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埃德加·克雷默
關燈
小
中
大
,已經接近10點鐘了。
他到這來沒有什麼特殊的理由,前天他與埃德加·克雷默談過,除了一份不精彩的官方聲明之外,他什麼也沒得到。
但從邏輯上講還是應從這開始。
“我在找一個白馬王子,”他對擔任埃德加·克雷默秘書的年輕姑娘說道。
“他朝那邊走了,”她用手指了指說道。
“徑直朝那間擠滿了人的小屋走去了。
” “我時常納悶,”丹說道,“現今的姑娘們怎麼那樣有性感,然而又是那麼的聰明。
” “我的激素裡有很高的智商,”她說道,’“我的丈夫教我很多的答案。
” 丹歎了口氣。
“如果我們的喜劇對話結束了,”姑娘說,“那麼你是一名報社記者,想見見克雷默先生吧,但此時他很忙。
” “我覺得你已經記不起我了。
” “是的,我記不起了,”姑娘不客氣地說道。
“但是識别記者太容易了。
他們通常有點心不在焉。
” “我這個人還沒有這樣,”丹說道,“事實上,如果你不介意的話,我就在這裡等一下。
” 那姑娘笑了。
“根據聲音來判斷,裡邊的談話不會太長了。
她朝埃德加·克雷默辦公室緊閉着的門點了點頭。
丹聽到了尖利的,提高了的嗓音。
他敏銳的耳朵忽然聽到了“杜瓦爾”這個名字。
幾分鐘後,阿蘭·梅特蘭德面紅耳赤地走了出來。
丹·奧利夫在大樓的主門廊裡攆上了他。
“對不起,”他說道。
“我想知道我們是否擁有共同的興趣。
” “這不可能,”阿蘭反駁道,他沒有停下的打算。
極度的憤怒在他的身上激蕩——這是來自先前鎮靜之後的反應。
“平靜些,”丹與他并肩走着,将頭朝他們已經離開了的大樓傾了傾。
“我與他們不是一夥的。
我是報社記者,”他自我介紹道。
阿蘭·梅特蘭德在人行道上停止了腳步。
“對不起。
”他深深地呼了一口氣,然後不好意思地笑了笑。
“我剛才簡直要被氣炸了,而你碰巧在一旁。
” “真巧,”丹說道。
他注意到了對方手裡拿的公文包,脖子上系的不列颠哥倫比亞省大學的領帶。
“今天是我望風捕影的日子。
你大概是位律師吧?” “可能就是。
” “代表那個亨利·杜瓦爾?” “是的。
” “我們找個地方談談好不好?” 阿蘭·梅特蘭德遲疑了一下。
剛才埃德加·克雷默譴責他為尋求名聲,阿蘭憤怒地反駁說他将會那麼做。
但一個律師避免引起報界注意的本能是很難動搖的。
“我不會發表你的話的,”丹·奧利夫悄聲說道。
“事情不太妙,是不是?” 阿蘭做了個苦臉。
“我同樣不希望你公開,事情不能再糟了。
” “要是那樣的話,”奧利夫說道,“你或者杜瓦爾會失去什麼呢?” “我想什麼也不會失去,”阿蘭慢慢吞吞地說道。
他覺得自己說的半點不假;什麼也不會失去,或許還能得到點什麼。
“好吧,”他說,“我們去喝杯咖啡吧。
” “我有一種預感,今天将是個吉日,”丹·奧利夫滿意地說道,“随便問一下,你的馬拴在什麼地方?” “馬?”阿蘭看上去有些迷惑不解。
“我是步行到這裡來的。
” “不必介意,”丹說道,“有時我有些想入非非。
乘我的車吧。
” 1小時後,在喝第4杯咖啡時,阿蘭·梅特蘭德說道:“你提出了許多有關我的問題,但顯然杜瓦爾更為重要。
” 丹·奧利夫有力地搖了搖頭。
“今天不行。
今天你是采訪的對象。
”他看了一眼表。
“最後再問一個問題,我就要動筆了。
” “問吧。
” “别誤解我,”丹說道。
