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關燈
小
中
大
小,一個洞一口井,沒有我們不知道的。
”他們說。
想必那樣。
我一狠心做了一個假設: 堇去那—側了。
這樣很多事情就不難解釋。
堇穿過鏡子去那一側了,恐怕到那一側見敏去了。
既然這一側的敏無法接受她,那麼勢必那樣。
不是嗎? 她寫道——我捋出記憶——“那麼,我們怎樣才能避免沖撞呢?理論上很簡單,那就是做夢,持續做夢。
進入夢境再不出來,永遠活在那裡。
” 疑問有一個,大大的疑問:如何才能去那裡呢? 理論上很簡單,但無法具體說明。
于是我折回原地。
我想東京,想我住的宿舍、我任職的學校,想我偷偷扔在火車站垃圾箱裡的廚房生濕垃圾。
離開日本不過兩天,感覺上卻完全成了另一世界。
還有一星期新學期就開始了。
我想象自己站在三十五名孩子面前的身姿。
遠遠離開後,覺得自己職業性地向别人講授什麼這件事似乎非常奇妙、非常悖乎事理,即便對方是十來歲的兒童。
我摘下太陽鏡,用手帕擦額頭上的汗,又戴上太陽鏡,眼望海鳥。
我考慮堇,考慮搬家時在她身旁體驗到的無可遏止的勃起。
那是從未有過的急劇而堅硬的勃起,就好像自己整個人都要脹裂似的。
我那時是在想象中——大約是堇所說的“夢之世界”——同她交合,但那感觸在自己記憶中卻比同其他女性的現實交合還要真切得多。
我用杯裡剩下的檸檬水把口中存留的食物殘渣沖下喉嚨。
我重新返回“假設”,并試着把假設向前推進一步。
堇在某處順利找到了出口,我這樣單純地假定道。
至于那是何種出口和堇是如何發現的,則無由得知。
這個問題可以放在後面。
但不妨将它作為一個門。
我閉目合眼,在腦海中推出具體情景。
門是普普通通的牆壁上的普普通通的門,堇在某處發現了那個門,伸手轉動球形拉手,毫不費事地直接穿過——從這一側走去那一側,身上就那麼一件薄綢睡衣、一雙沙灘鞋。
門另一側什麼光景我想象不出。
門關上了,堇一去不複返。
回到别墅,用電冰箱裡的東西做了簡單的晚飯:西紅柿拌羅勒(譯注:一種有薄荷香味的植物,其葉可作香辛調料。
)的面、色拉、阿姆斯特丹啤酒。
之後坐在陽台上,沉浸在漫無邊際的思緒中。
誰也沒打電話來。
雅典的敏想必正設法同這裡聯系。
島上的電話很難寄予希望。
天空的藍和昨天同樣一刻又一刻地增加其深度,碩大的圓形月亮從海上升起,幾顆星星在天幕上打孔。
爬上斜坡的風輕輕搖顫扶桑樹的花。
突堤前端矗立的無人燈塔閃爍着頗有懷古情調的光。
人們牽驢緩緩走下坡路,高聲交談,那聲音忽兒近前忽兒遠去。
我靜靜感受着——莫如說将其作為常規景緻——這異國風情。
電話最終沒有打來。
時間靜谧而徐緩地流逝,夜色兀自加深。
我把堇房間裡的音樂磁帶拿來幾盒,放進客廳的音響裝置。
其中一盒是莫紮特的歌曲集,标簽上是堇的字迹:伊麗莎白·施瓦茨科普芙與沃爾特·吉澤金(p)。
對古典音樂我不大熟悉,但當即聽出這音樂很美。
演唱風格不無古樸,但一如閱讀别具一格而優美流暢的名篇佳構,有一種脊背自然挺直的愉悅感。
鋼琴手與歌手那一推一拉、一拉一推的細膩微妙的節奏配合,将兩人栩栩如生地再現眼前。
