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的黃昏
關燈
小
中
大
是位醫師,從這一層意義來看讓孫文對其感到親近。
他發表于《倫敦時報》上的報道,每篇皆是孫文在旅途中的必讀之物。
馬禮遜信奉“力”,對力的存在帶有一種靈敏的嗅覺。
一九○九年九月七日的《倫敦時報》所載的馬禮遜報道,讓孫文難抑興奮連讀數遍。
當時他恰好滞留倫敦。
馬禮遜指出,清國政府“積弱得可怕”,他寫道: ——袁世凱下台後,既無堪與其比肩者,亦無任何肯負責的人物出現。
對手如此積弱,而己方對寄望殷切的新軍所施行的革命教育又與日俱進。
這場戰争必勝無疑——孫文如此認為,也因而感到興奮不已。
清初,軍中主幹号稱八旗軍十三萬。
然而滿洲人當時人數不滿三百萬,大多是居上位者,普通的旗兵僅不過五萬。
還在遼東東征西讨時,滿洲族将歸順的漢族編成漢軍八旗,另将同盟關系的蒙古族也編在蒙古八旗,合計旗營十三萬騎。
旗營官兵因常獲特殊恩典,不久便松散堕落而成為中看不中用的裝飾部隊。
開國三十年後發生了三藩之亂,平定此亂的非八旗兵而是漢人的綠營,此乃與漢軍八旗毫無關聯的一個集團。
綠營長久下來成了清朝的武力,但在白蓮教之亂(從十八世紀末至十九世紀初)與鴉片戰争(一八四○至一八四二)時暴露出不堪作戰的弱點。
敉平太平天國(一八五一至一八###)的則是守護鄉土的義勇兵——湘軍與淮軍。
如今的“清軍”僅不過是上述之流的武裝集團罷了。
與這種漢人部隊相抗衡,我絕不會輸——孫文如此暗忖。
時機已到來。
就是現在! 說起來,以北京一地而論,五千名新軍當中兩千名會有倒向革命派陣營的可能。
然而,己方也并非全無問題。
自同盟會成立後,革命派看似團結一緻,但其實不然。
散布《孫文罪狀》小冊的章炳麟等人自始至終都采取反孫文的行動。
而在湖南派中,黃興雖以副會長身份輔佐孫文,但兩人也常大聲争吵。
有一次,孫文将青天白日旗幟挂在壁上。
黃興見狀大怒,原因是同盟會尚未制定徽章。
黃興屬意的是有“井”字的旗幟設計。
“以太陽為标志,豈非與日本太過相似?這樣不行!” 黃興大吼道。
據說古時周朝實行井田法。
将九百畝的正方形土地以井字形畫成九等分,周圍的八區分由八家耕種,中央的一區則由八家合耕。
——平均地權。
若作為标榜此一公約的同盟會的徽章,則井字确實很适合。
“我認為井字設計較佳。
” 聽黃興如此一說,換成孫文大怒。
“為了此青天白日旗而犧牲性命的人不知已有幾萬之衆。
若不同意此旗,則須先将我孫文打倒!” “此一井字中包藏着中國人數千年來的心願。
若你當會長連這點都不懂,那我就要退出同盟會!” 黃興幾乎跳了起來。
——克強怒,發誓脫同盟會籍,未幾,複還。
章炳麟在《自定年譜》中如此諷刺道。
廣東香山的孫文、湖南長沙的黃興、浙江餘杭的章炳麟,在在皆是不好相處的棘手人物。
黃興雖與孫文為此大吵一場,但為了革命還是忍辱“厚着臉皮回去”,彼此再成好搭檔。
尤其是在孫文遭各地驅逐,革命的核心無法運作時,黃興便充當孫文的代理,負責實際指揮部隊。
——克強(黃興)未免操之過急。
明明情勢逐漸轉為對我有利,清朝已将近半倒而趨于自我毀滅。
坐在行駛的火車中,孫文邊查數據邊讀着書,同時還思考着問題。
清朝為避免毀滅而祭出一連串新政策,但在孫文眼中,那隻不過是更加勒緊了自己的脖子。
行政機構不論是哪一部(相當于日本的省)皆設滿人尚書與漢人尚書兩名長官。
依攝政王的改革主張,一部的長官僅限一人。
十三部的長官以滿族大臣占九人,漢族大臣占四人。
原本以為為了消弭漢族的不滿,會增加漢族的職缺。
不料全然不是這回事,而且滿族大臣九人之中,皇族或宗室便占了六人。
世人稱此為“皇族内閣”或“親貴内閣”。
為了巡回募款,孫文繞經加拿大去到紐約。
他在令人懷念的黃二嫂的“一碗面”店中吃着面。
若換成是康有為,大概會率門生或秘書到一流的餐館中用餐吧!孫文喜歡路邊攤,“一碗面”正符合他的喜好。
吃完面後,一名男子走近。
“有什麼消息嗎?” 孫文擱下筷子問道。
“不是什麼好消息。
黃興等人有動作,但起義似乎又失敗了。
僅此而已!” 也不知是友是敵,周榕總是捎來各種情報。
他所捎來的情報無一不精準。
此時他露出比平常更正經的表情,在孫文的面前攤開一份報紙。
——中國的革命黨再次起義失敗。