“在溫哥華這樣的城市裡有很多著名人物和一流律師,為什麼隻有你一個人前來幫助那個小夥子呢?” “實話對你說,”阿蘭答道,“這個問題連我自己也搞不清。
” 《溫哥華郵報》的社址是一棟淡褐色的磚樓,正面是辦公室,後面是印刷廠,編輯部設在塔樓上,象一截短短的脫了環的拇指一樣高高地聳立在它們的上方。
離開阿蘭·梅特蘭德10分鐘之後,丹·奧利夫把他那輛福特牌旅行車停在街對面的雇員停車場上,徒步進了大樓。
他乘上通往塔樓的電梯,邁進了此時喧鬧非凡的新聞編輯室,坐在了一張空寫字台前,動筆寫了起來。
報道的頭開得很順利。
一位憤怒的溫哥華律師正準備象聖經中的大衛一樣,去攻擊巨人歌利亞。
他叫阿蘭·梅特蘭德,25歲,生于溫哥華,畢業于不列颠哥倫比亞大學的法律學院。
他的巨人對手就是加拿大政府——确切地說是移民局。
移民局的長官鐵石般地拒絕考慮“讓我入境”的請求。
這一請求是由一位沒有任何國籍,叫亨利·杜瓦爾的年輕人提出來的,此人現在被拘留在溫哥華港内的一條貨船上。
阿蘭·梅特蘭德現在是亨利·杜瓦爾的法律辯護人。
這個舉目無親的流浪漢幾乎放棄了獲得法律幫助的希望,但梅特蘭德自告奮勇地提出要幫助他。
他這一要求被感激地接受了。
丹打完了“未完待續”4個字後,大聲喊道:“排版!”他把紙從打字機上撕了下來,一位排版工人從他手中抽了過去,送到了都市編輯桌上。
他下意識地計算着時間,12點17分,離大陸版截稿時間隻差16分鐘。
“大陸版是白班的截止時間——這份送到家的報紙是在版時間最長的。
他寫的那篇報道今晚将送到千家萬戶……被人們在溫暖、舒适的家裡安逸地閱讀到…… 讀者們将回憶起是本報首先披露了亨利·杜瓦爾這個經曆過命運捉弄,沒有國籍的人的奇特困境。
幾乎在2年前,他絕望地偷乘上一條船。
在那之後,一個又一個國家都拒絕放他入境。
英國在杜瓦爾所在的那條船停靠在英國港口期間囚禁了他。
美國為他上了鐐铐。
加拿大沒有采取上述行動,隻是假裝他這個人并不存在。
“讓我們再來一頁,丹!”查理斯·伍爾芬特急切地從都市辦公桌上站起身來說道。
又是那位排版工人從打字機上搶下打就的那頁紙,丹又放進了一頁打字紙。
年輕的亨利·杜瓦爾有可能在這裡被批準入境嗎?法律程序能幫助他嗎? 一些較守舊,較冷靜的人持否定态度。
他們抱怨說政府和移民部長擁有的權力是誰也幹涉不了的。
但阿蘭·梅特蘭德不同意。
“我的委托人正在被剝奪人的基本權利,”他今天說道,“我就是要為此而抗争。
” 他又寫了3段關于梅特蘭德對于亨利·杜瓦爾所說的話。
這些話說得很幹脆,也很抓住關鍵。
“繼續寫,丹!”又是都市編輯,這次在伍爾芬特的身邊又出現了總編。
那一登山失蹤案的結局是令人失望的——那位失蹤的婦女被活着找到了,她的丈夫被證明沒耍什麼卑鄙的陰謀。
喜劇性的結局不如悲劇那樣能增加新聞的吸引力。
丹·奧利夫穩穩地打着字,他的大腦緊張地組織着句子,他的手指敏捷地在鍵盤上跳動着。
無論阿蘭·梅特蘭德是成功還是失敗,他必須與時間賽跑。
杜瓦爾所在的那條“瓦斯特維克号”船定于兩周之内起航,那是一條遠洋貨輪,它可能再也不會回到這裡來了。
本來那條船早就應當離港了,隻是那船有些地方需要修理才耽擱了下來。
下面還要加上一些背景介紹。
他于是又接着寫了起來,對事情的來龍去脈做了一番扼要介紹。
這時都市助理編輯來到了他的身邊。
“丹,你有梅特蘭德的照片嗎?” “我當時沒時間照了,”他頭也不回地說道。
“不過他以前曾經為不列颠哥倫比亞大學的特裡足球隊踢過球。
” “好極了!” 此時是12時23分。
隻剩10分鐘了。