裡邊的樂曲恐伯哪一支都是“堇”的。
我将身體縮進沙發,合起雙眼,同堇共享這盤音樂。
音樂聲使我醒來。
聲音并不大,聽來非常遠,時聞時不聞的。
但那回響如看不到臉的水手緩緩撿起沉入夜海的錨一般,一點一點、然而切切實實地将我喚醒。
我在床上坐起,把頭靠近開着的窗口側耳谛聽。
是音樂無疑。
枕邊鬧鐘的時針劃過一點。
到底誰在這種時候高奏音樂呢? 我提上長褲,從頭頂套上T恤,穿鞋走到門外。
附近人家的燈光一無所剩地熄了,沒有人的動靜。
無風,不聞濤聲,唯獨月華默默地清洗地表。
我站在那裡加意細聽。
音樂總好像是從山頂那邊傳來的,但這很離奇。
陡峭的山上一個村落也沒有,有的隻是修道院裡過着禁欲生活的修道士們和屈指可數的牧羊人,很難設想他們會在這種時間聚集起來舉行喧鬧的慶典。
站在戶外的夜氣之中,音樂的回響比在房子裡聽時愈發真切了。
旋律固然聽不清,但從節拍聽來是希臘音樂,有一種現場演奏樂器特有的不協調的銳角式調門,不是音箱裡淌出的現成音樂。
這時我的腦袋已完全清醒了。
夏夜涼爽宜人,帶有神秘的深邃感。
如果心裡不挂念堇的失蹤,我甚至可能感覺出其中的祝祭氛圍。
我雙手叉腰,筆直挺起身體,仰望夜空,深深呼吸。
夜的涼氣浸過五髒六腑。
我蓦然想到,說不定此時此刻,堇正在某處傾聽同樣的音樂。
我決定朝音樂傳來的方向走走看,想弄清楚——如果可能的話——音樂從哪裡傳來,到底誰在演奏。
上山路同早上去海邊時走的是一條路,不至于迷路。
能走多遠就走多遠吧。
月光把四下照得一片皎然,走路甚是方便。
月光在石岩與石岩之間勾勒出斑駁的陰影,将地面塗成不可思議的色調。
我的輕便運動鞋的
”他們說。
想必那樣。
我一狠心做了一個假設: 堇去那—側了。
這樣很多事情就不難解釋。
堇穿過鏡子去那一側了,恐怕到那一側見敏去了。
既然這一側的敏無法接受她,那麼勢必那樣。
不是嗎? 她寫道——我捋出記憶——“那麼,我們怎樣才能避免沖撞呢?理論上很簡單,那就是做夢,持續做夢。
進入夢境再不出來,永遠活在那裡。
” 疑問有一個,大大的疑問:如何才能去那裡呢? 理論上很簡單,但無法具體說明。
于是我折回原地。
我想東京,想我住的宿舍、我任職的學校,想我偷偷扔在火車站垃圾箱裡的廚房生濕垃圾。
離開日本不過兩天,感覺上卻完全成了另一世界。
還有一星期新學期就開始了。
我想象自己站在三十五名孩子面前的身姿。
遠遠離開後,覺得自己職業性地向别人講授什麼這件事似乎非常奇妙、非常悖乎事理,即便對方是十來歲的兒童。
我摘下太陽鏡,用手帕擦額頭上的汗,又戴上太陽鏡,眼望海鳥。
我考慮堇,考慮搬家時在她身旁體驗到的無可遏止的勃起。
那是從未有過的急劇而堅硬的勃起,就好像自己整個人都要脹裂似的。
我那時是在想象中——大約是堇所說的“夢之世界”——同她交合,但那感觸在自己記憶中卻比同其他女性的現實交合還要真切得多。
我用杯裡剩下的檸檬水把口中存留的食物殘渣沖下喉嚨。
我重新返回“假設”,并試着把假設向前推進一步。
堇在某處順利找到了出口,我這樣單純地假定道。
至于那是何種出口和堇是如何發現的,則無由得知。
這個問題可以放在後面。