鬥大的标題底下畫着紅線。
他發表于《倫敦時報》上的報道,每篇皆是孫文在旅途中的必讀之物。
馬禮遜信奉“力”,對力的存在帶有一種靈敏的嗅覺。
一九○九年九月七日的《倫敦時報》所載的馬禮遜報道,讓孫文難抑興奮連讀數遍。
當時他恰好滞留倫敦。
馬禮遜指出,清國政府“積弱得可怕”,他寫道: ——袁世凱下台後,既無堪與其比肩者,亦無任何肯負責的人物出現。
對手如此積弱,而己方對寄望殷切的新軍所施行的革命教育又與日俱進。
這場戰争必勝無疑——孫文如此認為,也因而感到興奮不已。
清初,軍中主幹号稱八旗軍十三萬。
然而滿洲人當時人數不滿三百萬,大多是居上位者,普通的旗兵僅不過五萬。
還在遼東東征西讨時,滿洲族将歸順的漢族編成漢軍八旗,另将同盟關系的蒙古族也編在蒙古八旗,合計旗營十三萬騎。
旗營官兵因常獲特殊恩典,不久便松散堕落而成為中看不中用的裝飾部隊。
開國三十年後發生了三藩之亂,平定此亂的非八旗兵而是漢人的綠營,此乃與漢軍八旗毫無關聯的一個集團。
綠營長久下來成了清朝的武力,但在白蓮教之亂(從十八世紀末至十九世紀初)與鴉片戰争(一八四○至一八四二)時暴露出不堪作戰的弱點。
敉平太平天國(一八五一至一八###)的則是守護鄉土的義勇兵——湘軍與淮軍。
如今的“清軍”僅不過是上述之流的武裝集團罷了。
與這種漢人部隊相抗衡,我絕不會輸——孫文如此暗忖。
時機已到來。
就是現在! 說起來,以北京一地而論,五千名新軍當中兩千名會有倒向革命派陣營的可能。
然而,己方也并非全無問題。
自同盟會成立後,革命派看似團結一緻,但其實不然。
散布《孫文罪狀》小冊的章炳麟等人自始至終都采取反孫文的行動。
而在湖南派中,黃興雖以副會長身份輔佐孫文,但兩人也常大聲争吵。
有一次,孫文将青天白日旗幟挂在壁上。
黃興見狀大怒,原因是同盟會尚未制定徽章。
黃興屬意的是有“井”字的旗幟設計。
“以太陽為标志,豈非與日本太過相似?這樣不行!” 黃興大吼道。
據說古時周朝實行井田法。
将九百畝的正方形土地以井字形畫成九等分,周圍的八區分由八家耕種,中央的一區則由八家合耕。
——平均地權。
若作為标榜此一公約的同盟會的徽章,則井字确實很适合。
“我認為井字設計較佳。
” 聽黃興如此一說,換成孫文大怒。
“為了此青天白日旗而犧牲性命的人不知已有幾萬之衆。
若不同意此旗,則須先将我孫文打倒!” “此一井字中包藏着中國人數千年來的心願。
若你當會長連這點都不懂,那我就要退出同盟會!” 黃興幾乎跳了起來。
——克強怒,發誓脫同盟會籍,未幾,複還。
章炳麟在《自定年譜》中如此諷刺道。
廣東香山的孫文、湖南長沙的黃興、浙江餘杭的章炳麟,在在皆是不好相處的棘手人物。
黃興雖與孫文為此大吵一場,但為了革命還是忍辱“厚着臉皮回去”,彼此再成好搭檔。
尤其是在孫文遭各地驅逐,革命的核心無法運作時,黃興便充當孫文的代理,負責實際指揮部隊。
——克強(黃興)未免操之過急。
明明情勢逐漸轉為對我有利,清朝已将近半倒而趨于自我毀滅。
坐在行駛的火車中,孫文邊查數據邊讀着書,同時還思考着問題。
清朝為避免毀滅而祭出一連串新政策,但在孫文眼中,那隻不過是更加勒緊了自己的脖子。
行政機構不論是哪一部(相當于日本的省)皆設滿人尚書與漢人尚書兩名長官。
依攝政王的改革主張,一部的長官僅限一人。
十三部的長官以滿族大臣占九人,漢族大臣占四人。
原本以為為了消弭漢族的不滿,會增加漢族的職缺。
不料全然不是這回事,而且滿族大臣九人之中,皇族或宗室便占了六人。
世人稱此為“皇族内閣”或“親貴内閣”。
為了巡回募款,孫文繞經加拿大去到紐約。
他在令人懷念的黃二嫂的“一碗面”店中吃着面。
若換成是康有為,大概會率門生或秘書到一流的餐館中用餐吧!孫文喜歡路邊攤,“一碗面”正符合他的喜好。
吃完面後,一名男子走近。
“有什麼消息嗎?” 孫文擱下筷子問道。
“不是什麼好消息。
黃興等人有動作,但起義似乎又失敗了。
僅此而已!” 也不知是友是敵,周榕總是捎來各種情報。
他所捎來的情報無一不精準。
此時他露出比平常更正經的表情,在孫文的面前攤開一份報紙。
——中國的革命黨再次起義失敗。
鬥大的标題底下畫着紅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