“我們打算争取的第一件事是對亨利·杜瓦爾的案件舉行官方正式聽證會,”梅特蘭德這樣告訴本報記者。
“我請求政府謹出于正義而舉行這樣一個聽證會,但卻遭到一口拒絕。
我認為,移民部的做法使我們的國家看起來象個警察國家。
” 下面,再寫一點梅特蘭德的背景……然後應當公平一點,重新引述一下埃德加·克雷默前天談到的移民部的立場……然後再回到梅特蘭德身上,引述一下他對政府的批駁,并描述一下他本人的面貌。
丹·奧利夫仿佛在打字機的鍵盤上看到了那位年輕律師的臉,當他今早沖出克雷默的辦公室時,他的臉陰沉沉的。
這位阿蘭·梅特蘭德是位個性鮮明的年輕人。
當他談話時,他的眼裡閃着光芒,他的下巴有力地向前傾着。
你會感到,他是那種你很希望站在你一邊的人。
也許今夜,杜瓦爾在他那條船上孤獨的陋室裡也有同感。
12時29分了。
時間已經很緊了,再舉出幾件事實,再引述一句他的話,就隻好這樣結尾了。
在晚報版時他可以把文章再充實一下,但大多數人将讀到的是他現在寫下的東西。
“好吧,”主編對圍在桌子周圍的人們指示道。
“頭版頭條還是登找到那位失蹤婦女的消息,但要精悍一些。
在右上角旁邊登奧利夫的文章。
” “體育版有一張梅特蘭德的照片剪報,”都市版助理編輯報告道。
“隻有頭部和雙肩,有一欄寬,是3年前照的,但照得還不錯,我已送到下面去排版了。
” “為晚報版照一張好點的像,”主編命令道。
“派一個攝影師到梅特蘭德事務所去,在他的背景上襯上一些法律書籍。
” “我已經吩咐好了,”助理編輯輕松地說道。
他是一個消瘦而活躍的年輕人,有時機靈得讓人覺得無禮。
“而且我猜你會要一些法律書籍的,所以我也吩咐了。
” “我的上帝,”主編哼了一聲。
“你們這些野心勃勃的雜種真要我的命。
既然
他到這來沒有什麼特殊的理由,前天他與埃德加·克雷默談過,除了一份不精彩的官方聲明之外,他什麼也沒得到。
但從邏輯上講還是應從這開始。
“我在找一個白馬王子,”他對擔任埃德加·克雷默秘書的年輕姑娘說道。
“他朝那邊走了,”她用手指了指說道。
“徑直朝那間擠滿了人的小屋走去了。
” “我時常納悶,”丹說道,“現今的姑娘們怎麼那樣有性感,然而又是那麼的聰明。
” “我的激素裡有很高的智商,”她說道,’“我的丈夫教我很多的答案。
” 丹歎了口氣。
“如果我們的喜劇對話結束了,”姑娘說,“那麼你是一名報社記者,想見見克雷默先生吧,但此時他很忙。
” “我覺得你已經記不起我了。
” “是的,我記不起了,”姑娘不客氣地說道。
“但是識别記者太容易了。
他們通常有點心不在焉。
” “我這個人還沒有這樣,”丹說道,“事實上,如果你不介意的話,我就在這裡等一下。
” 那姑娘笑了。
“根據聲音來判斷,裡邊的談話不會太長了。
她朝埃德加·克雷默辦公室緊閉着的門點了點頭。
丹聽到了尖利的,提高了的嗓音。
他敏銳的耳朵忽然聽到了“杜瓦爾”這個名字。
幾分鐘後,阿蘭·梅特蘭德面紅耳赤地走了出來。
丹·奧利夫在大樓的主門廊裡攆上了他。
“對不起,”他說道。
“我想知道我們是否擁有共同的興趣。
” “這不可能,”阿蘭反駁道,他沒有停下的打算。
極度的憤怒在他的身上激蕩——這是來自先前鎮靜之後的反應。
“平靜些,”丹與他并肩走着,将頭朝他們已經離開了的大樓傾了傾。
“我與他們不是一夥的。
我是報社記者,”他自我介紹道。
阿蘭·梅特蘭德在人行道上停止了腳步。
“對不起。
”他深深地呼了一口氣,然後不好意思地笑了笑。