但不妨将它作為一個門。
我閉目合眼,在腦海中推出具體情景。
門是普普通通的牆壁上的普普通通的門,堇在某處發現了那個門,伸手轉動球形拉手,毫不費事地直接穿過——從這一側走去那一側,身上就那麼一件薄綢睡衣、一雙沙灘鞋。
門另一側什麼光景我想象不出。
門關上了,堇一去不複返。
回到别墅,用電冰箱裡的東西做了簡單的晚飯:西紅柿拌羅勒(譯注:一種有薄荷香味的植物,其葉可作香辛調料。
)的面、色拉、阿姆斯特丹啤酒。
之後坐在陽台上,沉浸在漫無邊際的思緒中。
誰也沒打電話來。
雅典的敏想必正設法同這裡聯系。
島上的電話很難寄予希望。
天空的藍和昨天同樣一刻又一刻地增加其深度,碩大的圓形月亮從海上升起,幾顆星星在天幕上打孔。
爬上斜坡的風輕輕搖顫扶桑樹的花。
突堤前端矗立的無人燈塔閃爍着頗有懷古情調的光。
人們牽驢緩緩走下坡路,高聲交談,那聲音忽兒近前忽兒遠去。
我靜靜感受着——莫如說将其作為常規景緻——這異國風情。
電話最終沒有打來。
時間靜谧而徐緩地流逝,夜色兀自加深。
我把堇房間裡的音樂磁帶拿來幾盒,放進客廳的音響裝置。
其中一盒是莫紮特的歌曲集,标簽上是堇的字迹:伊麗莎白·施瓦茨科普芙與沃爾特·吉澤金(p)。
對古典音樂我不大熟悉,但當即聽出這音樂很美。
演唱風格不無古樸,但一如閱讀别具一格而優美流暢的名篇佳構,有一種脊背自然挺直的愉悅感。
鋼琴手與歌手那一推一拉、一拉一推的細膩微妙的節奏配合,将兩人栩栩如生地再現眼前。
裡邊的樂曲恐伯哪一支都是“堇”的。
我将身體縮進沙發,合起雙眼,同堇共享這盤音樂。
音樂聲使我醒來。
聲音并不大,聽來非常遠,時聞時不聞的。
但那回響如看不到臉的水手緩緩撿起沉入夜海的錨一般,一點一點、然而切切實實地将我喚醒。
我在床上坐起,把頭靠近開着的窗口側耳谛聽。
是音樂無疑。
枕邊鬧鐘的時針劃過一點。
到底誰在這種時候高奏音樂呢? 我提上長褲,從頭頂套上T恤,穿鞋走到門外。
附近人家的燈光一無所剩地熄了,沒有人的動靜。
無風,不聞濤聲,唯獨月華默默地清洗地表。
我站在那裡加意細聽。
音樂總好像是從山頂那邊傳來的,但這很離奇。
陡峭的山上一個村落也沒有,有的隻是修道院裡過着禁欲生活的修道士們和屈指可數的牧羊人,很難設想他們會在這種時間聚集起來舉行喧鬧的慶典。
站在戶外的夜氣之中,音樂的回響比在房子裡聽時愈發真切了。
旋律固然聽不清,但從節拍聽來是希臘音樂,有一種現場演奏樂器特有的不協調的銳角式調門,不是音箱裡淌出的現成音樂。
這時我的腦袋已完全清醒了。
夏夜涼爽宜人,帶有神秘的深邃感。
如果心裡不挂念堇的失蹤,我甚至可能感覺出其中的祝祭氛圍。
我雙手叉腰,筆直挺起身體,仰望夜空,深深呼吸。
夜的涼氣浸過五髒六腑。
我蓦然想到,說不定此時此刻,堇正在某處傾聽同樣的音樂。
我決定朝音樂傳來的方向走走看,想弄清楚——如果可能的話——音樂從哪裡傳來,到底誰在演奏。
上山路同早上去海邊時走的是一條路,不至于迷路。
能走多遠就走多遠吧。
月光把四下照得一片皎然,走路甚是方便。
月光在石岩與石岩之間勾勒出斑駁的陰影,将地面塗成不可思議的色調。
我的輕便運動鞋的