙黃之上,那是一種一看就會勾起人食欲的顔色;更奇妙的是,一邊翻動書頁,一邊不停地嗅到芒果的香味,——那是我最喜愛的一種水果,曾有一次一邊吃着香甜多汁的芒果一邊由衷地說:就為了有芒果可吃,也不枉來這世上一遭了!——我站起來,在屋裡四下走動,想尋找香味的來源。
遍尋一圈之後,我試探着聞了聞手邊的書,天哪,多麼不可思議,是這書在散發着芒果的味道! 就是這樣,這本書,一邊談論着死亡,一邊散發出芒果的香味。
這樣的姿态,正好是吉本·芭娜娜在小說中的姿态。
永遠是,最重要的親人被死亡奪走,禦影也好,田邊也好,被抛在這個廣大而寂寥的世界上,堕入一種徹底孤獨的境地。
死亡散發出砭人肌骨的寒意,彷佛隐隐有一種召喚,從那幽冥之地,虛無的深處發出。
人必須尋找到一種力量,來抵禦這種召喚,必須尋找到一種足以溫暖自己的東西,來與
兩人的生活方式也迥異,安房直子一直深居簡出,在郊區過着一種隐居般的生活,日本有評論家稱她的作品是“院子一隅默默開放的花朵”。
她安靜沉默地開放,獨在幽冥之處,吐露奇異的芬芳。
1993年,年剛49歲便因病去世。
吉本芭娜娜則要絢麗奪目得多,她于1964年出生,東京人,在日本大學藝術系文藝科畢業,二十三歲時以《廚房》一文獲日本“海燕”新人文學獎,後來又陸續獲“泉鏡花”、“山本周五郎”等文學大獎。
到1989年後更是迅速崛起,書出來一本轟動一本,是當下日本最著名的暢銷女作家。
一個寫童話,一個寫暢銷小說,把這樣兩位作家放在一起來談論也許多少有點匪夷所思,至少不合常規。
但她們的作品中确實有一種共同的情愫,一種一脈相承的東西,溫柔而持續地叩動我的内心。
那是什麼呢? 那首先是對死亡的興趣。
日本這個民族,對于死亡有自己一種獨到的理解。
在他們的文化中,死是永恒的一種方式,帶有一種凄美的詩意。
所以,對于死亡,他們似乎少了一點懼怕;思考死亡,以及,死,對于活着的意義,一直是他們樂于去幹的一件事情。
最開始接觸到安房直子的童話《白色鹦鹉的森林》和《狐狸的窗戶》,心神大大地一震:清朗美麗的童話世界,居然也可以散發出那麼傷感凄美的氣息!兩篇童話都是寫活着的人對死去的親人的懷念,寫得非常憂傷,但又不知從何處彌漫出暖意。
她是在尋找一條通道:當陰陽永隔,是否再沒有道路可以抵達彼此,可以慰藉我們的心靈?我們彷佛看到安房直子憂傷而美麗地微笑着,說:不,不是這樣。
死并不能帶走什麼,尤其不能帶走懷念。
隻要有懷念,生者和死者就從來沒有真正分開過。
吉本芭娜娜的《廚房》、《滿月》、《月影》,三篇小說,一條線索:當死亡來臨,奪去了生活中至親至愛的人,活着的人,怎麼樣才能在這廣大而寂寥的世界上繼續活下去呢? 當死亡已經成為無法回避的存在,她的主人公,希望找到活下去的理由和支柱。
兩位作家,都不約而同地對生死界限上的事感起了興趣。
在生死之間,存在一條邊界,站在這條界線上的思考,使我們既可以眺望亡靈,又可以保持自己的生活。
其次,令我戀戀的是,這種思考是以一種女性的優雅柔美的方式呈現的,它最終也歸結到的一種女性化的世界觀: 不管怎麼哀傷,卻永遠不會絕望——就像吉本芭娜娜在廚房中尋找到真實的人生,安房直子則隻需桔梗花染藍的手指再加上一點幻想。
不管怎麼孤獨迷惘,卻總有一種意外的安祥堅定,那是一種特别博大的母性的姿态。
這兩個人的作品,溫情,傷感,初看柔若無骨,細細觸摸之下,會發現那個溫暖堅定、柔韌性極好的内核。
關于活着的怆痛與希望,死亡的永恒與詩意,這兩者之間夾纏不清的一切,就是這兩位女作家想要表現的吧。
是了,就像櫻花,纖薄,幽微,迷幻,妩媚。
開放的時候,像雲霞一樣嬌豔爛漫,凋謝的時候,又有一種毫不拖泥帶水的決絕姿态。
二、沒有絕望的幸福是不存在的 手頭的《廚房》,是台灣時報出版公司出版的。
“廚房”兩字寫在封面上方的一抹橙黃之上,那是一種一看就會勾起人食欲的顔色;更奇妙的是,一邊翻動書頁,一邊不停地嗅到芒果的香味,——那是我最喜愛的一種水果,曾有一次一邊吃着香甜多汁的芒果一邊由衷地說:就為了有芒果可吃,也不枉來這世上一遭了!——我站起來,在屋裡四下走動,想尋找香味的來源。
遍尋一圈之後,我試探着聞了聞手邊的書,天哪,多麼不可思議,是這書在散發着芒果的味道! 就是這樣,這本書,一邊談論着死亡,一邊散發出芒果的香味。
這樣的姿态,正好是吉本·芭娜娜在小說中的姿态。
永遠是,最重要的親人被死亡奪走,禦影也好,田邊也好,被抛在這個廣大而寂寥的世界上,堕入一種徹底孤獨的境地。
死亡散發出砭人肌骨的寒意,彷佛隐隐有一種召喚,從那幽冥之地,虛無的深處發出。
人必須尋找到一種力量,來抵禦這種召喚,必須尋找到一種足以溫暖自己的東西,來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