“我剛才簡直要被氣炸了,而你碰巧在一旁。
” “真巧,”丹說道。
他注意到了對方手裡拿的公文包,脖子上系的不列颠哥倫比亞省大學的領帶。
“今天是我望風捕影的日子。
你大概是位律師吧?” “可能就是。
” “代表那個亨利·杜瓦爾?” “是的。
” “我們找個地方談談好不好?” 阿蘭·梅特蘭德遲疑了一下。
剛才埃德加·克雷默譴責他為尋求名聲,阿蘭憤怒地反駁說他将會那麼做。
但一個律師避免引起報界注意的本能是很難動搖的。
“我不會發表你的話的,”丹·奧利夫悄聲說道。
“事情不太妙,是不是?” 阿蘭做了個苦臉。
“我同樣不希望你公開,事情不能再糟了。
” “要是那樣的話,”奧利夫說道,“你或者杜瓦爾會失去什麼呢?” “我想什麼也不會失去,”阿蘭慢慢吞吞地說道。
他覺得自己說的半點不假;什麼也不會失去,或許還能得到點什麼。
“好吧,”他說,“我們去喝杯咖啡吧。
” “我有一種預感,今天将是個吉日,”丹·奧利夫滿意地說道,“随便問一下,你的馬拴在什麼地方?” “馬?”阿蘭看上去有些迷惑不解。
“我是步行到這裡來的。
” “不必介意,”丹說道,“有時我有些想入非非。
乘我的車吧。
” 1小時後,在喝第4杯咖啡時,阿蘭·梅特蘭德說道:“你提出了許多有關我的問題,但顯然杜瓦爾更為重要。
” 丹·奧利夫有力地搖了搖頭。
“今天不行。
今天你是采訪的對象。
”他看了一眼表。
“最後再問一個問題,我就要動筆了。
” “問吧。
” “别誤解我,”丹說道。
“在溫哥華這樣的城市裡有很多著名人物和一流律師,為什麼隻有你一個人前來幫助那個小夥子呢?” “實話對你說,”阿蘭答道,“這個問題連我自己也搞不清。
” 《溫哥華郵報》的社址是一棟淡褐色的磚樓,正面是辦公室,後面是印刷廠,編輯部設在塔樓上,象一截短短的脫了環的拇指一樣高高地聳立在它們的上方。
離開阿蘭·梅特蘭德10分鐘之後,丹·奧利夫把他那輛福特牌旅行車停在街對面的雇員停車場上,徒步進了大樓。
他乘上通往塔樓的電梯,邁進了此時喧鬧非凡的新聞編輯室,坐在了一張空寫字台前,動筆寫了起來。
報道的頭開得很順利。
一位憤怒的溫哥華律師正準備象聖經中的大衛一樣,去攻擊巨人歌利亞。
他叫阿蘭·梅特蘭德,25歲,生于溫哥華,畢業于不列颠哥倫比亞大學的法律學院。
他的巨人對手就是加拿大政府——确切地說是移民局。
移民局的長官鐵石般地拒絕考慮“讓我入境”的請求。
這一請求是由一位沒有任何國籍,叫亨利·杜瓦爾的年輕人提出來的,此人現在被拘留在溫哥華港内的一條貨船上。
阿蘭·梅特蘭德現在是亨利·杜瓦爾的法律辯護人。
這個舉目無親的流浪漢幾乎放棄了獲得法律幫助的希望,但梅特蘭德自告奮勇地提出要幫助他。
他這一要求被感激地接受了。
丹打完了“未完待續”4個字後,大聲喊道:“排版!”他把紙從打字機上撕了下來,一位排版工人從他手中抽了過去,送到了都市編輯桌上。
他下意識地計算着時間,12點17分,離大陸版截稿時間隻差16分鐘。
“大陸版是白班的截止時間——這份送到家的報紙是在版時間最長的。
他寫的那篇報道今晚将送到千家萬戶……被人們在溫暖、舒适的家裡安逸地閱讀到…… 讀者們将回憶起是本報首先披露了亨利·杜瓦爾這個經曆過命運捉弄,沒有國籍的人的奇特困境。
幾乎在2年前,他絕望地偷乘上一條船。
在那之後,一個又一個國家都拒絕放他入境。
英國在杜瓦爾所在的那條船停靠在英國港口期間囚禁了他。
美國為他上了鐐铐。
加拿大沒有采取上述行動,隻是假裝他這個人并不存在。
