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的黃昏

關燈
的宮崎滔天家中。

    在夏威夷成長的孫文要化身為夏威夷人乃小事一樁,但宮崎滔天這号人物會讓人立即聯想到孫文。

    繼楊樞之後擔任駐日公使的胡惟德老早就知悉阿拉哈博士究系何許人也。

    他的前一駐地是俄國。

    他在革命後又再度被任命為駐日公使,是個外交高手。

     大清國公使的橫加幹涉使孫文滞留日本的期間縮短為兩星期。

    在這段期間,孫文進行了各種聯絡,深切感覺到革命成功之日漸漸逼近。

     他與服部登相會,談起久違的兒玉源太郎之事。

    兒玉任台灣“總督”時曾拟定支持孫文的計劃,但後來遭伊藤博文反對而未能實現。

     ——若在年輕時,我必定會挺身大吵一架,但既然身居負有重責的高職,就不能率性。

    現在隻能将另一個自己暫時脫下來,期盼總有一天能再穿上好好跳一場自己喜歡的舞蹈。

     這是兒玉的口頭禅。

     “莫非你就是兒玉所脫下來的另一個兒玉?” 孫文問道。

     “脫是脫了下來,但無人撿起來穿啊!左等右等,還是等不到人。

    現在看着你的舞蹈,不難想象兒玉‘總督’究竟是喜歡哪種舞蹈呢!” 服部說完這話,落寞似的笑了起來。

     兒玉源太郎大概是因為在日俄戰争中耗盡了心力,于戰勝的翌年(一九○六)便因病去世。

     孫文在日本會見了黃興與趙聲,商量今後之事。

    趙聲出身江蘇,任職新軍軍官,倪映典等人是他的部下。

     孫文建議,為了讓下次起義更具效果,目前宜暫停一切“不成熟”舉動。

     六月二十五日,孫文搭上中途停靠香港的船隻赴新加坡。

    香港的治安當局不許孫文上岸。

     孫文的母親楊夫人此時正在香港。

    孫文知道高齡老母健康不佳,但因有兄長孫眉照顧,孫文也就将此事全交托給兄長。

    他拿出筆記本,喃喃說道: “今年的舊曆六月十三日,是新曆的七月……十九日。

    算起來母親今年就要滿八十三歲了……” 孫文沒料想到,母親竟然會在七月十九日生日當天撒手塵寰,噩耗是事後從兄長處獲知的。

     孫文對日本此次的做法大緻感到滿意。

    橫濱的警察署署長奉命驅逐孫文,但孫文翌日赴東京時卻獲“出國”待遇。

    他能在東京短暫停留據說是出自陸軍大臣的意思。

     ——日本的政要們顯然也看得出來大清國政府來日無多。

    這種待遇倒是出乎我的預料之外。

     孫文暗忖。

     英國不許孫文登陸香港,似乎是意圖和大清國維持較慎重的關系。

     孫文在越南召開秘密會議。

    那是十一月,說明了此時他并未感情用事而失去判斷力。

    會議的目的是檢讨汪兆銘等人此次在北京暗殺攝政王的任務失敗,以及搭救汪等人的行動。

     “我方有汪兆銘在對方手中當人質。

    他應該是考慮到萬一的時刻,所以才未遭殺害。

    ” “他是指誰?肅親王嗎?” 黃興問道。

     “我認為應該是攝政王。

    ” 孫文說完這話點了點頭。

     越南畢竟不是能夠久居之地。

    不僅越南,東南亞的殖民地政府如英國、荷蘭皆以如下理由拒絕孫文入境: ——妨礙地方的治安。

     天性樂觀的孫文反倒為此感到高興。

    清朝政府再三要求驅逐他,殖民地政府無奈隻得下達驅逐令,這意味着清廷已經被逼得走投無路。

     ——隻要再使勁一推! 他說道。

     ——與初次起義相較,我是樂觀百倍。

     這是孫文的口頭禅。

     大夥在越南讨論下次起義的計劃。

    決定以廣州的新軍為主力,由趙聲率一支部隊從江西進攻南京,黃興軍從湖南進攻湖北。

    另外,集合長江流域各省的起義軍,進行北伐。

     因獲悉将遭驅逐,故孫文無法親赴東南亞各地進行募款活動,此事便交由黃興、胡漢民、鄧澤如處理。

    與新軍之間的聯絡,當然是由趙聲負責。

     十二月初,孫文離開越南赴歐洲。

    他經巴黎抵達美國時已是一月十九日。

     募款活動進行得很順利。

    在加拿大的維多利亞市,他以華僑所擁有的緻公總堂(洪門會館)當場質押借得三萬港元,立即将此筆款項寄給香港的同志。

    在多倫多與蒙特洛,同樣以華僑的公産當質押而籌得革命經費。

     演講在各地陸續展開,經常見到受感動的華僑勞工動辄捐出一個月或兩個月的工資。

     他又從舊金山轉赴溫哥華,每天為募款及演說而忙到深夜。

    每一場演講皆是聽衆滿堂,就連下大雨時也不例外。

     孫文堅持一個原則,即巡回時單獨一人,不帶秘書或護衛等同行。

    反觀保皇派的康有為則身邊總是包圍着各地的門生,經常是一大群出動。

    孫文總是單獨一人,相伴者唯書籍而已。

     在外國時,孫文仍注意祖國的動态,并盡可能搜集各種情報加以分析。

     他最信賴的外國東方觀察家是出生于澳洲的馬禮遜。

     馬禮遜原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