“讓我們再來一頁,丹!”查理斯·伍爾芬特急切地從都市辦公桌上站起身來說道。
又是那位排版工人從打字機上搶下打就的那頁紙,丹又放進了一頁打字紙。
年輕的亨利·杜瓦爾有可能在這裡被批準入境嗎?法律程序能幫助他嗎? 一些較守舊,較冷靜的人持否定态度。
他們抱怨說政府和移民部長擁有的權力是誰也幹涉不了的。
但阿蘭·梅特蘭德不同意。
“我的委托人正在被剝奪人的基本權利,”他今天說道,“我就是要為此而抗争。
” 他又寫了3段關于梅特蘭德對于亨利·杜瓦爾所說的話。
這些話說得很幹脆,也很抓住關鍵。
“繼續寫,丹!”又是都市編輯,這次在伍爾芬特的身邊又出現了總編。
那一登山失蹤案的結局是令人失望的——那位失蹤的婦女被活着找到了,她的丈夫被證明沒耍什麼卑鄙的陰謀。
喜劇性的結局不如悲劇那樣能增加新聞的吸引力。
丹·奧利夫穩穩地打着字,他的大腦緊張地組織着句子,他的手指敏捷地在鍵盤上跳動着。
無論阿蘭·梅特蘭德是成功還是失敗,他必須與時間賽跑。
杜瓦爾所在的那條“瓦斯特維克号”船定于兩周之内起航,那是一條遠洋貨輪,它可能再也不會回到這裡來了。
本來那條船早就應當離港了,隻是那船有些地方需要修理才耽擱了下來。
下面還要加上一些背景介紹。
他于是又接着寫了起來,對事情的來龍去脈做了一番扼要介紹。
這時都市助理編輯來到了他的身邊。
“丹,你有梅特蘭德的照片嗎?” “我當時沒時間照了,”他頭也不回地說道。
“不過他以前曾經為不列颠哥倫比亞大學的特裡足球隊踢過球。
” “好極了!” 此時是12時23分。
隻剩10分鐘了。
“我們打算争取的第一件事是對亨利·杜瓦爾的案件舉行官方正式聽證會,”梅特蘭德這樣告訴本報記者。
“我請求政府謹出于正義而舉行這樣一個聽證會,但卻遭到一口拒絕。
我認為,移民部的做法使我們的國家看起來象個警察國家。
” 下面,再寫一點梅特蘭德的背景……然後應當公平一點,重新引述一下埃德加·克雷默前天談到的移民部的立場……然後再回到梅特蘭德身上,引述一下他對政府的批駁,并描述一下他本人的面貌。
丹·奧利夫仿佛在打字機的鍵盤上看到了那位年輕律師的臉,當他今早沖出克雷默的辦公室時,他的臉陰沉沉的。
這位阿蘭·梅特蘭德是位個性鮮明的年輕人。
當他談話時,他的眼裡閃着光芒,他的下巴有力地向前傾着。
你會感到,他是那種你很希望站在你一邊的人。
也許今夜,杜瓦爾在他那條船上孤獨的陋室裡也有同感。
12時29分了。
時間已經很緊了,再舉出幾件事實,再引述一句他的話,就隻好這樣結尾了。
在晚報版時他可以把文章再充實一下,但大多數人将讀到的是他現在寫下的東西。
“好吧,”主編對圍在桌子周圍的人們指示道。
“頭版頭條還是登找到那位失蹤婦女的消息,但要精悍一些。
在右上角旁邊登奧利夫的文章。
” “體育版有一張梅特蘭德的照片剪報,”都市版助理編輯報告道。
“隻有頭部和雙肩,有一欄寬,是3年前照的,但照得還不錯,我已送到下面去排版了。
” “為晚報版照一張好點的像,”主編命令道。
“派一個攝影師到梅特蘭德事務所去,在他的背景上襯上一些法律書籍。
” “我已經吩咐好了,”助理編輯輕松地說道。
他是一個消瘦而活躍的年輕人,有時機靈得讓人覺得無禮。
“而且我猜你會要一些法律書籍的,所以我也吩咐了。
” “我的上帝,”主編哼了一聲。
“你們這些野心勃勃的雜種真要我的命。
既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